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刀尖行走,換來的是一個個叫響全國的緝毒戰果
「吃這碗飯,就得這麼幹」
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
國家禁毒辦發布的《2018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一些地方毒品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扭轉。這背後有無數緝毒幹警不畏艱險、在刀尖上勇往直前,有禁毒志願者的義務宣講、細心援助,也有大數據等技術助力、精準查緝,社會各界齊抓共管,凝結起打擊毒品犯罪的合力。
打贏禁毒人民戰爭,一刻都不容懈怠。本版將目光投向那些奮鬥在禁毒一線的英雄,講講他們的故事。
——編者
壓箱底的軍功章,他從不敢告訴自己的另一半
數不清的榮譽證書塞滿了雲南省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張德超辦公室的抽屜。壓箱底的,是「一等功」獎章。「一直就放這,從來不敢帶回家。」禁毒30年,作為極罕見的活著的「一等功」緝毒警察,張德超每次立功,背後都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2003年2月初,張德超和禁毒支隊民警荷槍實彈開展抓捕,就在毒販打開手榴彈蓋、準備拉響之際,張德超沒絲毫猶豫,猛地撲向毒販將其緊緊抱住。
膽量並非與生俱來。1989年剛參加禁毒工作,張德超第一次打入販毒集團內部時,也曾緊張得手心流汗。是一個個案件的積累,讓他有了底氣。「案件辦得多了,面對死亡就習慣了。」
刀尖行走,換來的是一個個叫響全國的緝毒戰果。可張德超淡定得仿佛在講別人的故事。他說:「我們吃這碗飯,就得這麼幹。」
張德超極少害怕,可說起家人,他卻用了「不敢」。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從不向家人提及工作。獎章從不帶回家,因為他知道,獎章帶給家人的不是喜悅,而是擔心。
「掛彩不算啥,別忘了咱可是警察!」
幾乎每個一線緝毒警都有「臥底」「潛伏」的經歷。
2014年,普洱市公安局禁毒支隊一大隊副大隊長吳凱為了摸排案情,化裝成商人、遊客、村民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間。一晃半月,終於在一個邊境小寨發現了犯罪嫌疑人,案件偵破回到家時,吳凱已經長出絡腮鬍子。
有次抓捕行動,一名毒販眼看逃跑無路,瘋狂叫囂「撞死一個就夠本!」吳凱主動叫喊吸引毒販的車輛撞向自己,在相對的一剎那閃身避開,回身用棍猛擊車窗,其他戰友迅速撲進車內製服了毒販,吳凱卻被車輛的衝擊力彈飛了出去,身上多處擦傷。
2018年3月,曲靖市羅平縣公安局禁毒大隊民警蔣春華對犯罪嫌疑人抓捕時,嫌疑車輛拒絕接受檢查,伺機逃跑,蔣春華當機立斷,用甩棍狠狠將駕駛室的車窗玻璃砸爛,縱身一躍,把整個身子從砸爛的車窗扔進去,才將犯罪車輛攔停下來。等到完成抓捕,蔣春華雙臂、肚子上的衣服全是血。「掛彩不算啥,別忘了咱可是警察!」玉溪市華寧縣公安局副局長陳偉說,其實警察們最怕的是傳染上疾病。一次,控制住犯罪嫌疑人後,他發現左手全是犯罪嫌疑人的血,自己手指也破了一處。一查才知道,犯罪嫌疑人確是愛滋病感染者。慶幸的是,持續藥物治療後,陳偉沒有被感染。
煉就火眼金睛,數據都在腦子裡
12年來參與偵破毒品案件26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00多名,繳獲毒品5000餘公斤……這是80後緝毒警察吳凱的禁毒成績單。
成績背後,是吳凱的「火眼金睛」:憑藉繳獲的一串鑰匙,吳凱就判明了車型、找到了車輛。
「研究破獲的案件,發現案件特點和共同點,再進行歸納整理。當面對新的案件、新的毒販時,用腦中的『大數據』過一遍,心裡就有數了。」別人佩服吳凱的眼力,吳凱卻將其歸功於數據分析。
大數據,同樣來自海量的群眾信息。
「剛才有兩名外地男子向我問路,還諮詢哪裡有賣摩託車的,其中一個人背著黑色雙肩包,另一個人帶著黑色行李箱。」今年3月12日,勐捧邊境檢查站站長欒維建接到村民打來的電話後,立即在該站建立的微信「三級網格」平臺發布了可疑人員信息。靠著村民舉報,兩人很快被抓獲。欒維建說:「在邊境緝毒一線,村村是哨所、戶戶是哨樓、人人是哨兵,群眾與公安幹警共同織就一張緝毒網。」(記者 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