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納西族東巴文化與西藏苯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苯教曾在一定歷史時期對東巴教產生過深遠影響。」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原副院長、藏學家巴桑羅布的這項研究成果,印證了古代西藏與周邊地區文化交融的歷史。
東巴文化是中國納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內容,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苯教,是佛教傳入藏地之前西藏古老的土著宗教,崇拜萬物有靈。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今天的西藏和雲南在文化上已經有交往和共同性,到了公元前一千年藏族先民已經分布在滇西北廣大地區。
「公元680年至794年,吐蕃在今麗江塔城設神川都督府,這一期間吐蕃直接統治納西族。」巴桑羅布介紹,東巴文化大約形成於公元7世紀下半葉或8世紀初,當時南詔塔城一帶成為苯教從吐蕃退卻、站穩腳跟的理想之地。苯教文化在這裡得到保護和發揚。
納西族學者陶佔琦也指出,從民族發展歷程看,納西族東巴教與藏族苯教息息相關。從東巴教和苯教的世界觀、崇拜對象、宗教觀念、宗教活動形式等看,它們的宗教形態十分相似,當是同源異流的原始宗教形式。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師說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苯教的創始人和導師是丹巴·興繞米俄切,東巴教的創始人是丁巴什羅。據考證,東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師,就是苯教祖師。此外,納西族東巴教巫師一般叫東巴,在其象形文字中寫作人的坐形,頭戴佛冠,這個字被讀作「本」或「苯波」,其實這就是藏語「苯波(巫師或祭司)」。
納西族學者楊福泉也認為,東巴教祖師與苯教祖師其實源於一人,這可能與西藏佛苯之爭中苯教的失勢有關。當時大批苯教徒向東逃亡至納西族地區,這些苯教徒無疑在苯教影響東巴教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無論是創世說、人類起源說,還是信奉的鬼神,二者都具有相似性。巴桑羅布說,如苯教和東巴教都認為天地人間都是由氣變來的,人類祖先是由蛋變來的。藏族有「獼猴變人」說,納西族也有類似說法。
「正與邪、神與鬼、光明與黑暗的二元世界結構觀念,是苯教與東巴教教義體系的基石。苯教舉行的宗教儀式都是從二重性這一角度出發的。在東巴教中也始終貫穿了一種善與惡、神與魔、鬥爭與協調的精神。」 陶佔琦說。
據記者了解,苯教和東巴教除了祖師相同、特徵和形式相同、主要法器相同外,有些鬼神崇拜和鬼神名號也相同。
巴桑羅布說,苯教和東巴教都信仰和崇敬龍神。苯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黑白花十萬龍經》把世界分為天、地、水三部分,分別由年神、地神和龍神主宰。東巴教中也有相同的說法和崇拜。
他說,此外,東巴教《星根統冒》《什羅懺悔經》等七部經文是直接用藏語念的,這些經書絕不是由象形文字東巴經翻譯成藏語的,而應該是原汁原味的苯教經典。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不同,苯教文化在納西族地區漫長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所整合、離析和取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苯教文化與東巴文化的同一性和同源性。」巴桑羅布說。
原標題:研究發現:雲南納西族東巴文化與西藏苯教文化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