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李煥進: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

2020-12-19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李煥進: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

2020-12-15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脫貧故事,要從地名講起。

「馬場」這個名字很多,甚至可以講很「濫」。但我所在的馬場,確又非尋常。她始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今已經有1390年的歷史。她有一個雲盤袁氏建築群,是住建部第四批保護的傳統古村落。這個村落,從晚清至民國,創造了「八大子弟下東洋,三女學士金陵榜」的家族教育奇蹟。因水磨麵和馬場石,她又被賦予「水磨故裡,奇石之鄉」的美譽。

就這樣一個地方,外人一般很難把她與貧困聯繫在一起。這個離縣城只有30多公裡的地方,曾經是一個「走走停停堵得慌,一個上午就泡湯」偏遠之地。用老人們的話來說,幾十年來,去馬場的路從來沒有好的時候!

有一條好路,是馬場6萬多父老鄉親多年來的夢寐以求。然而,逐夢的過程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實現的。脫貧攻堅之前,我們的「路之夢」註定是一個「一次碰壁一次痛,一把心酸一把淚」黯然之旅。

如果不是「精準扶貧」思想指導,如果不是「大扶貧戰略」落實,我們馬場的「路之夢」不會在短短兩年間實現。2018年底,經過市縣鎮村四級兩年多的共同奮戰努力,「普四」路路面工程終於提等升級(縣道升省道)完成。一夜之間,馬場路到普定的路,涅變成「馬達一叫,三十分鐘就到」。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所有的馬場人第一次車行在這條嶄新的「老路」上時,都是感動的,而作為在馬場歷經了鎮長和書記崗位的我,更是百感交集,因為我們經歷過為這條路奮鬥的艱辛,因為我們肩負著6萬多人的期盼,重託和夢想實現後的「釋然」,讓我體會更加深刻,每每開車徜徉在「普四」路上,回顧多年的逐夢過程,我總是不禁感懷:不管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幹事創業夢,還是作為一個地方的發展夢,如果不與偉大的「中國夢」結合起來,最終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有了脫貧攻堅,我們馬場的「路之夢」才得以實現。所以,馬場人發自內心的喊出了感恩之聲:「扶貧政策真是好,馬場有了好路跑!」

得益於交通扶貧政策,馬場實現了數十年來日思夜盼的「一脈五絡通,戶戶路硬化」的出行條件大改善。、

馬場鎮以「我要脫貧」為動力,在產業發展上制定了「打造東大門,發展西出口,提升沿河帶,做靚小城鎮」為戰略目標,上下齊心,團結一致,攻堅克難,埋頭苦幹。政策的陽光普照著我們的奮鬥,結出了「北部萬畝韭黃,南部百萬肉兔;東部山水林田,西部茶山萬畝」的產業碩果。作為馬場特色的水磨麵產業也走出作坊式生產,邁進規模化軌道,向千萬產值逼近。

脫貧攻堅之旅,就是馬場鎮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過程。馬場創造了「一統六員一監督」的村級組織模式,突出了村黨支部「一統全局」的地位作用、促進了村級組織的職能提升,推動了村務監督不斷深化。我們還對農村黨員進行了「掛牌管理」,全鎮700多名農村黨員,特別是無職黨員的身份意識不斷增強,作用發揮不斷遞增,群眾監督的效應不斷擴大。因為有了強勁的黨建引領,馬場的「脫貧之夢」和扶貧成效才得以順利實現。2019年底,全鎮3046戶12112人全部實現脫貧。

新的徵程,我們滿懷信心。因為經過「大扶貧」戰略的洗禮,除了農業產業基礎的夯實之外,馬場小城鎮也同步完成了「通北接南,擴展兩翼」的城鎮發展戰略目標。向北,打通西堡大道,把鄉鎮的邊界經濟統籌到鎮區範圍;向南,修建迎賓大道,與S313省道連在一起;向西,開發和諧新區,為沿河小鎮擴容預留餘地;向東,打造沿河景觀,為特色小鎮增添魅力。

借力城鎮化開發,馬場鎮五年時間攢了價值2000多萬元的國有產權鋪面;讓馬場鎮資產實力從「身弱體虛」邁向了足夠底氣,為鎮村業態融合發展,鎮村兩級同步振興開了一個好頭。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有一句話:「必須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須身處局外,局外人有公論」。作為千百萬扶貧幹部之一,我也是身居其中,深知扶貧鏖戰中的艱辛苦累。這些艱辛苦累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已由同事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描述,展現得淋漓盡致。對於我而言,我更想跳出扶貧看扶貧,以今天之我審視過去之我,以過去之我比較現在之我,這一路旅程,讓我在馬場圓了小小的創業之夢,讓我有了更精彩的人生。

我覺得我是一個比馬丁·路德金更幸運百倍的人,因為他只能高喊「我夢想有一天......。」而我們,已經超越夢想,走過夢想的彼岸!

作者 | 李煥進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李煥進: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丨普定縣馬場鎮黨委書記...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地名講起。叫「馬場」的地方很多,但我所在的馬場,卻又非尋常。她始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今已經有1390年的歷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所有的馬場人第一次車行在這條嶄新的「老路」上時,都是感動的,而作為在馬場歷經了鎮長和書記崗位的我,更是百感交集,因為我經歷過為這條路奮鬥的艱辛,因為我們肩負著6萬多人的期盼,重託和夢想實現後的「釋然」,讓我體會更加深刻,每每開車徜徉在「普四」路上,回顧多年的逐夢過程,我總是不禁感懷:不管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幹事創業夢,還是作為一個地方的發展夢
  • 【我的扶貧故事】向小亞:我終於成了馬場組村民的「鄉親」
    馬場組面積大、戶數多、人口多,一半拆遷、一半還是自然村寨,組情十分複雜,雖然自己之前一直在鄉鎮黨政辦、紀委等部門工作了十來年,積累了一些基層工作經驗,比起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到馬場組參加扶貧工作的網格員劉杏妹妹,這無疑是一個優勢,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覺到輕鬆和喜悅,恰恰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圓了大學夢丨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村民譚文翠
    國家扶貧好政策,駐村幹部好服務。扶貧圓了我兩個孩子的大學夢,讓孩子前途變得更加光明,扶貧給了我一個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盼頭。我叫譚文翠,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住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麻球組。  2016年,我丈夫在外出務工時因車禍導致全身癱瘓。丈夫這根頂梁柱倒了,讓我感覺天都要塌了。上有兩位70多歲年邁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兩個孩子讀書需要供養,一下子家庭重擔就壓在了我一個人肩上,讓我喘不過氣,對未來產生了擔憂和恐懼。
  • 麻光銀:教育扶貧 圓了孩子的讀書夢
    照片中右邊這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就是我,我叫麻光銀。左邊的是我兒子麻鬥波,這是我參加兒子研究生畢業晚會時的照片。我是永樂鎮高梁村麻家灣村民組的脫貧戶,2014年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我兒子麻鬥波於貴州師範大學物電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貴陽市第二十三中學。女兒麻禹禹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我們於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全家又過上了簡單而又幸福的生活。原本,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妻子溫柔賢惠,兒子懂事、女兒乖巧,一家人過著儉樸而幸福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2020-11-18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
    2016年5月,我到鍋圈巖鄉報導,被安排到鐘山村駐村,這是我駐村第一站,也是我扶貧故事的開始。鐘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 342 人,我深知時間緊,任務重。稍加整頓後,我就挨家挨戶實地走訪,用小筆記本記下每一戶的基本情況,並和其他幹部研判,制定了每戶的脫貧方案。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  搬遷前後,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天翻地覆。莫鄭祥家的老房子原來全靠2畝田地養活一家5口人,捉襟見肘。屋漏偏逢連夜雨,2002年,父親開始患病,為了扛起家庭重擔,16歲的我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年紀小、文化低,只能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雖然大部分的工資都寄回了家裡,但微薄的收入,還是沒能改善家裡的生活。  2014年,我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扶貧的好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2021-01-0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同心·我的扶貧故事】以愛為鎧甲 堅定前行——都勻民革黨員伍涵...
    導讀  為講述、記錄、傳播好脫貧攻堅故事,充分展現全州各級統一戰線組織及廣大成員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風貌,為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營造強大輿論氛圍,2020年11月12日起至2021年1月10日,黔南州委統戰部組織開展「同心·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徵文活動。
  • 「我的脫貧故事」從小木房到三居室,我圓了城市夢丨天柱縣聯山社區...
    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國家出臺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我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   2017年,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標準,我家在天柱縣聯山社區得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 雲南金龍寺圓學子大學夢 宗教扶貧助學33人
    金龍寺圓學子大學夢(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提卡達希長老)僧眾與33名受助大學生們一起學習禪修(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提卡達希長老)2017年8月9日,雲南滄源勐角金龍寺充分發揮宗教扶貧助學的作用,共籌集資金1萬多元,資助貧困大學生33人。
  • 【扶貧故事】魂牽夢掛是呂梁
    【扶貧故事】魂牽夢掛是呂梁 2020-12-11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第一面錦旗」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第一面錦旗」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15 1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旅遊扶貧路上的追夢人
    很榮幸,我有幸在這個充滿機遇與前景的時代,成為這群可愛的人中的一員。我叫周麗,44歲,中共黨員,興義市文體旅廣局職工,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追夢人。  緣牽旅遊,攜手民宿。2012年,我懷著對從事旅遊業夢想的強烈追求,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轉崗到興義市文體旅廣局工作,從此與旅遊行業結下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你我丨安龍縣萬峰湖鎮岜皓村黨支部副...
    2018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萬峰湖鎮岜皓村擔任村支部副書記,並負責包保全村唯一一戶貧困戶韋龍登戶,與他家成了「親戚」。  通過與村幹部的簡單溝通,讓我對他家又來初略的了解。  即成了「親戚」,必須得走呀,因韋龍登長期在醫院住院,其子韋阿亂在外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盛嶽輝:我心中的歌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扶貧一線工作的故事。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的、學音樂教育的女孩。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命中的關鍵詞。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首先談談進村那點事。我是一個標準的80後,提到駐村扶貧這項任務,我既興奮又忐忑,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曾經無數次的思考怎樣做好一名第一書記,甚至在腦海中描繪了美好的藍圖,希望憑藉自己的幹勁和熱情,帶給村民改變貧困的現狀,眾志成城開創新局面。入村後我從村民質疑的眼光中感到不安,他們仿佛在說:「這小夥子能適應村裡的生活和我們融成一片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楊進家庭成員8人,有楊進夫婦及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楊進夫妻倆年齡均不到50歲,都以務農為主,他們家的房子是通過政府幫扶而新建的平房。  作為第一次參與扶貧走訪的我,真切感受到了村民們的純樸善良,他們那種渴望得到幫助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心間。作為非幫扶責任人,感到身上確實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第二戶戶主藺昌明,他是我的幫扶對象。家庭成員有藺昌明夫婦兩人和4個兒女,共6人,屬一般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