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開局新展望
(5)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曉紅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旅遊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隨著我國疫情的有效防控,國內旅遊市場逐漸復甦,旅遊消費者也習慣了戴著口罩出行的旅遊新常態。
展望2021年,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旅遊市場保持穩定復甦態勢有較高的確定性,旅遊消費開啟「內循環」模式。國際旅遊市場則要看2021年全球疫情演變情況。而對於旅遊企業而言,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之路。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 旅遊行業迎來新變化
「以國內旅遊大市場為基礎,國內旅遊經濟大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李仲廣告訴記者,文化和旅遊融合、數位化新技術、新基建產業政策等奠定了我國旅遊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院長谷慧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20年疫情深刻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也使旅遊業產生了一些新變化。一是國內旅遊消費升級,帶動旅遊產業由價格競爭向品質競爭變化;二是旅遊產業數位化轉型進一步加快;三是本地化休閒旅遊市場蓬勃興旺。新興的運動休閒、網紅文化打卡等將成為新增長點;四是消費者對旅行中的公共衛生安全、綠色生態等更加關注,對旅行交通工具的清潔消毒和防疫標準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提升對旅遊供應鏈體系安全新的要求和高標準。五是疫情與地緣政治動蕩導致的國際旅遊短期下滑和內需牽引將給我國旅遊企業和品牌市場競爭提供窗口期;六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會進一步促進農旅深度融合發展,傳統鄉村旅遊將從傳統小農經濟向集約化和品質化發展,進入新鄉村旅遊3.0時代。
馬蜂窩旅遊聯合創始人、CEO陳罡對疫情之後旅遊市場變化的判斷是重視旅遊安全,發掘小眾秘境和重視極致體驗。2021年,這些市場趨勢仍將得到延續。
2021年國內旅遊業增長強勁
「儘管旅遊業受到外生性的衝擊,但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仍然強勁。在防疫常態化下,2021年中國內需旅遊市場會更加健康理性和繁榮,通過本次危機浴火淬鍊生存下來的旅遊產業的韌性也會更加強勁。」谷慧敏表示。
景域驢媽媽集團副總裁任國才認為,受制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和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疲軟的影響,中國的入境旅遊在未來幾年內會很艱難,入境旅遊復甦和增長乏力;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中國公民出境遊需求難以釋放,明後年出境遊復甦依然有較大困難。2019年,中國遊客在海外消費有2萬億元人民幣,受疫情影響及國際形勢變化,未來幾年,這個2萬億元境外旅遊消費將「出口轉內銷」,國內旅遊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旅遊內循環」,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總體穩定下,預計2021年國內旅遊將迎來V型反彈,產生新一波的旅遊增長。
同程旅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新一輪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旅遊消費、旅遊產業的數位化將是大勢所趨,從基礎設施到具體的旅遊產品都能看到這些改變,服務的效率將有質的提升。此外,隨著旅遊消費的日益大眾化和多樣化,異地的旅遊觀光將被本地化的休閒消費取代,圍繞本地化的產業構建和產品創新將進一步激發消費需求的釋放,從而創造更多新的機會。
李仲廣認為,旅遊消費是綜合性消費和最終消費,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激發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旅遊企業向多元化發展
2020年,旅遊企業全年業績預計以虧損為主,虧損局面或將延續至2021年上半年。對於謀求自救的旅企而言,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之路。
馬蜂窩旅遊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告訴記者,後疫情時代,旅遊企業一邊艱難求存,一邊被迫轉型。受疫情影響,出境遊業務幾乎歸零的情況下,出境遊商家將境外的優質產品思維帶回國內,傳統包機、包船、包車的資源型供應商重新審視資源,設計產品,重視服務質量、品牌建設和產品創新,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這對旅遊業的中長期發展也是一件好事。
「傳統旅遊企業要向數位化發展,線上企業和數位化平臺要向內容創造和消費場景轉型,線上線下互動,共同促進智慧旅遊發展。」李仲廣表示。
任國才介紹,疫情之下,驢媽媽旅遊網果斷轉型,一方面加快旅遊產品轉變,拓展銷售產品品類,另一方面加快旅遊營銷轉變,主動擁抱旅遊直播。
在馮饒看來,遊客的需求始終是「玩得好」。隨著旅遊業態的不斷發展和主流客群的代際變化,人們對「玩得好」的核心定義逐步從「抵達」轉向「深度體驗」,年輕遊客的個性化需求,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趨勢。對於整個旅遊供應鏈來說,如何快速深刻地理解這些時刻處於變化中的消費需求,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產品設計來滿足人們不同的旅行夢想,是目前產業鏈的關鍵任務。
監 制丨王忠宏 王 輝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