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貴為國際大都市,不思進取也會朝夕不保,就算不起眼的小鄉鎮,努力奮鬥也有機會站上時代的大舞臺。
鄉鎮、街道這些中國最小的行政區劃單位,能有多大經濟能量?
走出華為、中興、大疆的深圳粵海街道辦,14平方公裡土地上造就80多家上市公司,經濟總量超過了蘭州,被網友戲稱「單挑美國」。
今天,我局要介紹一個不被人熟悉的鄉鎮——玉山鎮。
這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的地方,蟬聯「中國千強鎮」第一名。
30多年前,玉山鎮還是蘇州經濟墊底的「小尾巴」,甚至連像樣的水泥路都沒幾條。
從全市墊底到全國第一,玉山鎮靠的是什麼?
1. 穩坐「千強鎮」頭把交椅
玉山鎮,蘇州崑山市下轄的一個鎮,從2014年至今,一直霸榜「全國千強鎮」第一名的位置。
(2018年全國千強鎮排名,玉山鎮連續多年蟬聯第一名)
這個全國第一鎮的實力有多強?
2018年,玉山鎮的GDP是760億元,工業總產值高達1280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億元。
也就是說,人口47萬的玉山鎮,GDP按人均來算約為17萬元,折算成美元差不多是2.5萬美元,跟歐盟人均2.56萬美元不相上下。
這個數據,直接碾壓身邊的「老大哥」上海,當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3.5萬元。
不過,可別以為「千強鎮」只是看GDP數據。除了GDP之外,發展潛力和前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鎮本級可支配的財政收入這些綜合發展的指標,才是計算全國千強鎮的主要數據。
玉山鎮GDP雖然很高,在千強鎮裡並非第一名,強就強在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比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項,2018年,全國人均是28228元,深圳人均是57543元,而崑山市的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經達到了55081元,作為崑山市區的玉山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了63926元。
(201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
玉山鎮之所以能夠成為崑山經濟最大主力,是因為它坐擁兩大著名的國家級開發園區: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位於玉山鎮的崑山高新區裡,聚集了整個崑山三分之一的企業和發明專利,也貢獻了五分之一的GDP和五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在12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世界500強企業就佔了26家。
2018年公布的國家高新區排名中,崑山高新區位列第47位,實現建區以來的最高排名,並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
這組數字讓人吃驚。不過,更讓人吃驚的是,這麼牛的開發區,當初竟然是玉山鎮「自費」建起來的。
2. 「自費」建出了國家級開發園區
玉山鎮的位置,確實是塊黃金寶地。
它位於崑山市的中心區域,東邊緊挨上海,西邊臨著蘇州主城,京滬鐵路穿鎮而過,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半個小時車程就能到上海的虹橋機場,距離上海港這些出海港口,最遠也就1個小時路程。
有人可能會說,玉山鎮條件得天獨厚,這位置想不發達都難。
然而,回看小鎮的經濟騰飛之路,起決定因素的似乎不僅是獨特的地理優勢,而是玉山人的主動作為。
(玉山鎮西靠蘇州主城,東臨上海,地理位置優越)
玉山鎮的崛起,源於30多年前他們「自費」建開發區開始。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崑山還是蘇州6個縣裡最窮的一個,人送「小六子」的稱號。
看著別的縣開始搞鄉鎮企業,只有農業的崑山坐不住了。1984年,國家批准了14個沿海城市經濟開發區,這一下點亮了崑山的創業夢。
可是這裡不沿海,經濟開發區根本沒崑山啥事。
沒錢,也要不來錢,沒政策,也要不到政策。沒人支持,那就自己搞。1984年,他們在玉山鎮劃出了一塊3.75平方公裡的農田,自費偷偷搞起了「工業小區」。
(富規劃、窮開發的策略讓「自費」興建的開發區小步快跑,迅速壯大)
沒有政策支持,玉山鎮這個「工業小區」連開發區的名字都不敢叫,可就是這個自費建的開發區,卻在當年就引進了江蘇省第一家外資企業入駐。
而這家日本企業之所以看上連路都沒幾條的玉山鎮,不為別的,就是因為這裡的「服務」。
(日本蘇旺你手套有限公司,江蘇省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
當時,玉山鎮根本就不在外商的考察範圍之內,可他們還是想盡了一切辦法把這家日本客商給請來實地考察,甚至動用了縣裡唯一一臺吉普車去迎接客商。
當天考察完,外商去蘇州住宿,他們也跟著去,在隔壁開房間連夜起草會談紀要,第二天一早敲門請外商接著談。
外商決定落戶玉山鎮的「工業小區」,可審批卻是個大問題。這個沒有「準生證」的開發區根本沒有審批權,前前後後跑了102次南京,最後交給外商手裡的是一個批准證書。
憑著對發展經濟的渴望,玉山鎮為了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入駐自己的「工業小區」,硬是在虹橋機場「蹲點」,招來了一個個項目。
這個沒用一分錢國家投資和貸款「自費」建的開發區,「開張」5年後的工業產值就超過了5億元,在全國各類開發區中,僅次於廣州和上海閔行開發區。
這也使得上海浦東開始開發時,一些外商如果覺得浦東地價高,首選的目標就是玉山鎮的開發區。
就像中國小食品之都臨潁臺商扎堆一樣,1990年江蘇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玉山鎮,被這裡的氛圍和服務感染,馬上帶來了滬士電子、捷安特、統一、仁寶電腦、緯創電子等等一大波以電子企業為主的臺商。
到了1992年,玉山鎮自費建的「編外」開發區轉正成為「國字號」的時候,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產業升級。
自從承接了臺灣IT產業的轉移,玉山鎮的眼光開始高了起來,瞄準了當時國際最先進的計算機、手機、數位相機製造。
為了升級產業,他們又幹了一件不得了的創新。
電腦、手機這些產品更新快,拼的就是出貨速度。
1994年,一個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新名詞——「出口加工區」(也就是現在的綜合保稅區)被提了出來,玉山鎮這塊2.86平方公裡的「出口加工區」,從2000年4月獲批到2006年,實現進出口623億美元。以前從接訂單到交貨到客戶手上要1個月,在這只要3天。
「出口加工區」一下讓玉山鎮成為了全國最大的IT產業製造基地,全球5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20%的手機和10%的數位相機都從這裡出貨。
產業升級水漲船高。如今除了發力晶片、智能製造這些高端產業,玉山鎮又走了一步「先手」,開始布局生物醫藥這個未來產業,主打的就是小核酸。
(崑山小核酸產業基地)
人類未來攻克癌症的「小核酸」產業,2008年在玉山鎮的開發區啟動建設時,還不被大眾所熟知,而一個縣級市的小鎮發展小核酸產業,更像是天方夜譚一樣。
可現實是,玉山鎮從自費建開發區開始,憑的就是敢幹敢闖。
目前,玉山鎮的小核酸產業基地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研究基地,10年時間,這裡已經能提供全國90%的小核酸原料及藥物,多個預防治療腫瘤的新藥進入臨床研究。
3. 全國第一鎮的啟示錄
從蘇州墊底的最窮鄉鎮到全國第一,玉山這個沒什麼「資源」的小鎮崛起,除了改革開放和緊依上海這樣大趨勢大環境的促進之外,他們自己擁有「勝天半子」的態度,可能才是最硬核的部分。
自強是玉山鎮經濟騰飛的根本。人們常會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用來形容玉山鎮再貼切不過。
當國家給了沿海14個經濟開發區政策和資金的時候,玉山沒有看著眼紅、抱怨,而是想辦法自己搞開發區。
靠「工業小區」起步,從1985年1家外資企業,218萬美元進出口額,6000萬工業產值,到2017年發展到面積115平方公裡,2300多家外資企業,年進出口額657億美元,工業產值5184億美元。
玉山鎮的開發區,成了全國企業最密集,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最高的開發區。
給自己爭取機會的玉山,也從經濟發展和開放引資開始的時候,就打下了務實的底色。
沒有資金那就富規劃、窮開發,把遠景規劃設計的高標準,一點一點滾動著往前發展。
別的開發區每平方千米基礎設施投資1億元,在這兒只用1千多萬就搞定。政策不夠就服務補,為了讓企業的產品出口提速,玉山人跑了84趟北京,協調了國家8個部委,在一個鎮上建起了全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
而這個沒有先例的出口加工區,連運作模式都是玉山鎮自己搞出來的。建區第一年的2011年,這個出口加工區的進出口額是4.22億美元,到了2017年變成了484億美元,增長了114倍。
(2018年,福布斯中國發布的最具創新力的城市中,崑山名列11位)
雖然引領一系列全國第一,不過眼光長遠的玉山人,並沒有沾沾自喜,思想反而更加開放。
現在的產業能掙錢,不代表未來能發展得更好,成了全國第一鎮的玉山,在「後招商時代」眼光放得更長遠。
崑山超算中心、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產業化基地,玉山鎮瞄上了大數據、人工智慧。在多數人還不清楚小核酸是什麼的時候,玉山鎮就開始提前「卡位」布局小核酸產業。
從「製造」到「創造」,升級的不止是產業結構,更是思想觀念。
從承接上海蘇州的產業溢出,到自己引領產業發展、融入長三角經濟區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到瞄準前沿科技產業發展趨勢,提前布局規劃,這個全國第一鎮,還要繼續當「領頭羊」。
成敗看似偶然,其中卻有必然的因素。
即便貴為國際大都市,不思進取也會朝夕不保,就算不起眼的小鄉鎮,努力奮鬥也有機會站上時代的大舞臺。
玉山鎮的騰飛,是成百上千中國小鎮的標本,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