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接觸茶葉的茶友們,想必都會犯過一個錯誤,那就是認為大紅袍屬於紅茶的一種。
其實不然,大紅袍和紅茶雖然都生長在武夷山同一個地方,但是大紅袍是屬於青茶,也稱為烏龍茶。
大紅袍屬於半發酵,是武夷巖茶的重要茶品,主產於福建武夷山,大紅袍是採摘當地茶樹鮮葉,經過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捻、烘乾、毛茶、三道火、裝箱等工序製作而成,製成的大紅袍具有顯著的巖谷花香特色,且有七泡有餘香的美譽。
而紅茶則是一種全發酵茶,大紅袍是介於不發酵的綠茶與全發酵的紅茶之間的,它既有紅茶的香醇又有綠茶的鮮爽。
大紅袍的製作工藝:採摘——倒青——做青(反覆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且屬性為半發酵。
所以大紅袍劃分為青茶茶類(也就是烏龍茶),並非按照顏色以及樹的種類來區分。
品鑑要從幾個方面來觀察: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衝泡次數和葉底等多個方面。
其中以香氣和滋味這兩方面為重點。
香氣:
香氣清爽,吸入後,深呼一口氣從鼻中出,若能聞到幽幽香氣的,其香品為上。
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為上。
清香型(輕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為上。
滋味:
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
茶水無質感,淡薄者為下品。
苦澀味的輕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高低。
衝泡次數,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
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餘香,九泡十泡餘味存。"的說法。
外形:
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為品質鑑別的參考。
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
陳茶則色澤灰褐。
條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
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為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優質茶應具備:
無明顯苦澀,有質感(口中茶水感覺黏,有稠度),潤滑,回甘顯,回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