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賴惠敏:乾隆帝為何高度熱衷於興修佛寺

2020-12-26 騰訊網

[摘要]乾隆皇帝利用大力弘揚藏傳佛教的手段,弱化了蒙古原本驍勇善戰的特性,轉而成為安順的臣民。這些都是宗教政策力量帶來的效果,都有利於清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賴惠敏

澎湃新聞:清初皇室就開始興修藏傳佛寺,相較於前後幾朝,乾隆朝有何特點?

賴惠敏:我們從張羽新教授輯錄的「清代喇嘛教碑刻錄」可發現順治皇帝為迎接五世達賴而建黃寺。康熙年間修繕了一些藏傳佛教,分布於五臺山、熱河、多倫諾爾、歸化等,北京只將宮殿改為弘仁寺。承德的浦仁寺、浦善寺等,這些寺廟的形制基本是漢式風格的,經費不多。乾隆朝修建的藏傳佛教不僅數量多,花費巨大,而且其寺廟格局多是藏式風格,石板堆砌數層高,工程艱巨。寺廟內部的佛像數量也十分眾多,有些寺廟甚至有上萬尊佛像。乾隆時期寺廟建築的材料也尤為講究,使用鍍金的金頂,還派人專程去西藏去丈量藏傳佛教建築,規劃如何在承德等地建造新的藏傳佛教中心。嘉慶以後,清代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投入熱情與資助力度逐漸下降,未能繼續大力經營,遠遠不如乾隆朝那樣具有高度熱情,花費巨資投入,建造出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景觀,展現出一幅藏傳佛教繁榮的景象。

長久以來,蒙古人多前往五臺山朝聖,而到了乾隆時期,五臺山佛教規模可能在康熙時代已奠定基礎,乾隆未用心經營。乾隆朝建造的藏傳佛教在空間上主要集中在北京、熱河地區。清代的宗教長城可以說是康熙時代略具規模,而乾隆則發揚光大。相比於明代,清乾隆朝時期的統治疆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統治策略也有所變化,所以乾隆皇帝採用經營藏傳佛教的政策,來統治蒙、藏地區,相比於明代和北元對峙的局面,表現出更為奧妙之處。

澎湃新聞:康熙時代在興修寺廟上的花費比乾隆朝要少得多,是不是說,除了特定的政治意義之外,乾隆朝大興寺廟的主要原因還在於皇帝的偏好?

賴惠敏:康熙時期與噶爾丹的戰爭花費很多,僅運輸糧食的費用就多達百萬兩以上。與這種方式相比,乾隆朝採用宗教政策進行統治,節省了巨額財政支出。又如,與新疆地區到晚清的動亂局面來說,蒙古地區的社會則維持了長期穩定,這種宗教政策表現出一種高超的統治藝術。

乾隆皇帝大規模經營藏傳佛教,與其本身信仰藏傳佛教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北京、熱河等地區,如造辦處檔案中就有關於乾隆朝大量建造佛塔、佛像的記錄,這些承襲西藏的佛寺建造技術的做法,同時對於其統治蒙古地區具有很大幫助。即使歷經巨大歷史變遷,直到今天蒙古地區還是熱衷於購買佛像,這本身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乾隆朝以來藏傳佛教對蒙古地區的深遠影響。

澎湃新聞:您在研究中是否有注意到北京城中漢傳佛寺的生態是怎樣的?當皇帝對藏傳佛教的支助不再那麼有力的時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否存在此消彼長的態勢?

賴惠敏:僧錄司的檔案顯示出,乾隆朝曾進行過寺廟調查,在北京眾多的寺廟中,只有62座寺廟獲得內務府給的香燈銀;或稍加修繕,並未投入更多,對北京漢傳佛教的扶持力度不大。清代統治漢人的策略是儒教,合作對象是士大夫,政府重視儒家思想。

兩種佛教生存狀態具有明顯的族群和階層差異,即民間與官方的差異。漢族士大夫多是反對藏傳佛教,而蒙古人卻十分熱衷藏傳佛教。清代皇室大力弘揚藏傳佛教,同時對藏傳佛教的管理較為嚴密,喇嘛發給度牒、興建寺廟由皇帝敕賜寺名,承德寺廟多由兵丁保護。而漢傳佛教多由民間集中興修,開放給漢族士大夫與普通民眾旅遊。兩種佛教無論在資金來源,管理方法和信眾人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皇帝的佛裝像也多放在西藏等藏傳佛寺中,而並不會出現在漢傳佛寺中,這也是兩種佛寺不同生態的一個表徵。

澎湃新聞:乾隆帝為何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作為曾經的皇室府邸,雍和宮在北京城藏傳佛寺中的地位是否尤其不同,有什麼體現?

賴惠敏:從某種程度來說,雍和宮具有家廟性質。根據金梁《雍和宮志略》記載,雍和宮的後樓和東書院兩區還保留雍正皇帝時代的器物。乾隆皇帝誕生於雍和宮東書院內的如意室,東書院內陳設雍親王府時代的古玩器物。清朝皇帝在五月夏至節祭北郊的地壇後,必到東書院大和齋內吃芝麻拌麵。東書院有「大塊文章臺」是雍親王府內演戲用的戲臺,北面的「五福堂」為府內眷屬聽戲用的看臺。雍和宮後樓即第六進的綏成樓,緊接著綏成樓的東山牆叫「東順山樓」;西山牆叫「西順山樓」,綏成樓內收藏著不少乾隆皇帝幼時用的玩具。

雍和宮萬福閣安置彌勒佛站像高十八米,其建築較高,置身其中能俯瞰北京全景。同時雍和宮內部也十分富麗堂皇,也有許多動物標本,有如宗教博物館。以蒙古人居住在草原的蒙古包中,必然對這樣的建築感到敬畏和仰慕之心。雍和宮附近形成有名的市集,商鋪賣著北京製作的佛像及宗教用品,成為蒙古人消費場所。雍和宮設立四個學院,蒙古各旗喇嘛到此接受宗教教育,具備教育意義。以上這些都是雍和宮不同於北京其他藏傳佛教建築的特殊之處。雍和宮成為藏傳寺廟後,成為皇家信仰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商業區和培育蒙古喇嘛的場所。這樣多功能的寺廟是其他寺廟未具備的。

雍和宮

澎湃新聞:老師在書中對北京、熱河興修的藏傳佛寺有不少敘述,對於蒙漢交界一線的藏傳佛寺,老師是否能再談談?

賴惠敏:在蒙漢交界的地方,如五臺山地區,官方的話,如具有爵位,就可以到北京地區。隆盛莊地區,在清代貿易十分繁榮。蒙古人到北京等地區不僅是朝聖,同時也是進行貿易的重要途徑。

乾隆以前,蒙古與西藏的關係十分密切。乾隆十六年,曾採取切斷兩地聯繫的措施,將蒙古與西藏貿易連接點的西寧地區貿易切斷,乾隆二十年準格爾戰爭結束後,川藏茶葉貿易路線是從打箭爐、雅安、昌都,在四川戶科題本提到四川茶葉每年銷往西藏的茶葉達一千萬斤。

澎湃新聞:北京城的廟會市場裡,誰是得利者?皇帝在其中的收益,是否主要還是政治上的?

賴惠敏:長久以來,學界一直將朝貢貿易看成是重要的統治策略,但若是從宗教、貿易等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認識。在這部書中,談到廟會的功能,主要用意並不在於關注廟會本身,而是試圖以廟會及其流通的商品(那些商品很多是俄國的產品)為一個新的研究路徑,在這其中,宗教僅是作為一個引出廟會背後的更為重要的國際貿易這條主線。這一章的研究還不很成熟,只是作為中國與俄羅斯國際貿易伏筆,而我目前正利用蒙古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撰寫清代中俄貿易的書稿,等新書問世,這一在這部書中沒深入探討的地方將會得到充分的闡釋。

關於誰是得利者的問題,蒙古人主要從事貿易運輸工作,北京外館為這長程貿易終點,外館是商號最為集中的地區,通過暢達的商業渠道,蒙古人獲得豐厚的利潤。但華北的關稅並沒有顯著的增加,看起來好像政府未獲得多少商業利益,但蒙古穩定的經濟也有益於清朝統治。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乾隆斥巨資興修藏傳佛寺?

賴惠敏:與元明兩代相比,清代對宗教的投入資金並不來自國家的財政收入,而是內務府發商生息的銀兩,不僅沒造成財政危機,反而營造了和諧的宗教氛圍,巧妙地處理蒙、滿、藏漢之間的民族關係,形成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宗教機制」。

乾隆皇帝大規模營建藏傳佛寺,可以穩定對蒙古統治的統治,營造出北京、熱河等新的宗教中心,極大削弱了蒙古與西藏之間的聯繫,從而形成蒙古人不斷到這些新的宗教中心進行宗教朝拜與商業貿易。在這一過程中,蒙古人本身也比較認可這種方式,不僅因為他們朝聖經費由皇帝出資,而且還可以帶商品進行貿易,由此可獲得可觀的商業利益。乾隆皇帝利用大力弘揚藏傳佛教的手段,弱化了蒙古原本驍勇善戰的特性,轉而成為安順的臣民。這些都是宗教政策力量帶來的效果,都有利於清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

清朝統治漢人重視儒家正統性,在佛教中也製造一套傳承體系。據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憍薩羅國國王——優填王命工匠用牛頭旃檀雕造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其形式特點為佛陀站姿,左手下垂結與願印,表示滿足一切眾生願望;右手曲臂舉於胸前,結施無畏印,表示解除眾生恐怖。頭飾渦旋髮型,袈裟衣紋成波谷狀,薄透貼體,後來對這樣式的佛像接稱旃檀佛像。據說是東晉十六國時(401)龜茲國僧人鳩摩羅什帶到中國,最早記載是唐代長興三年(932)江都開元寺僧人十明所撰《優填王所造旃檀瑞像歷記》。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幸大聖壽萬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師及西僧作佛事坐靜二十會。有關旃檀佛像的歷史紀錄有元代大學士程巨夫《雪樓集》載《旃檀瑞像記》、明代秦應瑞畫,《旃檀瑞像並題記》、民國11年薛之珩撰《京師小旃檀寺碑記》。康熙四年創建弘仁寺,自鷲峰寺營供至康熙六十年。計自優填王造像之歲至康熙六十年,共二千七百一十餘年。清朝在弘仁寺置喇嘛辦事處,每年有蒙古王公、喇嘛至北京朝覲,都必須到弘仁寺禮佛。這種轉變,是清代利用宗教政策轉移宗教蒙古人的信仰方式的良好效果。不僅只有宗教本身,而且還具有很多的附加價值,宗教與商業、宗教背後等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清代在處理宗教問題時具有很高的手段,營造一條新的「宗教長城」,從而很好的利用宗教政策來維護統治。(文/康健)

相關焦點

  • 訪談︱賴惠敏:乾隆帝為何高度熱衷於興修佛寺
    嘉慶以後,清代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投入熱情與資助力度逐漸下降,未能繼續大力經營,遠遠不如乾隆朝那樣具有高度熱情,花費巨資投入,建造出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景觀,展現出一幅藏傳佛教繁榮的景象。長久以來,蒙古人多前往五臺山朝聖,而到了乾隆時期,五臺山佛教規模可能在康熙時代已奠定基礎,乾隆未用心經營。乾隆朝建造的藏傳佛教在空間上主要集中在北京、熱河地區。
  • 乾隆帝為何高度熱衷於興修佛寺?
    嘉慶以後,清代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投入熱情與資助力度逐漸下降,未能繼續大力經營,遠遠不如乾隆朝那樣具有高度熱情,花費巨資投入,建造出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景觀,展現出一幅藏傳佛教繁榮的景象。長久以來,蒙古人多前往五臺山朝聖,而到了乾隆時期,五臺山佛教規模可能在康熙時代已奠定基礎,乾隆未用心經營。乾隆朝建造的藏傳佛教在空間上主要集中在北京、熱河地區。
  • 乾隆帝為何高度熱衷於興修佛寺?
    嘉慶以後,清代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投入熱情與資助力度逐漸下降,未能繼續大力經營,遠遠不如乾隆朝那樣具有高度熱情,花費巨資投入,建造出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景觀,展現出一幅藏傳佛教繁榮的景象。長久以來,蒙古人多前往五臺山朝聖,而到了乾隆時期,五臺山佛教規模可能在康熙時代已奠定基礎,乾隆未用心經營。乾隆朝建造的藏傳佛教在空間上主要集中在北京、熱河地區。
  • 歷史朝代上的園林,為何興修佛寺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不同?
    導語:歷史朝代上的園林,為何興修佛寺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不同?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私家園林自西漢發端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主流。三國西晉時的私家園林史載不詳,現在有史可考這一時期分別在北方和南方最早營造私家園林的當是西晉的石崇金谷園和東晉的顧闢疆家園。
  • 歷史朝代上的園林,為何興修佛寺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不同?
    導語:歷史朝代上的園林,為何興修佛寺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不同?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私家園林自西漢發端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主流。三國西晉時的私家園林史載不詳,現在有史可考這一時期分別在北方和南方最早營造私家園林的當是西晉的石崇金谷園和東晉的顧闢疆家園。
  • 為何熱衷收藏?探秘乾隆帝的收藏生涯
    乾隆帝到底收藏了多少珍寶呢?從華文出版社《問清:他們的清朝》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乾隆帝收藏的具體情況。以書法和繪畫為例,乾隆八年,乾隆對內府收藏的書畫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他將這些內府藏品編成幾個集子,其中之一是《秘殿珠林》,後來又編成了《石渠寶笈》,完成了《石渠寶笈》 的續編,三編共 225 冊。
  • 乾隆下江南並非為遊山玩水:了解水患 興修水利
    通過研讀《清宮揚州御檔》,專家發現,「乾隆下江南」所花銀子每次遠遠不止100萬兩,而一路南下也絕非遊山玩水,實際上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了解水患,興修水利。  乾隆帝為何下江南?先後又有一批揚州圖志包括《江蘇淮陽高寶七邑水利圖》、《淮陽溝洫圩圍圖》、《江蘇淮陽興修水利圖》、《京城至揚州沿河地區圖》等9幅圖徵集進館。  揚州水利專家徐炳順解讀發現,清代揚州大興水利,規模很大,許多清代水利設施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或沿用著原來的名稱,清代揚州河流的走向、水系與現在基本一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當年並沒有什麼先進的測繪手段,宮廷畫師卻能畫出相當精確的河流、水系分布。
  • 《姓氏訪談》嘉賓邀請函
    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有「雅俗共賞」的傳播力
  • 乾隆帝與法國神父蔣友仁
    蔣友仁不僅呈上「大水法」的模型,還給乾隆帝講解了水利學的原理。龍心大悅的乾隆帝決定在圓明園的東北角建造一座西洋樓——海晏堂,把歐洲建築風格與中國情趣結合起來,蔣友仁遂成為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者之一。由蔣友仁設計的「大水法」共有54個垂直噴泉,同「環繞凡爾賽宮階梯的那種噴泉」有異曲同工之妙。  乾隆帝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為此蔣友仁繪製了一幅12法尺半長、6法尺高的世界地圖。
  • 引爆朋友圈的現代化佛寺卻有另外的高度
    作為佛寺中的百米超高層,上海重建的太平報恩寺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太平報恩寺原名「太平教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為楊浦區境內最早的佛寺。173.22m,相當於60層樓住宅高度,高度大約是靜安寺寶塔的三倍。
  • 文功武治卻被認為是「盛世」轉「衰世」罪人,乾隆帝因何被詬病?
    乾隆帝在領土問題上態度強硬,他開疆拓土,先平定大小金川,又兩次出兵打敗準噶爾部,從而使疆區完全併入清朝版圖;在「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中擊敗強悍的廓爾喀兵,保衛了藏區的領土完整。從而使清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在經濟方面,乾隆帝同樣政績斐然。他興修農田水利,開墾荒地,並普及高產作物。
  • 劉統勳是清朝名臣,堪稱一代清官,為何會被乾隆帝抄家?
    乾隆帝聞訊,急派「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劉統勳死後,乾隆帝痛哭流涕,甚至親臨其喪,「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乾隆帝對劉統勳的評價非常高,「十餘年黃閣,總兼部務仍葉,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剛勁,進者無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 乾隆熱衷書畫收藏,卻分不出《富春山居圖》真偽?
    作者:李炫芷乾隆熱衷於書畫鑑賞,但水平有限,在書畫作品上大量題跋、鈐印更是為後人調侃甚至詬病。甚至還鬧出過《富春山居圖》的收藏烏龍事件,令人啼笑皆非。乾隆熱衷書畫收藏晚年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清朝是位戰功顯赫、治國有方、文韜武略的皇帝,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 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出生
    在300多年前的今天,1711年9月25日 (農曆八月十三),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出生。
  • 乾隆帝的寵妃鬧劇:一場由沙棗樹引發的民變
    那麼,烏什為何要運送極其普通的沙棗樹去京師?為何又激起民變?這事還得從香妃說起。《清史稿》中載:「又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香妃出自名門,其父名為和卓阿里(即和札賚)。和卓阿里去世的早,她在叔父、兄長的呵護下成長。成年後,香妃隨同立下功勞的五叔、哥哥入京覲見乾隆。
  • 佛寺的香火跟什麼有關?
    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頭頭是道非常道COMMENT自打佛教在中國扎了根,佛寺的香火,跟寺廟的名氣有關,跟傳說中的靈驗與否有關,特別是跟時局有關,跟和尚的品行關係即使有關,也不太大。■ 張鳴佛教盛不盛不好說,但佛寺的香火這些年興旺得不得了。北京雍和宮和黃寺,今年過年的時候差點擠破門。
  • 寵妃病逝,乾隆帝思慮再三,沒有將其葬入裕陵地宮,原因為何?
    純惠皇貴妃的死令乾隆帝傷心欲絕,然而在考慮要將其葬於何地時,乾隆帝卻很是猶豫。思慮再三,乾隆帝決定將純惠皇貴妃葬於裕陵(乾隆帝陵)妃園寢中,而沒有將其葬於裕陵地宮之中,原因為何?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裕陵地宮的規制,裕陵地宮一共有七個棺位,正面棺床上有五個棺位,兩側垂手棺床上各有一個棺位。乾隆十七年(1752),第一批入葬裕陵地宮的有孝賢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和哲憫皇貴妃。
  • 閻崇年: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誰?
    從清末以來,特別是民國年間,有說她不是乾隆帝的親生母親,或說她不是滿洲人,以此說明乾隆帝血統不純、出身不高貴,這就出現一件乾隆帝生母是誰的疑案。清末民初,傳得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說弘曆是海寧陳世倌的兒子,被雍親王府用女兒調包,才成為雍親王的兒子。海寧在清朝屬杭州府濱海的一個小縣,在這裡可以觀賞氣勢磅礴的海潮。這裡有一個「海寧陳家」。
  • 東南亞大國主動請求併入中國,卻遭到乾隆帝的拒絕,為何如此?
    它請求併入中國的要求,為何遭到乾隆帝的拒絕? 蘇祿是米南加保族建立起來的伊斯蘭國家,版圖最盛時,囊括今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巴拉望島及巴西蘭省、塔維塔維省中部,以及婆羅洲北部和蘇祿海周邊的群島。1390年,來自蘇門答臘島的移民米南加保族建立起蘇祿國,並實行三王(東王、西王、峒王)共治的政體,但以東王的地位最高。
  • 薦文:乾隆帝如何處理民間的反對聲音
    看起來,他非常熱衷收集政治秘聞。龍氏最終被凌遲處死,但仍不能終止「謠傳」,食客各自抄了一份回家。再回看漢口。江西商人陳俊臣從一家藥材鋪中借看偽稿並帶回店中,雲南銅販左羹陶以及往來贛、鄂的布商監生朱步蘭將其帶到雲南,期間多人傳抄,四川與貴州的武官圈中開始出現偽稿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