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北京欲建通風走廊」的消息引發公眾關注,北京、西安和福州多地明確提出規劃建設大型城市通風走廊,將嚴格保護「風道」,禁止在風道內建高樓。不經意間,「城市通風走廊」這個陌生的舊詞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面對霧霾困擾,人們再次寄希望於「風道之力」。對於身處四川盆地的成都,空氣靜穩,近年也常常「四面霾伏」,那麼成都有「通風走廊」嗎?建設新的「通風走廊」可行嗎?記者多方採訪,試圖找出答案。
1成都的風從哪兒來
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一座城市在安排涉及通風走廊時會有兩大考慮。一是風向,二是上風處的生態條件要好。以成都為例,雖然一年365天的風向不固定,但經過氣象上多年統計,大體南北向的風要多些,因此成都通風廊道也需要大體南北走向。
同時,通風走廊的上風向起著「生態庫」的作用,因此需要生態條件優越。城市規劃時,通常在上風向規劃公園和綠地,這樣才能把新鮮空氣引入城市。
2成都有哪些通風廊道
城市規劃會涉及到「綠地系統規劃」,其中很多綠地會穿過城市,稍微大一點的綠楔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廊道,起到通風換氣的「城市通風廊道」作用。
在成都,普通人目之所及處,也有很多天然廊道。比如大家熟悉的城市主幹道人民南路、府青路到新南路一線、營門口到青龍街等,因為和成都主風向走向一致,天然地起著城市通風廊道的作用;另外還有南北向的河流,在河流兩岸綠地的共同作用下,也可以起著通風走廊的作用。
3規劃通風廊道是否大拆大建
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在規劃「城市通風廊道」。四川天府新區由於是在城市新建區規劃「通風走廊」,並不涉及拆遷等問題;如果在城市建成區規劃,是否會面臨新一輪的大拆大建呢?
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理想的通風廊道肯定有一個打造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城市建成區,需要相關部門慢慢引導,合理規劃。加上城市風道建設是在已有風道上,控制開發,而不是重新開闢,所以不會大拆大建。
4「穿城風」能否吹散霧霾
有了「城市通風廊道」,一吹到底的穿堂風還遠嗎?
專家介紹,在成都,通風走廊也會戛然而止在街道「拐彎處」。「比如鑼鍋巷,在順城大街處就不再是『直線』,風的流動也會受阻,這樣穿堂風的效果會被削弱。」
省住建廳該人士坦言,「城市通風廊道」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只能讓城市在起風時能夠最大程度利用風勢通風換氣,但並不能根本性改善空氣品質,更無法起到根本治理霧霾的作用。
成都市區.現狀
多條幹道為通風走廊有利於城區空氣流動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省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副主任、、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懿解釋師陳懿解釋,,對於風速比較低的於風速比較低的、、靜風程度比較高的城市比較高的城市,,需要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城市通風廊道」,」而對於一些本而對於一些本身就風速很高的城市,再設計城市通風廊道,則很有可能出現風災。
陳懿說,要是想把中心城區的空氣趕出去,則需要空氣加速流動,而城市通風廊道的形成,無疑對加快空氣流動有所裨益。
在陳懿的理解中,類似於營門口路到花牌坊街,再到西月城街、八寶街、青龍街,以及府青路到紅星路,再到新南路,這樣較為「斜直線」的城市道路,都算是「城市風走廊」。它們對於城市空氣流動,都提供了空間。
陳懿告訴記者,隨著城市人口增多,發展程度加深,在城市建設中,老成都留下的「城市通風廊道」受到了阻礙。
「單獨的一棟兩棟房子,肯定阻礙不了城市通風廊道,但是如果是規劃中沒有注意到城市通風問題的高樓群,產生的擋風作用則太需要重視了。」陳懿說道。
城市格局.變遷
成都「斜路」為風留道但風被高樓擋住了嗎?
身為一名老成都人,民俗專家李祥林記憶中的夏天已經變味了。
「以前成都的夏天一點都不熱,我們都在自己家的院壩裡乘涼,最遠也就出個家門,坐在路邊。」李祥林說。
前幾年,李祥林把家搬到了成都西北方向三環外,一條河流蜿蜒而過。他告訴記者,到了夏天,他家總會涼快一點。「向成都的西北方走,經過都江堰,地勢逐漸增高,成都上風上水的地方在西北門這邊。」李祥林說,上個世紀末,老成都的房子還不高,氣候溫潤,即使是盛夏季節,也不用像「隔壁子」重慶一樣,灑水降溫。「用現在的話說,那時候成都的風道是暢通的吧。」
在不少老成都人眼中,成都有不少天然風道。民俗專家劉孝昌很確定,西北門的少城、金牛壩,北門的府河上遊,南邊的老南門大橋,還有郫縣等等,都是成都的天然風道。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在老成都的歷史格局中,就存在為城市的「穿堂風」留道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目前老城區仍然沿用至今的城市道路形成的是斜路網肌理,而非正南北筆直的路網,就是為了城市格局適應天府平原的風熱氣候特徵。這種特徵有兩千多年的城市歷史。
「你看,春熙路片區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北偏東大約15度的斜向,就是順應成都的主要風向,」該名專家告訴記者,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順應風道,是規劃師和建築師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片高度相近的建築物的建設會像牆一樣擋風,而高低錯落的建築群會導風,就跟有高差的山一樣,附近容易形成氣流。」該名專家舉例,在龍泉山、鳳凰山等山帶,風向主要是從山頂吹至山底,因此區域內的道路建設、建築布局都應該考慮避免阻擋風的路徑。
在成都的整個城市規劃中,除了城鎮群層面的風道,成都還有城市等級的風道,「例如位於繞城高速兩側的環城生態區,在成都城市的各個方向都預留了楔形綠地,其實這些生態區,就是城市等級的風道,讓風能夠吹進城。」
相關新聞
天府新區規劃兩條「城市通風廊道」位於成都上風上水處
「『城市通風廊道』並不神秘,我們在做城市規劃的綠地系統時都要考慮到,」四川一名城市規劃設計專家說,這個陌生的舊詞還有其他的稱呼,比如「綠地」、「綠楔」,尤其是當規劃面積並不大時,更多冠以如上稱呼。
至於「城市通風廊道」,一般是指巨型的「綠楔」,由於面積巨大,自然形成了天然的城市「通風廊道」。隨著城市的急劇擴張,熱島、霧霾等問題隨之而來。地處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更是因靜風率高,加劇了空氣汙染之痛,通風廊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城市規劃專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會在規劃之初考慮設置城市「通風口」。在四川天府新區,就依據生態本地規劃了這麼兩處巨型通風口。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氣象數據統計,成都的主導風向大體為南北向(包括西北至東南向,以及東北至西南向),為此在編制天府新區總體規劃時,專家分別規劃了「三聖鄉-龍泉山綠楔」和「彭祖山綠楔」,均位於成都的上風上水處。
其中,「三聖鄉-龍泉山綠楔」延續了成都中心城三聖花鄉綠楔格局,疏通中心城通風走廊,並規劃建設一處郊野公園;「彭祖山綠楔」為天府新區的綠肺,為天府新區提供良好的生態服務,並規劃建設兩處郊野公園和一處森林公園。
參與編制規劃人士透露,雖然上述兩大「通風口」區域所在地塊含有很高的商業價值,但基於城市品質和公眾利益的考慮,最終將上述通風口區域劃為非城市建設用地範圍,並規劃為楔形綠帶實施剛性保護。
「它們作為特大城市的巨型通風口,可以吹散汙濁空氣,帶來清新空氣,為天府新區構建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提供有利條件。」該人士表示,這也是四川天府新區總體規劃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