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苑燕兒」。
01知乎熱點話題: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
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35歲不想在國企混吃等死,怎麼辦?」,這則話題也吸引了68萬人在線觀看。這也證明這樣的話題戳中了不少職場人的痛點。
這樣的提問來自於最普通的國企職場人士,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問題熱度很高,瀏覽量一百多萬次,獲得了八百多個回答與三千的關注量。
這名提問的網友對於自己的職業有著這樣的困惑:國企,35的中年年紀,不受領導重視,但自己本身工作的能力強卻看不到任何晉升的希望,想跳槽卻沒有更好的選擇,該怎麼辦?
提問的網友顯然對於職業有著屬於自己的規劃與夢想,但卻在一日復一日的苦力勞動中喪失了自己的工作熱情;35歲有想要向上爬的晉升願望,想要向上爬證明心中的冥想熱情尚未被磨滅,是好事。
但是提問下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卻有著不同的看待角度。
有人認為,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抱怨,實際上是赤裸裸的炫耀,「抱著國企的鐵飯碗,做夢都會笑醒吧,什麼不想混吃等死,不存在的!」
也有人認為,既然提問者有著憧憬與熱血,並且具備一定的自信與工作實力,那完全可以跳出舒適圈,在35歲的年紀再去拼一把。
眾說紛紜。國企的穩定確實是很多人羨慕的,但也不乏有一些懷揣著雄心壯志的職場人,不願意在體制內,「鐵飯碗」的舒適圈內過早地丟掉了奮鬥的熱情,想要再次開創一番新的天地。
但是,在國企不一定意味著就必須要混吃等死。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自己身處哪個行業關係不大。
02 混吃等死和你在哪個行業沒有關係
鐵飯碗的清閒工作向來被人們豔羨不已,但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這種混吃等死,看不到未來與希望的混沌日子有多麼難熬。
脫口秀演員思文,在專職講脫口秀之前,就是一家國企員工。伶牙俐齒的她,也曾利用段子調侃過自己工作的無聊:
經過公司的走廊,發現同事一個在打遊戲,一個在炒股,一個在睡覺。思文覺得奇怪,問道:「你們上班這樣沒有領導管嗎?」同事回答:
「噓!睡覺那個就是領導!」
段子好笑,但也真實地揭露了穩定清閒工作的常態。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混吃等死,缺乏競爭力與鞭策的環境中,變得萎靡不振。
其實,是否混吃等死,是否抱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不取決於處於哪個行業,在混吃等死的穩定行業中,同樣可幹出一番大事業。
35歲的年紀在國企上班,就一定得終日無所事事地「摸魚」嗎?當然不是。這個階段其實對於職位本身來說,是一個敏感且關鍵的階段。
首先,國企再穩定也有上級與下級,領導與普通員工之分。要想獲得更好的職位與工作機會,就應該努力補充充實自己,來讓自己向上爬。
一般來說,這個階段領導也在觀察這一年齡段的員工幹部,工作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都是可以提升的地方,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領導看得一清二楚。
自己努力提升,也可以在混吃等死的環境裡,實現自我突破。
正如回答中一名相同職業背景的網友的經歷:同樣30+的年齡,沒有放棄學習,通過努力取得了管理崗位的證書,並且與領導產生良好互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青睞與提攜,獲得了比原先更好的生活與薪資水平,自己的工作價值也被滿足。
而在其他充滿競爭的行業裡,就沒有混吃等死的人嗎?
35歲的程式設計師在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不願意學習新的知識,對自己的技能庫及時地更新換代,最終卻被行業的競爭潮流中吞噬;
銷售行業的中年銷售,沒有了提高業績的夢想追求,只寄希望於基本工資餬口,卻因為毫無成績的業績而被迫辭職;
這難道不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混吃等死?
這個世界上,沒有混吃等死的工作,只有混吃等死的人。
對於不同職業認知上的偏差,造成了這樣的刻板印象:體制內擁有穩定工作的人只能在溫水煮青蛙的環境裡混吃等死,白白地蹉跎夢想與年華;而在企業中疲於奔命的人,都是上緊了發條的木偶,沒有絲毫可以喘氣混日子的機會。
殊不知,混吃等死是選擇,而不是行業常態。想要打破刻板印象,實現自己在穩定內的突破,就要拿出終身學習,不斷進取的決心。
03 只要你有學習進取的心,在哪都可以幹出大事業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不是一個真正以"混吃等死"為己任的人,玩耍和渾渾噩噩就不是生活的全部,燈亮了宴席散了總要面對真相。
寫出偉大科幻著作《三體》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在穩定的電廠上班,利用下班後的剩餘時間,閱讀學習,成為了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
這說明,看破了自己穩定生活下疲憊與消耗的所剩無幾的激情是好事,保持努力學習,進取的心,在哪裡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有時候,困住自己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
要想在穩定的環境裡不被同化,保持上進的動力不妨從這幾點出發:
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說過:「當你放棄學習的那一刻,你就已經死了!」
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讓自己多閱讀,多經歷,才能保持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與對待生活與事業的熱情,讓自己不至於在激烈的環境中被淘汰;
其次,要學會重新認識自己。
在穩定的環境,不意味著就應該放棄職業規劃。同樣,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明白自己的上限在哪裡,想要什麼,在這個環境中的優勢劣勢是什麼。
只有重新認清自己,才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最後,在一門技藝上保持精進。
一萬小時定律已經告訴我們:在一個行業內達到精通的水準,需要花費一萬小時。
在穩定的工作環境中,追求自己一門安身立命的技術能夠讓自己的熱愛有所發揮,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大大增強,更不會被時代焦慮所裹挾。所以,努力鑽研一門技術,可以是寫作,也是可以是演講,這些都會成為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競爭力。
看完以上,你認為怎樣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有所突破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