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要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今天,我們線上線下互動、「政產學研用投」協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成都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與社會各界共話成都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共謀西部科學城協同協作、共建共享的發展之道,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這次會議原定春節後第一個工作日召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會議被迫延期。大會雖然遲到,但科技創新的力量在這個極不尋常的春天從未缺席。疫情發生之初,檢測試劑、在線問診等新產品、新平臺快速上線,幫助城市科學精準防控保供;復工復產之時,無人工廠、健康代碼等新場景、新應用破繭而出,幫助企業打通阻隔賦能重生;常態化防控之際,線上經濟、雲端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普及,幫助社會加快恢復生機活力。在「抗疫」鬥爭中,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型企業勇挑重擔、協同攻關,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助力成都成為全國感染率最低、復工復產復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復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誠擎問候和崇高敬意!
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倫敦依託全球金融中心優勢,構建科技金融協同共興模式,誕生了全歐洲50%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30%的獨角獸企業,成為「世界創新之都」。東京依託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形成政產學研內生驅動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和40%大學生,專利轉化率高達80%,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最強的城市。上海依託開放包容的文化優勢,建設「最高最好最優」的營商環境,集聚超過70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450餘家外資研發中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深圳依託改革開放的窗口優勢,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科技創新,誕生了一大批本土領軍高科技企業,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型城市。歷史和實踐啟示我們,唯有在創新發展中持續放大自身比較優勢,最大程度集聚運籌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搶佔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才能持續提升發展的位勢能級,始終屹立世界先進城市之林。
2300多年成都建設發展史,也是一部改天換地、創新創造的奮鬥史。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修建,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蜀錦織機的發明,鋪展了「互通有無、文明交融」的絲綢之路;紙幣交子的誕生,成就了「優雅時尚、商業繁榮」的世界都會。今天的成都,傳承創新創造的天府文化,在全國率先提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我們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跨越龍泉山向東與重慶相向發展,高水平規劃建設東部新區,開闢城市永續發展空間,開創大都市發展新格局。我們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以14個產業生態圈引領66個產業功能區建設,加速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同城化配套,構建形成以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加快構建以成都為樞紐的泛歐泛亞國際戰略大通道和覆蓋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供應鏈體系,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我們創造公園城市形態,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公園場景,推動價值轉化,塑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我們創建世界文化名城,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向全球傳播城市的理念和氣質,凝聚城市走向世界的深厚力量。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成都帶來了時代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東部新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構築增長極、形成動力源是黨中央交給成都的光榮使命,我們深刻認識到: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我們將順應科技革命深刻改寫全球競爭規則、重塑世界創新版圖的時代大勢,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引領,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推動科技功能布局與城市戰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關重點與主導產業需求相匹配、科技應用場景與美好生活嚮往相適應,實現從被動跟跑到主動領跑的歷史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創新這一「第一驅動力」。我們將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科技型企業為主角,以高品質科創空間為載體,構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創新-未來城市」一體貫通的全周期創新體系,實現城市發展動能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我們將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把人力資源協同深度嵌入創新鏈場景,著力構建以創新創業環境優勢、人才可獲取優勢、生活成本競爭優勢、城市宜業宜居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高地,通過人才結構調整和人才層次提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能級,實現從追求人口紅利向釋放人才紅利的戰略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環境這一「第一優勢」。我們將堅持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手抓,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制度創新,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智慧物聯網、公共服務網、社會治理網和產業生態圈相融共生,營造透明規範、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高效集約、有機協同的產業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城園相融、詩意棲居的生活環境,實現從拼政策優惠到比綜合環境的格局性轉變。
當前,全球創新已從線性範式、體系範式演進為生態系統範式,呈現出多樣性共生、開放式協同的突出特徵。成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構建一個互利共生、高效協同、開放包容、宜業宜居的創新生態系統,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學家、創新創造的企業家、善為善成的投資人、追夢圓夢的創業者構築創新共同體,匯聚成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奮進的創新潮。
我們將支持高校院所建設最前沿的科研平臺。著眼長遠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聚焦航空航天、生物科技、信息科學、網絡安全、智能智造等重點領域,攜手高校院所共同爭取大科學裝置,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助力科研人員勇攀科技高峰、探索未知領域。積極培育高水平實驗室集群,全力打造產業創新平臺集群,推動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落地建設,帶動前沿交叉技術學科加快攻關。
我們將為創新企業配置最優質的資源要素。市場主導的發展才是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企業主體的創新才是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創新。我們將聚焦初創型科技企業成長需求,設立創業投資母基金和蓉漂人才發展基金,年內建成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為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需求,設立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建設「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支持創新產品市場驗證、技術迭代、應用推廣、首購首用。聚焦創新型領軍企業做強做大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製扶持政策,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當龍頭。
我們將為創新人才提供最優越的發展環境。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們將努力營造優越政策環境,突出城市戰略和市場需求導向,實施「科學城人才行動計劃」,在創新激勵、創業孵化、人才公寓、股權激勵、貢獻獎勵等方面精準支持。努力創造優越生活環境,凡是有利於人才安居樂業的事,我們馬上辦、馬上幹,讓各類人才在成都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努力創造優越社會環境,尊重科學、禮敬創新,持續開展城市創新人才、優秀創新企業、卓越創新團隊評選,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
我們將為創新成果構建最高效的轉化體系。創新的使命在於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於從「1到N」的應用轉化。我們將著力打通體制堵點,持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為高校院所「放權鬆綁」,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著力打通過程斷點,培育一批高層次科技服務機構,鼓勵高校院所開放創新資源,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技術轉移市場化專業化發展,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著力解決智慧財產權保護難點,推動設立成都智慧財產權法院和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完善行政執法、審判執行、仲裁協調多渠道協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體系,為創新創造保駕護航。
我們將為創新產業營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態。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於科技創新、成於金融創新。我們將完善風投資本引育機制,鼓勵行業骨幹企業、創業孵化器等主體發起和參與設立創投風投機構,依託新經濟「雙千」發布活動搭建常態化路演平臺,大力扶持「耐心資本」,實現價值投資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放寬引導基金出資期限、槓桿要求和財政出資返投比例,鼓勵產業基金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風投資本聯投跟投,健全兼併收購、股權回購、科創板等多元化退出機制。建立科技企業資產證券化支持機制,支持企業以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形成的底層資產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動科技金融共生共榮。
科技是國之利器,民族賴之以復興、企業賴之以成長、生活賴之以美好。真誠期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企業家、蓉漂創業者深耕天府、紮根蓉城,與我們一道把西部科學城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讓我們共同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發出的號召,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成就夢想,勇攀科技高峰,為民族復興、為城市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攝影:成都日報記者 王若冰
來源:「成都發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