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材中面積這一部分知識。 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通過讓學生去摸去感知總結歸納出面積的意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學生在學習面積的時候,容易和周長發生混淆。面積和周長的意義不同,單位不同,計算公式不同,所以,周長和面積無法比較。由於剛剛接觸面積,做題的時候會經常把單位帶錯。比如說把平方釐米寫成釐米等,經過加強練習,學生才能夠把容易帶錯單位的問題解決。
因為以前學習了周長用長度單位,又學習了面積用的是面積單位,因此,在填寫用適當的單位填空時,最容易出現錯誤,學習是一個認識、再學習、再認識的一個過程,因此只有通過多練習,學生真正理解了周長和面積的不同,這個問題才能逐漸解決。
在這一單元,有一類題是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做這類題通常用割補法,去把這些不規則圖形分割或拼補成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這些圖形進行解決,對於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弱項,有些孩子對這樣的題不會畫輔助線,解決問題就出現了困難,因此,只要給孩子講清楚了這一類題的道理,一步一步的做,通過多多練習,逐漸就能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
最後在解答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單位的換算,很多同學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容易忽略單位換算,因此而錯誤。比如,一間教室長12米,寬6米,用面積8平方分米的方磚鋪地,一共需要多少塊這樣的方磚?有些同學忽視了單位換算,而出現的錯誤。
總之,學習知識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剛開始認識到逐步加深,只有通過不斷的加強鞏固和練習,才能夠達到逐漸掌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