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歷來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浙江省海鹽縣,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00年前的晉代,歷經歷朝歷代,綿延不絕。
自晉至清,海鹽縣有史可考的園林共33座,如晉「千寶宅園」,唐「顧況宅園」,宋「舊時月色軒」、「梅園」,元「梅軒」,明「常氏園」、「白鶴園」,清「涉園」、「拙宜園」等。可惜的是,在歲月與戰亂後,唯有綺園留存至今,其他的均已毀滅。
我們一同走進這座浙江現存私家花園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園林,一睹海鹽園林文化的傳世代表。
「此園浙中數第一」
綺園位於海鹽縣武原街道海濱東路44號,由馮宅和後花園兩部分組成。宅院位於園之西南,現存共三進,即門樓、三樂堂、堂樓,為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築風格。園位於馮宅的東北,佔地約10000平方米。
「綺園的主要特色在於園與宅的分區設立,一改諸多江南私家園林宅院相結合,宅中附園,園即為宅的設計。」綺園辦公室主任萬金向記者道出了綺園的獨特之處。「綺園在造園布局上吸收了蘇州園林的雅致、揚州園林的豪放,融合了浙江古園的風格。」
說起綺園,有兩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綺園主人馮纘齋,另一位是古典園林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
馮纘齋(約1840-1887),字肇曾。馮家以釀造業起家,生產醬油運銷上海,曾一度佔領上海市場。園前的河港也曾因此得名醬園港。
馮纘齋雖是經商致富,卻頗通文墨。鹹豐九年(1871),他娶了當時著名詩人、劇作家黃燮清的次女黃琇為妻。黃燮清怡情山水,曾修葺海鹽縣城南門別墅拙宜園,改晴雲閣為倚晴樓,後又購得硯園廢址,栽花種竹,自號「兩園主人」。
黃燮清病逝後,園林便由次女黃琇繼承。馮纘齋便與妻子一同在自家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新建的園林採用了原來花園中的古樹名木和大量假山石,不僅有故園的風姿,也繼承了拙宜園和倚晴樓的精華。
綺園在建造時用盡巧妙心思,但戰火的洗禮、歲月的摧殘,終究對園林有所損壞。這也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江南園林仿佛一位未被識得的美人,只在少數的史學家或文人的凝望中徘徊。
1960年、1983年,陳從周先生兩次來海鹽,對綺園進行古建調查,並予以極高的評價。在《此園浙中數第一》的文章中,他寫道:「吳興、嘉興二地南宋以後多園林,吳興今以南潯為魯殿靈光,嘉興則此海鹽綺園碩果僅存了。但是我們從已存極少量的浙江園林來說,綺園可說唯我獨尊、『浙中第一』。」而陳從周先生的慧眼識名園,也成為了一段美談。
1990年,綺園被古籍出版社十大系列叢書收錄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
水可隨山轉 山更因水活
綺園在造園布局上吸收了蘇州園林的雅致、揚州園林的豪放,融合了浙江古園的風格。
萬金主任表示,現存的許多蘇州園林,往往遊居並重,因此園中廳堂館舍較多,並常用曲廊將它們連接起來,既作為遊覽路線,又可作交通路線。但綺園的布局卻不落這一傳統套路,全園除了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水榭等,其餘全是山水。
雖在城市之中,綺園卻以自然景色為主,以山和水劃分園林的內部空間。其三山夾兩水的總體布局方式更有別於一般江南私家園林以建築劃分空間和景區的傳統模式,別具特色,與眾不同。
記者走進綺園的那一日正值烈日當空,但穿過洞門,參天的古木遮蔽了陽光,獨留園中靜謐之景。別看綺園不大,內裡的景致卻別具匠心,共含十景,即別有洞天、潭影九曲、美人照鏡、四劍探水、晨曦罨畫、蝶來滴翠、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和風荷攬榭。
綺園的山撐起了全園的架,成為園中主體。從南往北,三座假山形態不一,高低錯落,看似分離,實則「藕斷絲連」。
南山的山道狹窄陡峭,需側身方能通過。曲徑迷離,時而左盤,忽而右旋,令人琢磨不透。下南山,可通過不規則的九曲橋向北走去。
中山的設置也頗為巧妙,在東西兩半,各有一處山洞,不僅連接遊覽步道,更豐富了山石造型。而在中山的中部,還有一處水洞,幽深之感撲面而來,憑藉洞中的幾絲亮光,屏氣凝神穿越而過,便覺得豁然開朗,寬闊的水面躍然眼前。
繞著中山西行,便會發現有一美石孤置,石壁上有陳從周先生「美人照鏡」的題字。何謂「美人照鏡」?鏡者,指的是石項處的一個大圓孔。天氣晴好的清晨,空中五光十色,流霞似鏡;美人者,喻石美、環境美、遊人心情美,遊人觀景如美人照鏡一般。
北山坐擁全園的制高點小隱亭和制低點幽谷聽琴。相傳從小隱亭東望,可以見到滾滾海濤的入海口,中國古典園林的借景手法在此得到驗證。從此亭向西而行,山體逐漸低平,在亭西北的深谷內,潭水環繞,形成「幽谷聽琴」之景。深谷設有石桌、石凳,遙想當年,在此撫琴的馮家人,頓覺一副世外桃源的迷人景象。
綺園的疊山極富特色,其理水的風格也自成一體。
在水面的組成上,綺園北有大池,南有深潭,兩者之間溝澗相連,形式豐富。此外,水面幾乎都與山體相依,不同於諸多園林中山體與水面之間還會設置平臺之類的承接。
這樣山水相依的布局、景觀猶如樂章一般,華麗大氣與平抑婉轉相互轉換。對此,陳從周先生也讚譽不絕,因而得出了著名的「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
上文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綺園內建築寥寥,僅作為點綴。雖然數量較少,但種類卻十分豐富,除了廳堂類的建築,還有水榭、橋等。
在這些建築中,罨畫橋造型靈秀,位於園北部大水池東堤的北端。這是園中唯一一座拱橋,橋拱較高,橋洞也寬,可謂是造園藝術上的突破之舉。
此外,綺園的玲瓏與秀麗也曾吸引87版《紅樓夢》劇組來此取景拍攝,園中滴翠亭便是見證。1985年,電視劇《紅樓夢》中「寶釵撲蝶」「黛玉葬花」「滴翠亭小紅私語言」幾場戲均在此拍攝。
海鹽半數以上珍貴古樹皆在此
除了綺園的布局、景觀外,園中參天的古木也是一絕。盛夏時節步入此園,只覺濃蔭蔽日,仿佛置身植物園中。
「綺園內的樹木近千株,計58科,115種。」萬金主任說,「特別是古樹名木,珍貴異常,園內50餘株古樹名木種類繁多,有樸、榆、櫸、黃楊、雀梅、香樟、楓槭、梧桐、銀杏、皂莢、虎刺、紫荊等,都是百年至數百年舊物。海鹽縣一半以上的古樹名木都在綺園之中。」
在這座植物寶庫中,許多古樹與綺園同齡或超之,其中中山上那一株胸徑近一米400餘齡的皂莢樹更是園內樹中之王。它是明末清初的遺物,馮纘齋造園之時此樹已有260餘齡。
從小隱亭向西順勢而下,一株已有240年樹齡的雀梅盤繞而上,為綺園增添了不少生機。
從「幽谷聽琴」處出谷北上,盤根錯節的古藤如同巨蟒一般攀樹而上,令人讚不絕口。這株紫藤已有300餘齡,待到紫藤花開的時節,便猶如猶如天邊紫霞,蔚為壯觀。著名紅學家鄧雲鄉見此連連叫絕:「北京歷史上有著名的吏部藤花、槐樹斜街藤花均數百年舊物,惜皆不存,今在海鹽海鹽綺園見此古藤實為奇蹟!」
隨著季節的變換,園內植物呈現出不同的時景。春天,湖堤上楊柳依依,園中杏花、木蘭花、櫻花、桃花次第盛開,儼然一副桃紅柳綠的景象;盛夏,綠蔭蔽日,知了聲聲,綺園獨守一片清涼之地;仲秋時節,銀杏樹葉迎風飄落,籠罩一片金黃景致;飄雪時節,園內銀裝素裹,積雪掩蓋的綺園放佛一個童話世界。
綺園得以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其山水交融的人間畫本之模樣,早已總結而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這一我國古典園林藝術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則,它的雅致,它的奇趣,足以垂名我國園林藝術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