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李政道
科學揭示宇宙的奧妙,藝術揭示情感的奧妙。
——吳冠中
「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由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和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發起,已分別於2001年、2006年、2012年和2016年成功舉辦了四屆,作為一個世界級高端學術品牌,備受國內外矚目。
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TASIES 2019),主題為「AS-Helix: 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與科學融合」,由清華大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承辦,即將於2019年11月1日至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本期將回顧第三屆 「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的歷史盛況,
本次活動首度頒發了「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國際級的藝術與科學大獎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館主辦,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如意科技集團共同承辦。 其中,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於2012年11月1日至30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2年11月1日至3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和清華大學同期舉辦。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時任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延豪, 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葉銘漢,時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管委會主任王明旨,本次展覽總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以及有關國家的駐華使領館代表等各界人士參加了開幕式。李政道先生特地為本屆活動發來了賀信。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現場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參觀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本屆活動主題為「信息•生態•智慧」。資訊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推動人類社會自身的進步;生態文明昭示著人類生存方式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智慧以創新的價值實現崇高的人文理想。
本次展覽的參展作品來自美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加拿大、厄瓜多、丹麥、墨西哥、中國國內多所藝術院校、研究機構等,包括新媒體藝術、產品設計、建築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藝術創作等體現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科學作品。多樣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科學家和藝術家歡聚一堂,結合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探討藝術與科學的共同基礎和目標,以視覺的方式展示藝術與科學衍射出的深層人文景觀和精神。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視覺系統設計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作品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除了高水準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也規模空前。 研討會主旨總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主持。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衍達,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錢易,麻省理工出版社學術期刊《雷昂納多》指導委員馬克·赫伯特、 亞利桑那州國家大學藝術博物館主任戈登·諾克 斯, 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 等做了精彩發言。 同時參會的還有裝飾雜誌社從全國各大院校特邀的近三百名專家學者,多數為藝術、設計院校的院長、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 與會期間,國內外專家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最新前沿動態,對當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
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
此外,作為本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11月2日,還首度頒發了「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來自國內外的13位著名科學家、學者、藝術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經過3輪評審,以投票方式從參展的22個國家和地區的112件作品中,評選出最能夠體現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最具特色的9件作品。
「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頒獎典禮
「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設立於2008年12月。著名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將其作品《長江萬裡圖》拍賣所得1275餘萬港元全部捐贈給清華大學,設立該基金,並發起「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該獎項旨在重點獎勵藝術與科學創新人才,鼓勵青年學生加強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培養,探索藝術與科學、真理與美的內在聯繫。
魯曉波在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接受採訪
參與第三屆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嘉賓
首屆「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
獲獎作品回顧
智能飛鳥,SmartBird
費斯託公司(德國)
從銀鷗獲取靈感,成功破解鳥類飛翔的秘密。智能飛鳥可以自如地起飛、翱翔並降落,而無需藉助額外的驅動裝置。這是因為採用了主動關節式扭轉驅動單元與複雜的控制系統組合,從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行效率。
海灘怪獸/仿生獸(系列作品),Strandbeests
奇奧·詹森
(荷蘭)
這些人造「動物」完全由黃色中空的塑料管綑紮塑造而成,它們行動的能量並不來自於食物,而是來自海灘的風能。未來的海灘怪獸能夠進化出自己的神經系統、肌肉和各類感應「器官」,這一切都與生態環境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母親與孩子,Motherand Child
阿克羅伊德—哈維工作室
(英國)
經過對光線的控制,新生草葉通過葉綠素的產生而具備了非凡的表達能力,既能摹寫下簡單的陰影,也能描繪出複雜的攝影圖像。每一片新發草葉都產生出與照射它的光線程度相當的葉綠素分子,而它產生出的綠色濃度將取決於它受到的光照強度。
海洋椅,The Sea Chair Project
Swine
工作室/亞歷山大·葛羅夫斯、阿祖撒·穆拉卡米、基耶倫·瓊斯
(英國)
聯合國估計全球海洋含有大約一億噸塑料。隨著我們社會的消耗增多,塑料的含量還在提高。《海洋椅》完全用從海洋中回收的塑料來製成。Swine工作室與基耶倫·瓊斯合作創造了一些裝置來收集海洋碎屑,然後將它們處理成一系列的產品。
會呼吸的燈,Breathing Lamp
邱松(中國)
城市中嚴重的汽車尾氣汙染,不僅奪走了昔日的藍天,威脅到人體的健康,也使人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沮喪。《會呼吸的燈-1》正是基於這一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會呼吸的燈-2》是一個延展方案。
集體作品,Collective Works
米斯切爾-特拉克斯勒工作室:
卡特琳娜·米斯切爾、託馬斯·特拉克斯勒
(奧地利)
一旦某個人走近前來觀看機器,生產過程便開始了。薄木板條慢慢盤旋而起,編成了一隻籃子。安裝在機器框架中的傳感器能探測到觀眾的來往。駐足觀看的人越多,籃子就會編得越高。觀眾被轉換成了勞動者,儘管他們所付出的只不過是停下來觀看的時間——然而我們最缺少的便是時間。突然之間,一臺機器竟然需要觀眾,才能生產出鮮豔明快的物品。
逃離,Escape
洛朗·米格儂努、克裡斯塔·索默雷
(法國/奧地利)
一隻蒼蠅停在投影屏幕表面上。當大家開始轉動老投影機的手柄時,蒼蠅便開始發狂地亂轉,就好像即將落入陷阱、正在試圖逃離一樣。如果繼續轉動手柄,就會有更多的蒼蠅飛來擠成一團,接下來屏幕上就會出現可以辨識的一段文字——弗朗茨·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一段,講述主角意識到自己一夜變形,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空窗子,Empty Window
黃石、李敬峰
(中國)
當觀眾戴上頭帶後,一隻蝴蝶將投影在面前的窗欞中,並按照觀眾的腦電信號,在竹影中上下飛舞。觀眾可以通過放鬆精神來控制蝴蝶的飛行軌跡,讓蝴蝶穿過層層密林。觀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眨眼頻率也會對畫面產生影響。一旦蝴蝶到達終點,一切又將散為虛無。
點燃我的激情,Light My Fire
弗洛裡安·皮泰、埃裡克·莫齊耶
(瑞士)
只要使用一根簡單的火柴,參觀者就能「點燃」投射的畫面。畫面在觀者頭頂生成,呈現給在場的所有參觀者。火柴的火焰是動畫的起始點,每一幅畫面都配有不同的聲音,這使整個場面更加盛大。這套裝置不僅具有很強的娛樂性,也是對互動與可視方式的研究。
更多詳情,請參閱以下網址,
或點擊文章下方「閱讀原文」
http://www.enad.tsinghua.edu.cn/art_science/index.htm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
部分摘編自清華大學新聞網及媒體報導
圖文編輯/羅雪輝 若涵
公眾號視覺設計/楊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