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位於西安城四公裡的南郊,地理坐標為西安市雁塔區大雁塔街道廣場東路3號,大雁塔從某種程度上說代表了西安。在西安旅遊可以說是必去的一個景點。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的前身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後為高宗)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養育之恩在唐長安城晉昌坊一帶興建一座寺廟,取名「慈恩」,慈恩寺是唐朝的一座皇家寺院。後來李治作皇帝後,恭迎從印度歸來的高僧玄奘來慈恩寺做了主持,此後玄奘為了保藏他帶回來的經書、舍利和佛像,在慈恩寺內北牆邊,建造了五層方形塔,取名雁塔,又叫慈恩寺塔。玄奘原先用打算大石建造,唐高宗認為費用太大沒有同意。結果造了磚表土心的五層方形塔,搬照印度的樣式,大概是因為土心的質量差,經不住風雨的洗禮。
大雁塔幾經風雨
幾十年後邊頹廢欲倒了。消息很過傳到朝堂,當時武則天當政,武則天知道後,下令重新修復,據說武則天自己和一些王公貴戚還都各掏了一些腰包。這次使用的是純青磚修成方形樓閣式十層寶塔,登塔攀梯也改為盤道式的。然而經歷歲月的吹打和戰火的破壞雁塔又出現殘破不堪的局面,原來的十層剩下了七層。到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又把這七層塔整修了一次,這就是保留到現代的大雁塔。明朝萬曆年間以及解放後都對大雁塔進行過加固措施。
大雁塔名字的由來
有一種說法是在《天竺記》裡記載,在西方達親國的一座寺廟中「穿山石作塔五層,最下一層做雁形,謂之雁塔」。這裡有些記載和當年玄奘初建塔的計劃有點相似。但現在看不出底層是雁形。畢竟現在看到的是五代時期建造的。
另一種說法與僧人戒肉有關: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這樣的故事:印度佛教,原來分為大乘和小乘兩大派,大乘派不吃肉,小乘派吃肉。一天某個小乘派佛寺買不到肉,做飯僧人很捉急。恰好此時他看到天上有一群大雁飛過,便對著雁群開玩笑說:「今日僧房無肉吃,菩薩應該知道。」話音剛落,領頭的大雁突然折翅下墜,落地而死。全寺僧人大驚失色,都認為這死雁是菩薩變的,誰還敢去吃它。他們在大雁墜落處修起一塔,把雁屍埋在塔下,遂稱之為雁塔。寺廟裡的僧人從此也不再吃肉了。
雁塔為什麼要叫「大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於今。
雁塔題名
雁塔還有一段佳話便是「雁塔題名」。據說此時起於唐神龍年間,有個叫韋肇的書生中了進士,偶然遊到大雁塔寫上自己的大名,留作紀念。想不到這一舉動便開創了雁塔題名的先河。從此以後,進士及第都要到大雁塔留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便是狀元騎馬遊街,雁塔題名的熱鬧景象。進士們甚以此為榮。五代時期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神龍以後,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下題名,同年中善書者紀之」。有詩為證:「雁塔攙空映九衢,每看華宇每踟躕。題名儘是臺衡跡,滿壁堪為宰輔圖。鸞鳳豈巢荊棘樹,虯龍多蟄帝王都。」表現了對這種熱鬧的盛況的羨慕之情。白居易二十七歲一舉及第,乘興作詩道:「慈恩寺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和得意之情,意思是在所有中進士的十七人中自己是最年輕的。還有一位不知道名字的書生寫的一首《西江月》:「雁塔題名盡處,虛名浪得孫山,蔑然一笑話長安,斷碣殘碑又見」。這哥們好像對考試好像不是很得意,但對雁塔題名,卻是格外動心。由此可見,雁塔題名意境成為當時一件風流韻事。
其實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傳世的事跡,光靠塔牆上一個名字是流傳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