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知乎熱點話題,引發68萬人圍觀

2020-12-16 苑燕兒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苑燕兒」。

01知乎熱點話題: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

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這則話題也吸引了68萬人在線觀看。這也證明這樣的話題戳中了不少職場人的痛點。

這樣的提問來自於最普通的國企職場人士,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問題熱度很高,瀏覽量一百多萬次,獲得了八百多個回答與三千的關注量。

這名提問的網友對於自己的職業有著這樣的困惑:國企,35的中年年紀,不受領導重視,但自己本身工作的能力強卻看不到任何晉升的希望,想跳槽卻沒有更好的選擇,該怎麼辦?

提問的網友顯然對於職業有著屬於自己的規劃與夢想,但卻在一日復一日的苦力勞動中喪失了自己的工作熱情;35歲有想要向上爬的晉升願望,想要向上爬證明心中的冥想熱情尚未被磨滅,是好事。

但是提問下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卻有著不同的看待角度。

有人認為,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抱怨,實際上是赤裸裸的炫耀,「抱著國企的鐵飯碗,做夢都會笑醒吧,什麼不想混吃等死,不存在的!」

也有人認為,既然提問者有著憧憬與熱血,並且具備一定的自信與工作實力,那完全可以跳出舒適圈,在35歲的年紀再去拼一把。

眾說紛紜。國企的穩定確實是很多人羨慕的,但也不乏有一些懷揣著雄心壯志的職場人,不願意在體制內,「鐵飯碗」的舒適圈內過早地丟掉了奮鬥的熱情,想要再次開創一番新的天地。

但是,在國企不一定意味著就必須要混吃等死。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自己身處哪個行業關係不大。

02 混吃等死和你在哪個行業沒有關係

鐵飯碗的清閒工作向來被人們豔羨不已,但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這種混吃等死,看不到未來與希望的混沌日子有多麼難熬。

脫口秀演員思文,在專職講脫口秀之前,就是一家國企員工。伶牙俐齒的她,也曾利用段子調侃過自己工作的無聊:

經過公司的走廊,發現同事一個在打遊戲,一個在炒股,一個在睡覺。思文覺得奇怪,問道:「你們上班這樣沒有領導管嗎?」同事回答:

「噓!睡覺那個就是領導!」

段子好笑,但也真實地揭露了穩定清閒工作的常態。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混吃等死,缺乏競爭力與鞭策的環境中,變得萎靡不振。

其實,是否混吃等死,是否抱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不取決於處於哪個行業,在混吃等死的穩定行業中,同樣可幹出一番大事業。

35歲的年紀在國企上班,就一定得終日無所事事地「摸魚」嗎?當然不是。這個階段其實對於職位本身來說,是一個敏感且關鍵的階段。

首先,國企再穩定也有上級與下級,領導與普通員工之分。要想獲得更好的職位與工作機會,就應該努力補充充實自己,來讓自己向上爬。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領導也在觀察這一年齡段的員工幹部,工作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都是可以提升的地方,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領導看得一清二楚。

自己努力提升,也可以在混吃等死的環境裡,實現自我突破。

正如回答中一名相同職業背景的網友的經歷:同樣30+的年齡,沒有放棄學習,通過努力取得了管理崗位的證書,並且與領導產生良好互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青睞與提攜,獲得了比原先更好的生活與薪資水平,自己的工作價值也被滿足。

而在其他充滿競爭的行業裡,就沒有混吃等死的人嗎?

35歲的程式設計師在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不願意學習新的知識,對自己的技能庫及時地更新換代,最終卻被行業的競爭潮流中吞噬;

銷售行業的中年銷售,沒有了提高業績的夢想追求,只寄希望於基本工資餬口,卻因為毫無成績的業績而被迫辭職;

這難道不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混吃等死?

這個世界上,沒有混吃等死的工作,只有混吃等死的人。

對於不同職業認知上的偏差,造成了這樣的刻板印象:體制內擁有穩定工作的人只能在溫水煮青蛙的環境裡混吃等死,白白地蹉跎夢想與年華;而在企業中疲於奔命的人,都是上緊了發條的木偶,沒有絲毫可以喘氣混日子的機會。

殊不知,混吃等死是選擇,而不是行業常態。想要打破刻板印象,實現自己在穩定內的突破,就要拿出終身學習,不斷進取的決心。

03 只要你有學習進取的心,在哪都可以幹出大事業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不是一個真正以"混吃等死"為己任的人,玩耍和渾渾噩噩就不是生活的全部,燈亮了宴席散了總要面對真相。

寫出偉大科幻著作《三體》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在穩定的電廠上班,利用下班後的剩餘時間,閱讀學習,成為了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

這說明,看破了自己穩定生活下疲憊與消耗的所剩無幾的激情是好事,保持努力學習,進取的心,在哪裡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有時候,困住自己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

要想在穩定的環境裡不被同化,保持上進的動力不妨從這幾點出發:

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說過:「當你放棄學習的那一刻,你就已經死了!」

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讓自己多閱讀,多經歷,才能保持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與對待生活與事業的熱情,讓自己不至於在激烈的環境中被淘汰;

其次,要學會重新認識自己。

在穩定的環境,不意味著就應該放棄職業規劃。同樣,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明白自己的上限在哪裡,想要什麼,在這個環境中的優勢劣勢是什麼。

只有重新認清自己,才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最後,在一門技藝上保持精進。

一萬小時定律已經告訴我們:在一個行業內達到精通的水準,需要花費一萬小時。

在穩定的工作環境中,追求自己一門安身立命的技術能夠讓自己的熱愛有所發揮,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大大增強,更不會被時代焦慮所裹挾。所以,努力鑽研一門技術,可以是寫作,也是可以是演講,這些都會成為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競爭力。

看完以上,你認為怎樣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有所突破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知乎熱點話題,引發68萬人圍觀
    01知乎熱點話題: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這則話題也吸引了68萬人在線觀看。這也證明這樣的話題戳中了不少職場人的痛點。這樣的提問來自於最普通的國企職場人士,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問題熱度很高,瀏覽量一百多萬次,獲得了八百多個回答與三千的關注量。
  • 知乎高贊: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
    (作者:虎山行不行 來源:知乎)  說真的,這位國企朋友,你都不知道這個年景,有多少35歲同齡人看著你流哈喇子呢。  你今天考慮的是咋破冰,破圈,破天花板。  而俺們考慮的是騎著破電動車送外賣還是送快遞,才能吃得飽飯。  你說說,你跟俺們比,誰慘的更通透一些?
  • 職場話題: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朝九晚六的工作?是不是在混吃等死?
    然而很多孩子覺得朝九晚六的工作就是安於現狀、毫無鬥志的表現,他們不想要這種一眼望到頭的工作,而且覺得年輕就是應該出去闖蕩,現在幹那種朝九晚六的工作不是在混吃等死嗎?在知乎上,也看到過一個類似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於此生僅拿份工資,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
  • 誰不想混吃等死?
    他答:吃喝玩樂,混吃等死,在家躺著。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想要的生活吧。但是,我現在的回答卻是否定的。 是的,我不想混吃等死。混吃等死的人生是辛苦,迷茫,混沌,愚昧的……可能你會跟我槓:喲,小姑娘年紀輕輕腦子卻不太好使呢!
  • 我,35歲,國企碌碌無為,沒有升遷的機會,怎麼辦?
    35歲,大型國企,壟斷行業,無背景關係。1、工作上沒任何上升的希望,只能混吃等死。2、直屬領導只把我當幹活的,重活、累活就安排給我;獎勵表彰沒我的事。3、工作能力較強,擔任重大項目負責人。朋友們,怎麼辦?一些網友就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內容如下:一、工作上沒有任何升遷機會看中國國有企業領導人獨特的退休制度:通常60歲一刀切,少數副部級領導人最多可以幹到63歲。以此反推,他們要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爬上高位。
  • 職場話題: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朝九晚六的工作?是不是在混吃等死?
    然而很多孩子覺得朝九晚六的工作就是安於現狀、毫無鬥志的表現,他們不想要這種一眼望到頭的工作,而且覺得年輕就是應該出去闖蕩,現在幹那種朝九晚六的工作不是在混吃等死嗎?在知乎上,也看到過一個類似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於此生僅拿份工資,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有位知乎網友以自己和身邊的同學為例反駁了大家一致認為做朝九晚五的工作就是安於現狀的觀點。
  • 這種「混吃等死」的公司,你見過嗎?網友:還要人,就告訴我一聲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的問題:公司裡有太多混吃等死的鹹魚,是種怎樣的體驗?這問題一看就妙趣橫生,回答區也是一片熱鬧。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混吃等死的職業,如果有,那一定是養老院了。一個事實是,也只有混吃等死的人,才能成就混吃等死的工作,這裡的因果關係不能顛倒。
  • 知乎熱議話題「35歲即失業」,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
    一定離不開30歲+的這個概念,因為不論是在演藝圈還是職場,對30歲以上的人都不是特別友善。在知乎上,30歲+、35歲的相關問題也是一抓一大把。在中國通常認為「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30歲,就會被認為已經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有房有車。
  •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馬上就要35歲了,可公司非管理層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我會不會被公司找藉口裁掉呢?」「20多歲的時候,不想過那種一眼能看到頭的日子;但如今眼瞅著到了35歲,卻無比期待穩定的工作。」
  • 這種「混吃等死」的公司,你見過嗎?網友:還要人,就告訴我一聲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的問題:公司裡有太多混吃等死的鹹魚,是種怎樣的體驗?這問題一看就妙趣橫生,回答區也是一片熱鬧。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混吃等死的職業,如果有,那一定是養老院了。一個事實是,也只有混吃等死的人,才能成就混吃等死的工作,這裡的因果關係不能顛倒。
  • 知乎高贊:35歲失業的中年人,都去了哪兒?
    本帥在知乎上刷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這問題很多人問過我,首先我想說的是:脫離行業聊年齡和失業,其實沒什麼意義。我曾就職過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成立20年了,大幾千名員工的平均年齡始終沒超過27歲。30歲確實面臨轉型的問題。畢竟35歲,實打實地算「老人」了。但醫生、律師、建築師等行業,35歲可能還是個職業起步階段,方興未艾。
  • "三和大神"是混吃等死+不勞而獲?學者:無奈的反抗
    他們為何會在城市裡「混吃等死」?在深圳龍華一處城市角落裡,遊蕩著一群90後、00後農民工,他們「幹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5塊錢的面,沉迷網吧,經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換衣服。這群「墮落」青年被大家戲稱為「三和大神」。
  • 知乎400萬人圍觀的護手霜,真的這麼好用嗎?
    重度知乎重度患者的我,每天都要在知乎逛2-3小時,看見一個話題:有哪些好用的護手霜?有400萬人的瀏覽,細細瀏覽了一下,從頭到尾,看了將近四五十分鐘。幫大家整理總結了一番,這幾款是出現頻率最高且粉絲評價超級好的護手霜。
  • 知乎是一面「鏡子」
    輿情指向標與內容催化劑是熱搜兩大屬性,反映了一段時間用戶關切點,人們可以從中了解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與內容是什麼。這些年,隨著知乎用戶規模的壯大,其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但多元化的內容也引發了行業內的擔憂:用戶規模的壯大、商業化進程的推進,是否正在傷害其作為「知識平臺」的早期調性和用戶體驗。
  • 「五十歲大媽無所事事、混吃等死」這句話為什麼引起眾怒
    在某條的問答裡,有人提出「五十歲大媽身體健康,退休以後無所事事,簡直就是在「混吃等死」,這樣的日子真的好嗎?」隨後各種回答和評論直擊「五十歲大媽」、「無所事事」、「混吃等死」。有看見大媽二字不爽的;有質疑問者水平太低的;有的對無所事事表示嚴重不符合事實的;還有的嫌棄混吃等死字樣不吉利。總之,各種反感、牴觸層出不窮,評論裡各種態度鮮明對立。其實,為何有著這麼多爭論,只因一是「大媽」這個詞略顯貶義二是五十歲年齡的人生活內容還挺豐富三是家庭的頂梁柱都是五十歲左右年齡的人,混吃等死真與他們相距甚遠。
  • 失敗的人生都有一個共性: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有多少人重複著日復一日的苟且,卻在期待遙不可及的詩和遠方?曾經看過句很哲理的話:「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細細品味,這句話真是很有道理。
  • 10歲的知乎,周源不想出局
    10歲的知乎,周源不想出局 2021-01-14 11:28
  • 混吃等死的工作與崗位有人羨慕,有人憂,要是你該怎麼辦
    考完了,我也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對於現有工作,我也沒有很多興致,感覺很累,我也不知該怎麼辦?工作該怎麼做,接下來如何走?看到這樣的困惑,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遭遇呢?實際上機關單位裡混吃等死的崗位也不少,平時工作量不大,同事關係也比較簡單,壓力也不算大,但是對於一個需要上升的年輕人來說,過於安逸卻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 日本投降前,200萬陸軍蹲在中國混吃等死?
    文/快哉風對70年前輸掉的那場戰爭,日本網友開啟了群嘲模式,一個自黑最多的話題是:「太平洋戰爭那麼吃緊,而日本陸軍還有堂堂200萬人呆在中國大陸,無事可幹混吃等死!」數字上沒錯,日本投降前駐中國派遣軍的總兵力約105萬,關東軍約有70多萬,總兵力接近200萬。說防備蘇聯的關東軍「混吃等死」有幾分道理,105萬中國派遣軍卻進行了垂死反撲。
  • 10歲的知乎,周源不想出局
    迎來十周年的知乎,已經有了3.7億的用戶,35億美金的估值,從合作夥伴層面和用戶層面,這是一組讓人安心又緊張的數據。上個月,知乎 IPO 的風聲不脛而走,更多人開始相信,知乎的成長,抵達了一個成熟期,或者僅僅是資本的成熟期。在網際網路逐步下沉的2021年,周源也潛入了下沉的隊伍,他在一年多以前,拿到百度、快手的戰略投資,嘗試讓階級固化在知識普惠中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