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規劃兩條「城市通風廊道」

2021-01-09 四川省人民政府

 

  日前,一則「北京欲建通風走廊」的消息引發公眾關注,北京、西安和福州多地明確提出規劃建設大型城市通風走廊,將嚴格保護「風道」,禁止在風道內建高樓。不經意間,「城市通風走廊」這個陌生的舊詞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面對霧霾困擾,人們再次寄希望於「風道之力」。對於身處四川盆地的成都,空氣靜穩,近年也常常「四面霾伏」,那麼成都有「通風走廊」嗎?建設新的「通風走廊」可行嗎?記者多方採訪,試圖找出答案。

  1成都的風從哪兒來

  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一座城市在安排涉及通風走廊時會有兩大考慮。一是風向,二是上風處的生態條件要好。以成都為例,雖然一年365天的風向不固定,但經過氣象上多年統計,大體南北向的風要多些,因此成都通風廊道也需要大體南北走向。

  同時,通風走廊的上風向起著「生態庫」的作用,因此需要生態條件優越。城市規劃時,通常在上風向規劃公園和綠地,這樣才能把新鮮空氣引入城市。

  2成都有哪些通風廊道

  城市規劃會涉及到「綠地系統規劃」,其中很多綠地會穿過城市,稍微大一點的綠楔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廊道,起到通風換氣的「城市通風廊道」作用。

  在成都,普通人目之所及處,也有很多天然廊道。比如大家熟悉的城市主幹道人民南路、府青路到新南路一線、營門口到青龍街等,因為和成都主風向走向一致,天然地起著城市通風廊道的作用;另外還有南北向的河流,在河流兩岸綠地的共同作用下,也可以起著通風走廊的作用。

  3規劃通風廊道是否大拆大建

  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在規劃「城市通風廊道」。四川天府新區由於是在城市新建區規劃「通風走廊」,並不涉及拆遷等問題;如果在城市建成區規劃,是否會面臨新一輪的大拆大建呢?

  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理想的通風廊道肯定有一個打造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城市建成區,需要相關部門慢慢引導,合理規劃。加上城市風道建設是在已有風道上,控制開發,而不是重新開闢,所以不會大拆大建。

  4「穿城風」能否吹散霧霾

  有了「城市通風廊道」,一吹到底的穿堂風還遠嗎?

  專家介紹,在成都,通風走廊也會戛然而止在街道「拐彎處」。「比如鑼鍋巷,在順城大街處就不再是『直線』,風的流動也會受阻,這樣穿堂風的效果會被削弱。」

  省住建廳該人士坦言,「城市通風廊道」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只能讓城市在起風時能夠最大程度利用風勢通風換氣,但並不能根本性改善空氣品質,更無法起到根本治理霧霾的作用。

  成都市區.現狀

  多條幹道為通風走廊有利於城區空氣流動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省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副主任、、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懿解釋師陳懿解釋,,對於風速比較低的於風速比較低的、、靜風程度比較高的城市比較高的城市,,需要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城市通風廊道」,」而對於一些本而對於一些本身就風速很高的城市,再設計城市通風廊道,則很有可能出現風災。

  陳懿說,要是想把中心城區的空氣趕出去,則需要空氣加速流動,而城市通風廊道的形成,無疑對加快空氣流動有所裨益。

  在陳懿的理解中,類似於營門口路到花牌坊街,再到西月城街、八寶街、青龍街,以及府青路到紅星路,再到新南路,這樣較為「斜直線」的城市道路,都算是「城市風走廊」。它們對於城市空氣流動,都提供了空間。

  陳懿告訴記者,隨著城市人口增多,發展程度加深,在城市建設中,老成都留下的「城市通風廊道」受到了阻礙。

  「單獨的一棟兩棟房子,肯定阻礙不了城市通風廊道,但是如果是規劃中沒有注意到城市通風問題的高樓群,產生的擋風作用則太需要重視了。」陳懿說道。

  城市格局.變遷

  成都「斜路」為風留道但風被高樓擋住了嗎?

  身為一名老成都人,民俗專家李祥林記憶中的夏天已經變味了。

  「以前成都的夏天一點都不熱,我們都在自己家的院壩裡乘涼,最遠也就出個家門,坐在路邊。」李祥林說。

  前幾年,李祥林把家搬到了成都西北方向三環外,一條河流蜿蜒而過。他告訴記者,到了夏天,他家總會涼快一點。「向成都的西北方走,經過都江堰,地勢逐漸增高,成都上風上水的地方在西北門這邊。」李祥林說,上個世紀末,老成都的房子還不高,氣候溫潤,即使是盛夏季節,也不用像「隔壁子」重慶一樣,灑水降溫。「用現在的話說,那時候成都的風道是暢通的吧。」

  在不少老成都人眼中,成都有不少天然風道。民俗專家劉孝昌很確定,西北門的少城、金牛壩,北門的府河上遊,南邊的老南門大橋,還有郫縣等等,都是成都的天然風道。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在老成都的歷史格局中,就存在為城市的「穿堂風」留道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目前老城區仍然沿用至今的城市道路形成的是斜路網肌理,而非正南北筆直的路網,就是為了城市格局適應天府平原的風熱氣候特徵。這種特徵有兩千多年的城市歷史。

  「你看,春熙路片區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北偏東大約15度的斜向,就是順應成都的主要風向,」該名專家告訴記者,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順應風道,是規劃師和建築師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片高度相近的建築物的建設會像牆一樣擋風,而高低錯落的建築群會導風,就跟有高差的山一樣,附近容易形成氣流。」該名專家舉例,在龍泉山、鳳凰山等山帶,風向主要是從山頂吹至山底,因此區域內的道路建設、建築布局都應該考慮避免阻擋風的路徑。

  在成都的整個城市規劃中,除了城鎮群層面的風道,成都還有城市等級的風道,「例如位於繞城高速兩側的環城生態區,在成都城市的各個方向都預留了楔形綠地,其實這些生態區,就是城市等級的風道,讓風能夠吹進城。」

  相關新聞

  天府新區規劃兩條「城市通風廊道」位於成都上風上水處

  「『城市通風廊道』並不神秘,我們在做城市規劃的綠地系統時都要考慮到,」四川一名城市規劃設計專家說,這個陌生的舊詞還有其他的稱呼,比如「綠地」、「綠楔」,尤其是當規劃面積並不大時,更多冠以如上稱呼。

  至於「城市通風廊道」,一般是指巨型的「綠楔」,由於面積巨大,自然形成了天然的城市「通風廊道」。隨著城市的急劇擴張,熱島、霧霾等問題隨之而來。地處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更是因靜風率高,加劇了空氣汙染之痛,通風廊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城市規劃專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會在規劃之初考慮設置城市「通風口」。在四川天府新區,就依據生態本地規劃了這麼兩處巨型通風口。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氣象數據統計,成都的主導風向大體為南北向(包括西北至東南向,以及東北至西南向),為此在編制天府新區總體規劃時,專家分別規劃了「三聖鄉-龍泉山綠楔」和「彭祖山綠楔」,均位於成都的上風上水處。

  其中,「三聖鄉-龍泉山綠楔」延續了成都中心城三聖花鄉綠楔格局,疏通中心城通風走廊,並規劃建設一處郊野公園;「彭祖山綠楔」為天府新區的綠肺,為天府新區提供良好的生態服務,並規劃建設兩處郊野公園和一處森林公園。

  參與編制規劃人士透露,雖然上述兩大「通風口」區域所在地塊含有很高的商業價值,但基於城市品質和公眾利益的考慮,最終將上述通風口區域劃為非城市建設用地範圍,並規劃為楔形綠帶實施剛性保護。

  「它們作為特大城市的巨型通風口,可以吹散汙濁空氣,帶來清新空氣,為天府新區構建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提供有利條件。」該人士表示,這也是四川天府新區總體規劃的一大亮點。

  

相關焦點

  • 天府新區規劃兩條「城市通風廊道」(圖)
    以成都為例,雖然一年365天的風向不固定,但經過氣象上多年統計,大體南北向的風要多些,因此成都通風廊道也需要大體南北走向。  同時,通風走廊的上風向起著「生態庫」的作用,因此需要生態條件優越。城市規劃時,通常在上風向規劃公園和綠地,這樣才能把新鮮空氣引入城市。
  • 成都規劃建設「8+X」城市通風廊道
    成華區在建的聖燈公園、杉板橋公園、二仙橋公園、海濱公園4大中央公園,加上目前正打造的22.65平方公裡環城生態區,在成都市的上風位置形成了「楔形綠地」的嵌入格局,充分保障了成都「城市微風走廊」的清爽與健康。
  • 城市副中心初步規劃兩級多條通風廊道
    通風廊道規劃區域包括通州、亦莊及周邊地區,一級風道寬度超500米,二級寬度超80米北京城市副中心將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開展通風廊道的規劃建設,初步規劃兩級多條通風廊道。城六區熱島面積已近80%近年來,北京市的城市熱島範圍逐漸擴大。
  • 北京城市副中心初步規劃兩級多條通風廊道
    據了解,規劃的區域包括通州、亦莊以及周邊鄰近地區。  氣象部門也表示,副中心將作為一個單獨區域,開展通風廊道的規劃建設,初步規劃建設兩級多條通風廊道。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到2035年,北京市將建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體系。
  • 引城外新風吹走汙染物 成都規劃6條500米寬通風廊道
    曾有市民建議,成都是否可以通過規劃通風良好的廊道來吹散汙染物?城市規劃如何適宜氣候特徵?  針對大家廣泛關心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和霧霾問題,昨日,成都市規劃局透露,在已制定完成的《成都市生態守護控制規劃》(下簡稱《規劃》)中,成都首次對《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正在修編,簡稱「總規」)中提出的一、二級通風廊道予以落實,對通風廊道寬度、建築高度和密度、建築布局形式和建築體量等提出了規劃控制要求,以「促進郊區生態冷源與城市中心連通,改善城市風環境和熱環境」
  • 氣象專家解讀城市通風廊道
    、城市基礎設施新建和改造項目規劃、設計、審批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中長期影響,禁止在城市通風廊道上新建高層建築群。」通俗點說,「通風廊道」就如同「城市風道」,類似一條狹長的通風管道,可使城市風「穿堂而過」。  「我們開展通風廊道規劃主要依據中國氣象局2015年底發布的《城市通風廊道規劃技術指南》進行。」王春林介紹,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早有起步。德國慕尼黑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將通風廊道引入城市規劃的實踐。
  • 穿城風散霧霾 成都將打造「8+X」條城市通風廊道
    按此規劃,成都確定將在東北和西北處的城市主導風向上,規劃8條500米寬的一級通風廊道及若干條二級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打造成都頭頂的「新風系統」。「此舉就是為了改善城市的通風環境,緩解霧霾。」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介紹,風是打破不利氣象條件的「動力」。在秋冬季節,成都的地形和氣候特點,不利於汙染物排散,「等風來」或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成果最顯著的一種除霾方式。
  • 成都東部城市新區主色是什麼?高清美圖看「天府黃」
    今天的會議上,《東部城市新區風貌、色彩、天際線控制導則》規劃方案首次「亮相」。規劃方案中提出,龍泉山東側區域,選取天府黃作為主色系。那麼——「天府黃」是什麼?天府黃黃色根植於千年的金沙、秋日的銀杏、落日下的雪山夕照,代表了成都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環境。
  • 成都新一輪城市總規構建全域生態格局 劃定兩級城市通風廊道
    11月14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局獲悉,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本次《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修編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了生態環保的頂層設計。構建全域生態格局築牢城市生態屏障本次總規修編重點突出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提出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其中「兩山」指龍門山和龍泉山,是成都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區,防止城鎮圈層式粘連發展;「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是市域生態系統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六片」指依託都江堰精華灌區、城市通風廊道和生態綠楔而劃定的
  • 高考地理小專題——通風廊道
    城市通風走廊能夠提升城市的空氣流動性,緩解熱島效應,改善人體舒適度,降低建築物能耗。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將城市通風走廊納入城市規劃中並加以實施。下圖為貴陽市花溪區(位於貴陽市南部)南部組團一級通風走廊剖面示意圖。(1)推斷花溪區南部組團一級通風走廊的基本走向,並闡述推斷理由。(2)分析花溪區將交通主幹道及兩側綠化帶等區域作為通風走廊用地的主要原因。
  • 國內外大咖雲集成都,縱論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創新實踐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院長賀克斌主持,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第七分論壇以「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創新實踐」為主題,雲集來自國內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色彩美學、科技創新、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多位大咖,進行主題演講,縱論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為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建言獻策。精彩論點頻出,思想火花碰撞,為公園城市建設帶來更多深入思考和裨益啟發。
  • 成都天府綠道具有全國引領性 規劃廊道密度遠超北京上海
    我市在2017年全面啟動了天府綠道體系建設,目前全市綠道已開工逾一年時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解已建成區域的綜合價值,全球專業諮詢機構戴德梁行開展了天府綠道項目已建成區域綜合評估工作。報告顯示,成都天府綠道具有全國引領性,規劃廊道密度遠超北京上海;受訪市民對天府綠道的滿意度較高。
  • 四川省天府新區至邛崍、宜賓至屏山新市兩條高速公路工可獲批
    本網訊 3月24日,四川省天府新區至邛崍、宜賓至屏山新市兩條高速公路取得省發展改革委工可批覆,為項目開工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兩條高速公路均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9—2035年)》內項目,其中天府新區至邛崍高速公路是成都市西南部片區與成都市區、天府新區快速互聯互通的重要通道,承擔著成雅高速公路複線功能,路線全長約42公裡,估算總投資約86.9億元;宜賓至屏山新市項目是習水至新市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路段,路線全長約66公裡,估算總投資約122億元。
  • 29條觀山視域廊道,未來成都市民將能在城裡更多區域望雪山
    以氣定形 重點是針對成都市大氣環境特徵,優化空間形態,劃定城市的通風廊道界限,改善通風環境。成都靜風率為40%,也就是一年中40%時間沒有風,因此城市形態的改善及通風廊道的構建對成都尤為重要。本輪城市總規一方面中心城區延續強化扇葉狀組團布局,東部城市新區形成帶狀組團布局,保障城市周邊生態空間通風能力,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和通風環境。
  • 看天府中心勾勒美麗規劃藍圖
    什麼是天府中心?它有著怎樣的城市定位和功能規劃?未來,天府中心將勾勒出怎樣的美麗藍圖?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昂表示,位於成都「南拓」發展主軸,規劃面積6.5平方公裡的天府中心,其實就是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中央商務區,即CBD。
  • 廣州市國規委透露:城區構建5主22次通風廊道體系
    城市風廊!記者從規劃和氣象部門獨家了解到,廣州結合主導風向和開敞空間布局,已經初步在市域層次規劃了5條主通風廊道,並細化中部地區5主22次的通風廊道體系:珠江前、後航道和西航道都是廣州的主通風廊道,廣州大道、廣園快速路和新、老中軸線則是次級通風廊道。
  • 戴德梁行:天府綠道正改變成都傳統圈層結構 規劃廊道密度遠超京滬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1月4日,在成都市當日召開的天府綠道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戴德梁行發布天府綠道項目已建成區域綜合評估報告。評估結果顯示:成都天府綠道正改變成都城鄉發展傳統圈層機構,在綠化廊道的密度方面,現成都中心城區綠化廊道密度為0.41,規劃廊道密度達1.18,遠超北京、上海。
  • 項目組釋疑通風廊道:風將怎麼吹 道要怎麼建
    &nbsp&nbsp&nbsp&nbsp「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近日,北京將打造城市通風廊道治霾的消息引發熱議。記者專訪了北京中心城通風廊道系統構建項目組,獨家揭秘通風廊道的規劃始末及預期效果。
  • 天府新區 山水格局彰顯生態價值
    一下飛機,便來到天府新區考察。習近平結合視頻、沙盤、展板,詳細了解興隆湖生態治理成果、沿湖產業規劃布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情況。他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 世界頂級規劃大師獻策 天府新區「獨角獸島」劍指新經濟「新極核」
    「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做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