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專家談:把《茶館》封存在經典裡,那是為它「下葬」

2020-12-12 新京報Fun娛樂

基於此次孟京輝版《茶館》引發爭議,觀眾的不理解與創作者表達出現的偏差,我們想探討,為什麼老舍先生的《茶館》這麼些年呈現難改編的局面?在對待經典改編時我們又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新京報記者採訪著名戲劇評論家林克歡,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解璽璋及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麻文琦,這三位學者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1.為什麼《茶館》難動、難改編?

2.關於改編你有什麼建議?

3.對待經典改編時我們應該抱有什麼態度?

林克歡:可以批評,但首先要尊重

1.《茶館》在中國戲劇中的地位無可動搖,不說是最好或無法超越,至少這部作品從現實主義戲劇的角度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茶館》整個舞臺可謂精益求精,無論從各個方面,焦菊隱用了太多心血,他在舞臺上所展現出來的空間非常有象徵意義,當時中國評論沒有人提到過這些東西,但外國人極其敏感,他們有想到中國的話劇舞臺、現實主義的戲劇能走到這一步,舞臺的很多表現都帶有象徵的意味,把一個時代、一群人變成了人類的生存處境。另外,老舍的語言能力,在目前作家裡很難找得到。僅以第一幕為例,幾個重要角色,每個角色只說兩三句話,居然能夠讓觀眾牢牢記住。除此之外,裡面很多茶客,將近一個鐘頭沒有一句話,但是他在臺上坐得住,觀眾不覺得難受,兩個演員憋了40 分鐘就說一句「將!」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導演看了人藝的茶館以後,評價「 滿臺都是角,沒有群眾演員」。所以說,現在的導演很難有這麼大的用心。

1958版北京人藝版《茶館》。劇院供圖

其實探討《茶館》為什麼難動是一篇很大的文章,難度在於,創作者的視野與思維方式,能否與老舍達到同樣的高度,這可不是一下子能做得到的。老舍寫《茶館》,其實對於那種落日的餘暉,以及一個時代的沒落走遠後,他仍然對這些人充滿著同情。關於《茶館》裡更加內涵的東西,其實後來的改編者基本上很難感同身受。

2.改編者一定要對經典有敬畏的態度,認真對待的態度,向前人學習和他們對話的態度,如何能真正地產生對話,你是可以超越他的,從他的某一個角度去突破。《茶館》可以改編是一回事,改編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一部經典的戲劇作品只能做得像人藝版那樣,那是完全不對的。

3.觀眾要仔細地看戲,要尊重作家,也要尊重導演,尊重演員。可以批評他,但首先你要尊重他,這是他的創造,你可以說演的不好,但必須尊重他。對人的尊重和批評是兩回事。我們太多人愛隨便發評論,很少能去好好看一本小說,很少人能好好靜靜地去看一臺戲。現在人人都愛K歌,沒人仔細去聽歌。現在很多人說,跟作家真正的對話,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對話。

解璽璋:改編應以改編者為主體,不能以原著為主體

孟京輝版《茶館》。孫競堯 攝

1.《茶館》難改編,是作品本身表達的東西比較成熟,新的創作者肯定要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不同於原作全新的想法,利用這個作品原有的藝術元素表達新的內容,如何將這些元素重新組合,改編成新的東西其實並不容易。另外,觀眾都有一種習慣,接受了一個東西後不太容易改變。觀眾長期受到一部作品的影響,當你再給他一個新的東西,他可能不接受,因此你改編的作品能不能說服新的觀眾,那就看創作者本事了。

2.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多年前發表過一篇名為《名著改編的N種可能性》中闡述過自己的觀點,其中,在「以創作主題為理由」中,指出「改編應以改編者為主體,不能以原著為主體」。改編者選擇一部作品進行改編,相信他一定與原著中的某種精神達成了契合,至少認同了原著中某種精神的存在。但是,他對於原著的藝術闡述,則完全可以和原著有所不同,他必須尊重自己對藝術的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對於原著的選擇,到改編的方式,甚至包括忠實於原著還是不忠實於原著,或部分地忠實原著,都必須考慮市場的因素。因為在當今時代,只有通過市場這個通道,才能將作品送到消費者手裡。所以說,名著不是改編的歸宿,它只是一切改編的出發點。

3.改編經典戲劇作品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跟其所要面對的觀眾達成共識。如果作品不能與觀眾達成共識,作品肯定是失敗的。從觀眾的角度,當然應該持有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去迎接新作品的誕生。但是,從這一點來講,其實很難要求觀眾,觀眾不是被要求出來的,而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對經典改編而言,沒有一次改編是十全十美的,作為改編者也並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也應該有被批評的必要性。

麻文琦:最大的改編者是時代精神

李六乙川版《茶館》。李晏攝

1.如果老舍寫《茶館》的世界觀仍然是你秉持的世界觀,改編它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你們是在從同一個角度看待世界,這種情況下,你恐怕很難超過老舍從這個角度所打量到的東西。實際上,當下改編《茶館》完全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說到底,看待世界的方式變了,從王翀演出版和孟京輝的演出版來觀察,他們都是把《茶館》裡一個「舊世界的破滅」表達成了「世界的破滅」,那麼是誰在背後操盤這種敘事呢?很顯然,最大的改編者是時代精神。老舍的《茶館》,背後是有唯物史觀的;而唯物史觀退卻的地方,虛無和絕望史觀就會佔據地盤。

2.至於改編建議,我能建議的就是,無論怎麼改編,都要做到是從自己心底裡流出來的。對一部作品進行經典加冕,固然其中存在話語權力的問題,這種權力一般都操持在理論批評者、學術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的手中,但更具決定性的,決定一部作品能否成為經典的,還是時間的揀選機制,最終是時間決定某部作品成為經典,時間在考量一部作品中當初作者所灌注其中的能量,成為經典的作品其能量無疑都是滿噹噹的,這意味著什麼呢?首先,改編者在經典面前的確得有一份謹慎的掂量,掂量的是自己的識見(感知、情感、思想、美感等等)是否能夠超越作者;其次,時移世易,如果時代認知發生範式變化,一般改編者都會產生對經典的嶄新解讀,這種情況下,改編者要掂量的是如何讓經典穿越歷史更好地關照到當下。所以,無論是哪種情況,對經典的改編都要持有謹慎的態度。

3.除了版權法有硬性規定外,《茶館》的演出史一定是一個不斷的改編史,這既不是以老舍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以人藝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樣,這也既不是以維護文學經典者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以捍衛演出正典者的意志為轉移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前面我所列舉的那些人的意志,哪怕他們再強悍,強悍到如鋼似鐵,也都會在時間的作用下「化為繞指柔」。哲學解釋學的理論,讓我們對一部作品的意義闡釋具有了讀者意識—— 作品只是「 未完成品」,它只能在讀者的閱讀中建構出意義;同時,該理論也讓我們對一部作品的意義闡釋具有了時間意識——任何讀者都不是超時間的,他的「此在性」決定了作品闡釋的「有限性」。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決定了《茶館》的改編歷史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孟京輝式的文本上的「大動作」,還是李六乙、王翀式的演出上的「小心思」,這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茶館》誕生到現在方才一甲子吧,文本上說老舍創作出了經典,舞臺上說人藝創造出了典範,這都沒什麼,但是如果動心思想將《茶館》就此封存在劇作經典裡、舞臺典範中,那可真是在為《茶館》「下葬」,這完全屬於好心辦壞事。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孟京輝改編《茶館》引爭議,經典能否有多樣化表達?|周末談
    近日,孟京輝版《茶館》在北京完成了首輪演出,但現場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陷入爭議。老舍先生《茶館》的每一次改編都會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觀眾看《茶館》,也在自1958年北京人藝首演開始,在61年間逐漸變得不再是一次普通觀劇,它更像是一個儀式、一種標識、一次狂歡,這麼一出經典劇目,除了人藝之外,還能不能有更多樣化的表達?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茶館》有著獨特的戲劇藝術風格,對新時期的話劇發展有些重要的促進作用。他利用舊北京裕泰茶館作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線索,經過一系列的人物活動襯託出舊社會的黑暗與殘忍。
  • 孟京輝版《茶館》: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在之後的「小鎮對話」上,孟京輝和多位戲劇專家以《經典的重新演繹》為主題,探討了關於經典改編的種種觀點,孟京輝認為,「藝術家有對經典重塑最樸實的權利,但要真正地和今天進行對話」。  與作者對話,然後用新的舞臺形式重新闡釋  對於經典,沈林認為最不好的一種態度就是把它放在磁碟架上,「我覺得這樣經典就不再是經典,而是標本了,是死的。怎麼樣是活的呢?我覺得其實是一種與作者的對話,覺得和作者是有話說的,是親切的。」  這次中德合作《茶館》,是凱撒首次接觸中國當代戲劇作品。
  • 《茶館》半世紀演出500場 唯有經典恆久遠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曾說:「《茶館》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其經典的內涵。」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裡上演。40多位演員用他們的歡笑和淚水,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裡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該劇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至今仍是戲劇教學典範。
  • 孟京輝版《茶館》:重塑經典,要真正與經典對話
    10月19日,烏鎮戲劇節藝術總監、《茶館》導演孟京輝現身烏鎮西柵評書場,與德國知名戲劇藝術家塞巴斯蒂安·凱撒、德國著名戲劇學者漢斯-蒂斯·雷曼以及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沈林一道,以「經典的重新演繹」為主題,探討了關於經典改編的種種觀點,並分享了舞臺劇《茶館》創作歷程中的點滴。
  • 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
    原標題: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戲劇舞臺上除了為數不多的亮眼新作之外,致敬經典應該還是今年話劇舞臺的主流。尤其是根據老舍先生經典作品《茶館》衍生出來的「新作」更是都成為今年引人關注的亮點,一整年的時間,接長不短就有關於話劇《茶館》的新聞爆出,觀眾對於經典的喜愛從未消退,即便在今天很多作品一陣風一樣地紅過就散去的年代,戲劇舞臺依舊被這齣經典作品霸佔著。根據老舍先生《茶館》劇本,李六乙導演和孟京輝導演都做了大膽地解讀,李六乙是用他擅長的四川話做成了川語版,而孟京輝則是用他一貫的先鋒姿態解構了《茶館》。
  • 經典話劇《茶館》是這樣煉成的
    近日,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經典話劇《茶館》正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火熱上演。「對演出市場而言,這本是淡季,但《茶館》總能讓淡季不淡」,北京人藝原副院長崔寧曾說。自1958年首演至今,《茶館》已走過61個年頭,在海外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為何這部戲能跨越時代、民族而經久不衰?這要從1956年說起。
  • 孟京輝在《茶館》裡狂歡
    近兩年,李六乙導演了四川方言版《茶館》(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青年導演王翀大膽顛覆,在一間中學教室裡排演了「殘酷校園」版《茶館》。今年,孟京輝在烏鎮戲劇節排演《茶館》的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猜測、好奇甚至擔憂:這個先鋒戲劇的領軍人物會弄出點什麼新鮮花樣?會不會「折」在這個戲上?
  • 臺北書展金庸茶館再現大師經典
    中新社臺北2月12日電 題:臺北書展金庸茶館再現大師經典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2日,臺北世貿一館內,金庸茶館入口處掛著這位武俠小說大師的墨寶,吸引許多武俠迷拍照。資料圖:金庸。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第27屆臺北國際書展當天開幕,吸引52個國家和地區的735家出版社參展。書展特別設置了金庸茶館、書展大賞館等十大主題館。金庸茶館的布置別具一格。
  • 《茶館》經典結尾源自于是之的一個提議(圖)
    楚天金報訊 圖為:《茶館》劇照  說起話劇《茶館》,大家都會提起它的創作者老舍。正像曹禺先生所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老舍的《茶館》既是一出經典的話劇,也是一部內涵極深的文學作品。3月13日至15日,該劇將在武漢琴臺大劇院經典重現。接下來,讓記者帶著你繼續去探尋那些背後的故事——  三個月成就經典  老舍的《茶館》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裝進了不足5萬字中。
  • 話劇《茶館》它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
    時至今日,看《茶館》不再是一次普通的觀劇經驗或文化消費,它更像是一種儀式——向大師、向藝術、向經典致敬;它也像是一種標識——標誌著一種超脫的文化選擇和藝術格調;它更像是一種狂歡——參與、見證、釋放某種群體性心理體驗。《茶館》為什麼這麼火?它又給了我們哪些藝術啟示?
  • 工匠精神大家談 |《大江大河》裡的水書記成經典,看楊立新如何在...
    工匠精神大家談 |《大江大河》裡的水書記成經典,看楊立新如何在舞臺上書寫匠人精神?福利繼續!首都戲劇名家「雲講座」活動將分別邀請四位戲劇藝術專家從不同角度解讀戲劇表演藝術中的工匠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 你喜歡在咖啡廳或者茶館裡談什麼?談工作,你就成異類了!
    有的人勸我,你千萬不要去咖啡廳或者茶館去談工作。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你真的會被別人當成異類的。聽得我是一塌糊塗,不知道為什麼去那些地方談工作就是異類了。於是,懷著好奇的心情,我不斷逼問這個人,一定要讓他告訴我不能在這些地方談工作的原因。他也就為我列舉了以下幾點,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一、比起工作,倒不如閒聊咖啡時光還有下午茶時光,應該是一種悠閒狀態下,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滋味。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經典話劇|閒著就來《茶館》喝杯茶再走吧
    >01作者功力深厚按現在出版業的頁碼來算,《茶館》那可真是不敢恭維,僅三幕戲,小32開的書也不過80來頁,即使沒「一目十行」的速度,也頂多一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了。《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劇作方面最成功的作品。與我以往讀過的戲劇作品不同,它不是要講述某個具體故事,而是要表現的是三個歷史時期所代表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用老舍的話來說,就是要「葬送三個時代」。《茶館》的創作宗旨就在這裡。
  • 孟京輝版《茶館》引觀眾喊退票:中國人究竟會為什麼樣戲劇買單?
    作者/王滾滾11月13日,姜思達在微博上強力安利「演了20分鐘就有觀眾吵著要退票」的《茶館》。「這演的啥?」「有什麼意義?」是憤怒的觀眾向「改編經典」的嚴厲質問。儘管以先鋒為重要標籤的孟京輝擁有眾多粉絲,他的名字幾乎等同於票房保障,但正如微博網友所言,還有許多觀眾,正是衝著「老舍名作」的魅力,才買票進劇場。
  • 現代神話學丨對孟京輝《茶館》批判的批判
    這句「振聾發聵」的評論可以概括大量觀眾對孟氏《茶館》的憤怒。《茶館》劇本作為教育部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在中學期間必須閱讀的文學作品,通過權威早已設立了「經典」形象。這一「經典」的形象是讀者所賜予的嗎?很難確認。
  • 童道明憶于是之:他不好意思提及《茶館》,覺得榮譽太多
    日前,北京人藝《茶館》結束了本輪演出,從1958年誕生至今,演出已超700場,這部經典戲劇也已經在舞臺上上演了整整六十年。  1979年,童道明發了一篇文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非談》,其中的戲劇觀念讓于是之產生了共鳴,但童道明並不知情。自那以後,許多戲劇雜誌都找童道明寫文章,童道明很快就成為一名圈內活躍的戲劇評論人。1988年在南京的一個戲劇節,童道明才得知,于是之曾去過編輯部推薦他,「他說有一個叫童道明的,你們不妨去請他寫些文章。」
  • 演繹經典:《茶館》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
    演繹經典:《茶館》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時間: 2014-02-14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2014年2月27日-3月1日,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將上演《茶館》,由濮存昕、梁冠華、楊立新、馮遠徵、吳剛等組成明星演員陣容。從1958年到2013年,《茶館》已走過了55年的歷程。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於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