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歐洲鄉村式小洋房,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於1918年入住於此,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至1937年。1945年底,宋慶齡回到上海將此寓所移贈給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
一幢白色的西式小洋樓,周圍是花園和草坪,氣氛優雅脫俗。樓內陳設有宋慶齡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樓下車庫內停放著當年史達林贈送的蘇聯轎車。這裡曾是一位希臘船主建造的私人寓所,作為敵偽產業由國民黨政府沒收,歸中央信託局管理,後根據蔣介石手諭,中央信託局「將此屋撥給宋慶齡使用」。
毛澤東故居是一幢老式的石庫門房屋,1924年2月中旬,毛澤東在擔任中共中央局秘書、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執行委員、組織部秘書等職務期間,曾在此居住。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那時宋子文在今東平路9路買下一座較大的花園洋房,作為宋美齡的陪嫁之物,這就是如今的上海蔣介石故居。這座英式花園別墅,現為音樂學院附中,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執政期間,經常來上海,這裡是蔣介石的行宮,提名為愛廬。
周公館是大家熟知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是西班牙建築風格的三層樓的獨立式花園洋房,建築外牆以水泥拉毛裝飾,紅瓦屋頂,紅色百葉窗,簡潔而大氣。據說當年周恩來最喜歡在晚飯後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裡和工作人員親切交談,研究布置工作。
蔡元培故居是先生1937年起居住的地方,也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後一處寓所,這是一幢三層英式花園洋房,牆體是微微淡黃顏色,門前的一顆大樹高過了洋房的尖頂,似一把天然的洋傘,為這棟老房子擋風遮雨。
魯迅故居是一棟紅磚紅瓦的三層建築,外形具有他故鄉紹興民間住宅的風格,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人物紀念館,館名由周恩來總理親題。1933年4月-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居住於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在這裡與世長辭。
1955年5月,巴金遷居武康路寓所,這是巴金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旅遊者可以在這幢花園洋房裡,感受巴老先生後半生那交織著的悲歡。
張愛玲故居是一座過去叫做"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的義大利式建築,已經斑駁,但依舊鶴立雞群。當遊客輕輕走近,鼻子就能觸到老房子特有的黴味兒,這一團混沌不清的氣息,仿佛還在如泣如訴地回憶著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郭沫若故居是坐北朝南假三層花園洋房,1946年5月,新文化運動巨匠郭沫若由重慶來上海住此,進步文化人常在此聚會。鄧穎超、齊燕銘等曾藉此招待文化界人士、舉行記者招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