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竹氣映風骨
——感受畫家王超林的畫竹人生
□牡丹晚報記者 郭衛東 韓 波
竹節竹氣映風骨。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若論當今畫竹子的名家,王超林無疑是一位。
採訪前,記者一直認為竹子不好畫。但見到王超林筆下的竹子,記者一驚,不是畫得多麼逼真,而是紙上的竹子給人無限的遐想。他的竹子讓人想起法國詩人馬拉美的話:一張白紙就是一個黑洞,一切脆弱無力的文字都會被它吸收掉,只有真正有力的文字才能戰勝黑洞的吸納而自立於白紙之上。
採訪王超林後,記者腦海中就把他和竹子緊密聯繫起來。這不僅是因為他的竹子畫得好,更因為他與竹子已經密不可分。
記者昨日趕到王超林家時,他正揮毫作畫,優雅自如,筆下的竹子瀰漫著超拔之氣。「我很少畫及整株或大片之竹。大多是一枝、三枝等,且多是截取或上或下的幾節。」他對記者說。說起原因,他說:「畫作給你的印象可是生機勃發,凌雲之氣仿佛破紙而出,直指雲霄,幾不可遏止?」說罷,他自顧笑之。
熟悉王超林的人都知道,他日日以竹為伴,其外出必覽竹,據案必畫竹,伏枕必閱竹,開談必言竹。著名文化學者郭滿祿回憶第一次見到王超林時的場景說:「整場聚會,他談論的中心便是竹。對於朋友們的海闊天闊、隨意發揮,他只是付之一笑,幾乎不加一詞,似乎竹之外的紛紜世界,都與之無關。看得出來,這是一個進了藝術創作境界、無論人世是非的一位藝術家。」
王超林的雪竹,充滿生機,有寫實的成分,更有竹子凌寒而立、獨立蒼茫的氣格。其實,沒有寫實的功夫是欺世,沒有寫意的功夫是笨伯。他的腕下功夫和他的精神追求使他的竹子有品格的保證,竹子與他是合二為一的。
著名作家石耿立曾言,王超林的竹子是「畫的作品」。石耿立將畫家竹子的種類分為兩大類:「說的作品」和「畫的作品」。「說的作品」寄生在非藝術的因素之上,比如有意炒作,哄抬身價;「畫的作品」與此不同,它無需非藝術的行為來支撐自己,自己就足以將自己支撐起來。
「是竹子成全了我,我對竹子的感謝與摯愛,使我保持了對竹子的敬重而遠離了俗常藝術家對竹子的輕慢與利用。正因為如此,我才不會將色彩、線條、形體、構圖等看作純粹為我所用的工具。他們有自己的存在和生命,以人所不知的方式存在著並能造就出人意外的藝術。因此,不是以我之先設的意志役使工具和材料,而是讓這些顏料等按人所未料到的方式自行其是,進而激發我的創造,以水墨之無限引導我之有限。」說起畫竹子成功的秘訣,王超林如是說。
而在記者看來,其實,竹子是活著的王超林,王超林是活著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