志願軍老兵顏昕雨奶奶今年已經87歲了,但依舊保持著軍人的風採。她腿腳靈便,滿頭銀髮梳理得整整齊齊,和記者聊天時也身板筆挺;老人家會自己用微信與人聊天,每次出門前會用一張小紙條寫好出行的線路和換乘方案。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昕雨奶奶說,直到現在,自己耳邊還經常迴響著志願軍軍歌,她更經常憶起自己為戰士們唱歌的情景。「說實話,當時沒覺得害怕,也根本顧不上危險。因為每天都有人犧牲,當時只想著怎麼把當天的任務完成。那時我就想,即便自己犧牲在戰場上,那也是無上光榮的。」70年過去了,這位志願軍老兵依舊豪情萬丈。昨天,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抗美援朝經歷。
昕雨奶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昕雨出生在重慶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時期她經歷過日軍在重慶的大轟炸。 「我的童年可以說是聞著硝煙味度過的。所以哪怕後來到了朝鮮戰場,每天都見到戰爭場面,我也沒有流淚,我知道流淚是沒有用的,只有打敗侵略者,老百姓才有安穩日子可以過。」
用歌聲鼓勵前線戰士
昕雨16歲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國剛成立時,她曾參與西南剿匪,當時昕雨以文藝兵的身份入伍去到貴州,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在深山中體會到了窮苦大眾生活的艱辛。韓戰爆發後,1951年,她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從此,抗美援朝就成為了昕雨一生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作為志願軍司令部的文化教員,當時昕雨被分配到志願軍青年科,她的任務就是用歌聲鼓舞上前線的戰士們,「我們文化教員就是為志願軍服務的,有時教他們識字,有時要為他們寫家書,我們要定期下到基層為戰士們唱歌、表演節目,還會跟他們談心聊天。」
因為字寫得工整,昕雨當時還接到一項重要任務——寫志願軍證明書。「當時我們有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寫證明書,寫了一個月。當時的家書根本寄不出去,寫好了就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面,很多戰士犧牲了,衣服中都能找到家書。」昕雨說,這個過程讓她看到很多遺物,她才知道戰爭如此殘酷,才知道什麼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什麼是骨肉分離的痛苦。平時從不流眼淚的昕雨,當時卻是邊寫邊流淚,有時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嚎啕大哭。她記得當時在寫烈士證明書的時候,看到一位戰士的遺物中有一封信,是一名鄉下的姑娘寫給他的,這名姑娘在寫信中寫道:「你是真正的英雄,我真的很愛你,我希望成為你的妻子,我等你凱旋迴來。」但是這名戰士最終沒能回去,犧牲在上甘嶺戰役中。昕雨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名犧牲的戰士是來自四川的。「每當我提筆,就能想到這些烈士通知書的背後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我的心裡就很難過,我們的戰士真的是最可愛的人。」
昕雨說,在幫犧牲的戰友清理遺物時,他無時無刻不被感動著。「他們的遺物有時候是給自己妻子和父母留的信,或者有的是幾元錢,還在遺書中寫明,如果自己犧牲,這些錢要用來交黨費;還有的是老百姓給戰士們的慰問品,慰問品其實很少,要麼是一塊肥皂或者幾個花生米,要麼是一支鉛筆或者一條圍巾,但我們的戰士都不捨得用,這樣的遺物我當時看到太多。」昕雨表示,每次看到這樣的遺物,或是讀到犧牲戰友寫給家人的信,她都感到既難過又震撼。她說,當時基本上每個戰士口袋裡都有祖國人民寄來的慰問品,這對戰士來說是一種安慰,志願軍戰士為了祖國人民在異國他鄉戰鬥,這些慰問品對戰士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哪怕70年過去了,她對這些細節依然記憶猶新。
炒麵配雪水是「家常便飯」
昕雨至今還記得,戰士們在朝鮮戰場上吃、住都很簡陋。當時戰士們都住的是茅草搭的窩棚,有時就直接住在山洞裡面。而當時為躲避敵人的飛機轟炸,戰士們只好躲在山洞裡面,但敵機過後從山洞裡出來往往都很困難,因為洞口已經被積雪封死了,要用鏟子把雪鏟走才能出去。此外吃飽飯也是問題,吃炒麵就著冰冷的雪水,是很多戰士們的「家常便飯」。
「戰爭真的是太慘烈了,每次戰士來我去迎接,當我去到他們的團時,看到的都是新面孔,因為很多老戰士都犧牲了。」昕雨感慨,因為戰事慘烈,很多戰士犧牲在戰場連遺體也無法找回。「我在寫烈士證明書時要寫他們犧牲在哪裡,地址永遠是五聖山,青山處處埋忠骨。當時,那裡已經被敵人轟炸了很多次,甚至不能說是『青山』。」昕雨哽咽著說。
昕雨說,當時在朝鮮戰場不分前方後方,作為文藝兵的她也接受了急救知識培訓,有時還要負責搶救傷員。但當時因為醫療物資緊缺,很多戰士都不能得到及時救治。
「為祖國節省下一套棉衣」
昕雨說,由於戰士們的住處很多都是倚山而建或者建在山溝中,每次從她的住處到戰士們的營地都要耗費一個多小時。但每次給戰士們表演節目時,都是她最激動的時候。偶爾有戰士還會讓她幫忙寫一封家書或者縫補一下衣服,她也欣然答應。
烽火歲月,戰士們除了打仗,日常生活非常單調。1951年冬天,昕雨去到一個連隊,一名戰士提出「你能不能唱一個最好聽的歌給我們聽?」旁邊另一名戰士也問「你能不能給我們唱一個好聽的歌聽聽?」昕雨就給戰士們唱了《喀秋莎》》等歌曲,戰士們覺得很新鮮,紛紛鼓掌叫好。
而在當時,昕雨教戰士們唱得最多的還是革命歌曲,像《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太行山上》《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戰士們都特別喜歡。「我們的戰士在異國他鄉自然會思念家鄉,他們的要求很低,只要給他們唱幾首好聽的歌,他們就很開心。」一名戰士說,特別能希望聽到她們的歌聲,但當她下一次再來到那個連隊時,這名戰士已經不在了。
從1951年到1954年,昕雨在朝鮮戰場上堅持了3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每一天的經歷對她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每次上戰場前,戰士們都穿舊的棉衣,把新的棉衣留下。她問戰士:「為什麼你要把新棉衣脫下來換套舊的?」戰士回答:「這套是新的,假如我犧牲了就浪費了,穿著舊的可以為祖國人民節省一套棉衣,因為祖國人民支援我們在前線打仗很不容易。」昕雨當時就忍不住擁抱著這名戰士哭了。「這個細節我印象太深刻了。當時我們戰士真的是太英勇了,哪怕他們在戰場上,哪怕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心裡也沒有忘記祖國人民。」
年輕時的昕雨
發揮餘熱投身國防教育
在戰場上,哪怕是文藝兵也常面臨著生命危險。有一次昕雨執行完任務後準備返回,遇到敵機前來轟炸,一顆炮彈在距離她一丈多遠的地方爆炸臨。幾秒鐘後,她拍拍頭上的塵土,幸好沒受傷。「說實話,當時沒覺得害怕,只想著怎麼把當天的任務完成,比如為戰士們唱哪首歌鼓舞士氣,怎麼陪戰士們聊天,戰士們的家書要怎麼寫。那時我就想,即便自己犧牲在戰場上,那也是無上光榮的。」
1954年戰爭結束後,昕雨回到國內。1984年,得知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她慕名來到深圳。經歷過戰爭都殘酷,昕雨深知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她告訴記者,直到現在自己耳邊還經常迴響著志願軍軍歌,也經常憶起自己為戰士們唱歌的情景。
深諳戰爭苦痛的昕雨儘管已經87歲高齡了,但仍希望繼續發揮餘熱報效社會,她主動報名從事社區的軍民融合和國防教育工作,為學生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社區服務中心的組織下,昕雨和專業教官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軍訓;她還和「老兵驛站」一起開設了老兵小課堂,並加入了講課老師的行列,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和戰士們的英勇事跡。昕雨希望能把老一輩革命者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最讓昕雨感到欣慰的是,直到今天,大家並沒有忘記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友,依然在傳頌著他們的英雄事跡。「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們流血犧牲的革命前輩。今天的日子這麼好,我真的很想念他們,戰友們的血沒有白流。我們要牢記先輩的遺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