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當代電影》雜誌社與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新舊媒介視野下電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第二屆北京大學電影學博士生國際論壇」在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陽光會議室舉辦。
論壇圍繞「電影與新舊媒介形態的互動」「早期電影與媒介的關係」「新媒體對電影的影響」「媒介發展對電影美學、電影產業的影響」四個分議題展開論述,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國立神戶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位青年學者發表了主題報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出席閉幕儀式並致辭,《當代電影》雜誌主編皇甫宜川,《當代電影》雜誌社編輯張文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李九如擔任點評專家。
陳旭光在開幕式上指出,電影是一種開放的媒介形態,從某種角度看,電影發展史也是一個媒介發展的歷史,電影不斷與新的媒介發生關係,生成新的電影形態。本次論壇的選題,既在縱向上貫穿了媒介發展的歷程,又揭示了橫向上電影與其他媒介的複雜關係,此外還內在地貫通了媒介直接進入電影思維、對電影美學發展變遷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也非常適合青年學者交流研究。
在討論環節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高校的幾十位青年學者廣泛參照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深入探討了電影與傳統媒介、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的關係,以及媒介的轉換對電影形態、電影美學的影響。如來自北京大學的彭婷、金寶鏡、李寧和林品分別對彈幕電影、智慧型手機電影、微電影和 「特攝片」等最新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來自復旦大學的呂怡婷、名古屋大學的秦勤與香港中文大學的易蓮媛等學生則對臺灣、日本、印度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在不同媒介環境被接受的狀況進行了探討。他們的論題涉及世界各地的電影現狀及歷史,使得此次論壇不但具有學術推動的意義,而且成為不同文化和學術淵源的參會者和旁聽者的交流盛會,更成為一次以文會友、相互切磋的盛會。
在點評環節中,各位專家指出了參會論文的優點和不足,對博士生進一步努力的方向給出了中肯的建議。李道新認為,參會學生以較高的理論素養,跨學科的研究眼光,介入到研究的課題之中,充分顯示了博士生的學術姿態,使整個論壇的討論建立在相當高的理論水準基礎上。
皇甫宜川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參與此次論壇的青年學者,認為學生們發言中所表現出宏闊的理論視野和新銳的學術勇氣值得讚賞,這些思考的成果對中國電影美學變遷及產業發展的研究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王一川在閉幕辭中指出,參與此次論壇的學生們緊密圍繞議題,對電影與媒體的跨界對話展開了充分的討論,體現出大家對電影本質的前沿性思考,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及深度,也說明中國電影研究後繼有人。此外,參與本屆論壇的學生跨地區,跨國別,跨語種,跨文化,甚至有多篇全英文論文入選論壇,本屆論壇的國際性得到了大大增強,也為博士生的國際交流,學術碰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本屆論壇秉承首屆論壇的宗旨原則,從組織管理、參與的國際性、會議的規模到會議的質量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準,不僅促進了國際電影學青年學者間的學術交流以及學術圈的建立,還通過挖掘富有前瞻性和國際性的議題,不同文化和學術研究背景間的碰撞,進一步拓寬了青年學者們的學術視野、鍛鍊了學術研究能力。
作為對本次論壇的支持,《當代電影》雜誌將從本次提交的論文中精選若干予以發表。
編輯: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