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句歇後語「飛鳥集,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當年範蠡幫助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之後,範蠡便已經意識到勾線是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對文種說了這句話,哪知道文種不聽,最終範蠡僥倖逃過一劫,而文種則是之後被勾線賜死。
而歷史上如同勾踐一般的人還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在開國之後大殺功臣,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將包括韓信在內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殆盡,而朱元璋比他更狠,開國功臣除了少數幾個沒有威脅的,別的全殺了,連子孫後代都沒給他們留下。
或許由於殺的人實在太多,在劉邦晚年他自己也有點糊塗了,因為當時劉邦甚至連樊噲都要殺。
在所有開國功臣之中,樊噲和劉邦關係是最特殊的,因為劉邦娶了呂雉,而樊噲則娶了呂雉的妹妹,也就是說兩人是連襟關係,而且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之中,樊噲也是屢立戰功,也同樣是劉邦的救命恩人。
然而,就是這樣子一個人,劉邦要殺了他?難道劉邦在其晚年真的糊塗了嗎?恰恰相反,劉邦要殺樊噲不但不糊塗,而且是絕頂聰明,因為劉邦背後的小九九你恐怕真的不明白。
的確,劉邦和樊噲交情匪淺,就算是沒有呂雉這層關係,劉邦和樊噲還有夏侯嬰、蕭何等人都是同鄉,而就是這批同鄉在後來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之中奠定了基礎。
在這之後,由於呂雉的關係,樊噲成了這幫人之中最特殊的存在,所以要問誰和劉邦關係是最密切的,那無疑就是樊噲了。
也正是因為這一層關係,所以樊噲也可以說是呂家強有力的助手,當年劉邦想要廢掉太子劉盈的位置之時,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除了張良等人之外,這樊噲也在其中。
當時反對派的勢力太過於強大了,所以劉邦在意識到此事不行之後便不再強求,而劉如意也徹底失去了太子的位置。
不過這件事情也把劉邦敲醒了,在當年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之中,呂雉的二哥出力也很多,可以說這大漢一半的天下也有部分是他們的功勞,而劉邦這個人太過於了解呂雉這個人了,他知道以劉盈的性子是絕對鎮不住呂雉的。
所以也為了避免劉氏江山劉邦和開國功臣便說出了「劉氏不得封王」的誓言,目的就是不讓呂家的人奪取劉氏的江山,而完成這個重要任務的人就是周勃,因為在所有開國功臣之中,當時只有周勃年紀最小,而且是老成持重粗中有細,事實證明劉邦沒有看錯人,後來呂雉死後,就是周勃帶入平定了諸呂之亂。
而除此之外,劉邦最主要的還是要剪除呂家的勢力,這其中又有什麼比軍權更重要呢?當時呂雉的二哥已經死了,而呂家後輩還未成長起來,所以當時呂雉能夠依靠的就只有樊噲。
而也就是看透了這點,所以劉邦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要殺樊噲,劉邦的目的也很明確:一個是幫助劉盈在後來壓制住他的母親,不想讓劉氏的江山落入呂家之手;另外一個也是在敲打呂雉等人,連樊噲都能殺,也是要提醒呂雉。
不過劉邦倒是看破了這一層,不過他倒對樊噲太沒有信心,也太小看開國功臣的能量了。
的確,樊噲是劉盈的支持者,而且和呂家沾親帶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樊噲就是呂家一脈的人,因為樊噲支持劉盈除了是和呂雉的妹妹有關係之外,更主要的是嫡長子血統,而劉如意則並沒有這個優勢。
所以樊噲或許能支持太子劉盈,但是要說樊噲會幫助呂雉篡奪劉氏江山,那麼樊噲是肯定不會做的,而且當時樊噲在開國功臣之中威望很高,和誰關係都很好。很多功臣當時為了救樊噲一命,是故意曲解劉邦的意思,就怕劉邦是一時興起,這其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陳平的智慧了。
劉邦是要陳平就地處斬樊噲,而陳平偏偏來個押解回長安,最終的結果就是劉邦沒有等到樊噲押回長安那一天,而樊噲也僥倖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