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9年底烏拉圭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之後,又一個南美洲國家有意在成都或重慶開設領事館了。
據阿根廷媒體《當代》雜誌報導,新任阿根廷駐華大使克萊科勒爾在接受專訪時說到,「阿根廷將在四川或重慶開設新領事館。」他表示,未來的四川/重慶領事館將打破傳統的沿海格局,建立不同以往的中阿關係。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領事館的引進不僅可以彰顯當地對外開放的水平,對政治、經濟、民生也都有實質性的利好。而成都和重慶作為西南地區的兩大中心城市,由於距離較近,在引進領事館方面就構成了直接競爭關係,近些年更是暗戰頻起。它們到底在爭什麼?
城市競爭力的「代名詞」
要想知道成都和重慶在爭什麼,就要先弄清楚領事館是什麼,它能給地區帶來的好處有什麼,以及它選擇城市的考量和標準。
我們先來看看領事館是什麼。所謂領事館,是一國駐在他國某個城市的領事代表機關的總稱,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它領事事務。它與派駐首都的大使館有著明顯不同:大使館是外交代表機關,職責範圍遍及駐在國各個地區,首要職責是促進兩國的政治關係;而領事館的職責範圍只在駐地附近的部分區域,比如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所管轄的領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所管轄的領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和西藏。領事館的主要職責是維護該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向該國公民頒發或延期護照、向外國公民頒發籤證。目前共有87個國家(地區)在內地城市開設領館,開設數量最多的就是「旅遊大戶」泰國。
外國領事館選擇駐地城市一般都會從該城市在整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物流等多方面考量,說白了就是看這座城市對該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一般來講,政治地位高、經濟實力強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有著更廣闊的腹地,是外國領事館選擇駐地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中國內地擁有領事館的18個城市中,有14個都是直轄市或省會城市,比如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瀋陽、武漢等。而且這些城市不僅經濟活躍、國際化程度高,大體上也是該區域的科教、文化中心,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領事館對領區的覆蓋。
除此之外,地理位置也是一些鄰國選擇領事館駐地的重要考量。沿邊沿海開放城市也會擁有少量領事館,比如孟加拉國就將其在中國的唯一一個領事館設在了昆明,緬甸選擇了昆明和南寧,朝鮮選擇了瀋陽。
那麼領事館能為一座城市帶來什麼呢?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本地公民辦理出國籤證更為容易。比如成都有美國領館,就不用去其他地區往返奔波了。再者,領事館所在城市可有更多與該國政治、經貿、文化領域交流的機會。比如海外企業在華設立地區總部時,靠近本國使領館和其他機構是重要加分項。又如此前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訪華,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成都均是重要站點。
更重要的是,領事機構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由於領事館選擇的城市一般都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因而一個城市外國領事館的多少從某種意義上是城市競爭力的反映,也能極大提升當地的國際知名度。所以,領事館歷來也是各大城市必爭之所,而地理距離較近、輻射範圍也幾乎重合的成都和重慶,在這個「戰場」就有著直接競爭關係。
長達10餘年的「領館第三城」之爭
從現有領館數量來看,成都、重慶均處於內地城市的中上水平,雖然加起來也遠遠夠不上一騎絕塵的上海或廣州,但比瀋陽、昆明、南寧這些沿海沿邊城市或武漢、西安這些內陸中心城市還是要高得多。
此外,成都還有一個斯裡蘭卡領館自2016年起暫時閉館,另有5個領館已經確定但暫未開館,加起來的話就有20個領館。重慶還有一個白俄羅斯領館暫未開館,加起來的話是12個領館,成都可以說穩坐內地「領館第三城」了。
但成都的優勢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一面倒的。1985年成都迎來首家領事館之後,將近20年的時間沒有引進任何領館。直到2004-2008年,成都以每年1-2家的速度先後開設了德國、韓國、泰國、新加坡、法國和巴基斯坦6個重要國家的領館,一舉超越重慶。但2008-2013年,重慶也迎來了菲律賓、匈牙利、衣索比亞、加拿大、丹麥、荷蘭、義大利7個國家領館,若不算2008年計劃在成都入駐但至今暫未開館的菲律賓,重慶領館數量比成都還多了1個。
其中,雙方在德國、菲律賓領館的「爭奪」曾引發網友們的「強勢圍觀」。21世紀之初,坊間就有傳聞說德國在西部籌劃設立領事館,選擇重慶的可能性很大。重慶市外事辦公室的官員也曾公開宣稱:「作為西南最大工商業城市,重慶地處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豐富地區的結合部,有利於領事機構為海外商業向中國西部拓展服務,很有希望成為中國西部的領事中心。」為此,重慶特意在城區闢出領館區,面積由原定的700畝增至1200畝,是當時西部最大的領館區。
但意外的是,德國最終選擇了成都。德國領館成立後的10餘年間,在川德企數量由幾家增長到100多家,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等知名德企,德國也成為四川在歐最大投資來源國,成都可謂是「名利雙收」。
後來在菲律賓領館的爭取上,成都卻頗為失落。2008年,菲律賓在成都設立總領事館的協議已經達成,但在當年年底,菲律賓駐重慶領事館卻率先開館,領區為重慶、雲南和貴州。2008年至今已有10餘年,菲律賓駐成都領事館仍未開館,不少當地人已默認此館基本落空。
2014年起,成都在領事館的引進方面開始大步甩開重慶,先後引進了以色列、紐西蘭、波蘭、捷克、印度、瑞士、奧地利、希臘、尼泊爾和西班牙,重慶卻只引進了烏拉圭和白俄羅斯。同樣都是西部地區中心城市,重慶近些年為何爭不過成都了?
成都拿下「領館第三城」的底氣
說起來,要論政治地位,直轄市重慶比副省級城市成都要高;論經濟實力,重慶GDP一直都比成都高。那為什麼在領館引進方面,重慶就落後成都呢?
首先,相較重慶而言,成都具有更為廣闊的輻射範圍。成都是8000多萬人口大省的省會,所在省份四川與7個省區市相接,包括了重慶可以輻射到的雲南、貴州和陝西,還包括西藏以及一些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而重慶則更接近中部,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早已是廣州、上海的輻射範圍,重慶優勢不大。
其次,成都是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高速、鐵路、軌交、航線均比重慶方便。截至2019年,成都高速公路1055公裡,而總面積約為成都6倍的重慶,高速公路總裡程僅為3233公裡;成都軌交運營線路341公裡,重慶為328公裡;成都航線規模位列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近些年中歐班列的頻繁開行,也為成都帶來了不少優勢,比如可以直達成都的波蘭和奧地利,最終就把領事館建在了成都。
第三,成都的對外開放程度要高於重慶。從國際航線和出入境旅客吞吐量來看,2018年成都雙流機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位列第四,達到重慶江北機場的1.85倍;截至2019年,成都共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26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73條,重慶共開通國際(地區)航線95條。從世界500強企業來看,共有301家落戶成都,293家落戶重慶。從國際友城關係來看,目前成都的國際友城和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已有103個,重慶僅有46個。
積極開放的成都確實在爭取領館方面優勢很大。其中尼泊爾就因為首都加德滿與成都締結友城關係,且在30多年前就開通了直達航線,將領館設在了成都。澳大利亞、紐西蘭也因為與成都關係緊密,將領館設在了成都。2004年兩城爭取德國領館,重慶希望很大最終卻落敗,坊間就有不少聲音表示是重慶方面不積極所致。後來更有市民寫了一封公開信,直言重慶外事活動工作態度不積極,與成都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
最後,成都有著政策支持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16年4月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對於成都的定位就包括「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再加上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閒適的茶館文化、可愛爆棚的國寶熊貓以及更強的高校資源,都讓它在爭取領館方面底氣十足。
不過,重慶作為經濟實力強橫的直轄市,以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同時又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樞紐,未來爭取更多領事館也頗有優勢。成渝兩市的領事館暗戰,必然還將繼續。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南方周末、華龍網、城市戰爭、實況時報、成都向上、川渝橫貫線、黃桷樹財經、外交部官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