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的茶從何而來?「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裡。」清代檀萃所著的雲南地方志《滇海虞衡志》中,記載了乾隆年間歸普洱府管轄的古六大茶山。靠近原產地的普洱府治所(今寧洱縣城),自然成了普洱茶的集散中心。
2007年,位於原普洱縣以南三十餘公裡的思茅市換上「普洱」之名,藉助普洱茶身價一路上漲,打造茶文化之都,從茶馬古鎮、茶馬古城到普洱茶小鎮,更名帶來的品牌價值,如越陳越香的普洱茶,在這座小城持續發酵。寧洱縣是普洱府舊址,先後在2006年和2015年落地「茶馬古道零公裡紀念碑」和「茶馬古道源頭地理標識」,卻一直有種被遺忘感。
今日的普洱與寧洱之間,除了名字上的淵源,還有一段茶馬古道遺址相連。據《普洱府志》記載,明清時期,以普洱府為源頭的茶馬古道共有五條,分別通往北京、西藏、江城、瀾滄、易武,其中,進京官馬大道北路直上京城,南路經那柯裡,到達思茅後,再經普藤壩-官坪-勐養-景洪-勐海-打洛,通往緬甸景棟,進而延伸至東南亞各國。
我們的路線反其道而行之,從思茅北上至那柯裡。
茶馬古道旅遊景區起點:「思茅」當地人口中改不掉的「思茅」,如今被用來命名普洱市的主城區。位於市區東北郊臘梅坡的茶馬古城,是一座試圖復原普洱府鼎盛時期的旅遊小鎮,2017年十一投入運營。穿過小鎮的商業街區,來到刻著「茶馬古道」四個金字的思茅城關前,便是馬拉松的起點。
早上8點,隨著比賽準時開始,浩浩蕩蕩的馬拉松大軍穿過城門,湧入與茶馬古城同期開發的茶馬古道旅遊景區。
開始近三公裡路都在景區內,新建的路面平整,難免少了些古意,沿途經過貢茶院、明普軒、元驛宮、宋茗閣等頗為冷清的仿古建築。在一座宮殿門口,圍欄圈出幾米長的古道路面,石頭因長期保護而蓋滿厚厚的青苔,很是惹眼。徒步者們並無心逗留,那是給偷懶的遊人準備的,真正的漫長古道就在前方。
古道徒步思茅-坡腳:11.73公裡這段路被稱為「斑鳩坡茶馬古道」,據說是因為山上棲息著許多斑鳩鳥。沿途的裡程碑、示意地圖和幾座簡陋的觀景臺,不知為何時設立。從地圖上看,斑鳩坡古道剛好夾在G8511昆磨高速和G213國道之間,三者大致平行,也是三種速度,三個年代,三段歷史。
剛走出不久,就遭遇全程最險峻的一段——「滾馬坡」,出發時躍躍欲試的徒步者,爬完這個陡坡,大多氣喘籲籲,面露難色。過去,馬幫穿行至此,既要小心人馬腳下打滑,又得提防乘機搶劫的山賊,難度係數可想而知。
抵達「炮樓丫口」,就到了整段古道的最高點,之後便以下坡為主,其中一段走在茶山的平緩山脊上,眼前豁然開朗,腿腳和心情都輕鬆許多。
絕大多數路段,古道藏在濃密的樹蔭下,不必操心頭頂的豔陽,卻要時刻留意腳下的石頭。石頭是這條古道的主角,凹凸不平的路面以石板、石條鋪砌,這些礫石和條石輕則幾十斤,重則上百斤,全靠先民從幾裡甚至幾十裡外的山澗、河谷地帶,一塊塊搬上來。俯身端詳,圓潤光滑的石頭被磨出或深或淺的馬蹄窩,點點光斑灑在青苔、泥土、松針和落葉覆蓋的石徑上,伴著清風和鳥鳴,野趣盎然。
石頭被磨出或深或淺的馬蹄窩馬拉松比賽分為個人組和團體組,除了少數裝備精良的嚴肅跑者,大部分人還是把這項活動當成團隊建設或者親朋結伴遠足的好機會。上至六七十歲的老者,下至六七歲的孩子,一路有說有笑,不時合影留念,偶爾還會聽到戶外音響的廣場舞歌聲響徹山林。過去的馬幫成群結隊,雖不寂寞,但也不會這般輕鬆,一路上要應付瘴氣、傳染病、匪盜搶劫,甚至同夥算計。
斑鳩坡古道的茶馬古道裡程碑 坡腳正如其名,下坡到山腳,便是坡腳村。在思雨橋的補給點上,賽事志願者為我的「通關文牒」蓋完章,看看表對我說:「個人組第一名兩個多小時前就到終點了,只用了1小時28分鐘。」震驚之餘,不禁猜想當年馬幫創下的最快紀錄是多久呢。
坡腳村的彝語名字叫「白嘟祺」,雜居著六種民族,許多村民都是當年趕馬人的後裔。村子不大,卻整齊劃一,每家一棟二層小樓,牆上統一貼著茶馬古道主題宣傳畫,二樓欄杆上搭滿金燦燦的玉米棒,庭院種些花草蔬菜,一片恬靜。2007年6月3日,寧洱6.4級地震曾將這裡毀為廢墟,眼前的一切都是重新規劃的成果。
村裡還立有一塊「坡腳秘密交通聯絡站舊址」石碑。1947年,中共思普特支派人建立由磨黑至思茅的聯絡站,最終選在坡腳村的一戶貧農家裡,想必也是因為古道通達的緣故。歷史上,在現代公路、鐵路被封鎖的緊要關頭,茶馬古道曾經作為連接後方唯一的地面通道,保證了抗日救援物資的運輸供給和內地與川滇藏之間的聯繫。
在坡腳村遇到的徒步者坡腳-那柯裡:4.377公裡穿過坡腳村,遇到幾個逆行的徒步者,開始還以為自己走錯路了,忍不住攔下一位大哥,結果他氣定神閒地答道:「我都從那柯裡回來了,大巴要四五點才發車,還不如走回去呢,你們加油!」
沿著農田走出一段,路邊先後出現兩個路標,一側是「茶馬古道11.73」的裡程碑,意味著斑鳩坡古道到此為止,全長11.73公裡,另一側是「那柯裡茶馬驛站4377M」的箭頭指示,如此精確到米的裡程還是頭一回見。跨過這裡,也就從普洱市思茅區邁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同心鎮的地界。
接下來這段路被稱為「那柯裡茶馬古道」,與斑鳩坡古道的與世隔絕不同,這一程幾乎是伴著現代公路而行,時而在山坡上俯瞰兩條公路並行,時而潛入陰暗嘈雜的高架橋下,讓人不斷在古老與現代文明之間穿越。
終於,馬拉松的賽程提示牌從距離終點幾公裡變成了幾百米,勝利在望。遠遠看見竹林掩映間錯落有致的古民居,不斷傳來的頒獎聲中,隱約聽到團體賽獲獎的一支隊伍平均年齡僅14歲。沿著石階盤旋而下,來到此行的終點,已經人聲鼎沸的那柯裡。
那柯裡特色小吃,舂糯米粑粑終點:那柯裡舉辦頒獎儀式的小廣場邊,立著「榮發馬店」的金字招牌,「關山難越誰為主,萍水相逢我做東」,一副對聯遒勁有力,道出了馬幫的江湖氣概。
這家馬店始於1831年,一度頗有人氣,吸引南來北往的馬幫歇腳過夜。2008年起,這裡搞起農家樂,恢復了馬店的老本行——為客人提供馬幫菜和住宿,店內仍保留著石水缸、油燈、馬馱子、鍘刀等老物什,讓人依稀想像出當年人歡馬叫的熱鬧場景。
那柯裡同樣沒有逃過地震的重創,但震後很快走上旅遊發展的快速路,不僅清理修復了4.377公裡的茶馬古道,還打造出水車、洗馬臺、碾碓房、馬跳石等景點。如今,像榮發馬店這樣的農家樂有二十多家,土特產小吃街上老兩口賣力地舂著糯米粑粑,手工藝品店裡擺滿土陶、竹編等民族特色。絕版木刻實踐基地為那柯裡平添幾分藝術氣息,供專業學生和農民學習這種上世紀80年代誕生於思茅的特色版畫創作技法。
那柯裡風雨橋那柯裡村那柯裡的名字為傣語,三個字分別是田、橋、好的意思。然而過去的那柯裡並非肥田沃土,也不是小橋流水的理想家園,而是一個被稱作「馬哭裡」的悲傷之地。相傳,奔波一天的馬幫要到榮發馬店過夜,必須蹚過一條小河,天亮後還要再蹚回去,不知是累是氣還是想家,走南闖北的馬兒竟被這條小河弄哭了。
愛馬如命的馬鍋頭幾次上書官府,終於在河上建起了一座風雨橋。傳說真假難辨,這座橋卻成了古驛站的一道風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