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何不在領土最窄的地方開鑿一條運河來取代馬六甲海峽?

2021-02-23 海運網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海運網」關注

國際航貿最新資訊,貨主、貨代、船務、港口20萬群體交互平臺。


  克拉地峽位於泰國南部馬來半島上,兩頭連著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峽最窄的地方不足50千米,最寬處150千米,如果在此開鑿一條海運通道,那麼,過往的船舶可由中國南海經泰國灣,再穿運河,入安達曼海,出印度洋,也就不必繞行馬六甲海峽,航程至少縮短1100公裡,可節省2-5天航行時間,節省的費用也相當可觀。


  據不完全統計,馬六甲海峽每年大約有十萬艘船舶、全世界一半的油輪打此通過,這裡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運通道,日本人把這裡稱作「生命線」。也正因為如此,新加坡以一個彈丸之地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東南亞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第四大港口、第五大航空港、第一大燃油供應基地。可以說,馬六甲海峽裡每天流動的那不是海水,而是黃燦燦的金子!這怎麼能不讓泰國垂涎三尺?


  那為什麼泰國不開建這麼一條運河呢?其實,這個計劃在100多年前就有了。那會這裡歸屬曼谷王朝,曼谷王朝的五世王朱拉隆功是一位力主革新而且很具前瞻性眼光的國王,他就做出過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為此他還出訪歐洲當時的海上貿易強國,邀請他們合作開發。但是,因為工程耗資巨大,又加上一戰、二戰的影響,也就一直擱淺了。

  在國際貿易迅猛發展的今天,尤其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克拉地峽運河計劃又被人們熱議起來。目前,關於克拉地峽運河有兩個方案。一個是中國方案,一個是日本方案。


  克拉地峽雖然很窄,但是卻有山脈阻隔,而且最低的山口也在海拔100米左右,其他200米以上;但南部與馬來西亞交界處地勢平坦,最高海拔70米左右,開鑿船閘運河成本較低。如果開鑿成無船閘運河,建設成本會增加不少。中國的方案就是北線計劃,在拉廊和春蓬的地峽處,西側就是緬甸;日本方案是南線計劃,在宋卡和沙敦間,南面是馬來西亞。

至於這兩個方案都遲遲未實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泰國國內因素。一方面泰國國內政治複雜,紅衫軍、黃衫軍兩大勢力鬥爭激烈,導致政局不穩,軍政府和民選政府輪番上臺,政策多邊。他信、阿披實、英拉等都屬於「短命」政府,政策連貫性不強,像「大米換高鐵」等對泰國有益的計劃都很難推進。另外一方面泰國的經濟實力不強,沒有能力單獨實施該計劃。據一家香港機構的評估預算,這項該計劃僅開鑿一項就需要250億美元之巨,這是泰國自己無力承擔的,需要藉助中國、日本以及其他國際社會的共同投資。還有就是泰國國民本身對此興趣不高,據民意調查,支持度還不到百分之三十。此外,泰國對南部分離主義勢力的擔心,以及投資方對泰國內部貪腐問題、工作效率問題也不無擔憂。


  二是國際及地區因素。該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對地區國家,對世界地緣政治因素也會產生巨大影響。首先第一個反對的就是新加坡,原因你懂得,動了它的奶酪,甚至斷了它的財路,相關參與國不能不考慮與新加坡的雙邊關係和感受問題。其次是東協各國,馬六甲海峽不僅僅是新加坡受益,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他們跟新加坡持有相同的反對立場也就不奇怪了。第三是美國的反對,目前馬六甲海峽雖然是國際航運通道,但美國在新加坡樟宜有軍事部署,美國的最先進的瀕海戰鬥艦就部署在新加坡,一旦有戰事,美國就可以快速掐住這個咽喉要道,佔據戰略主動,想想過去圍繞巴拿馬運河的戰爭就會明白箇中原因了。


  三是工程本身因素。像克拉地峽這樣的工程難度並不大,尤其對中國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國來說根本不成問題。但是,一條成熟的海運通道還需要大量的其他附屬設施,如來往船舶的加油、修理以及生活等輔助設施,還有完善的陸路交通設施,還有金融、海關、倉儲等配套設施等等,如果這些基礎輔助設施建設不到位,僅僅開鑿一條水路通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這些設施的建設,更牽扯到方方面面,牽扯到巨大的投融資安全性和成本問題,這是各方所不能也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開鑿克拉地峽運河的呼聲此起彼伏,雖然一度傳出中國民營企業有意參與投資建設該項目,事後兩國官方均予以否認,甚至泰國官員還聲稱,不會蠢到要修一條克拉運河。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可以想見克拉地峽運河計劃雖然未來前景看好,但道路會曲折而又坎坷

  克拉運河,一個被炒了十多年的話題,又一次進入公眾視線。先是有謠言說中泰要合作開挖,後又是利益會受損的新加坡如臨大敵、草木皆兵。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曾報導稱,最近有報導稱泰國計劃藉助中國投資,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修建一條新的運河。假設(這是一個重大的假設)項目順利進展,它必將製造一些重大的贏家和輸家。

  這個項目是在泰國灣和安達曼海之間開挖一條穿越泰國地峽、長達135公裡的運河,從而縮短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大約1200公裡(或是2至3天)的行程,耗資280億美元。它相當於亞洲的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但是修建難度會更大。

泰國為何遲遲不願修克拉運河?

  克拉地峽如同臂膀般連結馬來半島,最窄處僅56公裡,擬建的克拉運河可解脫對繁忙擁塞的馬六甲海峽之依賴,然泰國政府對此設想貌似並不積極,制約因素頗多:

  效益方面,一是和巴拿馬運河節省數周航運時間相比,克拉運河縮短的航程和時間有限。而且,收費空間不大,如果收費過高,船隻還會選擇走馬六甲原線,想靠收取通行費收回成本似乎遙遙無期。

  環保因素方面,泰國秉承保護原生態環境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適足經濟理念」,而開鑿克拉運河難免對貨輪途徑的泰國灣海洋生態保護區造成潛在損傷。如煤電廠、深水港等政府主導項目曾因當地民眾掣肘而擱淺,更別提打破生態平衡的克拉運河了。

  除了經濟、環保因素,泰國不願投建克拉運河也有國家安全的考量。泰國南部一些地區長期存在分離意識,多年來分裂勢力的破壞活動始終無法得到遏制。泰國許多社會精英認為,在這種形勢下開鑿克拉運河,無異於人為挖掘心理鴻溝,為分裂勢力提供口實和破壞目標。

克拉運河項目有望重啟?


  《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稱,儘管泰國現政府曾否認會重啟克拉運河項目,但該報獲悉,泰國一些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退役將領、政客、學者和商界精英正敦促其改變主意。他們認為,如果總理巴育被說服,批准有關克拉運河的可行性研究,該運河可以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那裡獲得大部分建設資金。如果同意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條運河可以在5年之內開始運營。

  為了推進運河項目,泰國一些退役將軍組建了名為「泰國運河研究和發展協會」的組織,並於去年同來自北京的研究人員和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企共同進行了實地調查。這些退役將軍還從泰國軍隊租借直升機,對可能開挖的運河河道進行空中勘察。與此同時,他們發起「全心全意」運動,據稱已獲得10萬支持者籤名。目前,這些退役將軍正呼籲進行全國公投,以期贏得全泰國人的支持。

所有人都會獲益,最大的受益者將會是中國

  一旦建成,所有原本要通過馬六甲運河的船隻可以將航程減少1200公裡。對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商業貿易都將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在去年,馬六甲通行船隻達到了驚人的84000艘,快速接近馬六甲的最高容量。

  日經稱,根據泰國支持運河修建者的估計。運河本身將投資280億美元,而圍繞運河修建的其他基礎設施等等將再投資220億美元。修建運河將會產生250萬個新工作,而泰國南部的總人口也不過1000萬人。因為運河而被迫搬遷的60000村民將會通過收取過河費獲得極大的補償。

  對於泰國來說,轉運和運河運營收入將極大地提升其經濟水平。而且由於這條關鍵航路的建立,它在東協乃至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更加的重要。它將成為世界級航運中心。周邊國家諸如緬甸、柬埔寨和越南都會因此受益。

克拉運河會取代馬六甲海峽嗎?

  新加坡的港口業務和石油行業是其經濟支柱,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使其獲得賴以生存的經濟、軍事和政治資源。新加坡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大量發往或來自東亞、東南亞各國的貨物,都在這裡轉運。這意味著去往或來自這些國家的貨船,往往要在此卸貨,然後把去往一致目的地的貨物裝上同一批船隻,再出發。

  如果有了克拉運河,很多業務會轉到泰國一邊。泰國的經濟會有很大的提升,而新加坡將陷入一定的衰退。當然,馬六甲方面現在非常繁忙(每年超過6萬船次),運河未必能完全容納,可能會有很多船隻還是要走馬六甲。


相關焦點

  •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理優勢,在最窄的地方開鑿運河取代馬六甲海峽?
    在海上貿易時代,擁有海運通道的國家無疑具有巨大的貿易優勢,他們不僅能夠隨時隨地通過自己控制的海運通道實行商品進出口,同時還能通過這些海上必經之路來收取其他國家的過關費用。在世界上眾多海上通道中,馬六甲海峽無疑是最能夠創造經濟利益的海峽之一。
  • 泰國為何不在領土最窄的克拉克開鑿運河,從而取代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全長1000多公裡,每年所通行過的船隻超過8萬艘,承擔著全球1/3的貨運量和將近一半的石油運輸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近年來,由於海上貿易競爭愈發激烈,全球政治經濟經貿活動,對於海峽的航運能力需求越來越大,該海峽早已經船滿為患;加之該海峽屬於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有,其所屬國家關係錯綜複雜,導致海盜活動更加猖獗。
  • 泰國為啥不開鑿克拉運河,來取代馬六甲海峽?不是不想,是不敢
    在看到馬六甲海峽所產生的海運紅利以後,泰國一直想在國內開鑿一條克拉運河,以此瓜分馬六甲海峽的紅利。 由於泰國的國土形狀十分狹長,按理來說,開鑿運河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麼,泰國為何不利用地理優勢,在最窄的地方開鑿出克拉運河進而取代馬六甲海峽呢?
  • 泰國為什麼不開鑿一條運河取代馬六甲?看完明白其中貓膩
    提起馬六甲海峽,可能很多從事貿易工作的人都比較熟悉。那馬六甲海峽到底有那些好的地方呢,既然好那為什麼泰國不開鑿運河代替它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共同管理。 而且馬六甲海峽對於日本、中國、韓國等很多東亞國家都至關重要。
  • 泰國為什麼不在克垃地峽開鑿運河,取代馬六甲海峽獲取巨額利益?
    在當今世界上,人們還沒有找到能夠替代海運的工具,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海運息息相關,而且在短時間內要想找到海運的替代方式基本是不現實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也是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航運要道之一,可以說泰國這個國家正是靠著馬六甲海峽的紅利才以如此之小的國土面積發展成一個發達國家的。
  •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的發展,其中水運佔了重要的比重,自大海洋時代以來,各國對航運越來越重視,說到國際航運,我們不得不提到馬六甲海峽,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其管轄權現在由三個國家分享,主要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因為馬六甲太忙,給這三個國家帶來的經濟利益也非常驚人
  • 泰國為什麼沒有開鑿克拉運河,以此來取代馬六甲海峽?
    而泰國之前也想過要在克拉地峽處開鑿克拉運河來取代馬六甲海峽,收取過往船隻的過路費,所以他們最後為何不開呢?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把重要的石油資源運往中國、日本以及韓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 泰國為啥不用其地理優勢,在最窄處開鑿運河取代馬六甲?
    不過泰國其實有機會將全部收益都收入囊中,只要它沿著克拉地帶開發出一條大運河就行了,但是泰國為何不在克 垃地峽開鑿運河取代馬六甲海峽獲取巨大利益?
  • 泰國為什麼不開鑿新運河,來取代馬六甲海峽?真相大揭秘
    泰國雖然也位於馬六甲海峽邊上,但是所獲得的紅利顯然是不如新加坡這些國家多的。而如果泰國在其國內修建一條大運河的話,就可以徹底改變這一情況,甚至直接讓馬六甲海峽失去原本的作用,那麼泰國為什麼不開鑿新運河來取代馬六甲海峽?
  • 泰國為何不開鑿一條運河取代馬六甲海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泰國也是很多中國人選擇的旅遊的地方,因為環境優美,物價也比較低。泰國主要是發展旅遊業,它的位置那麼好為什麼不發展交通運輸業呢。 泰國是兩大洲運輸的重要紐帶,歐亞之間有著複雜的地形,導致陸路交通受了限制,只能通過海路運輸。但是要經過長長的馬六甲海峽,給船隻帶來了不便。
  • 泰國為啥不運用地理優勢,在最窄的地方開鑿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最重要的海峽樞紐之一,這也給馬六甲海峽的周邊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可以說國土面積堪稱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就是藉此才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
  • 泰國為何不開鑿新運河進而取代馬六甲海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為開鑿運河保守估計需要280億美金,而且還需要大量配套設施,這是泰國難以承受的。當然,泰國可以引進外資來參加開鑿,不過,這樣一來馬六甲海峽沿岸國家的收入,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新加坡。作為反對克拉運河開鑿的國家,通過馬六甲海峽,新加坡從一個彈丸小國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也是東南亞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第四大港口、第五大航空港、第一大燃油供應基地。在泰國,關於克拉運河幾乎每年都被提起,但一直沒有付出實施。
  • 開發克拉地峽可取代馬六甲海峽地位,泰國為何沒有落實下來?
    總之,從殖民時代開始,新加坡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畢竟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陸運輸上存在著絕對的不可代替性。泰國為何不鑿通克拉地峽取代馬來西亞?但看過地圖的朋友心中都會存在一個疑問題,在泰國南部的地方土地非常的狹窄,為什麼泰國不鑿通克拉地峽取代馬六甲海峽呢?
  • 泰國為什麼不在泰國灣和緬甸海中間開鑿運河,取代新加坡?
    泰國作為一個以旅遊業為主要產業的國家,讓旅遊成為了這個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渠道得知並喜歡泰國,並對泰國產生濃厚的興趣。這裡如此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還因為泰國獨特的人文歷史,有學者提出為什麼泰國不在緬甸海和泰國灣中間開鑿一條運河呢?
  • 泰國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何不開鑿條運河取代馬六甲?答案你想不到
    人工運河是人類水利史上最重大的發現,從歷史和社會發展方面看,凡是有運河的國家,基本上都屬於文明程度發展較高,也比較富裕的國家。尤其在現代社會,以商業為重心,再加上世界都被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消費市場,貨運交通就顯得非常必要,看看世界上幾大洲、大洋之間的交通要道,全都靠運河連接,不然,就要繞一個大圈,時間、金錢花費了不說,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危險性,說不一定就會遭遇風暴等襲擊,損失金錢不說,弄不好,連命都搭進去了。所以,開鑿運河,就顯得非常必要。
  • 泰國為什麼不開鑿克拉運河取代馬六甲海峽?
    這也讓很多東南亞的國家眼紅,這裡就包括有著更好位置的泰國。在泰國狹窄的國土馬來半島上開鑿一天運河,將使太平洋和印度洋間的距離縮短1200多公裡,大型郵輪可節省2到5天的航程。這在追求最高效益的貿易中將會是比馬六甲海峽更好的選擇。運河開通後必定會帶動泰國的經濟,貿易的迅速成長,為泰國新增大量的就業崗位,對發展不算太好的泰國來說是重大利好。
  • 克拉地峽運河一旦開通,將取代馬六甲海峽,但為何泰國不敢挖通?
    泰國為什麼不割開克拉地峽取代新加坡的位置?很蠢嗎?凱拉地峽是泰國南部的一條狹長地帶,東臨泰國的安西臨安達曼海。克拉地峽的東南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馬六甲海峽是中日韓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被稱為海上生命線。中國百分之六十的石油運輸和海外貿易通過馬六甲海峽。
  • 泰國為什麼不開鑿克拉運河進而取代馬六甲海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馬六甲海峽,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目前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繁忙,意味著這條海峽日進萬金,讓周邊國家垂涎三尺。 在所有眼紅的國家,泰國認為自己有能力分得一杯羹,因為在狹長的國土,就具備開鑿一條運河,這就是克拉運河。 在泰國,關於克拉運河幾乎每年都被提起,但一直沒有付出實施。有報導稱,早在300多年前,泰國就有人提出要開鑿這條運河,一百年前的曼谷王朝時期,五世王朱拉隆功就力主開鑿。
  • 泰國為什麼不選擇鑿通克拉地峽建造運河,從而取代馬六甲海峽呢?
    說起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是劃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這也是兩個大洋往來最頻繁的海上運輸通道,而且這條海峽可以說對於東亞以及東南亞來說尤為重要,我國更是有很多海上運輸來往於此地,85%的進口石油都是通過此地運入我國的。
  • 泰國的運河欲取代馬六甲海峽,為何一直不施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過遠的距離,促使著許多國家開始開鑿運河,減少貨物運輸的距離,以此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巴拿馬運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開始造修鑿的,除了巴拿馬運河,還有一個國家與巴拿馬有著相似的境遇,只是這個國家卻始終無法開鑿出運河,這個國家便是泰國的克拉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