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政穩得住金融中心地位嗎?林鄭月娥:願與深圳強強聯手

2020-12-25 騰訊網

與非典後的一系列「大禮包」相比,香港此次獲得的相關政策支持被認為相對間接,能否把握機會則仍需其在獨特的政經格局下擺脫羈絆實現破題

11月25日,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發布其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當日晚間,香港市民在街頭觀看與之相關的新聞報導。《財經》記者 焦建/攝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11月25日,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發布其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

在新冠疫情第四波襲來、經濟形勢仍難言回暖的當下,這張香港將如何穩住局勢的「發展藍圖」以「砥礪前行重新出發」為題目,共計56頁、3萬多字,涉及民生、疫情應對、國民教育等多個領域新政策,亦規劃了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化合作的多項措施。

值得提及的背景,是其原定於10月中旬公布,但當時林鄭月娥以訪京為港爭取惠港措施為由決定押後公布,並稱「想不想有一份更有內涵的《施政報告》」。香港社會各界隨之期待該報告將怎樣更有「內涵」,相關措施如何「惠港」。

為對此進行呼應,據相關讀過此前版本的人士解讀稱:最終版本的報告首先點明了爭取到的惠港政策七大成果,包括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空樞紐、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同時打通大灣區交通經脈,落實「港車北上」、支持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一地兩檢」等。

細讀報告文本,此份施政報告的重點在於鞏固香港優勢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兩方面。在解釋背景時,林鄭月娥也坦言:中國內地在嚴控疫情的努力下,經濟已快速反彈。香港特區享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而粵港澳大灣區正為香港經濟復甦提供了動力。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進一步解讀稱:該報告以大灣區發展為主軸,釐定明確策略發展方向,香港須把握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成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及國際大循環「促成者」。

宏觀而言,該份報告被部分人士解讀為針對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而進行編寫及修改,今次報告在各方面均主動融入發展大局。但與非典後的一系列「大禮包」相比,香港此次獲得的相關政策支持則可被認為是相對間接,香港為把握機會,則仍需其在獨特的政經格局下擺脫羈絆實現破題。

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重點

作為重點政策之一,在《施政報告》中,「粵港澳大灣區」被提及了45次,相關的合作項目及政策亦分布在不同章節,包括支持香港機場管理局投資入股珠海機場、共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落馬洲河套區,以至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企業聘請兩千名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

在此之前,受疫情及社會運動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不少創科研究人員的離港意願增加。為吸引人才,該報告則提出建議動用20億元推出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用以吸納學者或連同其科研團隊,目標引入100位科研人才,預計2021年中正式申請撥款。

與以往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相比,此次計劃涵蓋的範圍更大,並非只針對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範疇,被認為或可讓香港的創新生態圈發展有更多新可能。

為給這些新人才提供實驗室等場所,作為合作重點,「中央政府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地政府正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冀「實現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林鄭月娥稱。

該報告亦對深港合作著墨頗多。林鄭月娥表示:「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這兩座毗鄰城市的關係獨一無二,且歷久常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前店後廠』,到今日在科技創新上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在訪問深圳期間,亦與深圳市領導同意以『創新思維、突破界限、資源共享』的精神推動有關的工作。」

事實上,此次提出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即包括位於落馬洲河套的港深創科園及對岸的深圳園區。而在此前提出的港深創科園規劃中,則共有67座樓宇分兩期發展。

據《財經》記者了解:港深創科園目前仍在平整土地階段,預計到2021年第四季度才能交付第一幅地建設,第一批建設涉及8座樓,其中3座包括兩座「溼實驗室」(即生物化學項目)及一座宿舍,會率先於2024年落成,其餘會於2026年至2027年落成。

與之相比,位於深圳福田一方的深圳園區面積較香港的大,且已有現成設施。為實現「創科路上,沒有最快,只有更快」的相關提法,香港方面決定先由香港科技園公司向深圳租用及管理深圳園區部分大樓設施,讓有意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港企先落戶深圳。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還將向立法會申請逾320億元發展港深創科園,其中包括於一兩個月內,向工務小組申請130多億元作建設連接的路道、排汙、環保等設施,以及11億元興建消防及救護站;其後會再向財委會申請172億元興建首批8座樓宇,以及8億元營運資金。

但亦有香港的科技創新界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目前亦有一系列相關問題尚未明確答案,比如將在深圳園區引進何種產業的新公司,哪些公司則會放在香港的園區。此外,相關的配套政策亦需要協商,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生物樣本流通等。相關的規劃亦要包含住宅、社區設施、交通、醫療等配套措施。

值得提及的,是報告也指出:港深兩地正在將研究在位於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取「一地兩檢」。而當位於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安排後,香港落馬洲管制站逾20公頃的土地將會「功成身退」,釋放作其他用途。

目前的公開消息顯示:香港方面傾向於將有關土地改劃作科技創新用途,或會用作配合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然而,有關土地鄰近溼地及魚塘,所以只能作中低密度發展,高度限制於10層高以下。

與非典後的一系列「大禮包」相比,香港此次獲得的相關政策支持則可被認為是相對間接,香港為把握機會,則仍需其在獨特的政經格局下擺脫羈絆實現破題。

「之前深圳一直提供不少優惠政策,但香港創新企業真正進入內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關的園區如能提供中介或者緩衝的角色,則未來可期。」前述人士指出,「最不希望的,就是再打著科技創新的幌子圈地做科技人才的生活配套,最終重蹈以往成為房地產項目的覆轍。」

惠港政策如何落實?

據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當地經濟同比實質收縮3.5%,相較二季度收縮9%已呈現緩和;三季度經濟環比實質增長2.8%,結束了連續五個季度收縮的情況。香港今年前三季度經濟負增長7.2%。特區政府對全年的經濟預測亦由原來的負增長6%至8%,修訂為負增長6.1%。

新冠疫情加上因去年下半年各種因素對商業活動的影響,香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備受打擊。在經濟仍難言景氣的背景下,除科技創新等領域,如何關照民生及經濟的其他領域,亦是該施政報告備受矚目的焦點領域。

在應對疫情方面,林鄭月娥表示:中央支持並要求香港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目標,在疫情可控下通過「健康碼」,逐步恢復通關。而內地亦會向香港提供疫苗,有需要時候預留內地製造的疫苗供港。

在經濟層面,林鄭月娥透露: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除了會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訪京期間中共中央同意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

為幫助在內地設廠生產出口貨品的港商,轉投拓展內銷市場。報告提出香港貿發局將聯同廣東省及有關商會推出一站式「GoGBA」平臺,為港商提供全方位支援,涵蓋大灣區市場與政策資訊、諮詢服務和培訓,以及企業推廣、拓展與對接服務。

為真正發揮香港的國際經驗和專業優勢,香港特區政府也正在與國務院相關部門協商合辦高層圓桌會議,探索優化現代企業管治及加強科研應用等工作,相互協作以提升「走出去」的競爭力;並於未來一年開展「內地企業夥伴交流及對接計劃」,安排內地企業跟香港專業服務界別交流對接,促成合作,並深化雙方的能力建設,提升項目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專業水平化。

在民生等其他領域,林鄭月娥則指出: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實早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原則上通過的24項政策措施,近期將出臺在港珠澳大橋實施「港車北上」的便利等。

事實上,隨著粵港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大批香港市民在大灣區內定居和生活,醫療需求日益增加。為此,香港將儘快經廣東省審批先行落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行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安排,並適時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藥物及醫療儀器。同時,容許在香港已註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

為解決當地住房問題,報告則在相關政策中提出將為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基層家庭,變相提供租金津貼,以及資助非政府機構租用一些酒店和賓館單位,作為過渡房屋。

為拉動經濟,香港在疫情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及修繕則正在加速。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投資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超過1000億港元,並致力令工程項目可以儘快開展。為了在短期內可推出更多可創造就業的地區民生工程,林鄭月娥建議立法會批准把由整體撥款資助的每項小型工程開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萬港元提升至5000萬港元。

整體而言,有香港媒體將這些措施解讀為「溼碎」,意指新意其實不多。例如將海洋公園重整與活化珍寶海鮮舫等結合起來,包裝成「躍動港島南」計劃,然而海洋公園前景未明,要將南區打造成為消閒玩樂區,容易流於紙上談兵;至於200元交通津貼、預留20億元支持電子學習等,也只是現有措施的一些延長和優化。

至於政策並未涵蓋各界期待的「全民派錢大禮包」政策,則應與民生困難沒法在短期內紓解有關。此外,在過去的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當中,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派出了大概3000多億的資金,林鄭月娥對此直言,「實難以持續增加開支」,意即政府已沒太多彈藥出招,大家要準備過一段緊日子。

新出臺的這200多項措施如何具體落實,如何像其封面的藍色所寓意的那樣為香港帶來藍天和希望,目前仍是見仁見智,有待於在實踐中檢驗成效。

本文為「香港經濟求穩」系列報導之五

相關焦點

  • 林鄭月娥: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未削弱 僅次於紐約倫敦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外媒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月13日表示,數月以來的抗議活動並未削弱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據路透社1月13日報導,林鄭月娥在一個區域性金融論壇的開幕式上說,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香港的金融體系得以保持穩定。她舉例說,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內地其他企業在港上市。林鄭月娥說:「儘管我們經歷了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和挑戰,但就像我們的金融體系一樣,我們城市的力量和韌性沒有被削弱。」
  •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多次提深圳:深港強強聯手,大有可為
    林鄭月娥表示,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 2 與深圳強強聯手,大有可為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注意到
  • 香港多措並舉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新華社香港11月25日電題:香港多措並舉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新華社記者 李濱彬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
  • 財經觀察:香港多措並舉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新華社香港11月25日電 題:香港多措並舉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新華社記者 李濱彬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
  • 林鄭月娥:鞏固提升香港機場作為大灣區航空樞紐的地位
    日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香港與深圳一河之隔,經濟發展枝幹相持,深圳這40年迅速崛起與香港息息相關。深圳的「生日大禮」會對香港的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香港將如何抓住新的改革開放機遇再出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作出權威回應。
  • 專訪林鄭月娥:大灣區對香港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上)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近兩年,在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經濟陷入衰退。遭遇重創的香港亟待走出困局,本期《建言大灣區》嘉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暢談香港如何全面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香港經濟自由、開放,繁榮的對外貿易讓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特區政府緊抓大灣區機遇,將香港優勢產業引入大灣區市場,全方位加強與粵澳兩地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
  • 林鄭月娥:香港特區政府將銳意保持海陸空運輸樞紐地位
    新華社香港8月24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4日在諮詢會上表示,特區政府仍銳意保持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海運中心和區域物流樞紐的地位。這次關於2020年施政報告的諮詢會首次以視頻會議形式進行,諮詢會上林鄭月娥聽取航空、航運和物流業界持份者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意見。
  •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然穩固
    美歐和日本不少唱衰香港經濟的聲音藉機抬頭,指出三大世界金融中心「紐倫港」(紐約、倫敦、香港)之稱將不復存在,轉而被「紐倫坡」(紐約、倫敦、新加坡)代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真的不保了嗎?   金融地位25年內難被取代   英國銀行家、滙豐銀行行政總裁歐智華對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力依舊保持樂觀。
  • 玖富集團:布局金融科技版圖,國際化戰略行穩致遠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近年來,作為國內知名的以人工智慧技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近年來,作為國內知名的以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金融科技企業,玖富集團以中國香港為中心,持續布局金融科技版圖,國際化戰略行穩致遠。
  • 玖富集團:香港金融中心久經考驗,展現出強韌力與穩定性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
  • 林鄭月娥揭曉赴京成果 施政報告以大灣區為主軸
    由於外界對於林鄭月娥此前赴京爭取到的「惠港」政策頗為關注,此次的施政報告中單獨列出赴京成果,共涉及金融、航空、科創、抗疫等七大領域。香港機管局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林鄭月娥指出,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建議,包括容許機管局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讓兩個機場達至更好的協同效應。國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粵港可開展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的籌備工作,強化大灣區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 林鄭月娥:香港政府非常重視與深圳前海的合作
    觀點地產網訊:12月6日消息,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個有關前海服務業合作會議的視像致辭中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與前海的合作,與深圳市政府和前海管理局保持緊密溝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林鄭月娥表示,期待前海推出更多開放措施。
  • 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被動搖?這遠遠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的數據顯示:2019年在香港設立營業地點並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非香港公司共有2000多家,相比2018年新增的1193家上升了67.64%。 然而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商業遭受巨大衝擊。隨著關口封閉、商業中斷,許多人開始擔心: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將不保。
  • 破局攻堅,唯有創新——香港多管齊下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其中的重要機遇和動力,香港可憑其獨特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互補發展。同為大灣區城市的深圳毗鄰香港,兩地在創科產業發展上具有不同的優勢。香港的國際化環境有利於匯聚各地人才,深圳則擁有完善的工業製造基礎,兩地能做到互相補足,強強聯手,在創科合作上兩地正不斷深化。
  • 林鄭月娥:堅守「一國兩制」原則 願2020年香港能重新出發
    新華社香港12月31日電(記者周文其)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31日表示,2019年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大家很希望儘快走出困局。她會堅守「一國兩制」原則、維護法治這一核心價值,為社會尋找出路,希望2020年香港可以重新出發。
  •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1月3日起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
    原標題:港府公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起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環球網報導記者趙友平]港府剛剛發布新聞公報稱,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日(11月3日)至周六(11月7日)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
  • 正本清源再出發——專訪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兩周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在香港特區刊憲公布生效,為香港恢復安寧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奠定堅實根基。日前,在香港禮賓府會客室,林鄭月娥就實施這部法律等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 金融中心排名:上海反超香港,北京深圳廣州成都12城登榜
    來源:西部城事來源丨國民經略金融中心,歷來是城市必爭之地。近日,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7)發布,內地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青島、天津、南京、大連10個城市入圍,加上香港和臺北,中國共有12個城市入圍。
  • 香港各界歡迎居住證新政:體現中央對港人關懷
    當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見傳媒時對中央出臺《辦法》表示歡迎,認為《辦法》具突破性,回應了香港居民和團體的長期訴求,相信居住證新政肯定會受港人歡迎。她對中央政府過去1年陸續推出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的措施表示衷心感謝。林鄭月娥表示,《辦法》將於今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
  •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了「定海神針」
    6月30日,香港國安法正式出臺,為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為香港儘快走出困局、恢復繁榮穩定局面,提供了強有力制度保障,引發全社會關注。 連日來,香港各界持續積極發聲支持香港國安法。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林廣兆表示:「香港國安法的落地施行,提振了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優勢沒有變化,未來還會更加鞏固和加強。」繁榮穩定,才是民眾之福「香港繁榮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