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過去很少見的銀魚又頻繁出現在白洋澱了,魚鳥種類也越來越多,這在前些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12月25日,從小在澱區長大的劉學青,說起白洋澱水質的喜人變化,臉上堆滿了笑容。
秋季的白洋澱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劉學青所在的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漾堤口村緊鄰白洋澱邊。12月25日晌午時分,記者來到這裡時,只見澱水清澈見底,微凍的水面下,幾條小魚遊來遊去。
劉學青(右)與父親在回憶當年養魚鷹時的場景。長城網記者張嘉琪 攝
經國家監測,今年2月、4月和11月,白洋澱湖心區國考斷面水質為Ⅲ類,1-11月定類汙染物化學需氧量為24.2mg/L(去年同期26.6mg/L),同比下降9.02%。
「2018年以前,白洋澱湖心區Ⅲ類水質幾乎為零,2019年也只有一個月,2020年水質得到較大改善,為近十年的最好水平。」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科科長周立志說。
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溼地生態系統,被喻為「華北之腎」。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的重要指示。河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關係新區規劃建設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統籌白洋澱全流域、上下遊、左右岸、澱內外,大力推進城鎮汙染治理、生態治理修復、河流綜合整治等工程。
記者在漾堤口村看到,澱邊排列著一根根粗大而結實的排汙管線。「這些汙水管線全部入戶,確保所有村民的生活汙水都能收集起來,不排入澱中。」漾堤口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房強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的汙水、垃圾都有專人管理。看到白洋澱越來越清澈,村民的環保意識也明顯增強。
「要治理修復白洋澱生態環境,內源汙染治理是關鍵。」周立志告訴記者,近3年來,雄安新區組織開展了白洋澱澱區村莊環境清潔整治提升活動,實現了白洋澱78個村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為了不讓一滴汙水流入白洋澱,河北雄安新區按照「控源、截汙、治河、補水、搬遷」的總體思路,聚焦主要汙染物,在澱邊村碼頭取締、澱區水草打撈、澱內船舶清潔化改造、清理水產養殖等方面實施精準施治,並統籌利用引黃水、引江水、水庫水及再生水,積極向白洋澱進行生態補水。
新區生態環境部門對白洋澱內源汙染進行督導。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同時,雄安新區還與上遊保定市建立聯防聯控應急機制,針對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4條有水河流,層層設立應急防線,建立監測、預警、響應、導排體系,及時導排洩流、封堵截汙。近3年時間,保定市累計清除各類垃圾1025萬方,拆除違章違建1232處,封堵各類非法排汙口1785個。
白洋澱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白洋五日看回花,馥馥蓮芳入夢來」,風景如畫的白洋澱又回來了。
更多雄安新聞值得關注
點擊圖片查看↓↓
「雄安遊禮」XR名片:為「未來之城」城市品牌傳播賦能
來源:長城網
作者:李鐵兵、吳紹兵、張嘉琪、吳苗苗
編輯:王凱麗(實習編輯)
校對:王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