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脫貧故事,要從地名講起。
「馬場」這個名字很多,甚至可以講很「濫」。但我所在的馬場,確又非尋常。她始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今已經有1390年的歷史。她有一個雲盤袁氏建築群,是住建部第四批保護的傳統古村落。這個村落,從晚清至民國,創造了「八大子弟下東洋,三女學士金陵榜」的家族教育奇蹟。因水磨麵和馬場石,她又被賦予「水磨故裡,奇石之鄉」的美譽。
就這樣一個地方,外人一般很難把她與貧困聯繫在一起。這個離縣城只有30多公裡的地方,曾經是一個「走走停停堵得慌,一個上午就泡湯」偏遠之地。用老人們的話來說,幾十年來,去馬場的路從來沒有好的時候!
有一條好路,是馬場6萬多父老鄉親多年來的夢寐以求。然而,逐夢的過程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實現的。脫貧攻堅之前,我們的「路之夢」註定是一個「一次碰壁一次痛,一把心酸一把淚」黯然之旅。
如果不是「精準扶貧」思想指導,如果不是「大扶貧戰略」落實,我們馬場的「路之夢」不會在短短兩年間實現。2018年底,經過市縣鎮村四級兩年多的共同奮戰努力,「普四」路路面工程終於提等升級(縣道升省道)完成。一夜之間,馬場路到普定的路,涅變成「馬達一叫,三十分鐘就到」。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所有的馬場人第一次車行在這條嶄新的「老路」上時,都是感動的,而作為在馬場歷經了鎮長和書記崗位的我,更是百感交集,因為我們經歷過為這條路奮鬥的艱辛,因為我們肩負著6萬多人的期盼,重託和夢想實現後的「釋然」,讓我體會更加深刻,每每開車徜徉在「普四」路上,回顧多年的逐夢過程,我總是不禁感懷:不管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幹事創業夢,還是作為一個地方的發展夢,如果不與偉大的「中國夢」結合起來,最終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有了脫貧攻堅,我們馬場的「路之夢」才得以實現。所以,馬場人發自內心的喊出了感恩之聲:「扶貧政策真是好,馬場有了好路跑!」
得益於交通扶貧政策,馬場實現了數十年來日思夜盼的「一脈五絡通,戶戶路硬化」的出行條件大改善。、
馬場鎮以「我要脫貧」為動力,在產業發展上制定了「打造東大門,發展西出口,提升沿河帶,做靚小城鎮」為戰略目標,上下齊心,團結一致,攻堅克難,埋頭苦幹。政策的陽光普照著我們的奮鬥,結出了「北部萬畝韭黃,南部百萬肉兔;東部山水林田,西部茶山萬畝」的產業碩果。作為馬場特色的水磨麵產業也走出作坊式生產,邁進規模化軌道,向千萬產值逼近。
脫貧攻堅之旅,就是馬場鎮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過程。馬場創造了「一統六員一監督」的村級組織模式,突出了村黨支部「一統全局」的地位作用、促進了村級組織的職能提升,推動了村務監督不斷深化。我們還對農村黨員進行了「掛牌管理」,全鎮700多名農村黨員,特別是無職黨員的身份意識不斷增強,作用發揮不斷遞增,群眾監督的效應不斷擴大。因為有了強勁的黨建引領,馬場的「脫貧之夢」和扶貧成效才得以順利實現。2019年底,全鎮3046戶12112人全部實現脫貧。
新的徵程,我們滿懷信心。因為經過「大扶貧」戰略的洗禮,除了農業產業基礎的夯實之外,馬場小城鎮也同步完成了「通北接南,擴展兩翼」的城鎮發展戰略目標。向北,打通西堡大道,把鄉鎮的邊界經濟統籌到鎮區範圍;向南,修建迎賓大道,與S313省道連在一起;向西,開發和諧新區,為沿河小鎮擴容預留餘地;向東,打造沿河景觀,為特色小鎮增添魅力。
借力城鎮化開發,馬場鎮五年時間攢了價值2000多萬元的國有產權鋪面;讓馬場鎮資產實力從「身弱體虛」邁向了足夠底氣,為鎮村業態融合發展,鎮村兩級同步振興開了一個好頭。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有一句話:「必須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須身處局外,局外人有公論」。作為千百萬扶貧幹部之一,我也是身居其中,深知扶貧鏖戰中的艱辛苦累。這些艱辛苦累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已由同事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描述,展現得淋漓盡致。對於我而言,我更想跳出扶貧看扶貧,以今天之我審視過去之我,以過去之我比較現在之我,這一路旅程,讓我在馬場圓了小小的創業之夢,讓我有了更精彩的人生。
我覺得我是一個比馬丁·路德金更幸運百倍的人,因為他只能高喊「我夢想有一天......。」而我們,已經超越夢想,走過夢想的彼岸!
作者 | 李煥進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李煥進: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