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關於彝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2020-12-21 燦燃的世界

時間過得是快了點,大學第一次全班開會時同學們稚嫩的臉龐還記憶猶新,突然就已經各奔東西了。伴隨著7月雨季的到來,我來到了下關這座不大不小的城市,並試圖尋找這座城市關於白族、關於歷史的點滴印記。也許是因為自己是彝族的緣故,每一個陌生的地方我總是會習慣性的去尋找那裡關於少數民族的一切,他們的興起、遷徙、漢化、沒落等等。

下關畢竟不比大理古城,少了些民族、歷史的痕跡,以至於今早看手機日曆時才想起今天是火把節。常年在外,關於故鄉火把節的記憶便不甚清晰,卻是十分的溫馨。

每年的端午節,母親們照例在孩子的手腕上繫上一束花花綠綠的絲線,說是可以驅災避邪,為孩子求得一年的健康,火把節之夜便將絲線剪下,焚燒。至於系幾根絲線、需要哪些顏色卻記不太清楚了。對於火把節的另一記憶是「叫魂」,叫魂是籠統的說法,石屏的花腰彝總是把祭祀、念經、叫魂除病一併稱作「叫魂」。小時候的村寨一律都是平頂的土木結構的房子,農曆6月25的上午,每家每戶都來到自家的屋頂開始「叫魂」,我們一群孩子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搖著鈴鐺,嘴裡念著似是而非的「經」句,慢慢的才知道念的這些經包含著所有彝族人民對自然的理解、敬畏以及對祖先的祭奠、尊敬,裡面包含著的是彝族人民不加粉飾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稀少的人口與落後的生產力決定了古時的彝族人民總是在每一次與大自然的抗爭中落於下風,在對漢族入侵的對抗中落於下風,總是落於下風便開始去思考大自然,沒有先進的科學思考便進入了關於「鬼神」的討論,山有神靈,水有神靈,樹木也有神靈,甚至被人們丟棄在村口的物品也有神靈,當人們有意無意觸犯了這些神靈時便會受到懲罰,此時人們開始嘗試與神靈溝通,這些與神靈溝通的人們被彝族人民稱為「背馬」「祭莫」「祭嘠」,也就是漢語中的「巫」。

在彝族生活中「巫」和「醫」始終是不能完全分開的,「巫」與神溝通的手段便是「咒」,在長期的整理之下「咒」就形成了「經」,於是「經」就成了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而「醫」是「巫」與器物結合使用的結果,直至今日彝族大多數的草藥醫生還會各種「巫術」,他們並不排斥「巫」,他們認為各種中草藥的使用是人們用「巫」與神靈溝通時被告知的。因此,彝族民間的中醫都不供奉祖師爺,而是「藥神」,他們認為「藥神」不斷地讓他們得到「醫」的智慧與靈感。甚至於彝族的歌舞中也充滿了對大自然四季變遷、滄海桑田的理解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神靈的信仰讓彝族人民獲得了一份內心的安寧,可是神靈有時候並沒有幫助他們,狂風暴雨、山洪地震總是重創人們,此時那些出類拔萃的英雄帶領人們戰勝了災難、擊退了入侵,於是對神靈堅信不移的人們開始認為這些英雄便是神靈的化生,於是人們在傳說中賦予了這些英雄超乎凡人的能力。「阿龍」便是花腰彝的「英雄」,他帶領彝族人民戰勝了妖魔鬼怪,抵禦了山洪地震,擊退了外族入侵,彝族人民便認為他是龍的化身。彝族地區時至今日還有「祭龍」的習慣,這一日人們祭祀「阿龍」,將阿龍的神靈迎回「龍樹林」,希望他世世代代保佑他的龍子龍孫。如今,商業化的運作讓祭龍的規模越來越大,聲名遠揚,然而曝光在鎂光燈下的信仰日漸顯得無力,大多數的人開始只將其當做一則傳說,一個可以用以賺錢的契機。

我曾經多次的思考過一個問題,一種沒有形成系統的宗教的信仰在現代社會的意義何在?少數民族日漸嚴重的漢化,對於民族意味著什麼,對於國家統治者又意味著什麼?少數民族即將失傳的語言、文字、民族手工藝、歌舞以及「經書」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在網上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看了大量的說法,有人說是藝術瑰寶,有人說是人類變遷的化石,這些說法非常有道理卻並沒有觸及民族的本真。

每年回家,村子都有很大的變化,然而人們依然在房頂上「叫魂」,依然在津津有味的看著世世代代重複的「祭龍」活動,與城市差距甚大的生活水平並不妨礙他們發自內心的幸福,有朋友問過我為什麼彝族的人們臉上總是掛著如此真摯的笑容,我沒回答他,因為周圍的山山水水、四季變遷已經以彝族的方式融入到了彝族人民的血脈,換言之,彝族人民已經用「巫」「咒」的方法與天、地、山、水、動物、植物以及周邊的一切獲得了溝通,語言、文字、民族手工藝、歌舞以及「經書」便是溝通的結果,這是世世代代的生活所得到的理解、敬畏、幸福,不是一個外鄉人所能夠理解的。那幾個問題,我似乎已經有答案了!

2014年7月21日於大理下關 又是火把節,突然有感,再次發文

相關焦點

  • 火把節,關於彝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伴隨著7月雨季的到來,我來到了下關這座不大不小的城市,並試圖尋找這座城市關於白族、關於歷史的點滴印記。也許是因為自己是彝族的緣故,每一個陌生的地方我總是會習慣性的去尋找那裡關於少數民族的一切,他們的興起、遷徙、漢化、沒落等等。下關畢竟不比大理古城,少了些民族、歷史的痕跡,以至於今早看手機日曆時才想起今天是火把節。
  • 楚雄州人民政府關於彝族「火把節」「彝族年」放假的通知
    楚雄州人民政府 關於彝族「火把節」「彝族年」放假的通知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直有關部門,楚雄開發區管委會: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644號)、《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06〕18號)和《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的規定,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6月24日彝族「火把節」放假3天;每年「冬至」日自治州「彝族年」放假2天。
  • 楚雄州人民政府關於彝族「火把節」「彝族年」放假的通知
    楚雄州人民政府 關於彝族「火把節」「彝族年」放假的通知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直有關部門,楚雄開發區管委會: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644號)、《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06〕18號)和《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的規定,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6月24日彝族「火把節」放假3天;每年「冬至」日自治州「彝族年」放假2天。
  • 彝族狂歡夜「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彝族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多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
  • 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在彝族的神話傳說裡,遠古時代彝族的先祖耕作生息的大地上,常年受洪澇乾旱蟲災的威脅。這些天災是惡神安古茨帶來的。彝族先祖支甲洛(有一說是勇敢的青年八梯那瑪),帶領彝族全體民眾與惡神安古茨苦戰,用火燒死了安古茨,並燒光了安古茨撒向人間糟踏莊稼的蝗蟲,大火還驅散了彝村的一切災難,迎來了風調雨順好收成。因此,火在彝族中是滅惡呈祥的瑞兆。
  • 彝族火把節最強攻略出爐,準備好「玩火」了嗎?
    各少數民族中都流傳著很多關於火把節起源的神話和傳說,其中彝族火把節的神話較好地解釋了火把照田的由來和動機:舉火把乃是為燒死天蟲(蝗螟),保護莊稼。而在有關火把節的各種志書上,也多有「燒天蟲」、「焚蟲」以及「耀苗」、「照苗」等記載。事實上,火把節「燒天蟲」是有其存在的真實背景的,而不僅僅停留在「傳說」階段。
  • 彝族是如何過火把節的?
    侵刪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想傳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以祭祀知名邀請詔主赴宴。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一直流傳至今。說起火把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雲南的少數民族彝族,他們視火把節為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同時火把節還享有「東方狂歡節」的美稱。彝族的火把節一般分為祭火、玩火還有送火這三個階段,每天進行一個階段,連續進行三天。
  •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2017-07-18 10:10楊道軍 攝   中新網大方7月18日電(羅興 周子燁)「2017年大方彝族火把節」17日至19日在貴州省大方縣宣慰府舉行。吸引了包括臺灣泰雅族、臺灣太魯閣族同胞在內的數萬名海內外遊客入黔觀光體驗。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彝族創造了火的歷史、火的文化,成為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雲南臨滄彝族火把節,美麗的火焰狂歡
    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故事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後,為了報復,放出害蟲到凡間禍害人們,而凡間的人們毫不妥協,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相邀用火把焚燒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2017-07-18 10:10楊道軍 攝   中新網大方7月18日電(羅興 周子燁)「2017年大方彝族火把節」17日至19日在貴州省大方縣宣慰府舉行。吸引了包括臺灣泰雅族、臺灣太魯閣族同胞在內的數萬名海內外遊客入黔觀光體驗。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彝族創造了火的歷史、火的文化,成為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傳承彝族風俗:鹽邊縣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在中國同樣有這樣的節日,每年,巨大的遊行隊伍身著各類少數民族服裝,舞蹈、歡唱、一片歡聲笑語圍繞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這就是四川省鹽邊縣當地被稱為「東方的狂歡夜」充滿彝族風俗與本土風情的傳統節日——火把節。
  • 彝族火把節民族風情濃
    彝族火把節民族風情濃     農曆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節日。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係,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製蕎饃,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著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
  • 首屆四川小涼山彝族火把節在馬邊開幕
    四川在線消息(本石巫果 記者 吳亞飛)7月28日至30日,首屆四川·小涼山彝族火把節在馬邊彝族自治縣煙峰鎮彝家新寨舉行。活動期間,特色彝族文化表演、激烈的彝族傳統摔跤比賽,暮色中的火把節狂歡夜,以及隨處可見的身著傳統服飾的彝族帥哥靚女,都讓市民和遊客直呼:「火辣辣的美,完全看不過來!」本次火把節以祭火儀式拉開序幕,「畢摩」手舉點燃的火種,隨著縷縷升起的青煙,念誦起祭祀火神的畢摩經,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隨即登場的彝族歌舞表演,讓臺下觀眾們盡情暢享了一場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大餐。
  • 2019涼山布拖彝族火把節來了!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在彝族地區,布拖的彝族火把節以活動原生態、參與自發性為代表和特色,千百年來布拖人民對火的崇敬已經融注於布拖人的血脈之中,揮之不去,難以割捨。
  • 傳承彝族風俗:鹽邊縣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在中國同樣有這樣的節日,每年,巨大的遊行隊伍身著各類少數民族服裝,舞蹈、歡唱、一片歡聲笑語圍繞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這就是四川省鹽邊縣當地被稱為「東方的狂歡夜」充滿彝族風俗與本土風情的傳統節日——火把節。
  • 涼山彝族火把節:在傳統與現代撞擊中傳承
    新華網西昌8月9日電(記者王秀瓊 劉謹)回想起小時候在家鄉——中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過火把節的情景,42歲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8月8日是彝族傳統火把節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彝語稱之為「都沙」,意為「送火神」。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歡、彝族選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動中,在現代社會的不斷撞擊下得以傳承。
  • 赫章彝族「火把節」(圖)
    在黔西北的廣大彝族聚居地區,多年來均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習俗。2010年6月,赫章彝族「火把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有關火把節的美麗傳說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有許多優美的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做諾魯的彝家寨,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男的叫布婁,女的叫舍瑪。
  • 2020彝族火把節(德陽)活動開幕
    據介紹,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此次彝族火把節首次亮相德陽,將持續至8月16日。在為期3天的活動裡,彝族風情歌舞表演、篝火狂歡夜、巡遊展演、婚俗文化互動、選美大賽、特色彝家宴暨山珍品鑑會等將輪番上演,為德陽市民和遊客打造別樣繽紛的文旅體驗。
  • 彝族火把節由來:彝陰間統治者所放害蟲被火燒死
    日嘎村村民阿里爾傑說,從2012年起,日嘎村文化展廳已成為傳承彝族阿都文化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5000人前往日嘎村文化展廳參觀。  日前,國家民委公布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布拖縣的日嘎村入選,成為四川省五個入選村中的一個。
  • 彝族火把節由來:彝陰間統治者所放害蟲被火燒死
    日嘎村村民阿里爾傑說,從2012年起,日嘎村文化展廳已成為傳承彝族阿都文化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5000人前往日嘎村文化展廳參觀。  日前,國家民委公布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布拖縣的日嘎村入選,成為四川省五個入選村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