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故事:紡織和編織工藝

2020-12-23 百家號

紡織物是工藝美術的重要門類,作為紡織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紡輪、骨梭和骨針。我國最早的磨製精細的骨針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它標明那時期的人類已用針縫製「衣服」了。不過還不能說那時有紡織物。

到新石器時代,從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許多骨針、骨錐、陶紡輪、石紡輪。紡輪作為紡織纖維專用的工具,它的出現標明紡線歷史的開始。在這同一時期還發現了許多織物的印痕遺物。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發現陶製紡輪,織布的骨匕。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四千年前的屈家嶺文化中發現彩陶紡輪。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從事各種家庭手,工業生產,紡線織布已是普遍現象。發現有紡輪和印在陶器上的布紋痕跡。如半坡、廟底溝等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陶器上印有相當細密的布紋。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有經緯線各十根左右。

為了提高織布的效率,發明了織布的骨梭、骨匕。現已發現的骨梭有多種樣式:扁平式、空筒式,有的一端有孔,有的兩頭鑽孔。浙江省原吳興縣(1981年併入湖州市)錢山漾出土的麻布,每2.54平方釐米有經線七十八根,緯線五十根。比仰韶文化的紡織技術大為提高。

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華縣還發現染有朱紅色的麻布片。這個發現說明原始社會已有染色織物的審美要求,並且在實踐中作了染色的實驗。

我國是聞名於世的絲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先民已學會養蠶。在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半個蠶繭。在錢山漾的遺址中,發現有家蠶絲織物。密度每2.54平方釐米經緯絲各一百二十根左右。在絲織物出現的同時,我們的先民也學會紡織毛織物,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毛布便是實證。

紡織物從「織」的意義上說,它是編織的發展。編織由於所用材料都是天然材料的粗加工,如草、藤、柳、竹等材料,略經劈削修整便可使用,它應是紡織物的先驅。從陶器的產生情況看,編織物在制陶術出現之前已存在了。新石器時代許多陶器上印有編織物的印紋,半坡、廟底溝出土印有度紋的陶器說明當時席編技術的成熟程度和席編的普遍應用。原始社會人們善於就地取材製作工藝品,從錢山漾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竹編,說明太湖周圍的遠古先民利用盛產竹子的自然條件,大力製作竹編的才能。在這裡發現有竹簍、竹籃、簸箕、谷籮、竹蓆等二百多件。編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使用的竹條都經過刮光的細加工過程。編織花紋有許多種,如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紋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故事:紡織和編織工藝
    紡織物是工藝美術的重要門類,作為紡織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紡輪、骨梭和骨針。我國最早的磨製精細的骨針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它標明那時期的人類已用針縫製「衣服」了。不過還不能說那時有紡織物。
  • 傳統紡織工藝——指甲編織
    "tsumekaki hon tsuzure ori"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工藝,這一工藝來自日本的滋賀縣,顧名思義,這種技術需要使用指甲來編織,這是日本京都西津地區最古老的一種傳統紡織工藝。
  • 中國紡織工藝,橫跨千年的民俗藝術,帶你進入編織千年的夢!
    今天咱們來聊聊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手藝——紡織手藝。作為中國女性標籤非常明顯的一門民俗藝術,紡織手藝在農耕時代,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是誰都不可缺少的,而紡織藝術對應的就是衣。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之前是和動物沒什麼區別的。不過到後面慢慢的實用工具,解放了雙手,從變得更加聰明和具有創造性。從一開始用樹葉做衣服,再到後面用獸皮。這些都是大自然原有的材料。
  • 中國農業成就之古代紡織
    從傳說中養蠶、取絲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紡織機械的馬鈞,到傳播棉紡技術的農婦---黃道婆,到傳世巨著--《天工開物》,中國古代紡織史不斷被改寫,成就了異彩紛呈的輝煌成就。不同於質樸無華的傳統農具史,不同於造福於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於六畜興旺的畜牧史,中國古代紡織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絢爛,更多了些華美和溫暖。
  • 中國紡織工藝,橫跨千年的民俗藝術,帶你進入編織千年的夢!
    今天咱們來聊聊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手藝——紡織手藝。作為中國女性標籤非常明顯的一門民俗藝術,紡織手藝在農耕時代,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是誰都不可缺少的,而紡織藝術對應的就是衣。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之前是和動物沒什麼區別的。不過到後面慢慢的實用工具,解放了雙手,從變得更加聰明和具有創造性。從一開始用樹葉做衣服,再到後面用獸皮。這些都是大自然原有的材料。
  • 象牙紡織工藝的奧妙
    象牙紡織工藝的奧妙 2007-02-13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象牙紡織工藝,即用象牙劈成的絲,磨平打光後,紡織成各種物品。
  • 【紡織視頻】實用的紡紗工藝和知識視頻(紡織學堂、紡織接卸60s)紗線,紡織,紡織機械,紡織協會,紡織視頻號.
    通過視頻的形式,在零碎的時間學習紡織工藝知識。
  • 中國傳統的木工器具及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
    使用時,先用尺子在木料上定好尺寸,畫上標點,根據尺寸調整鐵釘的長度,鐵釘和標點對齊,右手握緊木勒子,左手按住木料,使勁一拖,便可在木料上劃出刀痕,省力方便。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一、伐木備料開採木料不僅在古代,至今仍然是家具製造很重要的一步。
  • 世界上最早養蠶紡織印染的國家是中國,織染工藝都遙遙領先於世界
    本文系作者擁抱的時候覺得溫暖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紡織、印染的國家是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織染工藝都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正所謂「錦繡中華,衣被天下」,歷史悠久的織染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時光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讓人動容。漢朝時,產自中國的棉、麻、絲綢等各種紡織品就經由陸路、水路傳入世界各地,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物質文明進步。紡織工藝的歷史溯源。最初,我們的先祖為了遮風避寒,用柔軟的樹葉、獸皮遮體。隨著漁獵社會的到來,先祖掌握了搓繩子的技能為之後紡紗這一技能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 金絲編織龍鳳衣驚現北京飯店金色大廳
    在隆重紀念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實施13周年大會上,中國30位收藏家向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國組委會捐獻了30件古代藝術品,並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展示了一批民間收藏的中華遺珍,有戰國白玉雄定天下擺件、清代綠珀蝴蝶元寶、新石器時期紅水晶骷髏頭雕件、契丹文觀音像金冊、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福字壺、唐代銅鎏金靈蛇化身觀音、戰國白玉四方太平組合禮器等,其中一套明代宣德年用金絲編織的龍鳳衣最奪人眼球。
  • 緣晚報48載從紡織工變成工藝大師
    緣晚報48載從紡織工變成工藝大師在南昌縣岡上鎮,有一個聞名全國的「教授村」,那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曾走出300多位教授。除了教授,岡上鎮還有一位享譽全國的「民間工藝大師」——熊大蒂。後來,熊大蒂發現,日常生活中,中國結比較少見,於是,保護中國文化瑰寶中國結的信念便在她心中紮根。受母親和鄰裡的影響,熊大蒂對編織毛衣、裁剪服裝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她成了一名紡織技術工。後來,工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為了養家餬口,她與下崗工人聯合辦起了童裝廠。但由於身體原因,經過兩次大手術後,她辦理了病退在家安心休養身體。
  • Bottega Veneta推出全新Intrecciato編織工藝腰包系列
    Bottega Veneta的Intrecciato編織工藝也許是如今時尚行業最為著名的工藝之一
  • 「紡織之光」碳纖維編織/成型加工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推廣活動在...
    11月26號,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和紡織工業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聯合舉辦的「紡織之光」碳纖維編織/成型加工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推廣活動(以下簡稱「活動」)在山東省威海市舉行。
  • 中國傳統的木工器具及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
    使用時,先用尺子在木料上定好尺寸,畫上標點,根據尺寸調整鐵釘的長度,鐵釘和標點對齊,右手握緊木勒子,左手按住木料,使勁一拖,便可在木料上劃出刀痕,省力方便。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一、伐木備料開採木料不僅在古代,至今仍然是家具製造很重要的一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織錦文化及紡織工藝
    西藏民間傳說織布機乃是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但吐蕃人傳統的「取毛為褐而衣」明顯透露出其不僅有「紡」, 而且有「織」的工藝。若說文成公主人藏所傳人的唐朝先進紡織工藝促進了吐蕃紡織技術的發展,似有可能,但言此前的高原居民便不曾布(主要是毛纖維織物)作衣,則實難置信。
  • 編織也是中華文化古老手工藝之一,值得傳承和發揚
    說起來,編織也是人類古老手工藝之一呢!尤其受到中國人的鐘愛,其中最有名的「中國結」甚至成為我們的文化象徵。人與人的相遇是結,故事的終點是結,字的最後落筆也是結,在各種各樣的結裡,都藏著細膩的情感,同時也有人對美好結果的祈願。含蓄內斂的中國人可能是現在世界上最會花式打繩結的族群了,而且編織成結以寄託願望的傳統古已有之。
  • 青銅瓷器,絲綢紡織,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農業、手工業、商業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作用,而每個朝代生產力的不同的發展狀況和政治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古代中國以農業為基礎.而商業則為輔助,促進歷史車輪的前進,那手工業的發展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 咬文嚼字:從幾個罕見漢字讀懂古代的中國紡織
    我國各族人民的紡織生產實踐,起源很早,範圍很廣,對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影響很深。因此,古代紡織相關的文字資料十分豐富,在我中華民族文化中處在特殊的地位。在漢族語文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詞彙與紡織生產有關。如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糸」旁的字有100多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織錦文化及紡織工藝
    西藏民間傳說織布機乃是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但吐蕃人傳統的「取毛為褐而衣」明顯透露出其不僅有「紡」, 而且有「織」的工藝。若說文成公主人藏所傳人的唐朝先進紡織工藝促進了吐蕃紡織技術的發展,似有可能,但言此前的高原居民便不曾布(主要是毛纖維織物)作衣,則實難置信。
  • 獨具匠心——傳統蘆葦手工編織工藝的創新
    手工編織工藝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遼河下遊地區手工藝編織工藝歷史悠久,這裡是歷史上最特殊、最重要的兩大流域文明的結合部,是中國東北地區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並有亞洲最大的蘆葦蕩。自古以來,編織蘆葦是當地居民的一項主要經濟來源。一望無際的蘆葦為這裡的蘆葦製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入冬待蘆葦枯時,收割打捆在家裡存放,隨用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