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區:居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
恆山
恆山系五嶽之北嶽、十二名山之「天下第二山」。恆山海拔2016.8米,山高為五嶽之冠,以道教聞名。傳說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到這裡山勢險峻,遂封恆山為北嶽。秦始皇時,封天下十二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金龍峽為恆山要道,也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
恆山以寺廟區為核心,北魏時恆山上已有寺廟修建,經唐、金、元代重修,到明、清時,恆山的寺廟群規模已很大,有「三寺四祠七宮八洞九亭十二廟」之說。山上的寺廟建築群幾乎相連,所以遊覽時不用走太多路。北嶽廟位於西峰之上,是遊覽的終點。
五臺山
五臺山居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餘處。到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
因共有5座山峰組成,仿佛五臺,故名「五臺山」。這5座山峰又各有不同,東臺望海峰,海拔2795米,頂峰望海寺供奉的是聰明文殊,自然景觀為雲海日出;南臺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峰普濟寺供奉的是智慧文殊,自然景觀為高山花海;西臺掛月峰,海拔2773米,法雷寺供奉的是獅吼文殊,自然景觀為月色朗照;北臺葉門峰為最高峰,海拔3058米,頂峰靈應寺供奉的是無垢文殊,自然景觀為覽眾山小;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頂峰演教寺供奉的是儒童文殊,自然景觀為周邊山景,走遍五臺,也就是香客信徒所說的「大朝臺」。
臺懷鎮
臺懷鎮,距五臺縣城81公裡,因地處五臺山五座高峰的懷抱之中,故名「臺懷」。人們把臺懷地區(即現在的臺懷鄉)稱為「臺內」,其他地區則稱「臺外」。臺懷鎮距東臺望海峰19公裡,距西臺掛月峰22公裡,距南臺錦繡峰28公裡,距北臺葉鬥峰20公裡,距中臺翠巖峰19公裡,是登臺頂的中心,也是旅行者遊覽五臺山風景區的根據地。
臺懷鎮鎮北有一小峰,人稱「靈鷲峰」,亦名「菩薩頂」。由於臺懷鎮有靈鷲峰和佛舍利,所以歷代朝廷和佛教徒紛紛於臺懷鎮及其附近修建寺廟,使這裡形成了佛寺鱗次櫛比、寶塔如林的五臺山佛教中心區。五臺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臺懷鎮。
萬佛閣(五爺廟)
萬佛閣位於五臺山臺懷鎮塔院寺東南,明代創建,重修於清代,規模不大,布局完整,在五臺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3位菩薩,分別是騎綠毛獅子的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普賢菩薩和騎神獸的觀音菩薩。因大殿內藏有萬尊佛像,所以名叫「萬佛閣」。殿對面有一座戲臺,因還願的人基本都會在此酬神演戲,所以五爺廟裡天天有戲,基本上是臺連臺、折連折。另外,五臺山的六月廟會,也是以此為中心。
羅喉寺
羅鼷寺始建於唐代,修建於五合山臺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相傳文殊菩薩曾在這裡落腳,還曾講經說法,並有神燈出現,故名「落佛寺」。羅喉寺分別於明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並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羅喉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五大禪寺之寺內的文殊大殿裡,騎獅文殊菩薩像面部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
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臥在蓮臺上,肩膀兩邊伸出肩花,分別放著經書和智慧劍,體現了黃廟文殊像的特點。寺的後殿有一個著名的「開花見佛」活動機關裝置,是用寺院內的棵「聖樹」做成的,是五臺山十分有名的景點。殿中置有一座轉盤樣式的蓮花臺,雕刻成水波形狀。轉盤內側安裝了四方佛、二十四諸天和十八羅漢畫,中央有木質瓣,蓮莖連著下面的木製連動構件,當聯動構件向某一個方向轉動時,花瓣便會張開,此時,背對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會顯現。「開花見佛」之名,由此得來。
十方堂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在羅喉寺山門東側,與羅喉寺僅一牆之隔,是羅喉寺的屬廟,為清代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修建。廣仁寺內有三進殿宇。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邊是鐘鼓樓,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中間立著法輪,別具特色。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大殿為方形建築式樣,面闊三間,殿周四面出廓。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兩壁有號稱「千尊」的宗喀巴小銅像。第三層後殿,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並藏有道光年間版的藏文《甘珠爾》經,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五臺山佛經藏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縣邊靖樓
邊靖樓亦名譙樓、鼓樓,是明軍平息元朝殘餘叛亂的「雁門第一樓也是代縣的標誌性建築。邊靖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取意「守衛北邊,使之安寧」,由當時的將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修建,後幾經修繕。邊靖樓為山西樓閣式建築中的巨構,細節精緻,樓南面懸掛著兩塊巨匾,一塊為雍正年間的「聲聞四達」,另一塊為道光年間的「雁門第一樓」。樓北面第3層掛有雍正年間巨匾,上書「威鎮三關」。
廣靈水神堂
廣靈的水神堂令人聯想起蘆藻從生、魚蚌附岸的景象。水神堂是廣靈的後花園,也是廣靈的一片福地。它有別於塞北風情的「江南情致」與其說這裡是風景名勝,不如稱其為巨型盆景更為貼切。方圓十裡之內,樹木蔥鬱,一山突兀,水清石瘦;壺山之上,白塔祠堂緊密相依,釋、道、儒集於一堂;山巖石刻密布,大者盈尺,小者彌寸;形如島嶼,環山皆泉,泉水藻隨地而湧,大如甕口,小如筆端,冬季還會冒出絲絲熱氣。此外,當地還盛產虹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