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格薩爾的英雄草原》之二《格薩爾的英雄草原》第二集...

2020-12-17 青海日報

春天的星宿海,冰蓋悄然融化,數以千計的小湖泊點綴在這一片海拔4000米的雪山草場之間,當東南季風裹挾著溫暖的氣息千裡而來,草原上的生命之水,開始肆意流淌。

這裡是人類最偉大的河流之一——黃河的源頭,藏族人稱它為「瑪域」。

這世界上最長、最美的詩篇——《格薩爾王傳》,就誕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歷經千年漫長的時光,它一直在藏族牧區的牧場、帳篷中被幽婉傳誦。

每當暮色降臨,牛羊回欄,勞頓一天的人們圍坐在家中,祖先格薩爾王的傳奇,便復活於奶茶的香氣之中。

在藏區,那些專門傳唱格薩爾史詩的藝人,被稱作「仲巴」。「仲巴」這個詞中,「仲」指格薩爾王的故事,「巴」指的是人。在那個文字不曾普及的年代裡,人就是故事的載體。

《格薩爾王傳》這一宏大的文學作品,不是哪一個藝人或幾個天才詩人的作品,它是經過了無數人的不斷豐富、不斷改編、不斷整理而形成的空前的集體創作。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的交界地帶,是格薩爾史詩最早流傳的區域,這裡是藏族人赴拉薩朝聖的必經之地,也是藏族人與其他民族進行商貿交往的重要地區。伴隨著朝聖者和商旅的腳步,說唱藝人們的歌聲逐漸流傳到藏區之外。

為什麼如此廣袤遼闊的區域,都在傳唱同一部史詩?為什麼那麼多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崇拜同一位英雄?

在史詩中,格薩爾是降伏妖魔、抑強扶弱、救護生靈的雪域王者,是這片大地上善良、平凡生靈的保護神。

生活於此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反覆傳唱他的故事,這些故事漸漸成為他們心底裡最深切的信仰。

央吉卓瑪是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博士後,她的研究方向是《格薩爾王傳》。

卓瑪家在玉樹被稱為「抄本世家」,從高祖開始,就悉心抄錄搜集各個版本的《格薩爾王傳》。到了卓瑪已經是第四代了。

玉樹「抄本世家」的第一代傳人名叫嘎魯,是四川德格人。嘎魯年幼時家境貧困,就到八邦寺當小喇嘛,一位活佛十分喜愛嘎魯,教會他讀書寫字。《格薩爾王傳》是嘎魯最喜愛的故事,慢慢地,他開始抄寫這部史詩。多年後,嘎魯帶著家人移居青海玉樹,將這門手藝傳授給了外孫,也就是卓瑪的爺爺布特尕。

布特尕是抄本世家的第二代傳人,他一輩子一共抄錄了42部《格薩爾王傳》,加起來有上千萬字。

楊恩洪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世紀八十年代,在玉樹的一次考察中,她發現了這個抄本世家。

從第一次見面之後,楊恩洪便和抄本世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三十年來,只要去玉樹,楊恩洪總會去抄本世家看看。

如今,卓瑪的爺爺布特尕已經去世,卓瑪的父親秋君扎西身體也不好,楊恩洪十分珍惜和老朋友見面的機會。

幾個世紀以來,格薩爾王的故事在說唱藝人們的口耳相傳中,逐漸豐富乃至於宏大。而抄本的出現,則為史詩提供了更為可靠和規範的傳播方式。

關于格薩爾史詩最早的抄本出現於何時,目前尚無確切考證,一般認為,在公元14世紀前後,已經有著大量抄本的出現。

傳說中,格薩爾是這片土地和民眾的保護神,他的故事和佛教傳說逐漸融匯在一起,而有關格薩爾史詩的抄本,則與佛教典籍一同被傳誦。

如今留存下來的這些抄本,在漫長的歲月中,刻上了滄桑的痕跡,它們的作者是誰,早已散佚在歷史的煙塵中,無從考證。然而我們能夠想像的是,幾百年前,認真虔誠撰寫的某位僧侶,為我們記錄下了這一珍貴的文獻。它穿越時光的重重迷霧,抵達今天。讓這部偉大的史詩以有形的樣式,得以存活下來,出現在後人面前。

一代代的書寫者留下了這些彌足珍貴的抄本,在這一行行文字中,寄託著一個民族的文脈和信仰。

北京民族文化宮裡保存著一本古老的書籍,蒙古文刻本《十方聖主格斯爾可汗傳》,這是史詩《格薩爾王傳》現存最早的刻印本。1716年,這一刻本在北京刻印刊行,人們通常稱其為「北京木刻本」。

這部《十方聖主格斯爾可汗傳》一經出版,便在蒙古族地區迅速傳播開來。傳播到當時的內蒙古、喀爾喀各部,居住在阿爾泰山周圍和天山一帶的衛拉特人,以及遠到伏爾加河流域的卡爾梅克人那裡,甚至還傳到了唐努烏梁海的圖瓦人中間。

在「北京木刻本」發行60年後的1776年,俄國旅行家帕拉斯出版了他的遊記《在俄國奇異的地方旅行》,在這本書中,帕拉斯介紹了流傳在蒙古部落的史詩《格薩爾王傳》。這是國外學者第一次在著作中介紹這部史詩,帕拉斯根據的就是1716年的「北京木刻本」。

四川甘孜,這個名為德格印經院的建築,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無論從宗教史,還是從印刷史上看,德格印經院都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存在。它的藏版庫大小共有6間,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

二百七十多年的光陰,印經院中堆滿了經卷和印版。漫步其中,如同落入時間的巷道,不同年代的雕版在這裡靜靜棲息。這裡的每一寸空間都仿佛有著特殊的重量,那是歲月流逝的痕跡,厚重而滄桑。

江州是這裡的印版師傅,每天他要印製上千幅經卷或者畫卷,他正在印製的是《格薩爾騎馬徵戰像》。這幅雕版十分珍貴,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精緻的刻工,見證著百年前那位匠人的功力與專注。

德格印經院中,除了《格薩爾騎馬徵戰像》,也保留著一部分《格薩爾王傳》文字的雕版,史詩中最經典的《天界篇》《英雄誕生》和《賽馬稱王》等篇章都有刻本流傳。

如果說藝人們的口耳相傳猶如草原上牧民的漫步,那麼抄本則給了人們較為平坦的道路,而刻本就好像把雙腿換成了奔馳的馬蹄,這種機械的行為使文字內容的傳播更為快捷。

從江州進入印經院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3年。漫長的時間倏忽就不見了。許多匠人一生的時間,就這樣變成了一幅幅經卷和一張張畫卷。

米海爾·艾爾菲女士是法國頗有名望的藏學家,曾幾次深入藏區考察,並出版過多部有關格薩爾音樂的論著。雖然她今年已經90歲高齡,但是談起格薩爾史詩,依然滔滔不絕。她至今還記得,當年讀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到格薩爾的情景。

米海爾·艾爾菲女士的老師石泰安,是國際著名藏學家。他的著作《西藏史詩和說唱藝人》,被學術界認為代表了當時這一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至今也少有人能夠超越。

20紀四十年代,石泰安到中國四川地區考察時,被格薩爾史詩深深吸引。返回法國後,他全身心投入到藏族史詩的研究工作。在法蘭西公學院任教期間,石泰安還開辦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格薩爾史詩的故事。

如今,格薩爾史詩的研究者已經遍布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東方的英雄史詩,跨越山河阻礙,突破語言壁壘,傳播到世界各地。

對於國際藏學界來說,亞歷山大·大衛·妮爾是一位傳奇人物。在她一生中,先後五次進入藏區,東方的遊歷歲月從23歲持續到了77歲。她的傳奇經歷,在西方掀起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藏學熱潮。

19世紀末20世紀,年輕的大衛·妮爾供職于吉美博物館,在這裡,她對東方的佛教壁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學習了中國和印度的文學與哲學。

1922年到1923年的冬季,大衛·妮爾的考察足跡涵蓋了扎陵湖和鄂陵湖、雅礱江和黃河的源頭。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她接觸到了有關格薩爾史詩的文本。

在前言中,大衛·妮爾這樣形容格薩爾史詩在藏區的影響,史詩 「被吟誦著,歌唱著,帶著無限敬意地傾聽著,人們還把格薩爾當作除暴扶弱的人,等待著他,希望他返回。」

直到晚年,對于格薩爾這位神秘的人物,和格薩爾史詩這一宏大的詩篇,大衛·妮爾始終抱著濃厚的興趣。她迷戀著這片眾神曾經行走的土地,迷戀著這迴環往復、曲折跌宕的詩篇,終其一生未曾忘卻。

而在她的身後,更多的學者被史詩《格薩爾王傳》所吸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跡。

1929年的夏天,在大衛·妮爾曾經遊歷過的地方,行走著一位身穿長袍的年輕人。這位名為任乃強的漢人是南充中學四川鄉土史的教師,趁著夏季,去西康地區進行歷史地理考察。

隨著考察的逐漸深入,這位年輕的學者對康巴大地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情感。他發現這個一向被人們視為荒蠻之地的地方,竟蘊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文化與民俗民風。

任乃強後來在《西康圖經》中描述康巴地區的藏族人有四種美德,即仁愛、節儉、從容、有禮。

任乃強考察到新龍上瞻地區時,和當地頭人的外甥女羅珠青措結為夫婦。在自己的婚禮上,他第一次聽到格薩爾史詩的說唱。

按照習俗,婚禮要進行七天,這七天中,每當傍晚時分,說唱者會唱起格薩爾的故事,古老而樸實的旋律便在這蒼莽大地上長久地縈繞迴蕩。

任乃強請到一位藏語翻譯,為他把說唱的內容逐句翻譯成漢語,之後他把這些內容整理記錄,仿照說唱者的語調,按照漢語的韻律譯出。於是,歷史上第一篇格薩爾史詩的漢譯本誕生了。

之後的十幾年中,任乃強多次深入藏區進行實地調查,在對格薩爾史詩有關文獻史料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他認定《格薩爾王傳》是一部藏族詩史。從此,格薩爾研究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一千年前,雪山巍峨,江河蜿蜒,遊吟詩人們傳唱著格薩爾王的故事,一千年後的今天,山河依舊,史詩《格薩爾王傳》的傳播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格薩爾王傳》漫長的生命中,學者們的加入,只有很短的一段歷程。然而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對於《格薩爾王傳》的研究,卻已經深入到文學、史學、宗教、民俗、社會學、語言學等諸多領域。

幾代學者們的努力,對於《格薩爾王傳》的搜集保護有非常大的作用。《格薩爾王傳》如今已經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僅從篇幅來看,已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更重要的是,它遠遠沒有止步於此,它還在不斷地生長。

在這一片廣袤的雪域高原,舉目所及,沒有什麼比高山更加雄偉。高山的面龐隱藏在冰雪之下、雲霧之中,沉默、冷峻,令人敬畏。也許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這一座座雪山,就是神的領域,是世界雄獅大王格薩爾未曾遠去的背影。

來源: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人境•先賢|格薩爾王:藏族英雄 史詩流芳
    格薩爾王傳說中,他同父異母的親密兄弟嘉察協噶(母親是漢族),戰功顯赫,貢獻巨大,直到最後在戰場上英勇犧牲,是說唱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人格最為完美的正面英雄。甘孜州有格薩爾王出生地——阿須草原遺蹟、格薩爾王古都森周達澤宗遺址、格薩爾王妃珠姆官寨遺址及戰爭遺址等。以其為原型形成的口述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現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格薩爾王城將於今年9月中旬開城 打造甘孜旅遊新勝景
    屆時,甘孜縣將舉辦格薩爾王城開城儀式暨第二屆中國甘孜珠牡迎秋節系列活動。甘孜格薩爾機場也將同步通航,成都、重慶飛甘孜縣僅需1小時。格薩爾王城推介會現場  重現史詩場景 描繪格薩爾文化「全景圖」  格薩爾王是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流傳千年,享譽世界。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46):格薩爾文化...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46):格薩爾文化走廊│冷兵器英雄 2020-07-13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踏著詩歌去旅行4:格薩爾王走過的地方 今天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其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實為罕見,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到處都有格薩爾王的故事和傳說。關於《格薩爾王》的史詩、說唱、繪畫、寺廟建築等地方傳統民間文學、藝術形態,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這個千年來被無數代人傳唱的英雄,是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裡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創造了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活史詩。
  • 胖達逛甘孜|⑤格薩爾王城:卓達雪山下的英雄史詩
    古老悠久的格薩爾文化,如千古永垂的文化寶典。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核心區和康北格薩爾文化旅遊圈腹心地帶的格薩爾王城,位於甘孜州甘孜縣東南部,建于格薩爾史詩「霍嶺大戰」遺址之上,是這片雪域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格薩爾王,藏族人民引以為傲的曠世英雄,生於公元1038年,歿於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徵北戰,統一了150多個部落,嶺國領土始歸一統。
  • 大型紀錄片《魅力四川》第四集《和諧共生》解說詞
    魅力四川   第四集 和諧共生   這裡,是橫斷山脈的最高點,也是四川省的最高地。這座巍峨的巨峰,海拔7556米,被稱為「蜀山之王」。貢嘎山,是珠穆朗瑪峰的姊妹峰,「貢」在藏語中是「雪」,「嘎」則是「潔白」之意。
  • 胖達逛甘孜|⑤格薩爾王城:卓達雪山下的英雄史詩
    古老悠久的格薩爾文化,如千古永垂的文化寶典。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核心區和康北格薩爾文化旅遊圈腹心地帶的格薩爾王城,位於甘孜州甘孜縣東南部,建于格薩爾史詩「霍嶺大戰」遺址之上,是這片雪域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 格薩爾王城之行紀實——看甘孜如何喚醒遊客心中的最美秘境
    ,從成都出發一路向西,可一覽川西之極致,這一次,在甘孜聆聽英雄史詩,與歷史隔空傳話。,一直千古流傳,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許多文人為追尋格薩爾王城,不遠萬裡跨越山河,也要一睹王城芳顏,感受格薩爾文化的精髓。
  • 文化和旅遊完美的結合,黃河源頭第一縣領略史詩《格薩爾》
    被稱為「黃河源頭第一縣」的瑪多縣是瑪域果洛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這片草原上到處都在傳唱史詩《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果洛是《格薩爾》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格薩爾》史詩中的重要情節都與果洛有關,被稱為「黃河源頭第一縣」的瑪多縣,是英雄格薩爾賽馬稱王的福地。
  • 甘肅這座縣城 有世界最大最美溼地草原 世界最長英雄史詩誕生於此
    作為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母親河命名的縣,這裡有奔騰的黃河、宛如仙境的草原溼地和神秘的阿尼瑪卿雪山。每到格桑花開的季節,黑色的犛牛、白色的羊群、潺潺的流水、一望無際的青草和勤勞的牧民,共同組成了草原上最美的畫卷。
  • 看了這部格薩爾藏戲,你就會明白
    聽說,藏區每一頂帳篷裡,都有一部《格薩爾王》的故事,藏族每一位說起格薩爾王故事的人眼中,都會閃爍著光芒。昨晚,來自四川省甘孜州的耶吾布美藏戲團,在上劇場演繹了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賽馬稱王》。圖說:《賽馬稱王》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康巴漢子演英雄格薩爾藏戲《賽馬稱王》來自史詩《格薩爾王傳》,講述了少年覺如成為格薩爾王的故事。
  • 用現代精神「重述神話」,阿來12月再登名人大講堂詳解格薩爾王
    他將以「藏地英雄 史詩流芳」為主題,為廣大讀者解讀傳奇人物格薩爾王。這也是阿來繼2018年12月10日首登「名人大講堂」帶來《東坡在黃州》之後,第二次登上「名人大講堂」。時間流轉,恰好兩年過去,從蘇東坡到格薩爾,阿來的講述值得期待。
  • 「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首部電影全國院線同步上映
    果洛州文體旅遊廣電局供圖中新網瑪沁8月21日電 (孫睿)8月21日,國家級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程系列產品之一《格薩爾藏戲》全國院線同步上映,這也是「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首部電影全國院線同步上映。
  • 川藏北線上的浪漫之都——格薩爾王城
    川藏北線上的浪漫之都——格薩爾王城 王城有王妃,遺世而獨立 憶往昔,格薩爾王城, 是格薩爾史詩「霍嶺大戰」遺址之地, 刀光劍影下,是硝煙戰火的滄桑, 看今朝,格薩爾王城,煥發活力, 永葆風華下,是歷史名城之魂。
  • 如今在高原依然有人傳唱的「格薩爾王」,來聽聽著名作家阿來怎麼講
    《〈格薩爾王傳〉大全》全書總計1.3億字,包括300卷精裝本,囊括了歷史上《格薩爾王傳》的手抄本、木刻本、早期鉛印本以及新近整理的說唱本等多個版本。其中,很多版本都是首次公開出版的。據介紹,該套叢書籌備歷時十年之久。在策劃、搜集、整理、出版過程中,編纂委員會做了大量墾荒式的工作。有數據顯示,《格薩爾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格薩爾文化也有生態保護區?在哪裡?效果咋樣?
    來源 | 中國民族報 今年年初上映的電影《格薩爾藏戲》,講述了草原上的孩子扎德一心想要學習《格薩爾》藏戲表演的故事。沉迷《格薩爾》藏戲的小扎德,偷偷地跑到縣文化館藝術團參與《格薩爾》演員角色選拔。他的執著最終打動了縣文化館館長,館長答應在業餘時間教他表演《格薩爾》藏戲。
  • 中國甘孜第三屆珠牡迎秋節在格薩爾王城震撼啟幕
    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裡,擁有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與318國道川藏南線相比,317川藏北線是一條藏區人文故事的線路:沿途高聳入雲的雪山,狂野奔騰的河流,無垠的草原,潔白美麗的帳房
  • 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穿越時空 回歸初心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6日電 題: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穿越時空 回歸初心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部劇為我們過去和現代的人共同演繹了生動、鮮活的故事,讓我們穿越時空,回歸初心,經歷了一次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擔當教育的精神洗禮。」16日晚,觀看完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後,來自內蒙古黨校的觀眾樸華如是告訴記者。
  • 「金馬」奔馳在草原上
    雷建攝清晨第一縷晨光下的色達金馬草原。雷建攝八月的色達金馬草原青山如黛、遍野花開、生機盎然。獨特的地理與人文滋養了色達燦爛的文化,色達擁有色達藏戲、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格薩爾文化藝術之鄉,放歸心靈的金色牧場。色達意為「金馬」,相傳在縣城所在地色塘發現一馬形黃金而得名。夏日清晨的金馬草原,綠草在風中搖曳,數不清的牛羊在草地上低頭覓食,伴隨帳篷裡飄出的嫋嫋炊煙,在晨光裡勾勒出一幅柔美的畫卷。
  • 青藏高原的明珠(15)—格薩爾王獅龍宮殿
    參觀完查朗寺,回頭來看格薩爾王獅龍宮殿。格薩爾王獅龍宮殿,位於達日縣(建設鄉)境內,距達日縣城約18公裡。如今,經過十多年的陸續建設,在原址上重建了格薩爾大王獅龍宮殿。2006年9月,格薩爾大王獅龍宮殿主體工程已經完工,一些附屬建築也正在加緊施工。我們到時正殿並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只能是路過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