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範銳平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發表主旨...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要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今天,我們線上線下互動、「政產學研用投」協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推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戰略規劃,發布成都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18條」和人才新政「2.0版」,與社會各界共話成都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共謀西部科學城協同協作、共建共享的發展之道,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

這次會議原定春節後第一個工作日召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會議被迫延期。大會雖然遲到,但科技創新的力量在這個極不尋常的春天從未缺席。疫情發生之初,檢測試劑、在線問診等新產品、新平臺快速上線,幫助城市科學精準防控保供;復工復產之時,無人工廠、健康代碼等新場景、新應用破繭而出,幫助企業打通阻隔賦能重生;常態化防控之際,線上經濟、雲端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普及,幫助社會加快恢復生機活力。在「抗疫」鬥爭中,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型企業勇挑重擔、協同攻關,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助力成都成為全國感染率最低、復工復產復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復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誠擎問候和崇高敬意!

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倫敦依託全球金融中心優勢,構建科技金融協同共興模式,誕生了全歐洲50%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30%的獨角獸企業,成為「世界創新之都」。東京依託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形成政產學研內生驅動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和40%大學生,專利轉化率高達80%,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產出能力最強的城市。上海依託開放包容的文化優勢,建設「最高最好最優」的營商環境,集聚超過70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450餘家外資研發中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深圳依託改革開放的窗口優勢,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科技創新,誕生了一大批本土領軍高科技企業,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型城市。歷史和實踐啟示我們,唯有在創新發展中持續放大自身比較優勢,最大程度集聚運籌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搶佔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才能持續提升發展的位勢能級,始終屹立世界先進城市之林。

2300多年成都建設發展史,也是一部改天換地、創新創造的奮鬥史。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修建,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蜀錦織機的發明,鋪展了「互通有無、文明交融」的絲綢之路;紙幣交子的誕生,成就了「優雅時尚、商業繁榮」的世界都會。今天的成都,傳承創新創造的天府文化,在全國率先提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我們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跨越龍泉山向東與重慶相向發展,高水平規劃建設東部新區,開闢城市永續發展空間,開創大都市發展新格局。我們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以14個產業生態圈引領66個產業功能區建設,加速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同城化配套,構建形成以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加快構建以成都為樞紐的泛歐泛亞國際戰略大通道和覆蓋世界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供應鏈體系,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我們創造公園城市形態,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公園場景,推動價值轉化,塑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我們創建世界文化名城,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向全球傳播城市的理念和氣質,凝聚城市走向世界的深厚力量。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成都帶來了時代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東部新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構築增長極、形成動力源是黨中央交給成都的光榮使命,我們深刻認識到: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我們將順應科技革命深刻改寫全球競爭規則、重塑世界創新版圖的時代大勢,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引領,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推動科技功能布局與城市戰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關重點與主導產業需求相匹配、科技應用場景與美好生活嚮往相適應,實現從被動跟跑到主動領跑的歷史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創新這一「第一驅動力」。我們將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科技型企業為主角,以高品質科創空間為載體,構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創新-未來城市」一體貫通的全周期創新體系,實現城市發展動能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我們將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把人力資源協同深度嵌入創新鏈場景,著力構建以創新創業環境優勢、人才可獲取優勢、生活成本競爭優勢、城市宜業宜居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高地,通過人才結構調整和人才層次提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能級,實現從追求人口紅利向釋放人才紅利的戰略性轉變。

構築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依靠環境這一「第一優勢」。我們將堅持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手抓,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制度創新,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智慧物聯網、公共服務網、社會治理網和產業生態圈相融共生,營造透明規範、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高效集約、有機協同的產業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城園相融、詩意棲居的生活環境,實現從拼政策優惠到比綜合環境的格局性轉變。

當前,全球創新已從線性範式、體系範式演進為生態系統範式,呈現出多樣性共生、開放式協同的突出特徵。成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構建一個互利共生、高效協同、開放包容、宜業宜居的創新生態系統,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學家、創新創造的企業家、善為善成的投資人、追夢圓夢的創業者構築創新共同體,匯聚成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奮進的創新潮。

我們將支持高校院所建設最前沿的科研平臺。著眼長遠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聚焦航空航天、生物科技、信息科學、網絡安全、智能智造等重點領域,攜手高校院所共同爭取大科學裝置,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助力科研人員勇攀科技高峰、探索未知領域。積極培育高水平實驗室集群,全力打造產業創新平臺集群,推動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落地建設,帶動前沿交叉技術學科加快攻關。

我們將為創新企業配置最優質的資源要素。市場主導的發展才是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企業主體的創新才是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創新。我們將聚焦初創型科技企業成長需求,設立創業投資母基金和蓉漂人才發展基金,年內建成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為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需求,設立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建設「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支持創新產品市場驗證、技術迭代、應用推廣、首購首用。聚焦創新型領軍企業做強做大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製扶持政策,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當龍頭。

我們將為創新人才提供最優越的發展環境。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們將努力營造優越政策環境,突出城市戰略和市場需求導向,實施「科學城人才行動計劃」,在創新激勵、創業孵化、人才公寓、股權激勵、貢獻獎勵等方面精準支持。努力創造優越生活環境,凡是有利於人才安居樂業的事,我們馬上辦、馬上幹,讓各類人才在成都找到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努力創造優越社會環境,尊重科學、禮敬創新,持續開展城市創新人才、優秀創新企業、卓越創新團隊評選,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

我們將為創新成果構建最高效的轉化體系。創新的使命在於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於從「1到N」的應用轉化。我們將著力打通體制堵點,持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為高校院所「放權鬆綁」,讓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著力打通過程斷點,培育一批高層次科技服務機構,鼓勵高校院所開放創新資源,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技術轉移市場化專業化發展,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著力解決智慧財產權保護難點,推動設立成都智慧財產權法院和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完善行政執法、審判執行、仲裁協調多渠道協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體系,為創新創造保駕護航。

我們將為創新產業營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態。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於科技創新、成於金融創新。我們將完善風投資本引育機制,鼓勵行業骨幹企業、創業孵化器等主體發起和參與設立創投風投機構,依託新經濟「雙千」發布活動搭建常態化路演平臺,大力扶持「耐心資本」,實現價值投資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放寬引導基金出資期限、槓桿要求和財政出資返投比例,鼓勵產業基金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風投資本聯投跟投,健全兼併收購、股權回購、科創板等多元化退出機制。建立科技企業資產證券化支持機制,支持企業以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形成的底層資產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推動科技金融共生共榮。

科技是國之利器,民族賴之以復興、企業賴之以成長、生活賴之以美好。真誠期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企業家、蓉漂創業者深耕天府、紮根蓉城,與我們一道把西部科學城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讓我們共同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發出的號召,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成就夢想,勇攀科技高峰,為民族復興、為城市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攝影:成都日報記者 王若冰

來源:「成都發布」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21世紀中心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
    2020年11月10-11日,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在澳門召開,大會以「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疫情後經濟復甦和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 G60科創走廊俄羅斯院士創新基地出席青企峰會2020產業創新大會
    ,魯商健康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商創新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青企峰會2020產業創新大會。山東省省委副書記楊東奇致辭照片活動中,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匯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原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副局長孟曉蘇 ,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會長、北京大學質量與法治研究所所長劉兆彬,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福卡智庫首席研究員王德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興元等6位嘉賓發表主旨演講
  • 成都科技創新大會召開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亮相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 雷茲 實習生 楊靜耕)6月3日報導 今日,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在西部博覽城舉行。來自全國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成都的創新未來。為增強成都科技創新的空間承載能力,《政策措施》提出,「高標準規劃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構建開放型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大力推進特色鮮明的產業功能區建設」「高水平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和城市物聯網平臺建設」等多條措施。
  • 創新法律科技 2020法律科技大會成功舉辦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林劍華、司法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姚雄森、北京華宇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學出席大會現場並發表大會致辭。2020法律科技大會的成功召開,代表著已有來自各界的、越來越多的夥伴加入法律科技生態構建,法律科技創新腳步正在加速,助力法治中國建設迎來美好未來。
  • 深化合作助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範銳平會見中國融通集團董事長溫剛
    8月25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範銳平在京會見了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溫剛,雙方圍繞進一步深化合作交換了意見。↑範銳平會見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董事長溫剛範銳平介紹了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中國融通集團組建以來取得的發展成績表示祝賀。
  • 鄭州市代市長侯紅:打造國家極具活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把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具體行動,找準機遇、突破、轉型、挑戰「四期」交匯的關鍵點和發力點,堅定扛起加快自身發展和帶動全省發展的「雙重使命」,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強化「創」的科學精神,謀深落實「十四五」目標路徑。
  • 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番禺舉辦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12月6日,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番禺舉辦。  廣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廉奕在致辭中指出,廣州擁有華南地區最豐富的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聚集了全省2/3的高校,超過90%的國家重點學科和近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超過20萬家科技型企業,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500餘個省級以上創新與服務平臺。
  • 【通訊】打造網際網路創新高地:2020中山市網際網路應用創新大會盛大召開
    開幕式上,西區街道黨工委書記歐陽錦全發表了致辭。今年前三季度,西區的科技研發、信息軟體等新興產業增速達168.5%、15.8%,為全區GDP「轉正」做出了較大貢獻。       目前中山市西區正乘勢而上,推進傳統產業向電子商務產業轉型發展,通過出臺扶持政策、培育發展平臺、成立產業基金等多項舉措,不斷優化電子商務產業生態環境,推動傳統服務業、製造業與網際網路和金融的融合發展,為全區乃至全市的高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 範銳平在這個首會上闡釋公園城市示範...
    有利於系統解決「大城市病」,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塑造成都天府之國持久競爭優勢,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範銳平指出,成都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園城市」首提地。
  • 周鴻禕、王繼龍在澳門旅遊塔發表主旨演講
    智慧創新共享未來,大咖到來熱嗨全場  本次活動以「智慧創新 共享未來」為主題,特別邀請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360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周鴻禕先生,清華大學網絡科學與網絡空間研究院長聘教授王繼龍先生就當前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及熱點問題發表主旨演講。
  • 譚旭光主持召開濰柴動力西安板塊科技創新大會
    2019年1月20日,譚旭光在陝西西安分別主持召開陝重汽和法士特科技創新大會,慶祝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重獎科技人員,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打造最優創新生態,挑戰全球一流。  譚旭光與大家共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對講話中引用的古典精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 在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
    楊傑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年是中國移動成立20周年,回望20年發展歷程,正是以發展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生動寫照,特別是中國移動連續8年舉辦全球合作夥伴大會,讓參會變對話、讓展商變夥伴,搭建了業界思想碰撞、技術推廣、成果展示、合作共進的平臺。
  • 構建數字金融生態 打造數字金融高地 2020 數字金融生態大會在南京...
    本次大會旨在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擴大江北新區新金融中心以及「揚子江數字金融平臺」的影響力,創新營造協同、共享的數字金融生態圈,助力南京打造全國最具金融創新活力的數字金融高地。我們將以本次數字金融生態大會召開為契機,牢牢把握數字經濟變革的歷史機遇,聚焦創新驅動,聚力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以數字金融為代表的新經濟,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聚焦數字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協同、共享的數字經濟生態集聚區,助力南京打造全國最具金融創新活力的數字金融高地。
  • 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開幕
    ▶▷大咖雲集  聚焦創新創業最前沿  專家大咖多、金句亮點多、觀點交鋒多是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的一貫特色,本屆大會也如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鄔賀銓,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探跡科技創始人兼CEO黎展,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等重磅嘉賓,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生態、數位化能力、人才培育和產學研合作、「AI+大數據」、智能汽車行業前瞻等話題作主旨演講。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李強:加快打造具國際競爭力金融科技中心
    原標題:加快打造具國際競爭力金融科技中心 ■上海將充分發揮金融要素市場完備、科技創新資源活躍、應用場景豐富多元等優勢,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領域先行先試,促進金融科技產業集群化發展 本報訊 (記者 談燕 孟群舒 張楊)以「科技讓未來更普惠」為主題的外灘大會昨天在滬開幕。
  • 茅臺集團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
    11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在澳門舉行開幕式。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發表視頻主旨演講。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視頻連線)、大會主席何厚鏵、論壇副理事長及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論壇理事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視頻連線)、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分別發表致辭,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主持開幕式。
  • 第五屆全球創新創業會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成功召開
    在11日上午的大會開幕式上,首先由本屆大會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斯維·萬寧教授致辭。他簡要回顧了全球創新創業會議的歷史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並就當今時代科技創業在經濟和商業中的重要驅動作用,及其對教育的影響進行深入闡述。
  • Bello倍羅榮獲2020中國創新勢力榜「最具創新力產品/企業」大獎
    8月21日,Bello倍羅受邀參加了由艾媒諮詢主辦的「2020全球未來科技大會」夏季線上峰會,並一舉斬獲大會頒發的「2020中國創新勢力榜——「最具創新力產品/企業」大獎。 據悉,「全球未來科技大會」是全球知名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諮詢集團打造的行業品牌活動,被譽為「行業發展風向標」。
  • GNTC2020大會開幕 產業協同創新共築新基建
    ISOC國際網際網路協會主席安德魯·蘇利文通過遠程連線在大會致辭中就表示,「今年,遍及全球的網絡連接成為全人類最重要的資源,在這個最具挑戰性的時刻,是網際網路以及其他全球網絡技術讓我們得以繼續進行交流,彼此相連的網絡使遍布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在疫情期間繼續開展工作,相互保持聯繫。並且還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分享重要的健康和醫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