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穀雨,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雨生百穀,萬物生長。希望與力量從未遠離。
就在昨天,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武漢城區整體降至低風險。但截至4月17日,仍有27例重症患者在醫院治療!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當全國315支馳援武漢醫療隊和軍隊醫療隊已全部撤離,國家衛健委仍然留下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國家專家督導組留守武漢。可想而知,最後的「重症攻堅」時刻勇挑重擔的,必定是最精銳的「大牛」。
值得注意的是,這支20人的留守天團中,來自江蘇專家就有10位,佔據了半壁江山。
就在4月14日,圓滿指導完成江蘇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任務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又被抽調,奔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指導當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10+1=堅守到底!江蘇這11位專家,無愧為2813位援鄂白衣戰士的代表。
最早的出徵,最久的堅守。為什麼又是江蘇?
01
讓最精銳的尖兵、「最硬的鱗」堅守重症攻堅一線,這彰顯了國家對江蘇醫療實力和擔當的充分信任,也體現了對江蘇在疫情防控中突出表現的充分肯定。
相信很多網友都好奇,留守武漢的江蘇「大牛」,到底是哪10位?
「瞭望君」從權威渠道了解到,20人留守天團中有國家專家組8人,北京協和醫院5人,江蘇省人民醫院7人。其中,國家組專家組8位成員中有3位來自江蘇,分別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邱海波、潘純,蘇北人民醫院的鄭瑞強;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7名專家,分別是齊栩、左祥榮、張萍、陳旭鋒、李金海、褚敏娟、劉輝。
「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致敬戰『疫』的勇士們!」
「龍鱗留下給武漢,武漢會早日清零,中國會越來越好!」
「蘇大強不是一般的強,加油!」
……
網友們用「隊列一致」的評論,表達著對於他們的敬意。
4月初,還有一張被網友命名為「重症八仙」的圖片在網上熱傳。無疑,這是網友們對於這些大醫的致敬與尊重。「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說的應該就是他們吧。
10位來自江蘇的「壓艙石」,如何堅守最後的陣地?筆者探尋到了他們在前線的工作任務。
邱海波、鄭瑞強、潘純、左祥榮堅守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陳旭鋒、張萍、李金海、劉輝駐守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齊栩、褚敏娟駐守在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
目前的主要攻堅點是什麼?邱海波說,主要是對三類重症病人進行分類治療,同時加強多學科的診療:一類是目前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新冠病人,一類是因新冠病毒對肺功能造成極大損傷的病人,一類是有基礎疾病的病人。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已經在武漢持續作戰92天。在一個個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在與死神一次次的較量中,找尋突破口和診療路徑。此前,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曾多次當面向孫春蘭副總理匯報工作,向國家提供最專業的研判建議和應對良策,一些建議獲得當場拍板,高效落實後成為改善戰「疫」局面的關鍵舉措。
大年初二抵達武漢後,潘純與來自聯勤保障部隊第900醫院的戰友,共同負責金銀潭醫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導工作。為重症患者做氣管插管,潘純幾乎5秒鐘就能利索地完成插管,有效緩解病人呼吸危急情況,除此之外,他更是竭力在前線推廣邱海波團隊對重症規範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眼下的主要工作,是要儘可能挽救更多的重症危重患者。潘純說,「我們救治的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基本已處於康復期,但對於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新冠肺炎所遺留或引發的一些疾病可能還比較嚴重,如何處理這些後續問題,讓病人能夠生存下去,也成為我們現階段的工作重點。」
當可能面臨的感染風險較大時,這些大醫們總是衝在前面。鄭瑞強說,ECMO、氣管鏡、氣管插管等都是高危操作,極易近距離與病人的氣道分泌物接觸,而病人噴射的氣溶膠攜帶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大。從保護年輕醫生的角度考慮,鄭瑞強自己上。
醫生們會經常交流嗎?答案是肯定的。
4月17日晚,江蘇省人民醫院7名專家在百忙之中進行了一次「行進時會議」,交流探討病例情況,與「家人」的交流也有助於緩解壓力。
脫下防護服、離開隔離病區後,他們可以緩一緩嗎?
筆者發現,就在4月18日晚,幾位專家們都在進行著網絡會議,探討病例。他們也會時常連線義大利、英國、美國、希臘、巴基斯坦等多國的重症醫學專家,分享彼此在臨床中遇到的新情況、棘手的難題以及交流應對措施,抗疫全球同心。
如果說最重要的是什麼,筆者認為,一定是邱海波曾說過的這句話,「團隊作戰!」團隊包含國家專家督導組和武漢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他們有著共同的理念、行動和水平,攜手共同戰勝病魔。
作為江蘇人,筆者很自豪,全國一盤棋,援鄂抗「疫」,自始至終都有江蘇擔當、江蘇力量、江蘇方案和江蘇溫暖!
02
在筆者看來,「蘇式」醫療援鄂,實而又實、低調溫暖。
說擔當,江蘇真是低調務實。江蘇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央部署要求,迅速行動,傾情傾力,先後派出共計2813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在武漢、黃石兩地多點開展救治工作。江蘇,是各省區中派出醫務人員最多的省份;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是最早到達、最晚一批離開湖北的醫療隊。
說能耐,江蘇真是硬仗硬核。在抗疫一線,江蘇醫療隊有力降低了病亡率,發揮了尖兵作用。截至4月12日,江蘇省援鄂醫療隊中有1800餘名醫務人員從事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累計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381人,轉輕及出院1237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對援黃石醫療隊重症救治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說創新,江蘇真是智慧連連。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創下1小時收治40多名患者的「江蘇速度」;首創患者俯臥位機械通氣「糖果翻身法」等操作流程,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總結推廣。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院長劉繼紅高度評價:「江蘇隊」是「精銳之師」!
說真情,江蘇真是難捨難分。在武漢,在黃石,治癒者致謝:「感謝美麗的江蘇醫療隊天使踏著祥雲飛來武漢,感謝你們為我們拼過命!」有一種溫暖叫「江」「湖」情深,有一種溫暖叫後方關愛。
「最硬的麟」精銳馳援湖北前方,身後是江蘇的硬核保障和溫暖支持。支持湖北的防護物資、生活必需品、前線保障用品,包機送送,源源不斷。
最早的出徵,最晚的堅守,英雄難捨「風暴眼」,休戚同枝「袍澤情」!
江蘇,靠得住!
03
南徵北戰,車輪滾滾。什麼是堅守,不僅體現在「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前線,也不僅在抗疫的江蘇戰場,更體現在一聲召令、子夜出徵的東北遠徵。
這裡,筆者要說的是楊毅。
這位「車輪上的戰疫英雄」,美麗的「女漢子」,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也是邱海波「重症航母」中的一員大將!
重症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南京728事件、崑山82爆燃事件、鹽城特大風災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每一次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楊毅都參與其中。
作為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的組長,從1月23日開始,楊毅留守在江蘇,到各設區市指導重症病人的救治。每天兩到三個城市,平均700公裡路程。車輪上的奔馳,13個設區市重症病人的會診,是她工作的常態。最終,楊毅和江蘇同道齊力奮戰,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實現了江蘇省本土新冠肺炎患者零死亡。
3月18日,歐洲著名重症期刊《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在線發表了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通訊作者是楊毅和黃茂,他們都是此次江蘇本土戰疫的重要專家。
黃茂是江蘇省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此次,江蘇省人民醫院兩百多名白衣戰士奔赴湖北,把挽救患者生命當作頭等大事,把降低病亡率作為首要任務,以精銳盡出的王牌之師、精準診療的特色路徑和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不斷打出醫療救治的一個個「王炸」,一次次在疫情風暴中心,帶領患者穿越生死之線。
筆者注意到,此次駐守武漢的人民醫院7人專家組成員們不僅有著專業的優勢,也有著豐富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
以陳旭鋒為例,他是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技術全面,是江蘇省醫療衛生先進人物,曾被評為感動江蘇十大人物,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也是ECMO(體外膜肺氧合)救治方面的專家。
2月5日起,陳旭鋒就帶領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37人參與到武漢客廳艙醫院的籌建,之後籌建並進駐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方艙醫院「關門大吉」後,他又帶領隊員加入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及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危重症救治任務,直到這一次來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從輕症到重症、危重症,陳旭鋒經驗可謂豐富。
04
這幾天,筆者和堅守抗疫一線的11位江蘇專家逐個「對話」,堅守者的話語質樸而感人。
今天是江蘇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左祥榮在武漢奮戰的第75天。
他對筆者分享真實感受:「3月19日我送走第一批隊友,4月12日告別第二批隊友。這兩次送別感觸很深。出徵之時,雨雪交加,天寒地凍;凱旋之日,疫除魔滅,春暖花開;春風卸白甲,英雄歸故裡,金陵萬人迎。同事們回去了,我也很安心。」
他說,送別時感慨,送別之後轉身繼續忙碌,和來的時候一樣,爭分奪秒,不放棄、盡全力挽救每一個生命。
經此戰「疫」,談及最深感受,左祥榮說:「黨和國家關愛生命,熱愛人民,不放棄每一條生命,我們應擔當起這個重任,這是我最大最深的感受。國泰民安是每一個人的願望,願望背後是無數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所有人都在向著一個目標付出,對他人的付出,我們從未有如此深刻的切身體會。」
說得特別好,這也是江蘇和全國逆行醫護的心聲,是無數在抗疫中盡過一份力的人的心聲,筆者反覆體會,也由衷認同。
穀雨,春雨浸潤心田,冬日遠行,東風猶記,夏季在望。綠樹陰濃夏日長,滿樹薔薇一院香。日常祥和的生活,在奉獻者的託舉下顯得珍貴、令人心懷感恩。
讓我們致敬江蘇:最早的出徵、最硬的擔當、最智的貢獻、最久的堅守。江蘇11位專家,是2813位援鄂白衣戰士的代表,是8000萬家鄉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無懼風雨、自強不息、砥礪前行、守望相助精神的久久傳承和時代體現!
讓我們祝福他們早日平安凱旋。那一天,一定有最美的笑容和最深的擁抱!
撰稿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沈崢嶸 葉真
圖片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江蘇省人民醫院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