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物是工藝美術的重要門類,作為紡織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紡輪、骨梭和骨針。我國最早的磨製精細的骨針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它標明那時期的人類已用針縫製「衣服」了。不過還不能說那時有紡織物。
到新石器時代,從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許多骨針、骨錐、陶紡輪、石紡輪。紡輪作為紡織纖維專用的工具,它的出現標明紡線歷史的開始。在這同一時期還發現了許多織物的印痕遺物。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發現陶製紡輪,織布的骨匕。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四千年前的屈家嶺文化中發現彩陶紡輪。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從事各種家庭手,工業生產,紡線織布已是普遍現象。發現有紡輪和印在陶器上的布紋痕跡。如半坡、廟底溝等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陶器上印有相當細密的布紋。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有經緯線各十根左右。
為了提高織布的效率,發明了織布的骨梭、骨匕。現已發現的骨梭有多種樣式:扁平式、空筒式,有的一端有孔,有的兩頭鑽孔。浙江省原吳興縣(1981年併入湖州市)錢山漾出土的麻布,每2.54平方釐米有經線七十八根,緯線五十根。比仰韶文化的紡織技術大為提高。
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華縣還發現染有朱紅色的麻布片。這個發現說明原始社會已有染色織物的審美要求,並且在實踐中作了染色的實驗。
我國是聞名於世的絲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先民已學會養蠶。在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半個蠶繭。在錢山漾的遺址中,發現有家蠶絲織物。密度每2.54平方釐米經緯絲各一百二十根左右。在絲織物出現的同時,我們的先民也學會紡織毛織物,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毛布便是實證。
紡織物從「織」的意義上說,它是編織的發展。編織由於所用材料都是天然材料的粗加工,如草、藤、柳、竹等材料,略經劈削修整便可使用,它應是紡織物的先驅。從陶器的產生情況看,編織物在制陶術出現之前已存在了。新石器時代許多陶器上印有編織物的印紋,半坡、廟底溝出土印有度紋的陶器說明當時席編技術的成熟程度和席編的普遍應用。原始社會人們善於就地取材製作工藝品,從錢山漾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竹編,說明太湖周圍的遠古先民利用盛產竹子的自然條件,大力製作竹編的才能。在這裡發現有竹簍、竹籃、簸箕、谷籮、竹蓆等二百多件。編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使用的竹條都經過刮光的細加工過程。編織花紋有許多種,如人字紋、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