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常金霞 南票區九龍中學教師
葫蘆古鎮
葫蘆古鎮是一處以葫蘆文化和原生態關東民俗文化為主體內容的旅遊景區,是喜歡追溯民俗魅力,親近自然,享受度假樂趣的人們的好去處。走進葫蘆古鎮,漫步在原生態的鄉村場景裡,更深的感受是,她是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
白牆灰瓦,小橋流水,竹筏飄蕩,有幾分江南水鄉的婉約。古樸雅致的灰瓦,層次豐富,多變靈動,充滿歲月的沉澱。水影斑駁,波光瀲灩,靜靜地面對這一汪碧水,心情也如這碧水一般,靜謐安詳,又帶著微妙的小歡喜。竹筏隨水搖曳,搖晃出古意盎然的韻律,正適合人們在時光裡緩緩而行。
七月,荷花豔豔,荷葉田田,荷韻悠悠,荷下是脈脈的流水,水流靜靜,不起波瀾。走在青石板的路上,看著這一花一葉,一幢青屋,一脈流水,煩惱,怨恨,執念,欲望,都隨風而去,飄散遠方。只把心靈寄寓這一方天地,舒適地享受這時光的流逝,讓心情平靜,讓靈魂怡養。
於曉輝 / 攝
白牆青磚,灰瓦飛簷,門扉輕掩,陽光下,格桑花隨風蕩漾。站在青石小徑上,靜靜地等待,等待著推窗而笑的女子,她在時光裡,淺笑嫣然,深情款款,不惹清愁,不惹憂傷,靜數歲月的溪水流長,一顰一笑,都與花相映,明媚靜好。
慢生活,輕時光,斑駁的木窗,空掩的門,那屋簷之下也曾有燕子呢喃細語。輕倚門扉,數著日光,想著曾經過往,多少清淺的時光,遺落在歲月的溪流,多少美好的回憶,飄灑在心門之外。在這時光的渡口,停一停,站一站,朝花夕拾,晨鐘暮鼓,徘徊在屬於自己的光陰裡,留住本心,不問西東。
於曉輝 / 攝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木心輕緩的詩句,撞擊著我們的心靈。這綠色的郵筒,綠色的郵遞自行車,恍如前世,有多久多久沒有寫過一封信了,給自己,給親人,給遠方。每一天,我們腳步匆匆,不停的奔忙,可是靈魂卻無處安放,得到的越多,卻越覺得空虛。放慢腳步吧,等一等靈魂,坐下來,用一張紙,一支筆,寫一封信:日色、蟬聲,花草、鳥鳴,落葉、流水……過濾一下紅塵雜質,讓心澄澈清明,找回真實的自己。
謝江波 / 攝
東北人對酒,是情有獨鍾,那種愛滲透到骨子裡。家長裡短的恩怨,江湖涉險的情仇,添人進口的喜慶,金榜題名的快樂,沒有一碗酒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來一碗。千杯之後,都是知己,一笑恩仇泯,情義濃。那一壇壇老酒,那彌散開來了酒香,衝淡了寂寞愁苦,心明氣爽,自我陶醉,其樂融融。
「一灣碧海關東客,幾許鄉愁葫蘆莊」,這客棧,不管你是風塵僕僕的行者,還是內心迷茫的旅人,遠行天涯的歸客,都能為你抖落身上的風雪,一盞燈,一杯酒,一碗菜,慰藉你的孤苦寂寞的心,有家的溫暖,有貼心的問候,開門送客,指點你前行的迷津。關東客棧,迎天南地北的客,送思親歸家的人,長亭短亭這一棧,離家的距離就不遠了。
謝江波 / 攝
記憶回到那匱乏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有個巧娘,用一雙手耕耘著生活。漿漿洗洗,縫縫補補,就是一個又一個日子,一針一線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光陰。一把掃帚,一個柳條筐,就是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是男孩嘴裡的一顆糖球,是女孩頭上的飄飛的紅辮繩,是上學的筆墨書本。一個巧娘,擋住了家的風風雨雨,雖沒有編織出絢爛的色彩,但乾淨舒服,就是最安穩的歲月。
一間陋室,一張葦席,一對夫妻,一雙兒女,這間陋室就有了溫度。點亮一盞油燈,手裡有閒不下的活計,偶爾說一句從前,偶爾說一句明天,柴米油鹽齊,瓜果蔬菜鮮,愛有伴侶,困有暖炕,縱使簡單清苦,也心生喜歡。
簡陋的屋舍,讓思緒又回到過去,一筐一簍,裝進了全家的財富,一瓢一飲,是一家人的冷暖,炊煙繚繞,沒有嫋嫋的詩意,粗茶淡飯,有鹽有柴再有米已是富足。窗臺上露底的鐵盆裡的一簇花花草草,是一家人的灰暗裡的明亮,一草一芽,一朵一花,都是心中的念想。樸素的日子,樸素的心,平淡地走過每一個日月晨昏。
於曉輝 / 攝
場院,最具有農耕社會的特色,秋天,場院就是村民的收穫和幸福。摞起的高高的稻穀,苞米堆似山一樣連綿起伏,木鍁揚起的穀粒沉甸甸的落下,風車譁譁的響聲似歡快的樂曲。女人們無詞有調的歌謠,孩童怎麼喊都不會停下來的奔跑,把春種,夏曬,秋收的辛苦勞累都融化在這場院裡。落日餘暉,星光相伴,走進甜美的夢鄉。
一間私塾的課室,不見手拿戒尺的老先生,也不見搖頭晃腦背書的孩童稚子,可那朗朗的誦讀聲,還是讓你屏聲靜氣,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聲律啟蒙,既感受到訓育後人的美德,又領悟到聲律音韻的美妙。美德,代代傳承;文化,世世光大。那稚嫩的童音,聲聲入耳……
葫蘆古鎮,古意悠悠,回到過往的時光,抖落繁華,過濾紅塵利祿,讓內心簡單、簡潔、簡樸,心靈安穩,滿足幸福。嚮往這樣的意境嗎?沿著關東古道,走進葫蘆古鎮。
作者|於曉輝
葫蘆島市連山區世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撰寫的散文在《連山文藝》《渤海文藝》《葫蘆島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
來源:葫蘆島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