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兵昕雨:為戰友們清理遺物時我熱淚盈眶

2020-12-18 大洋網

志願軍老兵顏昕雨奶奶今年已經87歲了,但依舊保持著軍人的風採。她腿腳靈便,滿頭銀髮梳理得整整齊齊,和記者聊天時也身板筆挺;老人家會自己用微信與人聊天,每次出門前會用一張小紙條寫好出行的線路和換乘方案。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昕雨奶奶說,直到現在,自己耳邊還經常迴響著志願軍軍歌,她更經常憶起自己為戰士們唱歌的情景。「說實話,當時沒覺得害怕,也根本顧不上危險。因為每天都有人犧牲,當時只想著怎麼把當天的任務完成。那時我就想,即便自己犧牲在戰場上,那也是無上光榮的。」70年過去了,這位志願軍老兵依舊豪情萬丈。昨天,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抗美援朝經歷。

                                                                                                昕雨奶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昕雨出生在重慶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時期她經歷過日軍在重慶的大轟炸。 「我的童年可以說是聞著硝煙味度過的。所以哪怕後來到了朝鮮戰場,每天都見到戰爭場面,我也沒有流淚,我知道流淚是沒有用的,只有打敗侵略者,老百姓才有安穩日子可以過。」
用歌聲鼓勵前線戰士
昕雨16歲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國剛成立時,她曾參與西南剿匪,當時昕雨以文藝兵的身份入伍去到貴州,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在深山中體會到了窮苦大眾生活的艱辛。韓戰爆發後,1951年,她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從此,抗美援朝就成為了昕雨一生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作為志願軍司令部的文化教員,當時昕雨被分配到志願軍青年科,她的任務就是用歌聲鼓舞上前線的戰士們,「我們文化教員就是為志願軍服務的,有時教他們識字,有時要為他們寫家書,我們要定期下到基層為戰士們唱歌、表演節目,還會跟他們談心聊天。」
因為字寫得工整,昕雨當時還接到一項重要任務——寫志願軍證明書。「當時我們有一個小組,專門負責寫證明書,寫了一個月。當時的家書根本寄不出去,寫好了就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面,很多戰士犧牲了,衣服中都能找到家書。」昕雨說,這個過程讓她看到很多遺物,她才知道戰爭如此殘酷,才知道什麼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什麼是骨肉分離的痛苦。平時從不流眼淚的昕雨,當時卻是邊寫邊流淚,有時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嚎啕大哭。她記得當時在寫烈士證明書的時候,看到一位戰士的遺物中有一封信,是一名鄉下的姑娘寫給他的,這名姑娘在寫信中寫道:「你是真正的英雄,我真的很愛你,我希望成為你的妻子,我等你凱旋迴來。」但是這名戰士最終沒能回去,犧牲在上甘嶺戰役中。昕雨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名犧牲的戰士是來自四川的。「每當我提筆,就能想到這些烈士通知書的背後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我的心裡就很難過,我們的戰士真的是最可愛的人。」
昕雨說,在幫犧牲的戰友清理遺物時,他無時無刻不被感動著。「他們的遺物有時候是給自己妻子和父母留的信,或者有的是幾元錢,還在遺書中寫明,如果自己犧牲,這些錢要用來交黨費;還有的是老百姓給戰士們的慰問品,慰問品其實很少,要麼是一塊肥皂或者幾個花生米,要麼是一支鉛筆或者一條圍巾,但我們的戰士都不捨得用,這樣的遺物我當時看到太多。」昕雨表示,每次看到這樣的遺物,或是讀到犧牲戰友寫給家人的信,她都感到既難過又震撼。她說,當時基本上每個戰士口袋裡都有祖國人民寄來的慰問品,這對戰士來說是一種安慰,志願軍戰士為了祖國人民在異國他鄉戰鬥,這些慰問品對戰士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哪怕70年過去了,她對這些細節依然記憶猶新。

 炒麵配雪水是「家常便飯」
昕雨至今還記得,戰士們在朝鮮戰場上吃、住都很簡陋。當時戰士們都住的是茅草搭的窩棚,有時就直接住在山洞裡面。而當時為躲避敵人的飛機轟炸,戰士們只好躲在山洞裡面,但敵機過後從山洞裡出來往往都很困難,因為洞口已經被積雪封死了,要用鏟子把雪鏟走才能出去。此外吃飽飯也是問題,吃炒麵就著冰冷的雪水,是很多戰士們的「家常便飯」。
「戰爭真的是太慘烈了,每次戰士來我去迎接,當我去到他們的團時,看到的都是新面孔,因為很多老戰士都犧牲了。」昕雨感慨,因為戰事慘烈,很多戰士犧牲在戰場連遺體也無法找回。「我在寫烈士證明書時要寫他們犧牲在哪裡,地址永遠是五聖山,青山處處埋忠骨。當時,那裡已經被敵人轟炸了很多次,甚至不能說是『青山』。」昕雨哽咽著說。
昕雨說,當時在朝鮮戰場不分前方後方,作為文藝兵的她也接受了急救知識培訓,有時還要負責搶救傷員。但當時因為醫療物資緊缺,很多戰士都不能得到及時救治。

「為祖國節省下一套棉衣」
昕雨說,由於戰士們的住處很多都是倚山而建或者建在山溝中,每次從她的住處到戰士們的營地都要耗費一個多小時。但每次給戰士們表演節目時,都是她最激動的時候。偶爾有戰士還會讓她幫忙寫一封家書或者縫補一下衣服,她也欣然答應。
烽火歲月,戰士們除了打仗,日常生活非常單調。1951年冬天,昕雨去到一個連隊,一名戰士提出「你能不能唱一個最好聽的歌給我們聽?」旁邊另一名戰士也問「你能不能給我們唱一個好聽的歌聽聽?」昕雨就給戰士們唱了《喀秋莎》》等歌曲,戰士們覺得很新鮮,紛紛鼓掌叫好。
而在當時,昕雨教戰士們唱得最多的還是革命歌曲,像《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太行山上》《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戰士們都特別喜歡。「我們的戰士在異國他鄉自然會思念家鄉,他們的要求很低,只要給他們唱幾首好聽的歌,他們就很開心。」一名戰士說,特別能希望聽到她們的歌聲,但當她下一次再來到那個連隊時,這名戰士已經不在了。
從1951年到1954年,昕雨在朝鮮戰場上堅持了3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每一天的經歷對她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每次上戰場前,戰士們都穿舊的棉衣,把新的棉衣留下。她問戰士:「為什麼你要把新棉衣脫下來換套舊的?」戰士回答:「這套是新的,假如我犧牲了就浪費了,穿著舊的可以為祖國人民節省一套棉衣,因為祖國人民支援我們在前線打仗很不容易。」昕雨當時就忍不住擁抱著這名戰士哭了。「這個細節我印象太深刻了。當時我們戰士真的是太英勇了,哪怕他們在戰場上,哪怕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心裡也沒有忘記祖國人民。」

                                                                                                                            年輕時的昕雨

發揮餘熱投身國防教育
在戰場上,哪怕是文藝兵也常面臨著生命危險。有一次昕雨執行完任務後準備返回,遇到敵機前來轟炸,一顆炮彈在距離她一丈多遠的地方爆炸臨。幾秒鐘後,她拍拍頭上的塵土,幸好沒受傷。「說實話,當時沒覺得害怕,只想著怎麼把當天的任務完成,比如為戰士們唱哪首歌鼓舞士氣,怎麼陪戰士們聊天,戰士們的家書要怎麼寫。那時我就想,即便自己犧牲在戰場上,那也是無上光榮的。」
1954年戰爭結束後,昕雨回到國內。1984年,得知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她慕名來到深圳。經歷過戰爭都殘酷,昕雨深知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她告訴記者,直到現在自己耳邊還經常迴響著志願軍軍歌,也經常憶起自己為戰士們唱歌的情景。
深諳戰爭苦痛的昕雨儘管已經87歲高齡了,但仍希望繼續發揮餘熱報效社會,她主動報名從事社區的軍民融合和國防教育工作,為學生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社區服務中心的組織下,昕雨和專業教官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軍訓;她還和「老兵驛站」一起開設了老兵小課堂,並加入了講課老師的行列,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和戰士們的英勇事跡。昕雨希望能把老一輩革命者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最讓昕雨感到欣慰的是,直到今天,大家並沒有忘記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友,依然在傳頌著他們的英雄事跡。「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們流血犧牲的革命前輩。今天的日子這麼好,我真的很想念他們,戰友們的血沒有白流。我們要牢記先輩的遺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文藝兵顏昕雨:歌聲鼓舞前線3年 清理戰友遺物難掩熱淚
    作為志願軍司令部的文化教員,當時顏昕雨被分配到志願軍青年科,她的任務就是用歌聲鼓舞上前線的戰士們,「我們文化教員就是為志願軍服務的,有時教他們識字,有時要為他們寫家書,我們還要定期下基層為戰士們唱歌、表演節目,還會跟他們談心聊天。」因為字寫得工整,顏昕雨當時還接到一項重要任務——寫志願軍證明書。平時從不流眼淚的顏昕雨,當時卻是邊寫邊流淚,有時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嚎啕大哭。
  • 看著志願軍遺骨交接儀式,老兵飽含淚水說:這裡面有我掩埋的戰友
    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電視節目中《我和我的祖國》中,有一位80多歲的老兵講述起了那段揮灑熱血的往事,隔了大半輩子的時光,依然在回憶中一度哽咽,熱淚盈眶。曾經風雲激蕩的戰場,在他的故事中留下了悲痛的嘆息。
  • 運-20首次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志願軍老兵佩戴勳章迎接戰友
    【環球時報記者 辛陽 陳尚文 馬菲 張悅】27日上午11時18分,裝載著第七批共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遺物的運-20專機抵達瀋陽桃仙國際機場。這是我國第七次迎回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此前六次均在清明節前夕完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迎接儀式最終定在「9·30」烈士紀念日前夕。
  • 6名韓戰志願軍老兵赴朝鮮掃墓緬懷
    前天,來自全國的志願軍老兵聚集在鄭州市「老戰士之家」。他們一行7人於昨晚7時搭乘火車,踏上了赴朝的道路,此番赴朝,是應朝方邀請,參加紀念大會,並掃墓緬懷。  60年,曾經青春昂揚的志願軍戰士如今都已年過耄耋,他們帶著對戰爭歲月和逝去戰友的緬懷,再一次「出徵」。「老戰士之家」創辦人張愛蘭說:「什麼都可以等,老人們的時間不能等。趁他們還健在,一定要圓了老兵們的夢!」
  • 11月,中國最熱淚盈眶的展覽
    ——李春旺,一位87歲的志願軍鐵道兵老戰士2、我是志願軍第39軍老兵,看了展覽眼淚直流。許多戰友犧牲了,我還倖存。永遠感謝他們,永遠懷念他們。——羅桂良3、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存!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
  • 志願軍老兵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60周年
    7月27日上午,我市19名抗美援朝老兵在市烈士陵園紀念碑前,舉行了抗美援朝60周年紀念活動。 據了解,我市共有500名戰士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22人不幸在戰爭中遇難,每年清明節、中國軍隊赴朝作戰紀念日、朝鮮停戰紀念日,老兵們都會自發舉行悼念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的老兵年齡最大的已有84歲,其中有兩位老人專程從西安趕來。
  • 朱彥夫戰友侯方仁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原標題:朱彥夫戰友侯方仁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泰安榮軍醫院,老夥計們的一張合影。(左二為侯方仁,左四為朱彥夫)資料片  「老夥計們都沒有了」  2013年最後一天的上午,泰安榮軍醫院一病區黨支部書記辦公室裡,時年85歲的侯方仁坐在了電腦前面,他在等待和老戰友朱彥夫視頻對話。視頻打開了,朱彥夫出現在電腦屏幕裡。  得知能通過視頻見到朱彥夫,侯方仁激動了好幾天。
  • 他們回家了:韓國歸還36具中國志願軍遺骸(圖)
    在經過肉眼辨識、DNA比對和綜合鑑定等三個步驟後,最終判定遺骸的國籍為中國。  在遺骸的處理和保管方面,中韓兩國做得十分細緻。  韓國國防部負責了發掘遺骸前的開土儀式、遺骸的乾燥化、清洗和精密鑑定、對遺骸和遺物記錄的整理,及收殮入棺等程序。  在2014年歸還首批遺骸時,兩國用韓國傳統紙張和棉花包裹好遺骸,放置在由中國提供的棺木中。
  • 抗美援朝老兵丁保成: 三八線上,背著犧牲戰友回坑道
    丁保成被分配在收容小組,幫助戰友們不要掉隊。有戰友累得不行,丁保成就替他們背槍、背米袋等,因此他常常負重近百斤。24天後,部隊經過千裡行軍,到達朝鮮東海岸的元山港。   為防止敵人登陸,丁保成所在部隊在元山港挖坑道,隨時備戰。他和戰友們用大錘、鋼釺等簡陋工具,挖穿了一座座大山。   美軍飛機三天兩頭來轟炸掃射,威脅著戰士們的安全,也給運輸各種戰略物質造成了極大困難。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呂志斌:用生命保障前線軍需
    編者按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志願軍老兵回答殺氣十足:打仗!
    美帝國主義糾集的所謂的「聯合國軍」被偉大的人民志願軍狠狠打臉了,偉大的志願軍在歷次戰役中以成熟的戰術和頑強的意志一次次讓美軍的「火力洗地」無功而返。志願者們以鋼鐵般的毅力和頑強的攻勢壓倒了美軍。
  • 為90歲抗美援朝老兵圓夢(一):尋找寫手撰寫回憶錄
    文兆先老人近照 為民網3月2日訊(記者 汪紹華)1951年,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在其發表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親切地稱志願軍戰士為「最可愛的人」。「我的父親文兆先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現在年事已高,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他90歲生日之際,想找一個愛心作家或者會寫作的熱心人士,將他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寫成回憶錄,以文字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最可愛的人』」。近日,家住長沙市寧鄉縣的文躍武對為民網記者說出了父親的心願。
  • 抗戰老兵96歲壽辰 老戰友和志願者們都趕來了
    13日,井研縣研經鎮紅光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無比熱鬧,這一天,抗戰老兵殷紹文的家人為他舉辦96歲壽宴,得知消息,井研縣的抗戰老兵和各地的志願者們都趕來,為老人送上了生日的祝福。井研的抗戰老兵們趕來為殷紹文(左二)祝壽【熱鬧】抗戰老兵96歲壽辰老戰友們趕來為他祝福
  • 鴨綠江、大鐵橋,天津抗美援朝老兵回來了:戰友們,好日子是你們換來...
    今年70周年紀念,鴨綠江景區也邀請到了丹東市的一些參加過抗美援朝慰問的老兵們參加活動,看見年歲相當的「老夥伴」,徐爺爺也很開心地同他們交談了,雖不是戰友,但是談到抗美援朝,老人們在一起就能「對上話」了。活動中,現場的工作人員和老戰士們一起向犧牲的烈士敬獻了菊花、低頭默哀寄託哀思。
  • 「最後的兵營」致敬上海籍戰士 上海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館新館開館...
    在郊區開設的墓園,主要客戶開始都是本地人,購買墓地時免不了討價還價,有一位顧客在還價時說:「我爸爸在朝鮮犧牲,我媽媽終身未再嫁,一個人拉扯四個子女長大,現在她故去了,就不能給一點優惠?」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徐渭嶽發現,這樣的情況還不止一例,來墓地安葬的,很多都是志願軍老兵及遺屬,這讓他感到非常意外。
  • 武警常德支隊:退伍前老兵與戰友們分享趣事、經驗和感悟
    8月18日上午,武警常德支隊執勤二中隊開設「老兵講壇」,滿服役期的士兵走上講壇,向戰友們講述自己的軍旅生涯。儘管即將退伍,但難掩不舍之情的老兵們願意把自己從軍數載的趣事、經驗和心得感悟都融進講壇上的發言中,希望能與繼續服役的戰友們分享、交流。「把青春獻給祖國是我最無悔的選擇!
  • 志願軍老兵觀看《金剛川》 現場唱響「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10月25日,成都中影晴瑞影城CGS「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現場,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鄧雲康、「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和黃中果,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觀影結束之後,志願軍老戰士鄧雲康唱起了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曾經鼓舞過無數志願軍戰士的歌曲。
  • 志願軍老兵觀看《金剛川》現場唱響「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10月25日,成都中影晴瑞影城CGS「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現場,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鄧雲康、「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和黃中果,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觀影結束之後,志願軍老戰士鄧雲康唱起了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曾經鼓舞過無數志願軍戰士的歌曲。電影《金剛川》的歷史背景是金城戰役,那是韓戰最後一次戰役。
  • 志願軍班長帶路支援上甘嶺,半路含淚放棄替戰友收屍:我還有任務
    想到這裡,崔含弼心如刀割,他很想替戰友收屍,因為這裡馬上要爆發新的戰鬥,他們的屍體沒有人處理,很有可能會在炮火中被炸為灰燼。當年雄赳赳氣昂昂來朝鮮作戰的英雄,最後血灑異國他鄉還屍骨無存,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和憤怒的事情,可是崔含弼不能替他們收屍,他還要帶領戰士們進入主坑道,所以他只能含著眼淚離開,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 致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憶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底閣鎮為全鎮所有曾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老兵們掛上綬帶,佩戴大紅花和紀念章,傾聽他們當年頑強作戰的光榮事跡,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現實需求,帶去黨和國家對他們的問候,並祝願他們能夠健康長壽、安享晚年。 百歲老人魏振鐸便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