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剛過,南京武定門就掛上了秦淮燈會的大紅對聯。又是一年賞燈時,夫子廟、秦淮河、老門東張燈結彩人頭攢動的」南都繁華圖「馬上就要展開。站在中華門甕城最高處俯瞰中華東門那頭,只見白牆黑瓦的長樂渡連著老門東的建築群,氣象萬千。這時要是有導遊在耳邊來一句」最南京的是城南,最城南的是門東「,初來乍到的遊客想不信也難。
我第一次登上中華門甕城時看到的老門東可不是現在的樣子。那是在2012年6月,中午的日頭比較烈,在中華門最高處的大平臺上往東看,一片荒地被太陽烤著;往西看,前面的鐵門擋住了人,告示」此段城牆尚未開放「。不過不用走過去,也能看清西邊一大片上了年頭的民房。相對於荒地,還是老民房有點看頭。
那時我哪能預見到中華東門那頭的荒地要被開發成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想不到不去看它會被人說」來南京都不到老門東,那你白來了「。
兩年後我去門東逛了一圈。」那片荒地「發展成了兩大塊,一塊是號稱」復刻明代街巷肌理「的別墅區長樂渡,另一塊是還沒竣工的老門東。而中華西門那頭還是老樣子。城牆上俯瞰,仍是一大片低矮的民房。所幸西段城牆已經打通了,可以一直走到集慶門。我就往那邊走去。早春天氣,清楚地看見門西一樹一樹玉蘭花開,淺白的花色映著門西民房」叢中「的青磚馬頭牆,或最普通的紅瓦屋頂老虎窗,頓生」老房子也有春天「之感。
體驗這片舊房子群的最好方式卻不是在中華門上俯看,而是騎車在其中隨便逛。它是個大八卦陣,有無數走法,遇見驚喜細節的順序永遠不一樣。
我喜歡門西巷子的名字,比如中山南路以東的」釣魚臺「、」糖坊廊「、」煤灰堆「,過了中山南路往西,還有個巷子名字更絕——「同鄉共井」。據說,」同鄉「指的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期從北方南渡的一百餘萬官民,共的井原是東晉名相王導所建,用來鞭策鄉親父老們同舟共濟,在江南。井附近還有紀念謝安的謝公祠。簡直是」一條老巷子,半部六朝史「。
我更喜歡門西的生活氣息。巷子裡總有老人曬太陽擇菜話家常,空中總有隨風飄揚的被單衣服,百花巷裡貼著牆布滿大小鳥籠和喳喳鳥叫。春天花開了,人去曬衣服時會經過自家門口的一叢芳菲。偶爾遇到一兩座門口有」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牌子的老房子(如」吳家帳房「),站在門口總能看到裡面有人走動。走累了,就在糖坊廊61號河房的山牆旁邊歇一會。它是門西難得的無人居住的老房子。清代建築,省級文保。靜靜瞻仰它一會也好。
我特別羨慕一位南京同事。她說:「我就是在門西長大的,爬城牆大的。」而我騎著單車在門西的街巷八卦陣裡轉悠時,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老南京。其實,我有一次掉頭差點撞到城牆上去……那時,又一次羨慕門西爬城牆長大的孩子。現在,有喜歡走小巷的朋友來到南京,我總建議他們去門西。而對大名鼎鼎的老門東,我卻說:」在中華門城牆上看看,感受一下磅礴氣勢就夠了。「
門西,才是最後的南京老城南。不是老門東商業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