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徽記四】探訪歙南古村落北岸.....

2021-03-02 歙縣論壇

     徽州古村落北岸村,是歙縣南鄉地區有名的大村落之一,因坐落在新安江支流綿溪河北岸而得名,目前全村分為裡門、外門、前壩、南村幾個部分。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北岸為吳姓村落,唐代左臺御史吳少微的後裔。北岸吳氏和昌溪吳氏、石潭吳氏合稱歙南三吳。

     奉唐代左臺監察御史吳少微為始祖的吳氏支派,被稱作左臺吳氏,新安/徽州是左臺吳氏分布的重要地區,吳姓人口數以萬計,人丁極為興旺。左臺吳氏是吳姓宗族中發展頗為興盛的一支,枝繁葉茂。據《左臺吳氏大宗譜》的記載,新安的左臺吳氏苗裔就有70餘支,總支為五大派,分別為蓮塘派、金竺派、石嶺派、城門派、豐溪派,其宗族發展之繁盛由此可見。

  車行徽杭公路,途徑北岸村,在公路橋上可以看到西邊不遠處清粼粼的綿溪河上靜臥著一座呈火車車廂式的風雨廊橋。始建於建於清代中葉的風雨廊橋,為3孔石平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廊為磚木結構,高約5米。2013年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南堍門洞上方的青磚橫額刻著「賢鄉裡」三字。步入橋廊,梁柱式磚木結構的廊身均勻分做11開間,兩側牆上開著漏窗,陽光透過漏窗照進廊裡,廊內也就顯得明亮敞朗。漏窗下設有長松木板凳子,供村民、行腳客商歇息。

  西側牆上從第二間開始開著9個不同形狀的小透風窗,正中為圓月型,往兩堍對稱的依次為寶瓶型、葉型、葫蘆型和靈動飄逸的宣紙畫卷型。站在透風窗裡往外看,窗外的遠山近水、粉牆黛瓦人家就如同一幅3D式立體畫躍然在宣紙上。

  北側第二間原本應為飄動宣紙畫卷型的小透風窗,設計者卻別具匠心的開成大漏窗,窗欞格子做成美人靠,窗外建有挑出來的重簷。自廊橋建成以來,被當做靠椅板凳使用的木質窗框,長年累月被蹭出一個個高低不平凹坑。

  東牆正中設有一個神龕,供奉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神龕兩側各有4個方型大漏窗,不同花紋的窗欞格都是用泥土燒制的青墁磚砌成。神龕位置的外牆寫著「西流毓秀」四個大字,西流,指綿溪河,綿溪河由東往西流過北岸村。毓:養育。秀:優秀。西流毓秀就是說綿溪河孕育下的北岸村,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北入口門洞上方刻著「謙庵舊址」,也就是說廊橋曾經是一個小庵堂,長年香火旺盛、梵音繚繞。右側門框的豆子石石柱上刻著「往府大路過橋」,古代北岸是徽杭古官道上的交通要衝之一,廊橋又是北岸綿溪河上唯一的橋梁,過橋一裡到大阜,右轉徽杭古官道經瞻淇、南源口、稠木嶺、漁梁鎮到徽州府城35裡。左轉沿河而下15裡左右是新安江上第一渡---深渡,在此坐船到杭州。

  發源於歙績交界的伏源河,從裡方村、溪上而出,往西流經鴻飛、洪琴,汪下幹、七賢(方臘老家)後,在斯幹和從白楊出來的楊源河匯合改稱綿溪河。穿過北岸後在大阜折向南,一路奔流匯入新安江。

       坐在廊橋美人靠上,目對窗外,橋下清清河水波光粼粼,魚兒在自由自在的快樂追逐。村民蹲在河埠頭洗刷,手中的棒槌敲打著石板上衣物,發出有節奏的啪啪聲。

  出廊橋右轉,沿著寬闊平整的石板路往前三四十步就是北岸第二處國保單位吳氏宗祠。吳氏宗祠始建於晚清同治元年(1862),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祠堂為兩進三開間建築,規模宏大,是一座集徽州三雕:石雕、磚雕、木雕為一體的徽派建築藝術寶庫。

  祠堂門廳稱作五鳳樓,屋頂集重簷歇山頂和俗稱「五嶽朝天」的硬山頂(徽州馬頭牆)、懸山頂為一體,屋頂飛簷遠遠望去像五隻展翅高飛的鳳凰,整個屋頂的重量通過鬥拱、冬瓜梁均勻的分散在方形石柱上,鬥拱和冬瓜梁間是精美的木雕附件,大門兩側八字金剛牆上方是徽派磚雕,牆腳底由刻著各種飛禽走獸的圖案的石板組成。

          正門上方吳氏宗祠牌匾下有五根突出來的椽頭,村裡徽文化專家吳鐵君老先生介紹說叫做閥閱椽頭。閥閱,也作伐閱。古代仕宦人家為將功業張揚於門前,會在大門外樹柱子題記功業。這柱子的名稱就叫閥閱。司馬遷《史記   高祖功臣侯著年表》裡有記載:「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家在祠堂對岸的老嶽父在世的時候曾和我說過,原來的吳氏宗祠牌匾上四個字是用景德鎮白瓷製作的,白瓷不管經歷多少歲月,都光潔如新,永不褪色,這個牌匾目前收藏在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裡。

  進入祠堂,五鳳樓內東西牆的梁下各懸掛著一塊進士的牌匾,牌匾被歲月侵蝕的油漆剝落,字跡模糊不清。顏色較黑的一塊還能勉強辨認出是:直隸徽州府歙縣XX,萬曆乙未科(萬曆二十三年,1595)吳宗堯  立。

  「青磚黛瓦馬頭牆,天井迴廊花格窗」是徽派建築的特點。徽州的祠堂做為大型徽派建築,第一進裡都有一個大型的天井,享堂光線充足,沒有全國其他地方的宗族祠堂裡那種昏暗陰森恐怖的感覺。

  吳氏宗祠的享堂外側建有青石護欄,底部沒實的欄板可以起到防止天井落下的雨水濺入堂內的作用。堂口正中是上下的臺階,臺階兩側是兩隻類似戶對的倒爬獅子,東西各四根欄杆柱柱頭也各雕刻有一隻造型各異的石獅子,每隻獅子都憨態可掬,獅頭一律由兩邊朝著中間。或站立或蹲坐,雄獅滾球,雌獅帶崽。雄獅滾球寓意宗族人才輩出,富貴無邊,雌獅帶崽寓意兒孫子嗣昌盛,源遠流長,寄託了人們對宗族興旺,子孫綿延的美好願望。

  石欄的六塊令人拍手稱讚叫絕的青石欄板是北岸吳氏宗祠裡徽州石雕第一寶,石板裡上刻著蘇堤春曉、柳浪聞鶯、三潭映月、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斷橋殘雪等西湖十景圖,圖案精美、刀功技藝嫻熟。

        西湖十景圖據說來源一個在杭州做生意的孝子。當時北岸有個吳家宗室子弟在杭州經商,因經營有方,積累了巨額資產。他身在北岸的老母一心念念不忘想去杭州西湖遊玩,卻因年邁體弱腿腳不利索,無法出門遠行,他為了完成母親的夙願,於是就花巨資請人在青石板上雕刻了杭州十景圖放在祠堂裡,供母親和眾鄉親足不出村遊覽西湖。

雌雄柱

  北岸吳氏宗祠的享堂稱作至德堂,堂上按四二一三尊卑順序掛著吳氏人文始祖泰伯、仲雍兄弟和第十九代吳王壽夢第四子、史稱「至德第三人」的季扎,以及左臺吳氏開山始祖、歙州/徽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長安年間官至左臺監察御史吳少微的畫像。

      泰伯奔吳始有周天下。在商紂後期,今陝西岐山周源姬姓部落首領亶父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有子名昌,聰明伶俐,亶父甚是喜愛,認為昌以後必能發揚光大氏族部落大業,想日後傳位於昌。泰伯為人忠厚善良,為成全父親,帶了二弟仲雍以採藥為名三次離開岐山,最後南遷江南太湖流域北岸的蠻荒之地才落下腳來,後來建立吳國的前身勾吳部落。亶父傳位季歷,季歷傳昌(《封神演義》裡的西伯),昌傳位發,發建立周朝,孔子稱之「至德無名」。季扎效仿先祖泰伯、仲雍三讓吳王位給三位哥哥:諸樊、餘祭、夷昧,後被世人稱作「至德第三人」。

       吳少微,唐代歙州歙縣人,唐長安元年(701)中進士(清雍正十三年休寧縣《茗洲吳氏家典》明確其是嗣聖元年/684進士),是有據可查的歙州/徽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他與同僚、雍州武功人富嘉謨同為唐代武后時期(武則天稱周之前)著名的文學家,他們擅長散文,形成了獨特的個性特證,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譽為「吳富體」。吳少微中進士後與富嘉謨同時出任山西并州晉陽縣尉,長安五年(705)又與富嘉謨先後出任吏部左、右臺監察御史。(從多份史料上看,吳少微於嗣聖元年/684年中進士是正確的,在地方去任職21年後,再任監察御史是可能的事)。

      晚年吳少微移居本郡休寧縣石舌山(今稱鳳凰山),離年87歲,卒葬休寧縣北郭外老柏墩,後代世居於此,子孫繁衍,形成了左臺吳氏。

  抬頭仰望,堂口正中的梁上懸掛著南宋紹興八年三月一日,高宗趙構題寫的唐左臺吳氏吳少微像讚牌匾:「文以振三變之衰,德以立千載之祀,偉譽當時稱吳富體,瞻彼儀容乃真御史,李唐以來如微有幾?!」

       左右兩側梁下懸掛亞魁、文元牌匾各一,天井下風吹日曬,字跡模糊不清,牌匾兩側的小字實在是難以一一辨認。

        明清時期鄉試考中稱舉人,舉人前六名之後統稱為「文元」,又稱「文魁」。據清史稿所載,鄉試考中的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其意是地方選送給朝廷的第一名人才;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其餘的稱為文魁,也就是文元。

       宗祠的後進是寢堂,寢堂是供列祖列宗牌位的場所。北岸吳氏宗祠寢堂的進深較小,天井也很狹小,寢堂地基較高,由建在兩側廡廊的石階梯上下,寢堂石塝之下建有水池,池裡植有荷花,池水兼做祠堂消防之用。

  寢堂石欄杆的青石板是吳氏宗祠徽州石雕第二寶---百鹿圖。一字排開的七塊石板上各雕刻出數目不同的梅花鹿惟妙惟俏、栩栩如生。鹿群或倒臥或站立、或嬉戲或奔跑、或蹭癢或打鬥、或飲水或吃草,或成群結隊或雌雄同行,古代徽州的石雕大師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刻畫的淋漓盡致。

  天井水池的青石欄板內側雕刻著吳氏宗祠徽州石雕第三寶----四十八件祭器,正面六塊青石板上共刻有三十件,兩側各三塊青石板共刻有十八件。據說當時涉嫌嚴重違制,為遮人耳目把四十八件祭器欄杆石板安放在外姓人不能隨便進入的後進寢堂水池內側。

        祭祀在古代封建社會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此祭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對祭祀上禮樂、祭器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祭器的規格、數量、大小、形狀、花紋、工藝等都有一定的嚴格要求,不允許有任何的改變。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使用的什麼等級祭器是有嚴格限制的,如果錯用或誤用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北岸吳氏宗祠裡不僅有徽州精美石雕三寶,還有非常精美的木雕和磚雕。至德堂當中兩根木柱,東粗西細,一雌一雄,也表現出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五鳳樓、至德堂屋頂下所有縱向駝背梁的梁頭兩端都左右對稱地雕刻成大象的象頭,大象力大,工匠大師就讓大象來馱承屋頂的重量。寢堂下首靠近石階梯的牆壁上鑲嵌有精美的磚雕神龕,據吳鐵君老先生介紹說是姑娘廟,用來祭祀那些尚未出嫁的吳氏姑娘,神龕下是磚砌的半圓柱體焚紙爐。祠堂裡幾間放物品的小廂房,四開的落地式長花窗窗門,上半部分鏤空雕,下半部分用平雕的雕刻手法刻出蔓草、花瓶、山水等各種精美絕倫的圖案。

  出了祠堂,漫步於村落的街巷裡,平整的石板遍布整個村落,歲月的滄桑浸透在石板上。好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裡面還住著人。德高望重的吳鐵君老先生是北岸徽文化專家級人物,對北岸的人文歷史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老先生所住的老宅子大夫第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大夫第的前進堂前(歙南徽語:客廳)做為吳老先生日常生活用的廳堂,後進堂前成了老先生的書房,堆滿了各種書籍和資料。堂前板壁上掛著一幅隸書對聯:閒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此聯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宰相劉羅鍋劉墉題蘇州耦園還硯齋聯。

  前壩嶽丈家的老宅,也是黃山市百村千棟保護工程的古民居之一,徽派磚雕門庭上磚雕圖案雕刻精美絕倫,有松竹梅蘭、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人物、有耕牛圖,鏤空雕、浮雕、平雕的雕刻藝術手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達到爐火純青的完美境界。

  在北岸南一裡的大阜村阜西(以村裡的小橋為界,阜西姓潘)也有一座外形和北岸吳氏宗祠一樣的潘氏祠堂。潘氏宗祠五鳳樓外橫梁上懸掛著世出大阜的蘇州貴潘家族代表人物、清乾隆五十八年狀元潘世恩自題的「大學士」牌匾,大門上方「潘氏宗祠」四個大字也為潘世恩所題寫。徽州歙縣大阜潘氏俗稱「缺撇潘」,大阜潘家人認為,上面那一撇像帽子一樣蓋住頭,宗族就沒有出頭之日,沒有一撇,潘家有水有田有米,宗族就會興旺發達、富貴無邊、子孫綿長。

         大阜潘氏祠堂在徽州祠堂建築藝術上要比北岸吳氏宗祠低一個檔次,徽州三雕中的亮點只有屋頂和主駝背梁之間小立柱裙板上的木雕百馬圖。但祠堂另一個亮點是包括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宰相劉羅鍋劉墉題寫的「伯侄翰林」、「父子進士」牌匾在內的七塊牌匾。

  其實大阜潘氏祠堂的主要亮點在人而非物。蘇州貴潘家族世出徽州歙南大阜,清代蘇州貴潘家出了一個狀元、兩個探花、十八個進士、三十多個舉人。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狀元及第,緊接著兩年後堂兄潘世璜高中探花郎,道光二年潘世恩孫潘祖蔭又高中探花。潘世恩經歷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四庫全書》總裁、首席軍機大臣,一生兩赴瓊林宴。《郎潛紀聞》稱潘世恩為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舉其生平異數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數異也。富貴壽考,子孫繼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有關蘇州貴潘的軼事請點擊連結瀏覽我的美篇清代徽州歙縣人在蘇州的軼事。

特別聲明: 

    1、以上作品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歙縣論壇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同歙縣論壇聯繫的,請於作品發布後的30日內進行。

    2、「歙縣論壇」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559-2621317,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3、投稿、合作QQ:54596489(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編輯|吳志芸

監製|仰時威

法律|王亦文

相關焦點

  • 探訪青海古村落之四
    古樸的建築訴說著歲月的變化,嫋嫋炊煙 「盤活」了村莊一天的活力和激情,可愛的人們為生活忙碌奔波,孩童們在莊廓牆根下追著陽光嬉戲打鬧,或許這就是每個人想追尋的村莊記憶,這裡有我們回不去的時光,也有我們無法割捨的鄉愁,是內心深處粗獷而又細膩的感情。
  • 東莞有兩個明清古村落,嶺南文化濃鬱,卻少有人去
    02南社明清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茶山鎮南社村,這個村落是要收門票30元的,很顯然,敢收門票,那它的可玩度比西溪古村要高,央視春節全球直播節目南社明清古村落是珠三角最大的明清古村,建築風格和西溪古村很像,但是要大得多,同樣以西門塘、百歲塘、梅糖塘、肚蔗塘四個池塘為中心,周邊明清建築圍塘而建,大大小小的祠堂有32間之多,形成了古樹、水坊、祠堂為一體的古建築村落。雖說是明清古村落,但南社村宋代就開始建村,歷史更加悠久。
  • 《探訪林州古村落遊記》作品研討會在安陽召開
    6月23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陳志亮《探訪林州古村落遊記》作品研討會在安陽中原賓館成功召開,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CCTV我愛你中華《放飛夢想》欄目總監林臏,中國現代文化報副主編李廣慶,安陽市作協副主席、安陽縣作協主席桑明慶,安陽縣作協名譽主席
  • 航拍準格爾黃河大峽谷太極灣 探訪古村落
    原標題:【壯美黃河行】「飛閱」中國:航拍太極灣 探訪古村落新華網發(張偉 攝)  準格爾黃河大峽谷位於蒙晉陝黃河大峽谷準格爾段,北起準格爾旗薛家灣鎮城坡,南至龍口鎮小佔,水域長80多公裡,是黃河流域上最具特色的峽谷地貌,也是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黃河在這裡告別內蒙古,流向山西,連續轉出兩個近360度的大轉彎,形成令人稱奇的太極灣風貌。今年汛期以來,上遊水庫降低庫存進行防洪減淤,黃河大峽谷水位大幅降低。
  • 南社古蹟活化:800年古村落歷史人文綿綿延續
    來過東莞茶山南社古村的人,都會被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所觸動。建於南宋初年的南社古村落,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經過近三年多的歷史遺蹟活化,南社所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傳統韻味外,如今更添了幾分溫潤如新的人文情懷,歷史的延續成為現實。
  • 廣東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東莞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古韻很濃鬱
    國家4A景區,廣東最美鄉村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它低調,質樸,寧靜而溫婉,一如800年前那最初的模樣,整個村落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青瓦房,紅磚牆,悠深的石板巷。古村落距廣州、深圳、惠州僅一小時左右的車程,深邃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人文氣息在這裡完美交融,坐擁嶺南最大的溼地公園,便利快捷的多元交通方式,讓這裡成為廣州深圳以及整個珠三角地區不容錯過的周末短途遊首選,品濃鬱古韻來南社古老的南社成為嶺南最具特色的古村落。一棵棵古榕樹見證了南社歷經的風雨沉澱的古韻。嶺南古村落美麗南社。如畫的景色美麗的南社。
  • 南社古村落
    從西門進,城牆恢弘堅固,城門寬大氣派。        這裡的建築大多進行過修繕,很多民居已經開發成民宿,院中房間有的仍保留原有的特點,有的則已經是現代的裝修設計,有一處名叫隱香古苑的民宿,每個房間還配了香。
  • 尋幽訪古:東莞第一古村,南社明清古村落,錯落有致,炊煙嫋嫋
    位於東莞茶山鎮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南社古村內,本地居民已越來越少,居住的多是老年人,來的多是遊客,也有很多電影,電視的拍攝也會在這裡取景。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也曾講述過古村的歷史。
  • 從長城堡寨演變而來的北京古村落
    堡寨亦稱城堡,是長城沿線帶有防禦性圍牆或圍欄的戰守據點或村落。歷史上,長城區域內的堡寨,具有特定的軍事防禦功能。堡寨的規模、防禦級別和軍事地位有不同層次和等級。堡寨兼有屯戍一體、耕戰結合的戍守、居住和生產等諸多職能,分布廣、數量多,因此,以堡寨演變成的村落多為軍戶後裔。今天,讓我們以長城堡寨為線索尋找散落山間的古村落。
  • 房山古村落之二:南窖鄉水峪村,「三絕四古」的明清古村落
    南窖水峪古村——領略房山古村文化~2018年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傳統村落修繕技術導則》,「求真」成為傳統村落修繕時追求的一大原則。《導則》明確要求,在傳統村落修繕時,不得影響歷史風貌的展示,不得添加原歷史環境沒有的仿古建築及構築物,不應隨意修建仿古街區等。
  • 探訪傳統古村落——餘官營
    餘官營村位於寶豐縣周莊鎮政府東南4公裡處,西鄰馬起營,東接香山礦,北靠鳳凰嶺,南至平頂山新華區滍陽鎮夏店村,烏江河在村南自西向東緩緩流過,是明清至近代滍陽通往洛陽官道上的重鎮,有「三裡長街,通衢重鎮」之稱,是遠近聞名的商貿聚集地,也是河南省首批傳統古村落。
  • 在古村落中品讀海南 想跟著這位群主一起探尋南溟奇甸歷史文化積澱嗎?
    在海南,有這樣一個名叫「南溟奇甸」的社群組織,每個周六群成員都會走讀古村落,探尋瓊島文化史,腳步遍及海南各地。「海南傳統村落保留著非常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海南古村落和歷史文化,也歡迎海南文化愛好者加入我們,一起將走讀古村落這件事進行下去,發現並傳播海南人文之美。」
  • 南社明清古村落登上《旅遊世界》雜誌
    南社明清古村落登上《旅遊世界》雜誌 2020-06-03 0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訪佛山古村落真相(蓮塘村)
    近幾日因走親訪友的緣故來佛山一遊,徘徊數日甚感寂寥,一日趁朋友有事外出之際,在他書架上發現一本(佛山古村落)一書,拿來翻看甚感驚奇:一個小小的方寸之地,竟有30 處古村落是真的嗎?如此正好趁此機會探訪一下,證明真偽虛實豈不可好?於是手機搜索了一下百度地圖找準位置,下得樓來騎行而去。
  • 珠三角上的遺落明珠,東莞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悠閒遊
    南社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是東莞明清時期的歷史見證,是珠三角遺落的明珠。南社明清古村落是國家4A級景區,門票30元,不過,不想買票的可以從其他門或者小路進入。
  • 東莞有兩個明清古村落,嶺南文化濃鬱,卻少有人去
    02南社明清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茶山鎮南社村,這個村落是要收門票30元的,很顯然,敢收門票,那它的可玩度比西溪古村要高,央視春節全球直播節目南社明清古村落是珠三角最大的明清古村,建築風格和西溪古村很像,但是要大得多,同樣以西門塘、百歲塘、梅糖塘、肚蔗塘四個池塘為中心,周邊明清建築圍塘而建,大大小小的祠堂有32間之多,形成了古樹、水坊、祠堂為一體的古建築村落。雖說是明清古村落,但南社村宋代就開始建村,歷史更加悠久。
  • 《爸爸去哪兒》帶火古村落旅遊 探訪靈水村
    原標題:《爸爸去哪兒》帶火古村落旅遊 探訪靈水村   北京郊區的古村落比比皆是。然而近日隨著湖南衛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使得其拍攝地北京市門頭溝區靈水村也跟著聲名鵲起。如今,這座源於遼金時代的古老村落已然成為周邊城市市民短途旅行最佳出行之地,越來越多的人們都紛紛前來感受這座古老村落的魅力。
  • 自駕探訪河北十大最美古村落之邢臺內丘黃岔村
    近日被一則新聞吸引了眼球,就是關於邢臺太行山深處的一處千年古村落,號稱是河北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帶著獵奇的心態我要探訪這個最美古村落,假期還未結束馬上安排出發,2020年5月4日從石家莊出發從元氏上平贊高速(太行山高速)一路南行,到鵲山高速口下去右轉328省道約15公裡左右 即進入內丘縣獐獏鄉
  • 深藏不露的「南社明清古村落」~~~
    前兩天,又一次回到了東莞,第二天,便來到了「南社明清古村落」,圓了我上次來時的一個夢!謝尚仁,當時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後定居於南社,歷經明、清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至今尚存的古代村落。進入古村落的第一眼,我馬上反應出來的兩個印象就是「街鎮」和「市井」。
  • 寶應臧陳社區官南:傍水而街的2500年水鄉村落
    揚州晚報、揚州發布推出「古村『解』鄉愁」系列報導,一一走進這七處揚州傳統村落,線上線下多元呈現風土魅力,深層探訪對話,解讀古村落留住鄉愁的「密碼」。水鄉村落,一如記憶裡的模樣,變了?沒變!——記者印象(圖為航拍官南老街區,古邗溝右側為官南老街區核心保護區,下方為射陽湖。)春秋戰國末期,吳王夫差徵服了射陽湖淮夷族人後,留下江南後裔沿河定居,形成了最早的原始村落;元末明初,蘇州閶門一帶人大量遷徙至此,留下如今的村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