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餐飲眾生相: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2020-12-19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疫情似乎要過去了,可疫情後的餐飲企業還能回到過去嗎?

徐卓在北京開了三家麻辣香鍋店,有經驗,但疫後經營恢復似乎並沒有他想像的順利。年前新盤的店鋪,位置選在了回龍觀地鐵口,裝修也很用心。靠積蓄和貸款好不容易撐到現在,可疫情快過去了,客流卻沒上來。

「本來以為扛過去就好了,現在感覺規則好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眼見著回血困難,徐卓想適時止損,「轉讓出去」。

趁火打劫的也大有人在。採訪間,徐卓接了電話,70萬裝修+小半年剩餘房租,對方出價還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

徐卓並非個例,疫後餐飲如何快速回血,成了每一個餐飲人面前最大的難題。這兩年,隨著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滲透,不少餐飲企業也感受到了數位化、網絡化的紅利,疫情後的快速回血,數位化自然也成了餐飲企業的首選項。以永和大王為例,通過數據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6月份,北京進入第二輪疫情高峰的時候,永和大王的生意也在快速恢復。

永和大王通過數位化加速回血

「目前在永和大王使用(微信)堂食小程序點餐的顧客已佔客流的30%。」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實不只永和大王,記者拜訪的西貝莜麵村、湊湊火鍋、望湘園等餐飲企業,也都藉助門店的數位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疫情壓力,疫後復甦也是較順利的一批。

 餐飲行業數位化:不是 nice to have,而是 must have

在極端環境下「數位化」對於餐飲企業的價值逐漸顯現——不再是玩法上錦上添花,而是生存標配。種種趨勢表明,沒有數位化,餐飲企業將面臨諸多難題:

  難點一:選址流量邏輯失效。

位置代表著流量,更代表著流量的精準性。學校周邊是學生消費型流量,高端賓館是中產商務消費型流量,不同的流量匹配不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人找貨式的需求供給。

疫情期間,到店率驟減,選址這一流量邏輯正在失去光芒,即使在疫情即將過去的當下,選址好的店鋪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快恢復生意。越來越便捷的外賣和跑腿服務,已經不允許商家以消費者的活動半徑來界定經營半徑的大小。

  難點二:場景感漸成標配,新流量探索困難

網紅餐廳近年來大火,本質上還是流量邏輯。過去,拿錢砸出來的場景感確實能通過體驗升級帶來新流量。可如今,網紅化,場景化漸成標配,顧客習以為常,很難再產生新的流量。

疫情期間,到店消費銳減,場景價值更是大打折扣。

其實,餐飲行業的創新意識是極強的,不定期的菜品更新,本質上與網際網路行業的迭代升級如出一轍。但是當局者迷,餐飲行業的慣性思維,很難跳到行業之外去思考。比如網紅餐廳,實質還是選址式流量邏輯,都是基於傳統思維下的升級、變革,疫情影響是表,變革方向偏差或為根本。

餐飲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很難有「第二曲線」思維,總是在基於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變革,當所有人都走這同一條道,再寬的路也會走成獨木橋。

  難點三:平臺化趨勢下的無力感,議價能力弱。

傳統的餐飲模式是銷售餐飲或服務,屬於典型的管道模式,餐飲只是輸送食物的管道,人與顧客之間的交互只局限在就餐時,付完帳之後,關係完全是割裂的。

本地生活平臺的出現,邏輯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享受服務從來都是有代價的。抽成高、被迫籤獨家等平臺潛規則也讓餐飲商戶叫苦不迭。但考慮平臺的流量優勢,又只能依從於平臺規則。

平臺看似流量龐大,但是商家從平臺獲得的流量卻只有「使用權」。商家本質上是通過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向平臺「借」流量。

「借」來的流量多為「一次性」的羊毛流量,偏租賃模式,很難沉澱為「回頭客」。因此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疫情的打擊下意識到,他們更需要的是「私域流量」,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產權流量」。

儘管有以上種種難題,但是餐飲行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潛力。餐飲企業看似傳統,數位化程度低。但傳統餐企在供應鏈管理、渠道、用戶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經驗沉澱,一旦實現企業的數位化升級,將釋放無限潛能。

尚書有云:「厚積而薄發,則勢不可擋」。永和大王數位化之後的爆發力即為例證。

吃飯永遠是剛需,最稀缺的永遠是連接

從永和大王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餐飲行業想快速回血,需要的是換個思路,要找到與用戶連接起來的那個點。

  引流:從人找店到店找人

本地生活平臺本質是「人找店」的邏輯,優勢是可選擇性多,缺點是,流量分散,營銷價值低,電梯廣告之所以備受青睞,核心就是不給用戶逃避空間。

從顧客角度看,平臺化的多樣性選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猶豫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意願的減弱和無規律的消費決策,。

現在很多餐飲商戶,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用「店找人」的方式來進行疫後自救。

舉個例子,當你一邊刷朋友圈,一邊思考中午吃什麼的時候,距你300米的商戶剛好發了一條朋友圈廣告。你看還有優惠,也許當下就會做出選擇。商戶通過更精準的信息投放,可以喚醒最有可能的流量,從而提升轉化率,而這僅僅是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的一個細小分支功能。

運營:從感性的味道粘性到理性的數據連接

首先,與用戶構建完整、有效的連接。

「永和大王是較早的微信支付合作商戶。微信強大的社交屬性,活躍用戶,以及覆蓋面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次,不斷地加快門店自助化服務的建設,大屏點餐、拼單、小程序外賣等功能,拓寬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最終,加強對私域流量的培養,實現從公域流量進化到粉絲,再從粉絲到會員、再到復購用戶、最終通過口碑裂變,引導更多的顧客消費,形成完整的流量閉環。

永和大王私域流量搭建

通過微信生態的數位化賦能,越來越多的商戶打造了屬於自己品牌的平臺,實現與消費者的連接。依靠大平臺,同時構建自己的小中臺,雙輪線上渠道運營、或為餐飲行業的標配。

但是,全流程的數位化升級是餐飲企業長效發展的萬能公式嗎?未必如此!

以微信支付在餐飲行業的數位化能力為例,在多種多樣的工具中,並非每一樣都有用,重點還是看商戶的短板和優勢。

胡同裡的老飯館,靠的就是鄰裡人情,強行讓人掃碼點餐,反而削弱了人情優勢,而他更需要的可能是通過小程序外賣拓寬自己的生意半徑。

再例如,先享卡是個很有趣功能,用戶和商家做出約定就可以提前享受所有優惠,比如一周消費三次,那麼這種玩法就很適合快餐企業去培養用戶規律的日常飲食習慣,而不適用於消費頻次較低、客單價高的門店。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

為什麼很多商戶覺得微信支付做得不錯?一方面是商戶可以通過自身店鋪狀況,自由匹配數位化板塊兒,不必全盤接受,有很高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初期投入不高,很適合觀望中的商戶試試看。另一方面,微信本身就是私域流量的合集,微信最懂私域流量,最懂連接。

除此之外,微信支付更加中立,與商戶沒有利益衝突,因此也更能專注於打造技術與服務本身,雙方合作的好,其實是雙贏。

  疫情重構線下消費: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

疫情是一次針對全行業「數位化」程度的突擊摸底考試。疫情加速了中國產業數位化進程,帶來「跳躍式」的升級,正如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電商業態的滲透。

疫情洗禮之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識到了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在疫後經營中的必要性。

可當記者詢問準備何時數位化,孟飛(某腰部餐飲公司城市經理)一臉苦笑:「集團總部剛下命令了——節源開流,非日常經營性開銷超過5000元,店長要上報區域總經理,區域總經理要拿不準的還要上報給集團總裁辦……」。

沒錢,成了無可挑剔的理由。畢竟餐飲人正在經受著數十年不遇的一次行業天災,開源節流是企業正確的決定。

但疫情後餐飲業的滿目瘡痍,更需要餐飲老闆們的變革魄力。錯過時機,生存都成問題。

從顧客體驗層面看,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是不可逆的。何為棘輪效應,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再具體點就是習慣了高鐵出行,就很難接受綠皮車的車速了。

我們以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在C端用戶層面的體驗升級為例,疫情期間通過掃碼點餐、大屏點餐、小程序外賣等能力,減少與店內工作人員的接觸;

疫情好轉,餐飲回暖,商家小程序的「預排號」功能,無需到店零號,可以一邊線上排隊,一邊逛街。一方面節省時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在飯店門口集中等位的聚集風險。

從行業發展階段看,餐飲市場從「流量紅利」時代轉變到「數位化紅利」時代,「數位化+生態圈」已成行業競爭的新維度。

啥叫紅利,早期進去,快速佔坑才能享受到的一種「順風加速度」。早期入駐到外賣平臺,各種補貼,各種流量扶持,扶搖直上,如今通過數位化實現私域流量的打造就是這一順風車,永和大王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升級,以最快的速度從疫情中回復過來,無疑是搶佔了流量復甦的制高點。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也不斷認清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在外賣平臺點餐,商家會通過各種物料引導你關注商家公眾號或者企業微信。商家們的態度轉變,也再次印證了基於店鋪本身的數位化升級的必要性。

從資本化進程看,餐飲行業經此一「疫」,資本市場對接增多,數位化是投資機構盡職調查的硬性需求。很多傳統餐飲數位化能力比較弱、透明度比較低,沒有辦法把財務模型列得很清楚,財務報表不規範又無據可查。查無可查,資本機構內部如何立項?又該如何評估風險?

 啥叫因小失大?啥叫因為一個馬蹄子,而失去了江山?

無需贅言。

  尾記:

徐卓的三間店,計劃轉出去了兩家,已經在談,成功轉出的話,前前後後虧一百多萬。

疫情過後,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但無論如何,餐飲行業的變革之路,隨著疫情都一同而至,每個餐飲人都無可迴避。不管你認或者不認,趨勢都在那裡,只增不減。

* 應採訪者要求,徐卓、孟飛皆為化名。

疫情似乎要過去了,可疫情後的餐飲企業還能回到過去嗎?

徐卓在北京開了三家麻辣香鍋店,有經驗,但疫後經營恢復似乎並沒有他想像的順利。年前新盤的店鋪,位置選在了回龍觀地鐵口,裝修也很用心。靠積蓄和貸款好不容易撐到現在,可疫情快過去了,客流卻沒上來。

「本來以為扛過去就好了,現在感覺規則好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眼見著回血困難,徐卓想適時止損,「轉讓出去」。

趁火打劫的也大有人在。採訪間,徐卓接了電話,70萬裝修+小半年剩餘房租,對方出價還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

徐卓並非個例,疫後餐飲如何快速回血,成了每一個餐飲人面前最大的難題。這兩年,隨著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滲透,不少餐飲企業也感受到了數位化、網絡化的紅利,疫情後的快速回血,數位化自然也成了餐飲企業的首選項。以永和大王為例,通過數據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6月份,北京進入第二輪疫情高峰的時候,永和大王的生意也在快速恢復。

永和大王通過數位化加速回血

「目前在永和大王使用(微信)堂食小程序點餐的顧客已佔客流的30%。」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實不只永和大王,記者拜訪的西貝莜麵村、湊湊火鍋、望湘園等餐飲企業,也都藉助門店的數位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疫情壓力,疫後復甦也是較順利的一批。

 餐飲行業數位化:不是 nice to have,而是 must have

在極端環境下「數位化」對於餐飲企業的價值逐漸顯現——不再是玩法上錦上添花,而是生存標配。種種趨勢表明,沒有數位化,餐飲企業將面臨諸多難題:

  難點一:選址流量邏輯失效。

位置代表著流量,更代表著流量的精準性。學校周邊是學生消費型流量,高端賓館是中產商務消費型流量,不同的流量匹配不同的產品,本質上也是人找貨式的需求供給。

疫情期間,到店率驟減,選址這一流量邏輯正在失去光芒,即使在疫情即將過去的當下,選址好的店鋪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快恢復生意。越來越便捷的外賣和跑腿服務,已經不允許商家以消費者的活動半徑來界定經營半徑的大小。

  難點二:場景感漸成標配,新流量探索困難

網紅餐廳近年來大火,本質上還是流量邏輯。過去,拿錢砸出來的場景感確實能通過體驗升級帶來新流量。可如今,網紅化,場景化漸成標配,顧客習以為常,很難再產生新的流量。

疫情期間,到店消費銳減,場景價值更是大打折扣。

其實,餐飲行業的創新意識是極強的,不定期的菜品更新,本質上與網際網路行業的迭代升級如出一轍。但是當局者迷,餐飲行業的慣性思維,很難跳到行業之外去思考。比如網紅餐廳,實質還是選址式流量邏輯,都是基於傳統思維下的升級、變革,疫情影響是表,變革方向偏差或為根本。

餐飲行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很難有「第二曲線」思維,總是在基於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變革,當所有人都走這同一條道,再寬的路也會走成獨木橋。

  難點三:平臺化趨勢下的無力感,議價能力弱。

傳統的餐飲模式是銷售餐飲或服務,屬於典型的管道模式,餐飲只是輸送食物的管道,人與顧客之間的交互只局限在就餐時,付完帳之後,關係完全是割裂的。

本地生活平臺的出現,邏輯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享受服務從來都是有代價的。抽成高、被迫籤獨家等平臺潛規則也讓餐飲商戶叫苦不迭。但考慮平臺的流量優勢,又只能依從於平臺規則。

平臺看似流量龐大,但是商家從平臺獲得的流量卻只有「使用權」。商家本質上是通過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向平臺「借」流量。

「借」來的流量多為「一次性」的羊毛流量,偏租賃模式,很難沉澱為「回頭客」。因此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疫情的打擊下意識到,他們更需要的是「私域流量」,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產權流量」。

儘管有以上種種難題,但是餐飲行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潛力。餐飲企業看似傳統,數位化程度低。但傳統餐企在供應鏈管理、渠道、用戶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經驗沉澱,一旦實現企業的數位化升級,將釋放無限潛能。

尚書有云:「厚積而薄發,則勢不可擋」。永和大王數位化之後的爆發力即為例證。

吃飯永遠是剛需,最稀缺的永遠是連接

從永和大王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餐飲行業想快速回血,需要的是換個思路,要找到與用戶連接起來的那個點。

  引流:從人找店到店找人

本地生活平臺本質是「人找店」的邏輯,優勢是可選擇性多,缺點是,流量分散,營銷價值低,電梯廣告之所以備受青睞,核心就是不給用戶逃避空間。

從顧客角度看,平臺化的多樣性選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猶豫期,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意願的減弱和無規律的消費決策,。

現在很多餐飲商戶,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用「店找人」的方式來進行疫後自救。

舉個例子,當你一邊刷朋友圈,一邊思考中午吃什麼的時候,距你300米的商戶剛好發了一條朋友圈廣告。你看還有優惠,也許當下就會做出選擇。商戶通過更精準的信息投放,可以喚醒最有可能的流量,從而提升轉化率,而這僅僅是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的一個細小分支功能。

運營:從感性的味道粘性到理性的數據連接

首先,與用戶構建完整、有效的連接。

「永和大王是較早的微信支付合作商戶。微信強大的社交屬性,活躍用戶,以及覆蓋面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永和大王總裁蕭世傑先生在接受餐飲老闆內參採訪時表示。

其次,不斷地加快門店自助化服務的建設,大屏點餐、拼單、小程序外賣等功能,拓寬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最終,加強對私域流量的培養,實現從公域流量進化到粉絲,再從粉絲到會員、再到復購用戶、最終通過口碑裂變,引導更多的顧客消費,形成完整的流量閉環。

永和大王私域流量搭建

通過微信生態的數位化賦能,越來越多的商戶打造了屬於自己品牌的平臺,實現與消費者的連接。依靠大平臺,同時構建自己的小中臺,雙輪線上渠道運營、或為餐飲行業的標配。

但是,全流程的數位化升級是餐飲企業長效發展的萬能公式嗎?未必如此!

以微信支付在餐飲行業的數位化能力為例,在多種多樣的工具中,並非每一樣都有用,重點還是看商戶的短板和優勢。

胡同裡的老飯館,靠的就是鄰裡人情,強行讓人掃碼點餐,反而削弱了人情優勢,而他更需要的可能是通過小程序外賣拓寬自己的生意半徑。

再例如,先享卡是個很有趣功能,用戶和商家做出約定就可以提前享受所有優惠,比如一周消費三次,那麼這種玩法就很適合快餐企業去培養用戶規律的日常飲食習慣,而不適用於消費頻次較低、客單價高的門店。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

為什麼很多商戶覺得微信支付做得不錯?一方面是商戶可以通過自身店鋪狀況,自由匹配數位化板塊兒,不必全盤接受,有很高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初期投入不高,很適合觀望中的商戶試試看。另一方面,微信本身就是私域流量的合集,微信最懂私域流量,最懂連接。

除此之外,微信支付更加中立,與商戶沒有利益衝突,因此也更能專注於打造技術與服務本身,雙方合作的好,其實是雙贏。

  疫情重構線下消費: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

疫情是一次針對全行業「數位化」程度的突擊摸底考試。疫情加速了中國產業數位化進程,帶來「跳躍式」的升級,正如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電商業態的滲透。

疫情洗禮之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人,認識到了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在疫後經營中的必要性。

可當記者詢問準備何時數位化,孟飛(某腰部餐飲公司城市經理)一臉苦笑:「集團總部剛下命令了——節源開流,非日常經營性開銷超過5000元,店長要上報區域總經理,區域總經理要拿不準的還要上報給集團總裁辦……」。

沒錢,成了無可挑剔的理由。畢竟餐飲人正在經受著數十年不遇的一次行業天災,開源節流是企業正確的決定。

但疫情後餐飲業的滿目瘡痍,更需要餐飲老闆們的變革魄力。錯過時機,生存都成問題。

從顧客體驗層面看,棘輪效應下的升維之旅是不可逆的。何為棘輪效應,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再具體點就是習慣了高鐵出行,就很難接受綠皮車的車速了。

我們以微信支付數位化能力在C端用戶層面的體驗升級為例,疫情期間通過掃碼點餐、大屏點餐、小程序外賣等能力,減少與店內工作人員的接觸;

疫情好轉,餐飲回暖,商家小程序的「預排號」功能,無需到店零號,可以一邊線上排隊,一邊逛街。一方面節省時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在飯店門口集中等位的聚集風險。

從行業發展階段看,餐飲市場從「流量紅利」時代轉變到「數位化紅利」時代,「數位化+生態圈」已成行業競爭的新維度。

啥叫紅利,早期進去,快速佔坑才能享受到的一種「順風加速度」。早期入駐到外賣平臺,各種補貼,各種流量扶持,扶搖直上,如今通過數位化實現私域流量的打造就是這一順風車,永和大王通過微信支付數位化升級,以最快的速度從疫情中回復過來,無疑是搶佔了流量復甦的制高點。

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也不斷認清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在外賣平臺點餐,商家會通過各種物料引導你關注商家公眾號或者企業微信。商家們的態度轉變,也再次印證了基於店鋪本身的數位化升級的必要性。

從資本化進程看,餐飲行業經此一「疫」,資本市場對接增多,數位化是投資機構盡職調查的硬性需求。很多傳統餐飲數位化能力比較弱、透明度比較低,沒有辦法把財務模型列得很清楚,財務報表不規範又無據可查。查無可查,資本機構內部如何立項?又該如何評估風險?

 啥叫因小失大?啥叫因為一個馬蹄子,而失去了江山?

無需贅言。

  尾記:

徐卓的三間店,計劃轉出去了兩家,已經在談,成功轉出的話,前前後後虧一百多萬。

疫情過後,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但無論如何,餐飲行業的變革之路,隨著疫情都一同而至,每個餐飲人都無可迴避。不管你認或者不認,趨勢都在那裡,只增不減。

* 應採訪者要求,徐卓、孟飛皆為化名。

相關焦點

  • 何炅為「收禮事件」道歉後,有人發文力挺,有人忙著刪曬禮物博文
    然而在事情引發爭議後,只有主持人何炅發文道歉,承認收到藝人和團隊的禮物時沒好意思拒絕,也為節目中的調侃道歉。    快本主持人收取應援禮物一事被曝光後,也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12月24日,有網友發現主持人孟非突然刪除曬禮物的博文,內容恰好是分享朱正廷粉絲送的禮品。
  • 有人虧80萬,有人靠遊戲搬磚日入1500求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來就生存艱難的網吧雪上加霜。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網吧吊銷、註銷了6487家,這還是工商局能夠查到的數據,事實上,受疫情影響關閉的網吧,可能十倍還不止。網吧寒冬之際,有人血虧到內褲都不剩,有人在謀求轉型的路上苦苦自救,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網吧經營現狀調查:有人含淚轉讓網吧,有人半年虧損80萬小編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吧生存現狀,只能用"悽慘"2字形容。
  • 有人打算退市 有人忙著「衝A」
    有人打算退市,有人忙著「衝A」) 一邊廂有支付公司打算退市,另一邊廂有支付公司積極備戰上市。年末的支付圈,動靜不小。12月23日,港股「支付第一股」匯付天下宣布私有化退市,引發行業不少猜測。
  • 「包子界LV」鼎泰豐忙著賣酒:餐飲該做「減法」還是「加法」?
    文丨職業餐飲網  焦逸夢最近,餐飲行業有個奇怪的現象在大家都忙著做減法、打造爆品的時候,有的龍頭餐飲品牌卻忙著做加法!「包子界LV」鼎泰豐在新店裡加了一個8米長的酒吧吧檯賣酒;做四川小吃的眉州小吃添了「雲南米線」;還有之前的肯德基賣串……這些有點」過界「的加法好像也很奇怪,和咱們定位理論裡講的聚焦完全不符!那些擁有幾百幾千家連鎖門店的大牌紛紛做加法,是一時的腦子發熱嗎?如果不是,這背後的深層次邏輯又是什麼?
  • 農家院裡的美味,伯母忙著鐵鍋燉公雞,高興的爺爺忙著幫忙燒火
    有人說,家是溫馨的港灣;有人說,有愛的地方便是家。如果家是港灣,那父母應該就是家裡那盞指明燈了吧!幾年前在外面讀書的時候總有擔心:某位同學又請假了,只因他的親人「離開」了。電話中聽到爺爺、奶奶那熟悉的聲音,掛掉電話後總是「欣慰」的很,總是一種幸福的感覺。畢業後,還是選擇回到了生養自己的地方。
  • 疫情後商場餐飲大洗牌:50家餐館,17家轉讓……
    疫情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勝利,我們很多餐飲店也迎來了全面復工!到底,一場疫情過後,商場餐飲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職業餐飲網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通州萬達廣場,它位於北京通州的核心地段,開業6年,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曾被喻為一艘全新商業旗艦,涵蓋了商場正餐區、負一層的地下餐飲、露天的萬達金街美食街這3種餐飲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商業綜合體。
  • 讓人醒悟的句子,人生很短,忙著忙著,一生就沒有了
    一 * 忙著忙著,一生就沒有了;人生很短,一晃眼就過去了。別把錢和名看得太重。二 * 人生就是這樣,處同樣的位置,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有一種堅強是假裝的,笑容背後是一顆酸楚的心;有一種轉身是隱忍的,心碎了依然惦念那走遠的背影;有一種執著是逞強的,沒有人願意輸得太多;有些事不可避免地發生,只能坦然接受。
  • 部落衝突:老玩家冬季眾生相,有人在等聖誕樹,有人卻準備好鏟子
    有人在等聖誕樹對於一直在玩的玩家來說,多年的經驗讓他們顯得非常淡定,只需要先給聖誕樹留好位置,接下來的事情都交給運氣就好。老玩家冬季回歸眾生相說過了聖誕樹的秘密,對於一些回歸的老玩家來說,有人也在等聖誕樹,但有人卻挖掉了。在等聖誕樹的老玩家裡,有的人已經湊齊了很多棵,擺在一起非常好看,並且充滿回憶,但也有的老玩家比較「跳」,聖誕樹放在那裡只能看,挖掉了才能換成錢。
  • 疫情後商場餐飲真實生存現狀:50家餐館,17家轉讓……
    疫情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勝利,我們很多餐飲店也迎來了全面復工!到底,一場疫情過後,商場餐飲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一條街50家餐飲店,轉讓17家,疫情後餐廳遭「洗牌在餐企逐漸復工的當下,記者於周三,分別在中午飯點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半),晚上飯點時(晚上6點到7點半),去萬達金街、萬達廣場4樓正餐區、萬達廣場負一層這三個餐飲商戶最集中的地方逛了逛!1、曾經排隊2小時的網紅餐廳轉讓,沒能熬過這次疫情!
  • 香山壽康泉邊人來人往,有人忙著拍照,有人忙著釣「魚」!
    來青軒始建於明代,遭英法聯軍焚毀,後在遺址上建公寓。1949年,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香山後,來青軒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辦公居住地。雙清別墅原是靜宜園松塢山莊舊址,曾是毛澤東的辦公居住地、中共中央指揮中心。現在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疫情眾生圖鑑:為什麼有人比瘟疫還可怕?
    有兩百多名旅客被迫隔離14天,更可怕的是,兩天後,就已經有不止一位正在隔離的旅客,被確診。被「空投」的,不僅僅是杭州,前天,載有48名疫情期間從武漢口岸出境的旅客,分兩架航班從曼谷飛抵南京,有人明知發熱,還吃退燒藥混過海關檢查,並拒絕坐在機尾隔離。
  • 山東海邊「螃蟹窩」密如蜘蛛網,數百遊客忙著捉
    看到這種景象,數百名遊客拿著小桶、塑膠袋或飲料瓶,在沙灘上忙著抓蟹。漂到岸邊的海藻與沙灘上密集的小圓洞交織在一起,看起來格外壯觀。只要有人經過,很多如指甲蓋般大小的螃蟹就會瞬間鑽進這些小洞裡。密密麻麻的小洞裡,隨時能看到有小螃蟹進出。兩隻小螃蟹爬到了岸邊的海藻上。它們的體型特別小,身體直徑僅有2公分左右。
  • 疫情之下雲南旅遊從業人員眾生相
    原標題:疫情之下雲南旅遊從業人員眾生相 賣雞腳賣農貨自救者得未來   7月,以往伴隨著暑假的來臨,旅行社和導遊們即將迎來傳統旅遊旺季。但今年有些特殊,受疫情影響,只恢復了除跨省、跨境團隊旅遊業務及「機票+酒店」旅遊業務外的其他經營活動。
  • 濰坊舊貨市場開門 市民忙著淘貨
    一家四口從坊子來當天上午9時許,記者走進市場,不少商戶已經開門營業,忙著對貨品消毒、清理衛生,等候顧客上門。在一家銷售舊床鋪桌椅的商鋪前,家住坊子區的市民劉先生和妻子帶著兩個女兒過來選床。經營著一家家具店的商戶張女士告訴記者,原本打算農曆正月初七前後就回來經營的,可因為疫情,一下子耽擱了這麼長時間。「這一天光房租就幾百元錢,這麼拖下去真吃不消。好在終於等到重新開門營業了,生意還不錯,心裡才算稍微踏實了一點。」張女士說。
  • 餐飲人的2020年:「熬」字當頭,有人揮淚離場,有人困在局中!
    23年後,在魔幻的2020年,任誰也沒有想到,因為一場新冠疫情,我們餐飲人竟深刻的體驗到了餘華筆下為了「活著」奔波的痛楚感。站在歲末年尾的時間車輪上,只想長長地、長長地舒一口氣,然後大聲地喊上一句:我終於熬過了2020年。
  • 他說他愛你,卻忙著陪別人
    就像有人說,女生最會自欺,其實從眼神就能看出他不愛我,但還是抓著那些似乎溫暖的小情節來騙自己。03我認識一個女生,為了愛的人,委屈了自己一遍又一遍。即便她知道,他喜歡的人是別人;她也知道,每次聯繫不到他的時候,他都在忙著陪別的女人。可她就是狠不下心說再見。總是幻想著,等他心定了,就回來愛她,假裝看不見對方渣的一面。
  • 在忙著只知道賺錢的年代,該如何活好?林清玄給出了很不錯的答案
    現在這個年代,十有八九的人,每天只知道忙著賺錢,關鍵是如機器一般活著,每天重複昨日,每個星期重複上個星期,每個月重複上個月,每年重複去年,這個我們真的不得不承認。什麼時候開始重複機器一般忙碌的生活,很多人也都忘記了。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疫情加速倒閉,有人在朋友圈一天轉讓8家診所
    有專家預測,此次疫情導致退出醫美的機構不下千家,更有內部消息稱,這種壓力甚至導致全國知名的連鎖醫美機構,為了減輕負擔,正在尋求融資或者託管。有國內知名醫美運營管理專家稱,他幾乎每條都能接到朋友轉來的幫忙轉讓機構的信息。筆者發現,不少機構扛不過這次疫情,正在社交媒體轉手出售機構。
  • 馬斯克志在火星,國內巨頭卻忙著搶小販飯碗?人民日報強硬表態
    在馬斯克將眼光著眼太陽系的同時,我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忙著什麼呢?這段時間針對這個問題,有人發出了靈魂質問: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忙著收割社區小販們的飯碗,而馬斯克在把未來變成現實。在馬斯克忙著製造火箭探索外太空的時候,我們這邊科技界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社區團購」風波。2020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湧進社區團購領域,和街頭賣菜小販搶起了飯碗。道理很明確,誰先佔領了這塊市場,誰就能獲得大量用戶的習慣,從而主導市場,成為最大獲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