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也是很奇葩了。
——也真的是開了眼了。
爭當兒子這事,倒也見過幾次。
只不過,這回的爹實在是不咋地。
沒想到,這個臭名昭著的美國億萬富翁,傑弗裡·愛潑斯坦在死了近一年後,關於他的故事,卻一直在繼續著。
2019年7月,愛潑斯坦因涉嫌未成年性交易遭到批捕,僅僅一個月後,他被發現在曼哈頓下城監獄中自殺身亡。
由於生前和川普、柯林頓、安德魯王子等權貴私交甚密,愛潑斯坦的死也被蒙上了一層陰謀論的色彩:
是自殺,還是因為掌握太多人的秘密而被暗殺?
時隔近一年,仍然有不少聲音試圖對這起死亡事件進行解讀。
而伴隨著這位富豪生前的巨額財產與骯髒罪行,也有了更多的爆料與熱議,並試圖霸佔著各大新聞網站和社交媒體的頭條。
就在前不久,著名黑客組織「匿名者」,還曝光了涉及愛潑斯坦和川普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法律文件,消息的真假先放一邊,事實上這條炸裂級別的爆料成功吸引了網民的關注,一上線就佔據了Twitter的熱搜。
巧合的是,最近有兩部美劇也不約而同地將視角對準了傑弗裡·愛潑斯坦。
一部是剛剛迎來完結的《傲骨之戰》第四季,在季終集中,律師們接到了美國政府指派的,重新調查愛潑斯坦自殺案的任務,藉此對他的死亡之謎,開了一個超大超有才的腦洞。
而另一部,則是Netflix新出的四集紀錄片,《傑弗裡·愛潑斯坦:骯髒的財富》,這部紀錄片系統地回顧和梳理了愛潑斯坦生前數年犯下的種種惡行,及對其艱難治罪的過程。
愛潑斯坦的人生關鍵詞就是:神秘。
從早年在華爾街嶄露頭角,中年涉嫌犯罪,再到晚年受到美國司法的包庇,一直到最後離開世界的方式……
愛潑斯坦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布滿疑雲。
愛潑斯坦最初發家致富的手段,其實是欺騙。
大學肄業的他,居然在紐約最著名的私立學校道爾頓學院,謀到了一份微積分教師的工作。
這份工作成為他人生的跳板,他陸續結識了學生的家長,各個都是商業巨擘、上流權貴。
愛潑斯坦接著靠一份作假的簡歷,在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找到了新工作,正式進駐金融領域,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和那個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愛潑斯坦出生中下層,卻有野心,有能力。
許多同愛潑斯坦合作過的高管,在回憶中都提到了這個人與生俱來的個人魅力和社交天賦。
他拿著一紙假簡歷,憑著花言巧語讓富豪們為他的未來買單,又靠著各種骯髒的伎倆和手段,從老闆身上揩油,每每被發現後卻也能毫髮無傷地全身而退。
他像是依附著權貴集團生存的寄生蟲,但很快,他自己取代了曾經的宿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豪門。
金錢,意味著特權。
很快,愛潑斯坦就結識了川普等上流名人,伍迪·艾倫和妻子宋宜曾出現在他位於紐約的豪宅,凱文·史派西與克裡斯·塔克參與了他為柯林頓安排的非洲公益旅行。
而權力,是世界上最好的春藥。
愛潑斯坦變態的性癖好,也逐漸藏不住了……
他開始四處搜尋未成年少女。
先是以他巨大的財富和個人魅力誘導,再利用身份、地位、年齡、性別上的優勢來壓制,使一個又一個無知少女走進他精心設計好的圈套,成為其性交易網絡中的祭品。
愛潑斯坦對未成年少女們實施性侵、性虐。甚至,還將這些女孩轉手賣給其他上流好友。
在生意場,愛潑斯坦是個精明的商人;在犯罪時,他又是個狡猾的獵人,會精準地選出最可操縱的完美獵物。
受害者們大多是未成年,年齡心智不成熟,面對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成年人的侵害,她們不知道怎麼拒絕,也害怕去拒絕。
另一方面,很多受害者在成長經歷中,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她們缺乏溫暖、安定的生活,要麼對命運聽之任之,要麼想抓住一切機會逃離不幸的成長之地。
愛潑斯坦在每次性交易後提供的兩三百塊的「酬勞」,對這些女孩是巨大的誘惑。
即便受到屈辱,卻也因生活已然破碎,而選擇繼續忍受愛潑斯坦在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虐待。
在愛潑斯坦看來,她們是完美獵物,但在大眾眼中,這些擁有「汙點」的少女卻並非完美受害者。
所以,當其中一位受害者在之後控告愛潑斯坦時,美國主流媒體,稱她為「年輕的妓女」。
最可怕的是,愛潑斯坦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性傳銷鏈條。他鼓勵受到性侵的女孩們發展下線,帶更多的朋友入坑,而每介紹一位新人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愛潑斯坦很快就建立起一座依靠壓榨少女的童貞、尊嚴與未來而成的邪惡金字塔。
而他本人則牢牢地盤踞在金字塔的頂端。
2006年,弗羅裡達州棕櫚灘警方在長達數月的調查,並掌握大量資料和證詞後,對愛潑斯坦提出正式起訴。
如果換成其他人,面對警方數量龐大的證據,鐵定會坐穿牢底。
但愛潑斯坦卻神秘地平穩度過了這場劫難。他高價僱用了豪華律師團,甚至讓聯邦政府為他開了「後門」。
案件移交FBI後,調查一度擱置,原本信心十足的檢方也突然語焉不詳,最後甩出了一份讓所有受害者和控方律師都無法接受的認罪協議——
被十多名少女聯合指控的愛潑斯坦,只需承認一樁教唆未成年少女賣淫的罪行。
他只要做18個月牢就可出獄,更荒誕的是,他被安排在私人看所機構,一周有6天、一天12小時的獄外辦公特權——
也就是說,他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繼續他對其他未成年少女的犯罪。
從2006年到2019年的13年間,愛潑斯坦沒有收到公開、公正的審判,他一手炮製的受害者們,甚至被剝奪了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發聲的機會。
媒體也如同禿鷹一般,在搜刮完熱點之後紛紛散去,只剩下被啄咬得千瘡百孔的受害者們,繼續著以卵擊石的嘗試。
《傲骨之戰》第四季中,也提到了「618號備忘錄」。
這個文件就像《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一樣,不能提他的名字,卻是每個人心中不言自明的存在。
它保護美國權貴集團得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優待。
如同一句咒語,只消給法官遞上一張印有「618號備忘錄」字樣的紙張,法官就會乖乖做出符合權貴利益的判決。
案件無故消失,司法被屢屢踐踏,美國的民主根基在這紙文件面前像是一個笑話。
劇中女主角戴安在最後一集提到,「傑弗裡·愛潑斯坦這輩子都靠它而活」。
電視劇中看似荒唐的陰謀論,也不過是錯綜複雜的現實的真實投射。
真正改變這一狀況的,是2017年的「me too」運動。
女性發聲被聽見,被重視,愛潑斯坦的案件也重新受到關注,也才有了2019年的批捕。
《傑弗裡·愛潑斯坦:骯髒的財富》這部紀錄片,就作品本身而言,比較中規中矩。
它沒有提供更多的事實和觀點上的突破。反而更像是一部將已有的信息,再次分類梳理的專題報導。
但視覺化的影像本身就比文字更具衝擊力,《骯髒的財富》中最震撼的不是受害者的口述,不是那些作為證據出現的照片與錄音,不是女性們走上街頭的憤怒抗議,而是愛潑斯坦庭外取證的錄像。
這個在文字中被賦予了各種符號與形象的抽象化人物,也在這些影像中具象了起來。
我們看到他在面對控方律師的審問時,輕鬆的神色,甚至時不時地露出一抹微笑。
律師陳述受害者對他的指控,念下令人髮指的罪行時,他也會將頭一低,眼睛越過眼鏡,一臉不可思議地望著對方律師反問道:你在開玩笑嗎?
——仿佛在旁聽別人的故事,這一切都與他無關。
在有限的影像資料中,不難從愛潑斯坦這個一生都頗具傳奇色彩的人面龐中看到他的驕傲、自戀、冷靜,乃至巨大的個人魅力。
但唯獨缺少同情與悔過——
他從不認為自己是錯的,他相信自己是無辜的。
愛潑斯坦是權力和金錢豢養出的冷血怪物。他所有的輕鬆與魅力,都變成了猙獰與醜陋。
和《骯髒的財富》的記錄相比,《傲骨之戰》則拋出了更深刻的見解與觀點。
雖然有關愛潑斯坦的劇情只出現在最後一集,但整個第四季,其實都是對特權VS司法體制的探討。
早在第一集,戴安就說透了這個問題:
正義=法律x時代思潮
所謂的伸張正義,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罷了。
這一殘忍的公式,同樣適用愛潑斯坦的案件。
如果不是me too運動,受害者的發聲會重新受到關注嗎?
還是會成為公眾如金魚般短暫記憶的犧牲品,仍然無人問津?
如果不是韋恩斯坦的倒臺,司法機構會擁有重新調查案件的魄力嗎?
還是會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罪惡仍然苟活在陽光下的陰影處?
時代思潮的轉向,讓愛潑斯坦的受害者們獲得了一次難得的爭取正義的機會。
但悲劇的是,正義並沒有來臨。
這場橫亙20多年的控訴與戰爭中,女孩們沒有得到勝利。
愛潑斯坦在審判前死亡,還沒有來得及定罪就離開人世,他永遠只是個嫌疑人。
如果說有什麼贏家的話,或許是愛潑斯坦背後的共犯了吧。
他們仍然躲在陰影中,吸食著一個個無辜者的尊嚴與希望。
其實從始至終,愛潑斯坦都不只是一個個體,他代表著一個群體,一個集團。
值得去調查、去揭露的也不止是這一單純的個體,而是享有特權,踐踏體制的那一群人。
可是這種追問,隨著愛潑斯坦的死亡又能持續多久呢?
Me too運動帶來的魄力與膽量,又能助燃多少正義的伸張呢?
那些被毀掉一生的女孩們,又要經歷多少等待呢?
人們在關心圍繞著愛潑斯坦的種種傳奇與陰謀的同時,是否會想起那些女孩呢?
或許用不了多久,屏幕上一個個鮮活的面龐會逐漸變得模糊,她們會再次淪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徵,被統一冠以「受害者」的稱謂。
誰會一直在乎她們,誰又會一直記得她們呢?
本文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