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傳承》觀後感,結合個人練習感受,希望圖書和瑜伽的智慧對大家有所幫助。)
Bandhas這個詞,我總覺得太高深,至今不敢肯定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不太有底氣,因為我並沒有去印度受過純正的培訓。看到《傳承》中很多阿斯湯加資深練習者都有談及這部分內容,我還是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至少大家能看到前輩對bandhas的理解。
David Swenson從十三歲就開始練習瑜伽,學習瑜伽四年後,遇到了David Williams和Nancy Gilgoff,成為其弟子,正式練習阿斯湯加。1975年,他第一次見到Pattabhi Jois,後來多次去Mysore,向他學習。David在全世界各地持續教學。
「首先,很多人都誤會了鎖印是什麼。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鎖印就是強壯的腹肌。許多人六塊腹肌很明顯,但是卻一點也不了解鎖印是什麼。有些人可以自由地穿越,不代表他們能正確使用鎖印,有些做不到穿越的人反而知道鎖印是什麼。
鎖印鎖住的是能量。我覺得與其把鎖印形容成一把鎖,不如把它想像成一道活門(valve)。你把門鎖上了,人就沒辦法進出了;而活門在身體的循環系統中,就好比心臟的瓣膜,與心跳和血液流動息息相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活門可以讓能量順著一個方向穩定流動,並不至於逆流。
在練習過程中,我們會把身體某部分的能量往上帶,當能量想要往下墜時,只要把活門關好,我們就可以繼續刺激能量順著活門向上,帶到身體的其他部分。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但是鎖印的概念絕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讓人了解。有一本書叫作《根鎖:關鍵之輪》,這本一百四十頁的書談的就只是根鎖而已。鎖印關係到練習中細微的能量。一開始練習時,我們都只關注體位法,但是凝視點、呼吸和鎖印這些內在的練習,才是讓我們成長的關鍵。」
我對bandhas的理解,僅限於有三把鎖,喉鎖、腹鎖和根鎖。喉鎖,我基本沒有學過,也許因為太高深了,是不是要練到一定程度,才適合練喉鎖。腹鎖,Uddiyanna bandha,我在悠季上默瀚老師的研修班時,有學習過收腹收束,在家也會晨起練習,感覺時而明顯強烈,時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應該是我還沒有完全掌握要領,才會如此飄忽不定,每次當我翻開書籍和筆記,再仔細閱讀Uddiyanna bandha的要點時,第二天那種上提的感受會明顯一些。
根鎖,mula bandha,這個詞在阿斯湯加瑜伽課上聽得是最多的。有的老師會特別強調要收腹,畢竟在做阿斯湯加一序列整個過程中,都要保持收腹的狀態。去年,我參加了Kino的線下工作坊,她有特別強調收緊盆底肌,我猜這應該是跟mula bandha最接近的口令提示了。在自我練習中,我偶爾會記得收盆底肌,身體會輕盈,但由於自己會手忙腳亂,總覺得收得不夠好。也許,還是練得次數太少了,身體肌肉還沒有形成記憶。
目前,對於bandhas,我只能說出這些,也不知理解得對不對。看來,我需要多拜師求藝,外加多讀書。我算個嚴謹的人,不太清楚的事情,也不太敢說,實在是怕誤導大家。不過,對於持續練習體式的感受,我的感悟還挺多的。
您可曾想過,在我們學習瑜伽體式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學會了一個體式,為什麼還要重複做這個體式呢?比如鶴禪式,一個手臂平衡動作,還挺難的。經過不斷強化肩膀力量,逐漸找到身體平衡,終有一天,我做到了,雙腿離地了,這應該算成功了吧。那我為什麼還要繼續練習這個體式呢?
我的切身感受是,即使第一次做起鶴禪式時,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喜悅,但我能感受到自己多麼地笨重,身體的重量貌似都壓在了雙臂上,表情也是異常地嚴肅,可能沒有皺起眉頭,但雙唇有可能是緊閉的。坦白說,從外形看,離形似都差很遠,更別提這個體式的神似了。所以,縱然我做到了鶴禪式,但我並沒有學會這個體式。
任何體式,也許只有我們能輕鬆優雅地做到時,才算是真正學會。這像一種境界,但卻不是高不可攀的。繼續拿鶴禪式舉例,每次阿斯湯加一序列中,都要做這個體式,我會認真體會,收腹,收盆底肌,努力找脊柱向上的感覺,不讓身體重量都壓在手臂上,希望自己能身輕如燕一些。練的時間長了,好像是有效果的,雙腳離地越來越遠,身體前側也會向地上越來越低。最初,我很怕重心壓低,總覺得自己會一不小心來個狗啃泥,把自己毀容,事實上,是我想多了。
突然有一天,我覺得自己身輕如燕了,做鶴禪式能優雅地進入了…那種感覺很美妙,就好像我身體裡有個開關被打開了似的。之前,也有很多阿湯前輩講過很多體式做不到,是因為能量沒有流動起來,那我的開關打開後,是不是能量能自然穿行了,我就輕盈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從鶴禪式跳到四柱支撐,但如今的鶴禪式,自我感覺輕鬆了很多,內心多少充滿著喜悅。
讓我如此高興的原因,應該是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我好像又闖過了一關,並不是鶴禪式這個體式我能做到什麼水平,而是在做鶴禪式中,我又多了新的體會,這才是規律練習阿斯湯加過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
有些瑜伽小夥伴總說,越練習越洩氣,因為沒有進步,我猜大家可能把進步的標準設立得太高了。其實,只要每次練習用心感受,哪怕身體的感受只有微弱的變化,都可以視為是一種進步,代表著我們的覺知力提升了。
而這每一次小小的量的積累,假以時日,也可能假以幾十日或幾百日,一定會出現質的飛躍。這並非自我催眠,而是人類發現的定律。
所以,加油吧,各位瑜伽小夥伴,不拋棄,不放棄,練習的道路上咱們一起結伴通行。
#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