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磊 | 神主序列與皇位傳承:北齊太祖二祧廟的構建

2021-02-28 北朝考古

【摘要】北齊廟制在實現由諸侯四廟到天子七廟的升格後,太祖二祧廟成為影響北齊宗廟格局的關鍵性因素。太祖二祧廟最初由高洋基於鄭玄學說而設定,在北齊皇位繼承制由盛行的兄終弟及制向父死子繼制轉變過程中,太祖二祧廟由孝昭帝所定三祖廟(高歡、高澄、高洋)變更為齊後主所立三祖廟(高謐、高歡、高湛)。齊後主所立三祖廟,不過承用武成高湛天統改制之意。在政治博弈過程中,高湛以高謐為太祖的具體原因,目前有限的史料表明或在於彰顯高謐北徙懷朔,開啟北齊之功業,而高湛更以高謐為太祖,太祖世次自高歡上推二世,並未降低高歡在郊廟中的地位,凸顯出父死子繼制的正當性,同時也拉近了宗室血緣關係,顯示出高湛籠絡宗室的初衷。

【關鍵詞】北齊;不祧廟;太祖;天統改制;宗廟制度

【作者】趙永磊,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福建廈門 361005)。

北齊祭祀制度略見於《隋書·禮儀志》之中,而北齊祭祀制度創立時代問題,也不乏相關線索。北齊禮儀制度初由崔昂、邢卲議定,《北齊書·崔昂傳》載文宣天保元年(550),散騎常侍崔昂「與太子少師邢卲議定國初禮」,而文宣時期所定祭祀制度,《北齊書》略記之。

《北齊書·文宣紀》載文宣天保八年八月:「庚辰,詔丘、郊、禘、祫、時祀,皆仰(案:《北史》無仰字)市取少牢,不得剖(案:《北史》作刲)割,有司監視,必令豐備;農、社、先蠶,酒肉而已;雩、禖、風、雨、司民、司祿、靈星、雜祀,果餅酒脯」。所謂「丘、郊、禘、祫、時祀」,即南北郊、圜丘、方澤及宗廟時享、禘祫;「農、社、先蠶」,即先農、社稷、先蠶;「雩、禖、風、雨、司民、司祿、靈星、雜祀」,即雩祭、高禖以及風師、雨師、司民、司祿、靈星等祠。故《隋書·禮儀志》(下文省稱《隋志》)所記北齊郊廟、社稷、先農、先蠶、雩祭、高禖等制度,可謂在文宣時期已確立基本規制。

北齊祭祀制度始創於文宣時期,而郊祀制度在文宣以後又有更定。《隋志》所載北齊祭地配後制度,乃沿承北魏舊制,已引起學者關注,《隋志》載北齊圓丘、南郊均「以高祖神武皇帝配」,方澤、北郊均「以武明皇后配」。而從時間序列言之,《隋志》所見北齊配享制度,並非全屬文宣高洋所定。《北齊書·文宣紀》載文宣天保二年正月,「辛亥,有事於圓丘,以神武(案:當作獻武)皇帝配」,文宣追尊高歡廟號太祖,而《隋志》載高洋廟號高祖,且獻明皇后婁氏崩於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次年正月始配祭北郊,至齊後主天統元年(565)十一月又更諡號作武明皇后。故《隋志》所見北齊方澤、北郊配祀制度,應屬齊後主時期建置。

在文宣高洋與齊後主高緯之間,北齊宗廟格局的演變最為值得注意。目前學者在北齊廟制變遷問題上已有重要研究成果,而北齊廟制變遷的基本輪廓,並未得以釐清。據周一良先生考察,北齊宗廟神主廟號屢經改易,而北齊廟號更定問題,透過北齊廟制形成的時間序列,北齊廟制由四廟至「天子七廟」的變遷過程歷歷可見。宗廟神主作為皇位傳承合法性的象徵,昭穆制度顯示出皇位傳承的先後次第,而北齊皇位繼承制由於兄終弟及的盛行,昭穆序列較為紊亂。高洋開國之後,確立太祖二祧廟的宗廟格局,太祖二祧廟在宗廟神主中作為特殊的神主序列,百世不祧,圍繞究竟何者為太祖二祧廟,文宣高洋、孝昭高演、武成高湛均有所更定,在政治博弈過程中,太祖二祧廟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本文擬透過北齊太祖二祧廟的構建過程,闡明太祖二祧廟建置與北齊皇位繼承制的關係,並進一步揭示武成高湛改定廟號的政治意義。

太祖二祧廟為鄭玄廟制說的核心觀點,所涉對象即「天子七廟」。而魏齊革命,高洋禪代孝靜帝,出居大統,北齊廟制也實現由諸侯廟制向「天子七廟」轉變。

(一)北齊諸侯四廟的創立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九月,高歡以洛陽逼近西魏,「如向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定遷都於鄴,至同年十一月,東魏都城由洛陽遷至鄴。高歡霸府設在晉陽,東魏、北齊都城由此形成「鄴—晉陽」的兩都制,北齊皇帝多頻繁往返於鄴與晉陽之間。北齊《王秀墓誌》稱:「鄴城為宗廟之國,晉陽為兵馬之都」,以此形容北齊兩都制最為貼切。

東魏孝靜帝遷都於鄴,鄴城皇城南宮始營建於孝靜帝天平二年七月,「發眾七萬六千人營新宮」,而太廟建成,則遲至天平四年四月,故「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即在此時。鄴城太社竣工時日約與宗廟同時,如《唐會要》載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禮官太常少卿韋叔夏等引《後魏書》「天平四年四月,太社石主遷於社宮」,今本魏收《魏書·孝靜帝紀》及李百藥《北史·魏本紀·東魏孝靜帝》均無此語,頗疑《唐會要》所引《後魏書》即隋人魏澹《魏書》。更據(嘉靖)《彰德府志·鄴都宮室志》,可知「東魏太廟在朱明門內,南街之東」。(圖1)故東魏鄴城左祖右社格局,至此確立,而北齊所承用者,即東魏舊制。

資料來源:牛潤珍:《古都鄴城研究——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205頁。

高歡在霸府晉陽是否設立宗廟,史無明文,而《魏書》載北齊建立宗廟,始於獻武王高歡崩之後。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正月,高歡崩,《魏書·禮志一》載武定六年二月,將營齊獻武王廟,議定室數、形制,兼度支尚書崔昂等議云:「案《禮》諸侯五廟,太祖及親廟四。今獻武王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親廟,不容立五室。且帝王親廟,亦不過四。今宜四室二間,兩頭各一頰室,夏頭徘徊鵄尾」。

北魏孝文帝遵用鄭玄學說,宗廟確立太祖二祧四親廟格局,東魏宗廟神主亦為七帝,或承繼北魏舊制,故有「帝王親廟,亦不過四」之說。所謂「案《禮》諸侯五廟,太祖及親廟四」,即據《禮記·王制》「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為說。然《禮記·王制》既以諸侯宗廟為五,崔昂等何故議定諸侯為四廟?

崔昂等以為「今獻武王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親廟,不容立五室」,推究其意,高歡卒後,以渤海王封贈齊王,諡獻武王,胡三省以為「高氏本勃海人,渤海故齊地也,國遂號曰齊」,或即高歡封贈齊王之意,高洋既為始封之君,廟號宜為太祖,而太祖未出居正位,尚在親廟之中,故僅立四廟。高澄進爵齊王,《隋志》載高澄所立宗廟神主,「後齊文襄嗣位,猶為魏臣,置王高祖秦州使君、王曾祖太尉武貞公、王祖太師文穆公、王考相國獻武王,凡四廟」。而高洋僅稱諡號,尚未追上太祖廟號。茲據《隋志》,並依《魏書·高湖傳》《北史·齊本紀上·高祖神武帝》所錄高歡先世世系,列宗廟神主見表1。

(二)高洋設定太祖二祧廟

東魏太廟制度沿承北魏七廟格局,至高洋稱帝,取東魏而代之,東魏七廟神主遷出宗廟。《資治通鑑》載「齊主(案:文宣高洋)初受禪,魏神主悉寄於七帝寺」,所謂七帝寺應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至宣武帝景明二年(501)間僧暈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所立七帝寺,各建三丈八彌勒像,胡三省注謂「以寄魏七廟神主,故謂之七帝寺」,並非允當。北齊高洋既受東魏禪,諸侯宗廟升格為天子宗廟,故宗廟神主由四廟增為七廟。

1.天子七廟的確立

《隋書·禮儀志》云:

文宣帝受禪,置六廟:曰皇祖司空公廟、皇祖吏部尚書廟、皇祖秦州使君廟、皇祖文穆皇帝廟、太祖獻武皇帝廟、世宗文襄皇帝廟,為六廟。獻武已下不毀,已上則遞毀。並同廟而別室。既而遷神主於太廟。文襄、文宣並太祖之子,文宣初疑其昭穆之次,欲別立廟,眾議不同。至二年秋,始祔太廟。

《隋志》所記高洋踐祚後所定廟制,《通典》《冊府元龜》所載略同,僅六廟神主,而《隋書·音樂志》載武成帝時所定廟樂又有「曾祖太尉武貞公」,或據此以為《隋志》所謂六廟應作七廟。而《隋書·禮儀志》此處有脫文,自然無疑,以文襄時所立四廟有太尉武貞公神主,即足以明之,而若以文宣在天保元年己立七廟神主,又未必精確。

依《隋志》所載,高洋先立六廟,而後「遷神主於太廟」,文襄高澄神主則「至二年(案:天保二年)秋,始祔太廟」,故高洋踐祚之初,先升祔六廟神主入宗廟,文襄神主至天保二年始祔入宗廟。《隋志》所記正與《北齊書》相印證,《北齊書·文宣紀》載天保元年(550)五月己未,「詔追尊皇祖文穆王為文穆皇帝,妣為文穆皇后,皇考獻武王為獻武皇帝,皇兄文襄王為文襄皇帝,祖宗之稱,付外速議以聞……甲戌,遷神主於太廟」,又載天保二年十月「丁卯,文襄皇帝神主入於廟」,據此,可知《隋志》所謂文襄神主祔太廟時日在「二年秋,始祔太廟」,應為「二年冬」之誤。

今綜合《隋志》《北齊書》更進而推知,天保元年五月己未,高洋追尊其兄文襄王高澄為文襄皇帝,至同年五月甲戌,高洋「遷神主於太廟」,即《隋志》所謂「文宣帝受禪,置六廟」,但文襄神主並不在六廟之中,故六廟神主依次為司空公、吏部尚書、秦州使君、太尉武貞公、文穆皇帝廟、太祖獻武皇帝廟,至天保二年十月,文襄神主祔入太廟,北齊宗廟始為七廟。

《隋志》載高樹生爵號在文襄時期尚為文穆公,至高洋天保元年五月己未,「詔追尊皇祖文穆王為文穆皇帝」,若《隋志》所載不誤,則在武定五年至天保元年之間,高樹生爵號曾由公升格為王。姑列文宣高洋時期(天保二年以後)宗廟神主見表2:

2.太祖二祧廟與鄭玄學說

北齊廟制之變更,在於由諸侯四廟升格為天子七廟。高洋既受魏禪,又在四廟神主之前,增以先祖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神主祔於宗廟,以合乎「天子七廟」格局,北齊宗廟格局至此實現由諸侯四廟至天子七廟的轉變。

在宗廟神主上,太祖位居顯要地位,故擇定太祖尤為關鍵。高歡有開國之功,文襄時立四廟神主,崔昂等人即有「今獻武王始封之君,便是太祖」之說,即以高歡為太祖,而文襄居相位時未上高歡太祖廟號。高歡廟號太祖為天保元年高洋稱帝後所追尊。北齊宗廟由此形成太祖六親廟格局。

北齊七廟神主遷祔原東魏宗廟,宗廟格局仍為同殿異室,而北齊邢卲撰《獻武皇帝寺銘》,學者疑「獻武皇帝寺」即獻武皇帝廟,但名為「獻武皇帝寺」,並非高洋之廟,應為供奉高洋石像之佛寺,以上文所舉北魏所立七帝寺以及唐代寺院往往供奉皇帝素像,均足以明之。而邢卲《獻武皇帝寺銘》云:「惟睿作聖,有縱自天。匡國庇民,再造區夏。功高伊、呂,道邁桓、文……永寄將來,傳之不朽。」邢卲此銘,未詳撰年。所謂「永寄將來,傳之不朽」云云,即以高歡為太祖,萬世不祧。

高歡神主既立為太祖,而太祖以下,又有不祧廟。《隋志》雲「獻武已下不毀,已上則遞毀」,推究其意,太祖獻武皇帝以上神主親盡遷毀,太祖以下又有不毀廟,《隋志》未載獻武以下不祧廟作何?高明士先生以為高洋所立宗廟神主,以太祖獻武、世宗文襄為不毀廟,並無確據。而高洋所設立宗廟格局源出魏收等人議定,不妨據魏收所定廟制以推論之。

《北齊書·儒林傳·李鉉傳》載李鉉初為太學博士,「天保初,詔鉉與殿中尚書邢卲、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仍兼國子博士」,而顏之推《顏氏家訓》略載魏收議定宗廟建置之事。

《顏氏家訓·勉學》云:「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批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顏氏家訓》所載此事,繆鉞先生《魏收年譜》次其年在齊後主天統五年,然是時北齊宗廟已確立基本規制,已無必要重新議定宗廟建置。顏之推自西魏奔北齊,時在文宣天保七年,而顏之推《顏氏家訓》追記此事,頗疑當與天保元年魏收與太學博士、國子博士等議定北齊宗廟建置相關。

《漢書·韋玄成傳》載西漢韋玄成等議定天子七廟,「周之所以七廟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當親盡而毀。」據此奏議,可知韋玄成等所議宗廟格局為太祖二祧四親廟,而高洋所置宗廟格局,當與韋玄成說相類。北齊博士未知《漢書·韋玄成傳》「得證經術」,足見北學之荒疏。若據韋玄成之說,北齊廟制應為太祖二祧四親廟,此即高洋所設定廟制格局,即至太祖獻武神主出居首位之時,北齊廟制形成太祖二祧四親廟序列。而鄭玄廟制說,又與韋玄成說相契。故文宣帝高洋在踐祚之後,所行廟制,可以說在經學理論上主要依據鄭玄學說。而高洋設定宗廟為太祖二祧四親廟格局,此與北魏孝文帝所定廟制格局以及東魏宗廟建置極為相類,又可謂近承北魏、東魏舊制。

文宣高洋擇從鄭玄學說,承用北魏、東魏舊制,確立宗廟建置為太祖(高歡)二祧四親廟。宗廟神主序列與皇位傳承次第相一致,而北齊兄終弟及制的盛行,也使得北齊宗廟所立二祧不得不突破兄弟異昭穆原則,順次以高澄、高洋神主為二祧,而武成高湛為確立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制度,重新更定太祖二祧廟,北齊宗廟格局因之一變。

(一)孝昭帝時期所立三祖廟

乾明元年(560)二月,高洋崩,而史籍所見高洋諡號、廟號因經武成帝、齊後主改易(詳見下文),頗為淆亂。齊廢帝高殷即位以後,高洋諡號、廟號作何,今本《北齊書》《北史》語焉未詳,而《冊府元龜》載「廢帝乾明元年二月上文宣皇帝尊諡,廟號高祖」,頗為關鍵,正補《北齊書》《北史》所未備。更據《北史·魏收傳》載「文宣諡及廟號、陵名,皆收議也」,繆鉞先生《魏收年譜》次此事於文宣天保十年(559)十月,據上引《冊府元龜》之文,不妨更為齊廢帝乾明元年春,即高洋諡號、廟號、陵號皆從魏收奏議。清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以為「乾明初,上諡號曰高祖文宣皇帝」,今人周一良先生據北齊《趙道德墓誌》推斷乾明初所上高洋廟號高祖,雖均未引據《冊府元龜》,所論堪稱卓識。依文宣高洋所設定宗廟遷毀原則,文宣神主遷祔宗廟,司空公高慶親盡遷毀。茲列齊廢帝時期宗廟神主見表3:

齊廢帝乾明元年八月,孝昭帝高演以奪嫡而入居大統,改元皇建。依據文宣所定宗廟格局,太祖神主以下有兩廟為不祧廟,齊廢帝居皇位時日短促,未詳是否以文襄、文宣為不祧廟。而孝昭帝時期宗廟建置有三祖廟,值得注意。

《北史》載孝昭帝皇建元年(560)「九月壬申,詔議定三祖樂」,同年十一月,「有司奏太祖獻武皇帝廟宜奏《武德》之樂,舞《昭烈》之舞;世宗文襄皇帝廟宜奏《文德》之樂,舞《宣政》之無;顯祖(案:當作高祖)文宣皇帝廟宜奏《文正》之樂,舞《廣大》之舞」,孝昭帝準其奏,而後為太祖、世宗、高祖三廟,確立功臣配享名錄。

孝昭帝時宗廟神主凡七,而孝昭帝獨為太祖獻武、世宗文襄、高祖文宣設立廟樂,太祖獻武以上先祖神主則無之。若遵循孝昭為三祖制定廟樂及確立功臣配享名錄之意,或當以太祖、世宗、高祖為三不祧廟。文襄、文宣既為兄弟,若以文襄、文宣為二祧廟,則北齊昭穆制度不免淆亂。孝昭帝欲廢止兄終弟及制,以嫡子高百年為太子,而所立二祧廟仍遵從兄終弟及制的現狀,並未有意予以更定。

(二)武成、齊後主改定廟制與重定三祖廟

1.武成帝時期的宗廟格局

皇建二年九月,齊廢帝遇弒,同年十一月,孝昭帝崩,遺詔其弟高湛繼位,終未能廢止兄終弟及制。武成帝高湛入統大位,改元大寧,《北史》載大寧元年(561)閏十二月癸卯,武成上孝昭諡號,據此可知,孝昭神主在武成踐祚之初升祔宗廟,而《北史》《北齊書》孝昭本紀未載孝昭廟號。周一良先生據《北齊書》相關列傳(如尉瑾、馮子琮、唐邕、白建、皮景和、鮮于世榮、綦連猛等傳)稱孝昭為「肅宗」,故推斷孝昭廟號肅宗。《隋書·音樂志》載武成之時,所定廟樂有「肅宗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樂,為《休德》之舞」,據此,孝昭帝廟號肅宗,應為武成帝大寧元年所上。而《北史》又載武成帝大寧二年葬齊廢帝於「武寧之西北,諡閔悼王」,不以天子禮,故齊廢帝神主在武成帝時當未升祔宗廟。然武成帝踐祚之初宗廟神主作何,仍有疑義。

武成時期宗廟建置,《隋書·音樂志中》云:

武成之時,始定四郊、宗廟、三朝之樂……其四時祭廟及禘祫皇六祖司空、五世祖吏部尚書、高祖秦州刺史、曾祖太尉武貞公、祖文穆皇帝諸神室,並奏《始基》之樂,為《恢祚》之舞。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樂,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樂,為《宣政》之舞。顯祖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樂,為《光大》之舞。肅宗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樂,為《休德》之舞。

《隋書·音樂志中》所載廟號不免紊亂,文中所載既為高湛時期廟制,而高歡廟號高祖,諡號神武皇帝,此在齊後主天統元年改制之後,高洋廟號顯祖,諡號文宣,又為齊後主武平元年十月所上。

《隋書·音樂志》所記武成時期宗廟雅樂有司空公、吏部尚書、秦州刺史、太尉武貞公、文穆皇帝、高祖神武皇帝、文襄皇帝、顯祖文宣皇帝、肅宗孝昭皇帝,凡九廟神主。《隋書·音樂志》所載北齊宗廟雅樂自司空公高慶始,此與文宣高洋所立宗廟神主相同。而若僅據《隋書·音樂志》,未綜合分析相關文獻,則極易作出相關推論,即武成時期凡九廟神主,北齊宗廟神主並無遷毀制度。但文宣踐祚之後,已擬立宗廟遷祔之制,且在齊廢帝時司空公高慶神主已遷毀,如循此意,武成時期若仍有毀廟制度,孝昭帝神主升入宗廟,則吏部尚書高泰親近遷毀,茲暫據此說,列武成初期宗廟神主見表5:

據表5,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神主既已遷毀,則武成時期似不當仍有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宗廟雅樂,而《隋書·音樂志》仍存之,此或為北齊宗廟在武成時期無毀廟制度之證。但此說乃以時享宗廟為推論依據,時享宗廟時所祀均為未毀主,而《隋書·音樂志》所載廟樂為「四時祭廟及禘祫」,「禘祫」二字不宜忽視。

若謂武成時期北齊宗廟無遷毀制度,則武成時期宗廟神主凡九,而此說與北齊宗廟神主進獻次第不合。《隋書·音樂志》載北齊進獻宗廟神主次第,「皇帝初獻皇祖司空公神室」「皇帝初獻皇祖吏部尚書神室」「皇祖初獻皇祖秦州使君神室」「皇帝獻太祖太尉武貞公神室」「皇帝獻皇祖文穆皇帝神室」「皇帝獻高祖神武皇帝神室」「皇帝獻文襄皇帝神室」「皇帝獻顯祖文宣皇帝」,據此文,可知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秦州使君高湖均為「初獻」,高謐以下為「獻」,進獻次第判然有別。

宗廟時享進獻制度,《大唐開元禮》依先祖神主先後次第依次進獻。若據此理,北齊進獻九廟神主次第,當與此不異,何故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秦州使君高湖先獻,高謐以下始依次進獻?或可謂此為武成帝所定新制,不免含混了事。而若以禘祫制度解之,北齊宗廟進獻次第有別現象即與毀主及未毀主有關。

北齊具體所行禘祫制度,限於史籍闕如,究從鄭玄學說,抑或王肅學說,尚不盡明晰,但無論鄭玄禘祫說,抑或王肅禘祫說,均涉及進獻毀主。《宋書·禮志》載劉宋殷祭(即禘祫)儀節,「凡禘祫大祭,則神主悉出廟堂,為昭穆以安坐,不復停室也」,所謂「神主悉出廟堂」,即毀主、未毀主均在其列。而北齊禘祭或祫祭毀主時,自然仍有宗廟雅樂。故若依據宗廟遷毀原則,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神主在武成帝時雖已遷毀,而禘祫時仍祭其神主,故武成時期仍進獻兩廟神主,此與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兩神主為毀主,並不相悖。故《隋書·禮儀志》載北齊皇太子冠禮,「皇太子冠,則太尉以制幣告七廟」,而不言九廟,此即北齊廟制為七廟之力證。至於《隋書·音樂志》所載進獻次第問題,今更疑《隋書·音樂志》所載「初獻」司空公高慶、吏部尚書高泰、秦州使君高湖神主,當屬高湖神主遷毀之後,禘祫時先進獻毀主儀節,即《隋書·音樂志》所載「初獻」云云,乃齊後主時期(武平元年之後)之制。

2.天統改制與太祖二祧廟的更定

河清四年四月武成壯年禪位皇太子高緯,退居太上皇帝。高湛雖居太上皇之位,仍操控軍政大權,在高湛主導下,北齊宗廟格局又有所更定。

《北史》載齊後主天統元年十一月,「己丑,太上皇帝(案:武成帝)詔改太祖獻武皇帝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獻明皇后為武明皇后;其文宣諡號委有司議定」,又載同年十二月庚午,「有司奏改高祖文宣皇帝為威宗景烈皇帝」。

據《北史》所載,天統元年改定廟號及諡號凡有兩階段,分別在天統元年十一月及十二月,其要有三:(1)高歡諡號由獻武皇帝更為神武皇帝,廟號由太祖降格為高祖;(2)神武明皇后婁氏諡號由獻明皇后更為武明皇后;(3)高洋諡號由文宣皇帝改為景烈皇帝,廟號由高祖降格為威宗。

然則,《北史》所載,猶有未備。高祖初為高洋廟號,而武成高湛更以高歡為高祖,此後又以高洋降格為高祖。若據此說,則太祖廟號闕焉。學者更謂武成高湛意在確立「高祖、世宗、世祖三廟」為不祧廟,實則忽略高湛更定太祖問題。

《隋書·音樂志》載武成帝所定宗廟歌辭,有「皇帝獻太祖太尉武貞公神室,奏《始基樂》《恢祚舞》辭」「皇帝獻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樂》《昭烈舞》辭」之文,《隋書·音樂志》所記此兩條,彌足珍貴,據此可知天統元年改高歡廟號高祖之後,又以武貞公高謐升格為太祖。茲列天統元年改制之後,北齊宗廟神主見表6:

武成帝改易其先妣諡號,未知源出何人所議,而高歡、高洋廟號及諡號之降格,均出自祖珽議定。《北齊書·祖珽傳》載「武成於天保世頻被責,心常銜之。珽至是希旨,上書請追尊太祖獻武皇帝為神武,高祖文宣皇帝改為威宗景烈皇帝,以悅武成,從之。」《北史》以武成改易高歡、高洋廟號,凡兩階段,《北齊書·祖珽傳》概言此事,時間不免淆亂,而武成改易先考、先兄廟號、諡號,源出祖珽所議,應無疑義。

高洋所設立太祖二祧四親廟格局,以太祖獻武為不祧廟,太祖以下有兩不祧廟,但太祖以下宗廟神主何者立為不祧廟,或當與開國創業之功相關。帝王廟號,或稱祖,或稱宗。高洋議定廟號時,「祖宗之稱,付外速議以聞」,而後又上文襄廟號為世宗,以宗而不以祖。而祖珽奏議更易高洋廟號由高祖降格為威宗,即與祖、宗稱號相關。

帝王廟號祖、宗之稱,初均為不祧廟之名。蕭梁崔靈恩《三禮義宗》以為「祖者,始也;宗者,尊也」,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云:「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而在祖宗之稱泛化之後,無論廟號稱祖或稱宗,均有可能親盡遷毀。《舊唐書·禮儀志》載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太常博士王涇議云:「禮經『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毀之名也。惟三代行之。漢、魏已降,雖曰祖宗,親盡則毀,無功亦毀,不得行古之道也」。漢魏以下祖、宗之稱既非祧廟、不祧廟之別,而高湛改定廟號,其意則在於以祖、宗之稱判別不祧廟。

《北史·齊本紀》載「及武成時,(祖)珽被任遇,乃說武成曰:『文宣甚暴,何得稱文?既非創業,何得稱祖?若宣帝為祖,陛下萬歲後將何以稱?』武成溺於珽說,天統初,有詔改諡景烈,廟號威宗。」若據祖珽「既非創業,何得稱祖」之說,唯創業之祖,廟號始可稱祖,而高謐為高歡之祖,未建功立業,廟號太祖,兩者自相左。推究祖珽「若宣帝為祖,陛下萬歲後將何以稱」之意,可知高湛以宗廟廟號稱祖即為不祧廟,稱宗則為遷廟。高洋廟號既降格為宗,故天統二年改制之後,不祧廟有二:太祖高謐、高祖高歡。至武成百年後,上廟號稱祖,合高謐、高歡神主,即為三不祧之祖。

高湛以廟號稱祖始為不祧廟,並非無由。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採用鄭玄學說,立太祖魏武帝、高祖魏文帝,並自立廟號烈祖,「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此即顧炎武所謂「稱祖之濫,始於曹魏之三祖」。曹魏所確立三祖廟為三不祧廟,又為北魏孝文帝改定廟制所繼承,孝文帝宗廟改制,先以太武帝、獻文帝廟號分別由世宗、顯宗加隆為世祖、顯祖,而後以太祖道武帝、世祖太武帝、顯祖獻文帝為三不祧廟。高湛議立三祖為不祧廟,或即沿承北魏舊制。

高湛自以不遷主自居,則高湛崩後廟號自當稱祖。高湛崩於齊後主天統四年十二月,齊後主上其諡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可謂遵循高湛立廟本意,故北齊三不祧廟至此形成。

3.改定廟號之餘波

《北史·魏收傳》載齊後主武平元年(570),「除尚書右僕射,總議監五禮事,位特進。收奏請趙彥深、和士開、徐之才共監」,而據《舊唐書·經籍志》《冊府元龜》《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趙彥深撰《北齊吉禮》七十二卷,可知北齊吉禮由趙彥深分任監修,故《北齊吉禮》題趙彥深之名。

魏收既任尚書右僕射,又奏請趙彥深等監修,或與趙彥深曾出任尚書令相關。趙彥深自楊愔卒後,即以中書令代理機務,《北史》楊愔本傳謂:「遵彥死(案:遵彥為楊愔字,卒年在乾明元年),仍以中書令趙彥深代總機務」,至天統三年六月,太上皇高湛詔令趙彥深為尚書令,而《北齊書·祖珽傳》所稱「趙令」,即代指尚書令趙彥深。

趙彥深既主修吉禮,並非徒具空名,高洋廟號又經回改。《北史·齊本紀》:「武平初,趙彥深執政,又奏復帝本諡,廟號顯祖雲」,所謂「趙彥深執政」,意即趙彥深出任尚書令,又據《北史·齊後主紀》載武平元年十月,「復改威宗景烈皇帝諡號為顯祖文宣皇帝」,綜合此兩者,可知武平元年恢復高洋諡號及改定廟號,均出尚書令趙彥深奏議。

高洋既為北齊開國之君,而其神主非不祧廟,廟號亦為武成降格,故趙彥深恢復高洋本諡奏議,無疑具有正名的初衷。圍繞高洋廟號改定問題,《北齊書》《北史》皆稱高洋廟號顯祖,或高洋廟號至武平元年趙彥深奏議即告終結,而史籍中又有異說。

宋刊本《冊府元龜》載:「武平元年十月己丑,復改威宗景烈皇帝諡號顯祖文宣皇帝」,與《北史》所載略同。而明刊本《冊府元龜》作「武平元年十月改威宗景烈皇帝諡號顯宗宣皇帝」,較之宋刊本,「宣」字前脫「文」字,但齊後主所定高洋廟號「顯宗」,而非「顯祖」。

明刊本《冊府元龜》高洋諡號「顯祖」作「顯宗」,或屬明刊本之失誤,而高洋廟號「顯宗」,並非僅明刊本《冊府元龜》如此,《隋書·禮儀志》亦有此類現象。《隋志》云:「後齊以孟夏龍見而雩,祭太微五精帝於夏郊之東……於其上祈谷實,以顯宗文宣帝配」,而胡三省《資治通鑑注》引《五代志》(此處代指《隋書·禮儀志》)作「顯祖文宣帝」。史籍中偶見高洋廟號顯宗問題,具體緣由不易確知。若非史籍所記文字訛誤,或即齊後主武平二年(571)之後祖珽執政追改所致。茲列齊後主武平元年之後,北齊宗廟神主見表7。

高洋雖經恢復本諡,廟號顯祖(或顯宗),且其神主又配祀雩祭,但北齊不祧廟基本格局並未改變,即太祖高謐、高祖高歡、世祖高湛仍位居不祧廟之列,高洋神主仍為毀主。

在皇權主導下,北齊太祖二祧廟多所更定,至齊後主武平初年最終確立。而在北齊太祖二祧廟確立過程中,太祖亦有改易,由始封之君高歡更作高謐,而高謐即為史家討論高齊偽造世系關鍵性人物。

史籍中所見高齊世系,以《魏書·高湖傳》《北史·齊本紀上·高祖神武帝》(今本《北齊書·神武紀》原闕,後人以《北史》補之)所記最詳,繆鉞先生據《魏書·高湖傳》所載高謐卒於孝文帝延興二年(472)九月,而高謐長子高樹生生年即在高謐卒年,若據此推論,高樹生應為高謐遺腹子,而《魏書》又載「樹生弟翻」,兩者適相牴牾,繆先生又推論云:「蓋高湖、高謐乃渤海高氏,入仕魏朝,高謐或本無子嗣,高歡乃塞上鮮卑或漢人久居塞上而鮮卑化者,既貴之後,偽造世系,冒認高謐為祖,謂其父樹生為謐長子,以附於渤海高氏之名族。魏收於齊文宣帝天保中修《魏書》,即據此偽託之世系寫入。」

依繆先生所論,高歡偽造世系,託名高樹生為高謐之子。以行輩而論,高謐為高洋之祖,陳寅恪先生則不以繆說為然,「遠祖可冒認,三代以內要冒認是不可能的」。以近年出土孝武帝永熙二年(533)《高樹生墓誌》所記世系及學者對高歡家世族屬的討論,再次證實陳說的準確性。而《魏書》成於魏齊革命之時,《魏書》高謐本傳僅概言其生平,並無神格化傾向。若據《魏書》所載高謐事跡記年未安,進而推論北齊世系源出高歡所偽造,或不盡合乎情理。

史籍所載年月多誤,陳垣先生曾議清人汪中《述學》所記生平月日多誤,《魏書》亦不免此失。如《魏書·崔玄伯傳附崔寬傳》載「祖彤,隨晉南陽王避地隴右,遂仕於沮渠、李暠」,而據《晉書·懷帝紀》,知南陽王模遇害時在永嘉五年(311)八月,此與北涼沮渠政權(401—439)、西涼李暠政權(400—417)在時間上有較大偏差。《魏書·高湖傳》所載相關事跡年月不合,或與史家所撰傳記年月失考相關。

太祖或為受命之主,或為始封之君,齊後主天統元年武成高湛追尊高謐為太祖,而以《魏書》所記高謐生平,僅略言其履歷:

天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專典秘閣。肅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書郎。謐以墳典殘缺,奏請廣訪群書,大加繕寫。由是代京圖籍,莫不審正。顯祖之御寧光宮也,謐恆侍講讀,拜蘭臺御史。尋轉治書,掌攝內外,彈糾非法,當官而行,無所畏避,甚見稱賞。

《魏書》經始於文宣天保元年,至孝昭帝皇建元年始公開,齊後主天統二年又敕魏收改《魏書》,故《魏書·高湖傳》也應經過屢次修改。而今本《魏書》高謐本傳雖諱言高謐「坐法徙居懷朔鎮」,但竟無任何文字反映天統元年追尊高謐為太祖之事。

今本《魏書》高謐本傳所載高謐生平無神格化傾向,而高謐並非受命帝,更非始封之主。而高湛何故追尊高謐為太祖?限於史料較為缺乏,具體成因不易究詰。《資治通鑑》謂高謐徙居懷朔鎮之後,「世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可謂促成高氏鮮卑化之先祖。

而《隋書·音樂志》載太祖高謐雅樂歌辭云:

兆靈有業,潛德無聲。韜光戢耀,貫幽洞冥。

道弘舒捲,施博藏行。緬追歲事,夜遽不寧。

據其辭義,高湛追尊高謐為太祖,並非在於高謐為受命帝或始封之主,而在於彼北徙懷朔鎮,韜光養晦,開啟北齊之基業。在北齊、北周爭正統之下,高湛追尊孝文帝時期高謐為太祖,其意也在於明確北齊繼北魏而起,其政權正統性直接源出北魏。

高湛既已追尊高謐為太祖,而高歡在宗廟中地位未減。高歡廟號雖由太祖易為高祖,而其諡號則由「獻武」更為「神武」。「獻武」有拱衛東魏皇室之意,而「神武」語出《周易·繫辭上》「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以凸顯高歡之神威。高歡神主在宗廟中的地位,雖名義上亞於太祖高謐,而其地位並未降低。原文襄、文宣的配享功臣(如高嶽、潘相樂等十人),在齊後主天統四年正月詔令統歸高歡神主之下。

此外,高歡在郊祀中地位亦未經改定。天統改制既追遵高謐為太祖,而高謐神主並非郊天配享帝,北齊祀南郊或圜丘,仍以高歡配享。《隋書·音樂志》載武成帝所定郊祀圜丘及祀明堂雅樂,均言及「太祖配饗」之事,而所謂太祖仍即高歡。如北齊祀明堂歌辭言:「我惟我祖,自天之命。道被歸仁,時屯啟聖。運鍾千祀,授手萬姓。夷兇掩虐,匡頹翼正。」所述應即高歡之匡輔東魏孝靜帝之功業,由於北齊已更定太祖,而武成制定郊廟雅樂,或在天統改制之前,故仍稱高歡廟號作太祖。由此可知,高歡廟號雖為高祖,而在郊廟中仍居重要地位。

太祖在郊廟中位居顯要,即在宗廟中位居獨尊地位,又在郊天中為配享帝。而北齊太祖在郊廟中的顯要地位為天統改制所突破。天統改制之後,北齊宗廟中太祖高謐與高祖高歡的地位關係較為微妙,在宗廟制度史上實屬罕見之例,而其背後則具有鮮明的政治意義。學者謂武成、齊後主以原文襄高澄、文宣高洋配饗功臣統屬高歡神主,其意在否定前此北齊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模式的合法性,確立神武-武成-後主的父死子繼制度。此說固然可從。而武成高湛更進而以高謐為太祖,並以其父高歡及己身神主為不祧廟,其意在建立高謐-高樹生-高歡-高湛-高緯的皇統傳承譜系,以此彰顯皇位傳承的合法性。

在太祖廟號升降過程中,天統改制直接關涉宗室內部政治利益。北齊高氏原為漢人而鮮卑化,較為注重宗族血緣關係。高歡建義信都,亦賴其宗族內部如異母弟高琛、從叔高盛、從叔弟高嶽等的襄助。至魏齊革命之後,文宣高洋封皇弟(如高演、高湛等十三弟)、皇侄(高孝瑜、高孝琬)以及宗室高嶽、高歸彥、高思宗、高良弼、高普、高子瑗、高顯國、高叡、高孝緒等(高湖之子孫),且無論有軍功與否,均封為郡王,(北齊宗室世系見圖2)由此形成北齊政治統治集團。

說明:1.圖2據《魏書·高湖傳》及《北史·齊宗室諸王傳》而製作。2.自高洋起,北齊皇位繼承次第以數字標之。3.高歡、高湛、高緯之子嗣,暫不具列。

在政治博弈過程中,北齊皇帝與宗室關係相對微妙:北齊皇位繼承制度由於兄終弟及制的盛行,高氏皇族內兄弟叔侄之間多猜忌與殘殺,成為突出的政治現象。但北齊宗室文治武功兼備,在政治和權力上享受待遇,聲望甚高的尚書省長官,往往由宗室出任,而高嶽、高盛、高勱、高歸彥、高長恭等典兵領軍,馳騁疆場。故北齊在處理宗室問題上,處於一種相對矛盾的心態:一方面防範宗室勢力過於膨脹,以免威脅皇權;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上籠絡宗室,以拱衛皇室。在天統改制之前,武成高湛先後屠戮皇侄高紹德、高孝瑜、高百年,削弱宗室勢力。而武成高湛重定太祖廟號,又未降低高歡在郊廟中的地位,也有籠絡宗室之意。高洋作為開國之君,其神主由不祧廟降為毀廟,在宗廟中的地位大為削弱,較有可能引起高洋子嗣的非議。而高洋五男(廢帝高殷、高紹德、高紹義、高紹仁、高紹廉)在天統改制之時僅範陽郡王高紹義尚在,勢力已屬微弱,不足以形成宗室分裂之勢。在武成高湛改易廟號之前,北齊宗廟神主以太祖高歡為最尊,宗室親疏遠近也以太祖為界限,而武成高湛改以高謐為太祖,太祖世次由高歡上推二世,高樹生、高翻之子嗣高琛、高叡、高嶽、高勱等均化身太祖之苗裔,高真、高各拔、高稚之子孫也由疏轉為親,血緣關係得以拉近,從一側面顯示出武成高湛籠絡宗室的初衷。

在北齊廟制問題上,學者以為「北魏和北齊(案:指廟制)用王肅學說」,而北魏廟制並未盡遵王肅學說,北齊宗廟格局也與王肅學說無涉。文宣高洋踐祚之後,北齊廟制實現由諸侯四廟到「天子七廟」的轉變,並依鄭玄廟制說,確立太祖二祧四親廟格局。而在北齊皇位繼承制度由兄終弟及制向父死子繼制的轉變過程中,作為重要神主序列的太祖二祧廟,呈現出由孝昭帝所定三祖廟(高歡、高澄、高洋)更為齊後主武平元年三祖廟(高謐、高歡、高湛),三祖廟的最終確立也成為北齊皇位繼承制度基本建立的顯著標誌。

齊後主武平初年所立三祖廟,不過承用武成高湛天統改制之意,並使之在制度上得以確立。高洋確立始封之君高歡為太祖,太祖在郊廟中居於顯要地位,而武成高湛以高謐北徙懷朔,開啟北齊之功業,故追尊高謐為太祖,但武成高湛廟號改制突破太祖在郊廟中獨尊性原則,高歡廟號雖降格為高祖,而高歡神主在郊廟中地位並未降低。北齊廟制不拘於傳統舊制,具有自身特殊性,無疑為武成高湛為在制度上確立太祖高謐-高樹生-高祖高歡-高湛-高緯的皇位傳承譜系的反映。武成高湛以高謐為太祖的具體原因,限於史料有限,其意或又在於以北齊正統性直接源出北魏,而武成高湛更以高謐為太祖,太祖世次由高歡上推二世,拉近宗室血緣關係,顯示出武成高湛籠絡宗室的初衷。

北齊太祖二祧廟的最終確立,拉動了前此相對紊亂的昭穆制度形成新的序列。《隋志》載「文襄、文宣並太祖之子,文宣初疑其昭穆之次,欲別立廟,眾議不同」,即文宣高洋初未遷祔文襄高澄神主入宗廟,高澄、高洋俱為高歡之子,而高洋以兄弟同昭穆為原則,欲別為文襄高澄立廟,但此後文襄高澄神主仍遷入宗廟。而孝昭帝遵行既成事實,以太祖高歡、世宗高澄、高祖高洋為不祧廟,無疑使兄弟異昭穆原則在制度上得以確立。而高湛改定太祖,不免出於私意,但追尊高謐為太祖,以高祖高歡及己身為不祧廟,改定孝昭帝所定三祖廟,在制度上明確兄弟昭穆相同,並以此凸顯父死子繼制的正當性,客觀上也有助於解決北齊昭穆制度的紊亂問題。

趙永磊:《神主序列與皇位傳承:北齊太祖二祧廟的構建》,《學術月刊》2018年第1期。為了適應微信風格,刪除了注釋,請見諒。

相關焦點

  •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了弟弟,百年後皇位又回到了太祖後裔身上
    後來斧聲燭影,太祖突然暴斃,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關於趙匡胤的死因,歷代史學家爭論不斷,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 ",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此事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一大懸案。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之後,兄終弟及趙光義繼位成為皇帝。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皇位的傳承是是家天下的,也就是說父死子承,老皇帝去世之後,皇位的繼承是有他的兒子來繼位,有長立長,無長立幼,只有在皇帝沒有兒子的情況的下,才會從宗室當中選擇合適的繼承人,什麼侄子啊,弟弟的才會有機會。
  • 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時間:2020-12-14 16:1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 北齊女官與北齊皇帝高湛
    而電視劇中的高湛是一個皇位被奪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皇子,不斷出戰殺敵,守護國家,為百姓著想,更是讓人喜愛。然而,真正的歷史並不是這樣的,並且與電視劇截然不同,讓人意想不到。電視劇裡陸貞的歷史原型是陸令萱,鮮卑人,平原王陸睿的孫女,就是這樣一位女性,讓朝堂混亂不堪。
  • 格(形態)序列的構建與解讀
    隨後,文章對格序列進行了解讀,認為格序列至少反映了格的三方面特徵,即格標記的語法化程度、格自身的實義程度以及某一種格所常標記的句法成分與主動詞之間的語義緊密度。最後,文章從頻率和替換策略兩個角度闡釋了格序列共時與歷時的對應。
  • 《詭秘之主》22個序列代表人物
    1佔卜家——>愚者:①克萊恩:詭秘之主第一部主角,塔羅會召集者,代號愚者or世界。又稱二五仔之主,背叛者聯盟盟主,帶著一堆小號開啟了沒事上朝有事舉報的鬥智鬥勇之路。容納愚者,錯誤,門唯一性後 ,舊日支配者詭秘之主也就是福生玄黃天尊殘留的精神在他體內覺醒,為更好地進行身體的爭奪,陷入了沉眠,第一部自此完結。②查拉圖:密修會首領,小克未成神前的心理陰影之一,最後成了魔藥。不過第七部有埋下伏筆,就密修會主事聽到囈語改變來看也許有被屬下復活的可能。
  • 北齊王朝的「詛咒」:皇帝大多殘暴變態,皇族活不過40歲
    人們在談到北齊時,往往打上「禽獸王朝」的標籤,因為北齊的帝王大多殘暴、荒淫,乃至變態。拿開國皇帝高洋來說,他前期頗有一番作為,可是從天保五年之後,他從亂世賢主變成了荒淫暴君,每日縱情酒色,還經常搞出一些聳人聽聞的事情。比如高洋把寵妃薛嬪殺害,然後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支解其屍,弄其骨畢為琵琶」。
  • 燕雲臺太祖系三支是什麼意思 太祖系三支分別指的是誰
    燕雲臺播出了,劇情剛開始就提到了太祖系三支爭權奪位的事情,蕭家夾在中間難以站隊,那麼很多人就在問了太祖系三支是什麼意思?太祖系三支分別指的是誰?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燕雲臺太祖系三支是什麼意思  幽州燕雲臺,世宗皇帝耶律阮冊立南人女子甄皇后為後,如今大遼主上是耶律璟,太祖系被分成了三支派系,分別是太平王罨撒葛、耶律喜隱還有遼景宗耶律賢,他們都想要皇位,因此都需要蕭家的支持。
  • 北齊:一個「精神病家族」短短二十八年幹出的荒唐事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在中國的北方大地上林林總總的先後出現過幾十個政權,其中比較強大的政權有北魏、北齊、北周等。本文就來講講北齊這個奇葩的王朝,短短二十八年的歷史,先後歷經六帝,到底幹出了哪些荒唐事。
  • 為什麼有人說北齊的皇帝都是「瘋子」?
    《北齊校書圖》局部北齊,一個存在了28年的割據政權,歷經6位皇帝。國祚雖短,但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從哥哥高演手中接過皇位之後,為了排除莫須有的隱患,殺了高演的兒子、四哥高淹,還強迫了早就覬覦的皇嫂.....酒色過度而死。
  • 如果有後代,為什麼他的弟弟趙光義接了皇位?
    趙匡胤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我們讀歷史突然發現,50歲的趙匡胤死後不是由他的兒子接班,而是由他的弟弟趙光義(939~997)接替了皇位。▲趙匡胤這就令人奇怪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皇位繼承制一般是「父死子繼」,沒有後代子孫才實行「兄終弟及」的辦法,難道趙匡胤沒有兒子?
  • 皇太極如此英明,為何不提前選定皇位繼承人?都讓海蘭珠耽誤了
    兩黃旗支持的肅親王豪格,和兩白旗支持的睿親王多爾袞為爭奪皇位而劍拔弩張,一場足可以讓清朝綜合實力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內鬥,一觸即發。值得慶幸的,睿親王多爾袞在關鍵時刻做出讓步,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才算平息了皇位之爭,才有了八旗軍隊揮師入關、問鼎中原並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的大一統王朝。
  • 趙光義得到宋朝皇位後,趙匡胤的後代受到優待了嗎?
    按道理講應該是宋太祖皇帝的兒子們來繼承他的大位,可是他的皇位最終還是傳給了他的弟弟。那麼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後,他的子孫後裔受到宋朝的優待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首先要弄清楚趙匡胤為什麼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
  • 患有家族遺傳病的北齊皇室
    既然說到高湛,就不得不說一下以「禽獸王朝」出名的北齊皇室了。這個南北朝時期存在僅有26年的政權,出了六位皇帝,而他們的行徑放在今天,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變態。開這個頭的人,便是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初登皇位的高洋,還是很有一番作為的,他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很有一番明君的樣子,只是好景不長,由於嗜好飲酒且經常大醉,導致他性情大變,從一個清明的君主變成了一個荒誕的暴君。
  • 宋太宗還有後人存在,宋高宗為何會將皇位傳給宋太祖的後人呢
    估計老天都感動了,特意給他設計了一連串神操作,居然讓他不可思議地登上了皇位。趙構雙喜臨門,第一天登基,第二天就喜當爹,他的兒子趙旉出生了。就當小趙旉美滋滋地砸吧奶水時,金國人又揮著馬刀來了。逃吧,小趙旉在一片驚恐聲中,被帶到揚州。
  • 詭秘之主22個序列進階
    這幾天迷上了《詭秘之主》這本小說,世界觀真的刷新了我對小說的認知,順便整理了22種序列的進階方向。,門——詭秘之主,時空之王,命運道標,源堡化身,靈界支配者,福生玄黃天尊3,偷盜者,詐騙師,解密學者,盜火人,竊夢家,寄生者,欺瞞導師,命運木馬(命運小偷),時之蟲,錯誤——詭秘之主,時空之王,命運道標,源堡化身,靈界支配者,福生玄黃天尊混沌海
  • 歷史上北齊發生了哪些荒唐事?
    ,期間共出現6個皇帝,這些皇帝一個比一個暴虐,一個比一個變態,也由此,北齊是當仁不讓的「禽獸王朝」。而且有一點很有意思,北齊的六位皇帝都是姿容俊美的短命皇帝,也幸虧短命,要不然不知道還能造出多少荒唐事,北齊這個短命王朝的荒唐事實在是太多了。
  • 歷史上僅存在28年的北齊,為什麼被史學家稱為「荒謬王朝」?
    北齊疆域圖在北齊時期中,人們絕對會首先想到的是北齊的皇帝,他們父子幾代人和一家哥幾個,沒有一個人是正常一點點的,要麼是非常暴力的一種類型,要麼是非常喜歡殘害別人的類型,要麼就是完全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可說的類型
  • 探秘與《陸貞傳奇》大相逕庭的北齊武成皇帝高湛
    《陸貞傳奇》讓我認識到了陳曉飾演的北齊武成皇帝,劇中的武成皇帝敢愛敢恨,對待趙麗穎飾演的陸貞可謂是用情至深,因為這部電視劇也讓趙麗穎和陳曉火了一把,圈粉無數,但是在歷史中的北齊武成皇帝並不是和電視劇一樣英勇神武,反而是一個荒淫無道亂殺忠臣的昏庸皇帝。
  • 北齊時期高家的男人們,一生荒唐,卻放心不下自己的兒子
    與其他的朝代不同,這一時期,政權並行,天下一片大亂,北齊就是當時的社會上比較強大的國家之一。北齊在歷史上只有二十七年的歷史,換作其他朝代,也就是一個帝王統治的時期,但是北齊,卻換了好幾個統治者,但是這些統治者,大多手法殘暴,殺戮、淫蕩,是北齊這些帝王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