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見證】華欣牧師的見證——盧剛槍殺案之後...

2021-02-20 信仰的力量

華欣牧師的見證——盧剛槍殺案之後...

  「你是來旅遊吧?」

  「不,我是留學生。」

    八七年八月,從舊金山飛往錫德臘皮茲(Cedar Rapids,Iowa)的早班飛機上,乘客不多,個個睡眼朦朧。只有我臉貼舷窗不住向外張望。這時空姐走過來搭話。

       「去哪裡呢?」

  「愛荷華城(Iowa City)。到愛荷華大學去(University of Iowa)。」

  「為什麼選中那裡?大學有很多嘛。」空姐刨根問底。

  「我的妻子在那裡呀。」我不假思索。

  「完美的答案!」

  我倆都笑了起來。愛人一年前赴美求學,正在那所大學讀數學博士。久別後重逢的喜悅激動著我,心早就到了那夢魂牽繞的小城。

        當年彼得團契的老友,與華欣牧師和高青林師母重逢在芝加哥

  我倆都笑了起來。愛人一年前赴美求學,正在那所大學讀數學博士。久別後重逢的喜悅激動著我,心早就到了那夢魂牽繞的小城。

    

    和我的故鄉北京比,愛荷華城可真是太小了。五萬多人的大學城,連一座高樓都沒有,簡直不像美國。可我卻喜歡這地方。愛城,多好聽的名字。湛藍的天空 下,綠草如茵。愛荷華河從南邊奔流而來,到這裡輕輕帶住腳步,把起伏的山丘分為東西兩岸。兩岸山坡綠樹叢中各色小屋隱約可見。寧靜安詳,遠離都市的喧囂。 女作家聶華苓是這裡的教授。她主持的國際寫作計劃,把許多作家帶到這小城。賈平凹,韓少功,北島┅┅都曾在這世外桃源談書論文,怡然自得。

     田園風情,人心淳樸,小城是讀書的好地方。學生的生活緊張忙碌。我讀計算機,妻子讀數學,兒子上幼兒園。三個人每天在課堂、實驗室、Day Care(日託所)、圖書館和住所之間走馬燈似地轉。小城有一間華人教會。每到星期日,當街支起一個大牌子:「愛城華人教會——陳仰善牧師」。我對那裡邊 的世界並無興趣。功課、實驗、獎學金和學位已經夠我忙的了。讀書之餘,除了帶著兒子到山坡下校美術館Hancher 前的空地上騎車,便是在停車場鼓搗舊車。修自家的老爺車,也搭手幫助修朋友的。和幾個樂於此道的同學結成好友。因為常常把手弄得滿是油汙,便謔稱自己是「 黑手黨」。

  

     這無憂無慮的時光沒持續兩年,故鄉突如其來的那場暴風雨澆滅了我心中的赤子之火。對過去曾相信過的理念徹底絕望,對未來一片茫然。我試圖振作起來,好 好念書,先拿下學位再說。而妻子則開始帶著孩子出入教會的門了。奇怪,那次在商場,當兩個香港同學拿著新約聖經要送給我時,不是她拉著我就走,還嗔怪說「 怎麼被這種人纏住了」嗎?如今卻自己要去。不過也好,只要她心裡快樂平和。住我們樓上,我素來敬重的藍大哥也是基督徒呢。兒子若能在教會中學些道理,也強似在家閒玩。至於我自己就免了。哪裡有神?奮鬥到今天還不全靠自己。每到星期日,我把妻子和兒子送到那塊大牌子前,然後一頭扎進實驗室。

  

     不知不覺間,妻子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素來急躁、好憂愁的她,變得沉靜而溫和了許多。對公眾的事也更熱心了。這年還做了學生會主席,我卻成了不是主席的「主席先生」。鞍前馬後地跟著忙。

    一天,她小聲卻又興奮地告訴我:

  「我信主啦!」

    你——信——主——了?這裡面的含義,我一時不能完全體會。於是跟著她去聽牧師講道。這牧師講的邏輯不通嘛!回家的路上,我把一連串的問題撒向妻子,她也答不上來。算了,還是去我的實驗室吧。我更加努力讀書,跨越一個個考試,似乎離人生目標越來越近了。

    那是九一年的秋天。萬聖節剛過,天灰濛濛的。星期五早晨,我緊跑幾步趕上校車,見到住在三樓的山林華坐在靠門的長條座位上。「嗨,還好嗎?」我在他身 邊坐下。「挺好的。我的嶽父來了。我們剛從伊州香檳大學回來。下午系裡有Seminar(研討會)。」小山答道。小山是學校裡的知名人物。博士資格考試時 成績之好,讓遙遙落後的美國同學汗顏。體育也棒,足球場上的驍將。平時又樂於助人,還是前一屆的學生會主席。最近好事盈門。論文獲獎,又在本校物理系找到 工作。一下子跳出學生之列,成了研究員(Research Investigator)。小山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為他高興,也在心裡為自己鼓勁。

   下午,我在校行政大樓外等車。涼風一陣緊似一陣,空中開始飄起了初冬的雪。突然,兩輛警車飛馳而來,嘎然停在樓前。警察躍出車門,曲臂舉槍在臉頰。一 邊一個,直撲樓門。先側身窺探,猛地拉開門衝進去。這場景與世外桃源般的小城構成極大的反差。我心裡疑惑,這是拍電影嗎?

    剛到家電話就響了,好朋友祖峰打來的。 

  「物理系有人打搶!」

  「什麼!是誰?」

  「不清楚。有人死了!」

  「啊!┅┅」

    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電話鈴不停地響。我家成了學生會的信息中心和會議室。一連串的壞消息構織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三點三十分,物理系凡艾倫大樓 309 教室。山林華和導師克利斯多弗.高爾茲(Christoph Goertz)教授,另一位教授羅伯特.施密斯(Robert Smith)及新生小李等許多人在開研討會。突然,山林華的師兄,中國留學生盧剛站起身,從風衣口袋裡掏出槍來,向高爾茲、山林華和施密斯射擊。一時間血 濺課堂。接著他去二樓射殺了系主任,又回三樓補槍。旋即奔向校行政大樓。在那裡他把子彈射向副校長安妮和她的助手茜爾森,最後飲彈自戕。

    我們驚呆了。妻子握著聽筒的手在顫抖,淚水無聲地從臉頰流下。小山,那年輕充滿活力的小山,已經離我而去了嗎?黑暗中,死神的面孔猙獰恐怖。

   誰是盧剛?為什麼殺人?翻開我新近編錄的學生會名冊,找不到這個名字。別人告訴我,他是北大來的,學習特好。但兩年前與系裡的中國學生鬧翻了,離群索 居,獨往獨來,再後就沒什麼人知道他了。聽說他與導師頗有嫌隙,與山林華面和心不和,找工作不順利,為了優秀論文評獎的事與校方和系裡多有爭執。是報仇, 是洩憤?是伸張正義,是濫殺無辜?眾口紛紜,莫衷一是。

  槍擊血案震驚全國。小城的中國學生被驚恐、哀傷、慌亂的氣氛籠罩。血案折射出的首先是仇恨。物理界精英,全國有名的實驗室,幾分鐘內形消魂散,撇下一群孤兒寡母。

   

           古老美麗的愛荷華大學

   

    人家能不恨中國人嗎?留學生還待得下去嗎?中國學生怕上街,不敢獨自去超市。有的人甚至把值錢一點的東西都放在車後箱裡,準備一旦有排華暴動,就駕車遠逃。

   一夜難眠。該怎麼辦?大家聚在我家,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由物理系小雪、小季、小安和金根面對媒體,開記者招待會。實況轉播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們追思老 師和朋友。講著,回憶著,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看的、聽的,心裡都被觸動了。一位老美清潔工打電話給校留學生辦公室主任說,「我本來挺恨這些中國人!憑什 麼拿了我們的獎學金,有書讀,還殺我們的教授!看了招待會轉播,我心裡變了。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請告訴我,我能幫他們做點什麼?」

  從危機中透出一線轉機。學生會又召開中國學生學者大會。教育系的同學不約而同地談起了副校長安妮。安妮是教育學院的教授,也是許多中國學生的導師。她 是傳教士的女兒,生在中國。無兒無女的安妮,待中國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學業上諄諄教導,生活上體貼照顧。感恩節、聖誕節請同學們到家裡作客,美食招待, 還精心準備禮物┅┅千不該,萬不該呀!不該把槍口對向她!同學們為安妮心痛流淚。

  安妮在醫院裡急救,她的三個兄弟弗蘭克、麥克和保羅,火速從各地趕來,守護在病床前。人們還存著一絲希望。兩天後,噩耗傳來。我面對著安妮生前的密友 瑪格瑞特教授,說不出話來。她臉色嚴峻,強壓心中的哀痛,手裡遞過來一封信,同時告訴我,安妮的腦已經死亡,無法搶救。三兄弟忍痛同意撤掉一切維生設備。 看著自己的親人呼吸一點點弱下去,心跳漸漸停止而無法相救,這是多麼殘酷的折磨!在宣布安妮死亡後,三兄弟圍擁在一起禱告,並寫下了這封信。這是一封寫給 盧剛父母親友的信。信裡的字句跳到我的眼裡:

   「我們剛剛經歷了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悲痛┅┅在我們傷痛緬懷安妮的時刻,我們的思緒和祈禱一起飛向你們——盧剛的家人,因為你們也在經歷同樣的震驚與哀哭┅┅

安妮信仰愛與寬恕,我們想要對你們說,在這艱難的時刻,我們的禱告和愛與你們同在┅┅」

字在晃動,我讀不下去了。這是一封被害人家屬寫給兇手家人的信嗎?這是天使般的話語,沒有一絲一毫的仇恨。我向瑪格瑞特教授講述我心裡的震撼。接著問 她怎麼可以是這樣?難道不該恨兇手嗎?公平在哪裡?道義在哪裡?他們三兄弟此刻最有理由說咒詛的言語呀。教授伸出手來止住我,「這是因為我們的信仰。這信 仰中愛是高於一切的。寬恕遠勝過復仇!」

  她接著告訴我,安妮的三兄弟希望這封信被譯成中文,附在盧剛的骨灰盒上。他們擔心因為盧剛是兇手而使家人受歧視,也擔心盧剛的父母在接過兒子的骨灰時會過度悲傷。唯願這信能安慰他們的心,願愛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痛。

  我啞然無語。心中的震撼超過了起初。剎那間,三十多年建立起來的價值觀、人生觀,似乎從根本上被搖動了。

  難道不應「對敵人嚴冬般冷酷無情」嗎?難道不是「人與人的關係是階級關係」嗎?難道「站穩立場,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勇於鬥爭」不應是我們行事為人的 原則嗎?我所面對的這種「無緣無故的愛」,是這樣的鮮明真實,我卻無法解釋。我依稀看到一扇微開的門,門那邊另有一番天地,門縫中射出一束明光┅┅

  「我們的信仰」——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啊,竟讓冤讎成恩友!

  還來不及多想瑪格瑞特的信仰,盧剛給他家人的最後一封信也傳到了我手上。一顆被地獄之火煎熬著的心寫出的信,充滿了咒詛和仇恨。信中寫到他「無論如何 也咽不下這口氣」、「死也找到幾個貼(墊)背的」,讀起來脊背上感到一陣陣涼意,驅之不去。可惜啊,如此聰明有才華的人,如此思考縝密的科學家頭腦,竟在 仇恨中選擇了毀滅自己和毀滅別人!這兩封信是如此的愛恨對立,涇渭分明。我還不知道愛究竟有多大的力量,畢竟左輪槍和十幾發仇恨射出的子彈是血肉之軀無法 抵擋的啊!

  轉天是安妮的追思禮拜和葬禮。一種負疚感讓多數中國學生學者都來參加。大家相對無語,神色黯然。沒想到我平生第一次參加葬禮,竟是美國人的,還在教堂 裡。更想不到的是,葬禮上沒有黑幔,沒有白紗。十字架莊重地懸在高處。講臺前鮮花似錦,簇擁著安妮的遺像。管風琴託起的歌聲在空中悠悠回 蕩:Amazing Grace,How Sweet the Sound(奇異恩典,何等甘甜)┅┅人們向我伸手祝福:「願上帝的平安與你同在。」牧師說:「如果我們讓仇恨籠罩這個會場,安妮的在天之靈是不會原諒我 們的。」安妮的鄰居、同事和親友們一個個走上臺來,講述安妮愛神愛人的往事。無盡的思念卻又伴著無盡的欣慰與盼望:說安妮息了地上的勞苦,安穩在天父的懷 抱,我們為她感恩為她高興!

  禮拜後的招待會上,三兄弟穿梭在中國學生中間。他們明白中國人心中的重擔,便努力與每個中國學生握手交談。如沐春風的笑容,流露出心中真誠的愛。許多 女生哭了。我的「黑手黨」朋友,高大的男子漢也在流淚。愛的涓流從手上到心裡,淚水的臉上綻出微笑。哦,這樣的生,這樣的死,這樣的喜樂,這樣的盼望,怎 不讓我心裡嚮往!大哥弗蘭克握著我的手說,「你知道嗎?我出生在上海,中國是我的故鄉。」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心裡卻異常溫暖。突然發現脊背上的涼意沒有 了。心裡的重負放下了。一種光明美好的感覺進入了我的心。

  感謝上帝!他在那一刻改變了我,我以往那與神隔絕的靈在愛中甦醒。我渴望像安妮和她的三兄弟一樣,在愛中、在光明中走過自己的一生,在面對死亡時仍存盼望和喜悅。

  籠罩愛城的陰雲散去,善後工作在寬容詳和的氣氛中進行。不僅小山的家人得到妥善安置,盧剛的殯儀亦安排周詳。安妮三兄弟把她的遺產捐贈給學校,設立了 一個國際學生心理學研究獎學金。案發四天後才從總領館姍姍而來的李領事感慨道:「我本是準備來與校方談判的。沒想到已經全都處理好了!」冥冥中一雙奇妙的 手,將愛城從仇恨的路上拉回。

  愛荷華河奔流如舊,我卻不是昨日的我了。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生命隧道的盡頭是什麼?我徘徊思索。信仰之路的障礙還在那裡,無神論、進化論、科學 與宗教衝突論,還在困擾著我。但奇妙的是,我開始喜歡讀聖經,牧師的講道也不再枯燥無味了。黑暗中摸索的人處處碰壁,一旦明光照耀,障礙便不再是障礙了, 因為道路已經顯明。我當時論文的研究方向是計算機定理證明。證明便是一切,未經證明的東西便不能認為是真理。誰能把神證明給我看?我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在推 理和證明上,此時才重新思考系統中的公理(Axiom)。公理便是公理,不可證明,只能接受。證明並不是一切,它只能證明在一組公理和推導規則之下產生的 定理(Theorem)。重讀一下偉大德國數學家哥德爾的哥德爾不完全定理吧。這定理說的是,在一個無矛盾的推理系統中,永遠存在不可證明的定理。也就是 說,所有的「好」的推理系統都必定是「不完全」的。上帝的存在原本不需要、也無法用「不完全」的科學方法來證明;但科學研究的成果卻處處見證造物主的偉大 與奇妙。許多過去讀過、考試過、研究過的知識突然都有了新的含義,許多根深蒂固的誤區,一下子云開霧散。

  聖經告訴我們:「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 1:20)更「有許許多多的見證人如雲彩般圍繞我們」,使我們「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 12:1)。 原來安妮和她的三兄弟便是這許多見證人中的一群。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記載:耶穌被人鞭打,戴著刺入肌膚的荊棘冠冕,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的時候,對著殘害他 的人,向天父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我在這裡看見了安妮一家人身上所流出的「無緣無辜的愛」的源頭——「愛是從神來 」,「神就是愛」。「神差他的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借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翰一書4:7,8)

  神的愛引領我來到他的面前,在神的愛中重新認識自己。過去一向自我感覺良好,在真理的光照中才看到心靈中的黑暗之處。仇恨、貪婪、嫉妒、驕傲、邪情私 欲,這諸般的罪和罪念哪一樣自己沒有呢?不要批評盧剛的狹隘、偏激和冷酷吧,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感謝耶穌,他死在十字架上,贖我們的罪,又復活, 把永生的盼望帶給一切信靠他的人。跪在神的面前悔改,祈禱,他就把我從那沉淪的路上挽回,讓我在充滿愛和恩典的路上與他同行。

   牧師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我施洗。從浸池中起來,舊事已過,萬物成新。生活還是有高有低,也曾陷在失業之中,也曾面臨各樣的打擊。但我和我一家都跟隨他,事奉他。耶穌牽著我們的手,我們就滿了喜樂,滿了盼望。

  離開愛城多年了,常常思念她,像是思念故鄉。在愛城,我的靈魂甦醒、重生,一家人蒙恩得救。她是我靈裡的故鄉,與耶穌基督初次相遇的地方。愛城後來有 了一條以安妮命名的小徑。因她設立的獎學金名牌上,已經刻上了許多中國人的名字。友人捎來一張愛城日報,是槍擊事件十周年那天的。標題寫著「紀念十年前的 逝者」。安妮、山林華的照片都在上面。急急找來安妮三兄弟寫給盧剛家人的信的複印件,放在一起,慢慢品讀。十年來的風風雨雨在眼前飄然而過,十年來在光明 中行走、在愛中生活的甘甜溢滿心頭。照片裡安妮靜靜地微笑,似乎說,這信其實也是寫給你的。

  是的,我收到了。這源遠流長的愛的故事,會接著傳下去。

歡迎關注公眾號「信仰的力量」,同行、分享、成長;平安、喜樂、永生!

相關焦點

  • 愛城故事--華欣牧師的見證
    愛人一年前赴美求學,正在那所大學讀數學博士。久別後重逢的喜悅激動著我,心早就到了那夢魂牽繞的小城。    一天,她小聲卻又興奮地告訴我:  「我信主啦!」    你——信——主——了?這裡面的含義,我一時不能完全體會。於是跟著她去聽牧師講道。
  • 歐巴馬於美國非裔衛理公會槍擊案遇害牧師葬禮上唱《奇異恩典》(附...
    日,美國以馬內利非裔衛理公會教會(Emanuel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槍擊案遇害牧師克裡門塔·皮克尼(Clementa Pinckney)的葬禮於查爾斯頓舉行。
  • 斯特裡普劉燁聯手 新片重現盧剛事件
    其藍本就是發生在1991年曾轟動國內外的留美學生盧剛槍殺導師一案,斯特裡普與製片方籤約出演的角色原型就是被盧剛槍殺的衣阿華大學副校長安·柯萊瑞教授。  安·柯萊瑞是衣阿華大學最有權威的女性之一。她的父親曾到中國傳教,她出生在上海,對中國很有感情,並對中國留學生相當愛護。
  • 從親子關係看趙鏞基牧師一案:不可讓家庭成為服事的破口
    韓國趙鏞基牧師貪汙瀆職一案如今已是被傳的沸沸揚揚,20日法院判定趙鏞基牧師三年有期徒刑緩期五年執行,因其涉嫌於2002年利用職位使教會高價購買長子所持的股票,給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帶來了131億韓元的損失,法庭還判決與趙鏞基涉嫌同謀罪行的長子、《國民日報》報社前會長有期徒刑三年,並將其當庭羈押。
  • 盧剛事件搬上螢屏 《派克式左輪》鎖定劉燁
    記者昨日了解到,與電影《流星》一樣,同樣取材于震驚世界的「盧剛事件」而從不同藝術視點來講述這一故事的20集電視連續劇《派克式左輪》目前正在北京緊鑼密鼓地悄然籌備當中,並計劃於8月初在國內和北美開機拍攝,而男主角繼續鎖定劉燁。
  • 彭斯接受採訪見證川普信仰 美國基督徒褒貶不一
    圖片來源:白宮官網 12月3日,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接受CBN新聞戴維·布洛迪(David Brody)採訪,期間力挺川普,並見證他的信仰
  • 印小天《派克式左輪》再塑「盧剛事件」男主角
    《派克式左輪》取材於1992年11月發生在美國某大學的一起震驚世界的「盧剛事件」。該事件的主人翁、李政道獎學金獲得者盧剛在大學校園製造了一起跨國校園槍殺大案。這在當時引起了全世界華人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此案件和國內的「馬家爵案」又有著本質的不同,開槍的是一位年青有為的留美博士生,被槍殺的則是幾個與他有著人生觀、世界觀差異的東西方的教授和博士生。
  • 中國留學生第一案:校園槍殤,27年前震驚中美的盧剛事件
    1991年的11月1日,下午三點半左右,盧剛進入了愛荷華大學 Van Allen Hall 三樓的309室,這裡正在進行一場專題演講會。盧剛在旁聽了五分鐘後,突然毫無徵兆的拔槍射擊。盧剛首先擊中了他的博士導師,47歲的戈爾諮教授,並在教授倒下之後在腦後又補一槍。然後,他又朝著博士導師助理史密斯副教授連開兩槍。
  • 《派克式左輪》開機 印小天螢屏再現盧剛事件
    該劇根據發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即艾奧瓦大學)、震驚全美的「盧剛事件」改編,印小天在劇中飾演槍殺美國教授的中國留學生盧剛。  蘇童介紹,他曾應華裔女作家聶華玲的邀請,在依阿華大學做客座講學,對當地人文環境非常熟悉。「該劇將赴北美實景拍攝,內景則參照外國知識分子家居環境進行裝修布置,儘可能真實地呈現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求學生活。」
  • 華裔執導影片《暗物質》反思15年前「盧剛事件」
    華聲報消息:1991年的萬聖節對於美國依阿華大學的師生來說,是噩夢般的一天:中國留學生盧剛在獲得該大學太空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竟開槍射殺了該校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和他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同胞林華。槍殺5人之後,盧剛飲彈自盡。此事當時震驚中美兩國。15年之後,以「盧剛事件」為藍本的電影《暗物質》於日前關機。
  • 巫啟賢:新專輯傳福音 上節目見證信仰
    此專輯會率先在臺灣發行,之後會陸續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的教會出售。 11號當天巫啟賢的另一條微博也透露出,「你愛永不變」是他的第一張福音專輯,經過兩年時間完成。巫啟賢說他希望通過音樂榮耀並傳揚上帝的愛。 同時,在微博中巫啟賢也表達了希望主內弟兄姐妹們支持新專輯的盼望,並且號召有能力就送一張給還沒信主的朋友,「一起傳福音到萬民地極裡」。
  • ...遍傳福音團」最後一位勇士張摩西牧師生前見證(完結):生命...
    張摩西曾在85歲的年紀回顧和口述了自己的人生見證,在這份《重生簡歷》中,他曾見證聖經的威力「張摩西參加了西北聖經學院數次從河南徒步千裡到陝西去上神學,一次寒假期間回家結婚後三天就返程回到學校,把牲口讓妻子騎著自己仍是徒步千裡抵達學校,妻子也之後在補習班開始上課。
  • 《派克式左輪》現「盧剛事件」 教育意義顯著
    根據校園槍殺導師的「盧剛事件」改編的36集電視劇《派克式左輪》今晚將在東方電影頻道黃金時間正式播出。該劇除有人氣漸旺的印小天擔任男主角之外,趙琳(趙琳博客,搜索趙琳)、苗乙乙、賈妮、何政軍等都在劇中有精彩演出。
  • 李永勳牧師分享純福音教會復興秘訣
    韓國純福音教會趙鏞基牧師卸任之後,李永勳牧師接替成為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大教會的主任牧師。他在於1月20日杭州崇一堂主日崇拜證道上分享了「神所喜悅的教會」,及「初期教會的信仰」,並多次提到純福音教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所見證的兩個題目。
  •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
    他是北大才子,22歲赴美留學,28歲槍殺美國導師、副校長後自盡2007年1月23日,美國上映了一部由中國演員劉燁主演的劇情片,名為《暗物質》,又名《流星》。劉星對於「暗物質」的論文博得一片好評,卻被導師從中作梗,答辯未通過,極度抑鬱和悲憤之下,劉星製造一起震驚全美的校園槍擊案。但很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其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真正的主角是北大才子盧剛,真實事件就是1991年震驚全美的「盧剛事件」。
  • 讓你體會盧剛的恐懼!留美學生威脅教授被開除遣返
    這時盧剛已經冷靜地將槍口瞄準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原中國科技大學高材生山林華博士。他一連朝小山的腦門和胸膛連放幾槍,山林華連哼都來不及哼一下就當場被槍殺。 這時盧剛已經冷靜地將槍口瞄準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原中國科技大學高材生山林華博士。他一連朝小山的腦門和胸膛連放幾槍,山林華連哼都來不及哼一下就當場被槍殺。盧剛在第一現場槍殺了這三個人之後,又噔噔地從三樓跑到二樓,打開系主任的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系主任尼柯森。他確認系主任已經死了後,又跑回三樓第一現場以確定戈爾諮、史密斯、山林華三人是否已經都死了。
  • 一部取材自「盧剛事件」的電視劇開拍
    一部取材自「盧剛事件」的電視劇開拍 蘇童、魏人、黃蓓佳等南派作家群擔任該劇的文學策劃,準備合力打造一部繼《北京人在紐約》之後的又一部經典劇作。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導,本劇取材於1992年11月發生在美國某大學的一起震驚世界的「盧剛事件」。該事件的主人翁、李政道獎學金獲得者盧剛在大學校園製造了一起跨國校園槍殺大案。這在當時引起了全世界華人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電視連續劇《派克式左輪》既取材於此,又超越於此。
  • 【人物】「遍傳福音團」最後一位勇士張摩西牧師生前見證(二):伴隨...
    張摩西曾在85歲的年紀回顧和口述了自己的人生見證,在這份《重生簡歷》中,他曾見證聖經的威力「神用刺心的話語感動我,要我只是忠心為他傳福音」,也誠實地坦白自己曾經的軟弱和對主的離棄,和最終主對他的挽回。張摩西參加了西北聖經學院數次從河南徒步千裡到陝西去上神學,一次寒假期間回家結婚後三天就返程回到學校,把牲口讓妻子騎著自己仍是徒步千裡抵達學校,妻子也之後在補習班開始上課。
  • 反思丨你的信仰是在以行動見證福音嗎?
    誠然耶穌有讓門徒歸回安息,當門徒們出去傳道回來的之後,耶穌帶領他們到山上禱告,在那裡他們恢復生命的力量。但是我們要看見的是,他們恢復力量的目的是為了以後更好地服侍山下的人,依然要走進世界中、走進人群中。我們常說基督徒要用生命影響生命,要用生命傳遞生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我們是否意識到需要走入人群中,才能完成這樣的目標呢?
  • 1991年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
    這時盧剛已經冷靜地將槍口瞄準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原中國科技大學高材生山林華博士。他一連朝小山的腦門和胸膛連放幾槍,山林華連哼都來不及哼一下就當場被槍殺。盧剛在第一現場槍殺了這三個人之後,又噔噔地從三樓跑到二樓,打開系主任的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系主任尼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