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似乎要過去了,可疫情後的餐飲企業還能回到過去嗎?
徐卓在北京開了三家麻辣香鍋店,有經驗,但疫後經營恢復似乎並沒有他想像的順利。年前新盤的店鋪,位置選在了回龍觀地鐵口,裝修也很用心。靠積蓄和貸款好不容易撐到現在,可疫情快過去了,客流卻沒上來。
「本來以為扛過去就好了,現在感覺規則好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眼見著回血困難,徐卓想適時止損,「轉讓出去」。
趁火打劫的也大有人在。採訪間,徐卓接了電話,70萬裝修+小半年剩餘房租,對方出價還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
徐卓並非個例,疫後餐飲如何快速回血,成了每一個餐飲人面前最大的難題。這兩年,隨著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滲透,不少餐飲企業也感受到了數位化、網絡化的紅利,疫情後的快速回血,數位化自然也成了餐飲企業的首選項。以永和大王為例,通過數據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6月份,北京進入第二輪疫情高峰的時候,永和大王的生意也在快速恢復。
永和大王通過數位化加速回血
「目前在永和大王使用(微信)堂食小程序點餐的顧客已佔客流的30%。」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實不只永和大王,記者拜訪的西貝莜麵村、湊湊火鍋、望湘園等餐飲企業,也都藉助門店的數位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疫情壓力,疫後復甦也是較順利的一批。
餐飲行業數位化:不是 nice to have,而是 must have
在極端環境下「數位化」對於餐飲企業的價值逐漸顯現——不再是玩法上錦上添花,而是生存標配。種種趨勢表明,沒有數位化,餐飲企業將面臨諸多難題:
難點一:選址流量邏輯失效。
位置代表著流量,更代表著流量的精準性。學校周邊是學生消費型流量,高端賓館是中產商務消費型流量,不同的流量匹配不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人找貨式的需求供給。
疫情期間,到店率驟減,選址這一流量邏輯正在失去光芒,即使在疫情即將過去的當下,選址好的店鋪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快恢復生意。越來越便捷的外賣和跑腿服務,已經不允許商家以消費者的活動半徑來界定經營半徑的大小。
難點二:場景感漸成標配,新流量探索困難
網紅餐廳近年來大火,本質上還是流量邏輯。過去,拿錢砸出來的場景感確實能通過體驗升級帶來新流量。可如今,網紅化,場景化漸成標配,顧客習以為常,很難再產生新的流量。
疫情期間,到店消費銳減,場景價值更是大打折扣。
其實,餐飲行業的創新意識是極強的,不定期的菜品更新,本質上與網際網路行業的迭代升級如出一轍。但是當局者迷,餐飲行業的慣性思維,很難跳到行業之外去思考。比如網紅餐廳,實質還是選址式流量邏輯,都是基於傳統思維下的升級、變革,疫情影響是表,變革方向偏差或為根本。
餐飲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很難有「第二曲線」思維,總是在基於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變革,當所有人都走這同一條道,再寬的路也會走成獨木橋。
難點三:平臺化趨勢下的無力感,議價能力弱。
傳統的餐飲模式是銷售餐飲或服務,屬於典型的管道模式,餐飲只是輸送食物的管道,人與顧客之間的交互只局限在就餐時,付完帳之後,關係完全是割裂的。
本地生活平臺的出現,邏輯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享受服務從來都是有代價的。抽成高、被迫籤獨家等平臺潛規則也讓餐飲商戶叫苦不迭。但考慮平臺的流量優勢,又只能依從於平臺規則。
平臺看似流量龐大,但是商家從平臺獲得的流量卻只有「使用權」。商家本質上是通過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向平臺「借」流量。
「借」來的流量多為「一次性」的羊毛流量,偏租賃模式,很難沉澱為「回頭客」。因此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疫情的打擊下意識到,他們更需要的是「私域流量」,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產權流量」。
儘管有以上種種難題,但是餐飲行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潛力。餐飲企業看似傳統,數位化程度低。但傳統餐企在供應鏈管理、渠道、用戶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經驗沉澱,一旦實現企業的數位化升級,將釋放無限潛能。
尚書有云:「厚積而薄發,則勢不可擋」。永和大王數位化之後的爆發力即為例證。
吃飯永遠是剛需,最稀缺的永遠是連接
從永和大王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餐飲行業想快速回血,需要的是換個思路,要找到與用戶連接起來的那個點。
引流:從人找店到店找人
本地生活平臺本質是「人找店」的邏輯,優勢是可選擇性多,缺點是,流量分散,營銷價值低,電梯廣告之所以備受青睞,核心就是不給用戶逃避空間。
從顧客角度看,平臺化的多樣性選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猶豫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意願的減弱和無規律的消費決策,。
現在很多餐飲商戶,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用「店找人」的方式來進行疫後自救。
舉個例子,當你一邊刷朋友圈,一邊思考中午吃什麼的時候,距你300米的商戶剛好發了一條朋友圈廣告。你看還有優惠,也許當下就會做出選擇。商戶通過更精準的信息投放,可以喚醒最有可能的流量,從而提升轉化率,而這僅僅是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的一個細小分支功能。
運營:從感性的味道粘性到理性的數據連接
首先,與用戶構建完整、有效的連接。
「永和大王是較早的微信支付合作商戶。微信強大的社交屬性,活躍用戶,以及覆蓋面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次,不斷地加快門店自助化服務的建設,大屏點餐、拼單、小程序外賣等功能,拓寬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最終,加強對私域流量的培養,實現從公域流量進化到粉絲,再從粉絲到會員、再到復購用戶、最終通過口碑裂變,引導更多的顧客消費,形成完整的流量閉環。
永和大王私域流量搭建
通過微信生態的數位化賦能,越來越多的商戶打造了屬於自己品牌的平臺,實現與消費者的連接。依靠大平臺,同時構建自己的小中臺,雙輪線上渠道運營、或為餐飲行業的標配。
但是,全流程的數位化升級是餐飲企業長效發展的萬能公式嗎?未必如此!
以微信支付在餐飲行業的數位化能力為例,在多種多樣的工具中,並非每一樣都有用,重點還是看商戶的短板和優勢。
胡同裡的老飯館,靠的就是鄰裡人情,強行讓人掃碼點餐,反而削弱了人情優勢,而他更需要的可能是通過小程序外賣拓寬自己的生意半徑。
再例如,先享卡是個很有趣功能,用戶和商家做出約定就可以提前享受所有優惠,比如一周消費三次,那麼這種玩法就很適合快餐企業去培養用戶規律的日常飲食習慣,而不適用於消費頻次較低、客單價高的門店。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
為什麼很多商戶覺得微信支付做得不錯?一方面是商戶可以通過自身店鋪狀況,自由匹配數位化板塊兒,不必全盤接受,有很高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初期投入不高,很適合觀望中的商戶試試看。另一方面,微信本身就是私域流量的合集,微信最懂私域流量,最懂連接。
除此之外,微信支付更加中立,與商戶沒有利益衝突,因此也更能專注於打造技術與服務本身,雙方合作的好,其實是雙贏。
疫情重構線下消費: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
疫情是一次針對全行業「數位化」程度的突擊摸底考試。疫情加速了中國產業數位化進程,帶來「跳躍式」的升級,正如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電商業態的滲透。
疫情洗禮之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識到了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在疫後經營中的必要性。
可當記者詢問準備何時數位化,孟飛(某腰部餐飲公司城市經理)一臉苦笑:「集團總部剛下命令了——節源開流,非日常經營性開銷超過5000元,店長要上報區域總經理,區域總經理要拿不準的還要上報給集團總裁辦……」。
沒錢,成了無可挑剔的理由。畢竟餐飲人正在經受著數十年不遇的一次行業天災,開源節流是企業正確的決定。
但疫情後餐飲業的滿目瘡痍,更需要餐飲老闆們的變革魄力。錯過時機,生存都成問題。
從顧客體驗層面看,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是不可逆的。何為棘輪效應,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再具體點就是習慣了高鐵出行,就很難接受綠皮車的車速了。
我們以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在C端用戶層面的體驗升級為例,疫情期間通過掃碼點餐、大屏點餐、小程序外賣等能力,減少與店內工作人員的接觸;
疫情好轉,餐飲回暖,商家小程序的「預排號」功能,無需到店零號,可以一邊線上排隊,一邊逛街。一方面節省時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在飯店門口集中等位的聚集風險。
從行業發展階段看,餐飲市場從「流量紅利」時代轉變到「數位化紅利」時代,「數位化+生態圈」已成行業競爭的新維度。
啥叫紅利,早期進去,快速佔坑才能享受到的一種「順風加速度」。早期入駐到外賣平臺,各種補貼,各種流量扶持,扶搖直上,如今通過數位化實現私域流量的打造就是這一順風車,永和大王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升級,以最快的速度從疫情中回復過來,無疑是搶佔了流量復甦的制高點。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也不斷認清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在外賣平臺點餐,商家會通過各種物料引導你關注商家公眾號或者企業微信。商家們的態度轉變,也再次印證了基於店鋪本身的數位化升級的必要性。
從資本化進程看,餐飲行業經此一「疫」,資本市場對接增多,數位化是投資機構盡職調查的硬性需求。很多傳統餐飲數位化能力比較弱、透明度比較低,沒有辦法把財務模型列得很清楚,財務報表不規範又無據可查。查無可查,資本機構內部如何立項?又該如何評估風險?
啥叫因小失大?啥叫因為一個馬蹄子,而失去了江山?
無需贅言。
尾記:
徐卓的三間店,計劃轉出去了兩家,已經在談,成功轉出的話,前前後後虧一百多萬。
疫情過後,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但無論如何,餐飲行業的變革之路,隨著疫情都一同而至,每個餐飲人都無可迴避。不管你認或者不認,趨勢都在那裡,只增不減。
* 應採訪者要求,徐卓、孟飛皆為化名。
疫情似乎要過去了,可疫情後的餐飲企業還能回到過去嗎?
徐卓在北京開了三家麻辣香鍋店,有經驗,但疫後經營恢復似乎並沒有他想像的順利。年前新盤的店鋪,位置選在了回龍觀地鐵口,裝修也很用心。靠積蓄和貸款好不容易撐到現在,可疫情快過去了,客流卻沒上來。
「本來以為扛過去就好了,現在感覺規則好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眼見著回血困難,徐卓想適時止損,「轉讓出去」。
趁火打劫的也大有人在。採訪間,徐卓接了電話,70萬裝修+小半年剩餘房租,對方出價還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
徐卓並非個例,疫後餐飲如何快速回血,成了每一個餐飲人面前最大的難題。這兩年,隨著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滲透,不少餐飲企業也感受到了數位化、網絡化的紅利,疫情後的快速回血,數位化自然也成了餐飲企業的首選項。以永和大王為例,通過數據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6月份,北京進入第二輪疫情高峰的時候,永和大王的生意也在快速恢復。
永和大王通過數位化加速回血
「目前在永和大王使用(微信)堂食小程序點餐的顧客已佔客流的30%。」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實不只永和大王,記者拜訪的西貝莜麵村、湊湊火鍋、望湘園等餐飲企業,也都藉助門店的數位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疫情壓力,疫後復甦也是較順利的一批。
餐飲行業數位化:不是 nice to have,而是 must have
在極端環境下「數位化」對於餐飲企業的價值逐漸顯現——不再是玩法上錦上添花,而是生存標配。種種趨勢表明,沒有數位化,餐飲企業將面臨諸多難題:
難點一:選址流量邏輯失效。
位置代表著流量,更代表著流量的精準性。學校周邊是學生消費型流量,高端賓館是中產商務消費型流量,不同的流量匹配不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人找貨式的需求供給。
疫情期間,到店率驟減,選址這一流量邏輯正在失去光芒,即使在疫情即將過去的當下,選址好的店鋪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快恢復生意。越來越便捷的外賣和跑腿服務,已經不允許商家以消費者的活動半徑來界定經營半徑的大小。
難點二:場景感漸成標配,新流量探索困難
網紅餐廳近年來大火,本質上還是流量邏輯。過去,拿錢砸出來的場景感確實能通過體驗升級帶來新流量。可如今,網紅化,場景化漸成標配,顧客習以為常,很難再產生新的流量。
疫情期間,到店消費銳減,場景價值更是大打折扣。
其實,餐飲行業的創新意識是極強的,不定期的菜品更新,本質上與網際網路行業的迭代升級如出一轍。但是當局者迷,餐飲行業的慣性思維,很難跳到行業之外去思考。比如網紅餐廳,實質還是選址式流量邏輯,都是基於傳統思維下的升級、變革,疫情影響是表,變革方向偏差或為根本。
餐飲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很難有「第二曲線」思維,總是在基於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變革,當所有人都走這同一條道,再寬的路也會走成獨木橋。
難點三:平臺化趨勢下的無力感,議價能力弱。
傳統的餐飲模式是銷售餐飲或服務,屬於典型的管道模式,餐飲只是輸送食物的管道,人與顧客之間的交互只局限在就餐時,付完帳之後,關係完全是割裂的。
本地生活平臺的出現,邏輯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享受服務從來都是有代價的。抽成高、被迫籤獨家等平臺潛規則也讓餐飲商戶叫苦不迭。但考慮平臺的流量優勢,又只能依從於平臺規則。
平臺看似流量龐大,但是商家從平臺獲得的流量卻只有「使用權」。商家本質上是通過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向平臺「借」流量。
「借」來的流量多為「一次性」的羊毛流量,偏租賃模式,很難沉澱為「回頭客」。因此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疫情的打擊下意識到,他們更需要的是「私域流量」,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產權流量」。
儘管有以上種種難題,但是餐飲行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潛力。餐飲企業看似傳統,數位化程度低。但傳統餐企在供應鏈管理、渠道、用戶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經驗沉澱,一旦實現企業的數位化升級,將釋放無限潛能。
尚書有云:「厚積而薄發,則勢不可擋」。永和大王數位化之後的爆發力即為例證。
吃飯永遠是剛需,最稀缺的永遠是連接
從永和大王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餐飲行業想快速回血,需要的是換個思路,要找到與用戶連接起來的那個點。
引流:從人找店到店找人
本地生活平臺本質是「人找店」的邏輯,優勢是可選擇性多,缺點是,流量分散,營銷價值低,電梯廣告之所以備受青睞,核心就是不給用戶逃避空間。
從顧客角度看,平臺化的多樣性選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猶豫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意願的減弱和無規律的消費決策,。
現在很多餐飲商戶,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用「店找人」的方式來進行疫後自救。
舉個例子,當你一邊刷朋友圈,一邊思考中午吃什麼的時候,距你300米的商戶剛好發了一條朋友圈廣告。你看還有優惠,也許當下就會做出選擇。商戶通過更精準的信息投放,可以喚醒最有可能的流量,從而提升轉化率,而這僅僅是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的一個細小分支功能。
運營:從感性的味道粘性到理性的數據連接
首先,與用戶構建完整、有效的連接。
「永和大王是較早的微信支付合作商戶。微信強大的社交屬性,活躍用戶,以及覆蓋面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次,不斷地加快門店自助化服務的建設,大屏點餐、拼單、小程序外賣等功能,拓寬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最終,加強對私域流量的培養,實現從公域流量進化到粉絲,再從粉絲到會員、再到復購用戶、最終通過口碑裂變,引導更多的顧客消費,形成完整的流量閉環。
永和大王私域流量搭建
通過微信生態的數位化賦能,越來越多的商戶打造了屬於自己品牌的平臺,實現與消費者的連接。依靠大平臺,同時構建自己的小中臺,雙輪線上渠道運營、或為餐飲行業的標配。
但是,全流程的數位化升級是餐飲企業長效發展的萬能公式嗎?未必如此!
以微信支付在餐飲行業的數位化能力為例,在多種多樣的工具中,並非每一樣都有用,重點還是看商戶的短板和優勢。
胡同裡的老飯館,靠的就是鄰裡人情,強行讓人掃碼點餐,反而削弱了人情優勢,而他更需要的可能是通過小程序外賣拓寬自己的生意半徑。
再例如,先享卡是個很有趣功能,用戶和商家做出約定就可以提前享受所有優惠,比如一周消費三次,那麼這種玩法就很適合快餐企業去培養用戶規律的日常飲食習慣,而不適用於消費頻次較低、客單價高的門店。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
為什麼很多商戶覺得微信支付做得不錯?一方面是商戶可以通過自身店鋪狀況,自由匹配數位化板塊兒,不必全盤接受,有很高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初期投入不高,很適合觀望中的商戶試試看。另一方面,微信本身就是私域流量的合集,微信最懂私域流量,最懂連接。
除此之外,微信支付更加中立,與商戶沒有利益衝突,因此也更能專注於打造技術與服務本身,雙方合作的好,其實是雙贏。
疫情重構線下消費: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
疫情是一次針對全行業「數位化」程度的突擊摸底考試。疫情加速了中國產業數位化進程,帶來「跳躍式」的升級,正如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電商業態的滲透。
疫情洗禮之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識到了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在疫後經營中的必要性。
可當記者詢問準備何時數位化,孟飛(某腰部餐飲公司城市經理)一臉苦笑:「集團總部剛下命令了——節源開流,非日常經營性開銷超過5000元,店長要上報區域總經理,區域總經理要拿不準的還要上報給集團總裁辦……」。
沒錢,成了無可挑剔的理由。畢竟餐飲人正在經受著數十年不遇的一次行業天災,開源節流是企業正確的決定。
但疫情後餐飲業的滿目瘡痍,更需要餐飲老闆們的變革魄力。錯過時機,生存都成問題。
從顧客體驗層面看,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是不可逆的。何為棘輪效應,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再具體點就是習慣了高鐵出行,就很難接受綠皮車的車速了。
我們以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在C端用戶層面的體驗升級為例,疫情期間通過掃碼點餐、大屏點餐、小程序外賣等能力,減少與店內工作人員的接觸;
疫情好轉,餐飲回暖,商家小程序的「預排號」功能,無需到店零號,可以一邊線上排隊,一邊逛街。一方面節省時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在飯店門口集中等位的聚集風險。
從行業發展階段看,餐飲市場從「流量紅利」時代轉變到「數位化紅利」時代,「數位化+生態圈」已成行業競爭的新維度。
啥叫紅利,早期進去,快速佔坑才能享受到的一種「順風加速度」。早期入駐到外賣平臺,各種補貼,各種流量扶持,扶搖直上,如今通過數位化實現私域流量的打造就是這一順風車,永和大王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升級,以最快的速度從疫情中回復過來,無疑是搶佔了流量復甦的制高點。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也不斷認清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在外賣平臺點餐,商家會通過各種物料引導你關注商家公眾號或者企業微信。商家們的態度轉變,也再次印證了基於店鋪本身的數位化升級的必要性。
從資本化進程看,餐飲行業經此一「疫」,資本市場對接增多,數位化是投資機構盡職調查的硬性需求。很多傳統餐飲數位化能力比較弱、透明度比較低,沒有辦法把財務模型列得很清楚,財務報表不規範又無據可查。查無可查,資本機構內部如何立項?又該如何評估風險?
啥叫因小失大?啥叫因為一個馬蹄子,而失去了江山?
無需贅言。
尾記:
徐卓的三間店,計劃轉出去了兩家,已經在談,成功轉出的話,前前後後虧一百多萬。
疫情過後,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但無論如何,餐飲行業的變革之路,隨著疫情都一同而至,每個餐飲人都無可迴避。不管你認或者不認,趨勢都在那裡,只增不減。
* 應採訪者要求,徐卓、孟飛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