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就一直在打清朝的小算盤,直到間諜發現清朝最強大的北洋水師就是一個空殼子後,毅然舉全國之力發動戰爭,史稱「甲午海戰!」
此戰清政府水師全軍覆沒,由於是戰敗國,不得不與日本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白銀二億兩,從此之後臺灣、朝鮮、澎湖列島再也不屬於中國,並賠償日本政府白銀2億兩。
這筆錢相當於日本5年財政收入,日本也憑著這筆巨額的財富,一躍成為了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也從這一刻開始,中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戰,為什麼在戰爭過去後,還有大量的學生前往日本去留學?甚至在清政府倒臺之後,留學日本之景象更是絡繹不絕,這是為何?原因其實很簡單。
甲午海戰雖然是清政府失敗,但部分讀書人覺得與自己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且當時更多的人是抱著日本能夠覆滅清政府的,畢竟當時清朝把老百姓壓迫的都不成樣子,吃喝都成問題,哪有功夫管這事。
第二個,也是因為政治地理關係,大家都知道,自從閉關鎖國的日本被美國轟開國門之後,日本全國掀起了改革的浪潮,當時的日本,也是全亞洲唯一的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加上地理位置優越。
中國到日本僅數天就到了,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了,但消費水平非常低,基於這些原因,才導致晚清時期,那些有志之士都要去日本喝喝洋墨水,後來這些人都成了革命派。
比如去日本留學的部分人中,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而軍事方面的人更多了,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就是日本士官學校出生,毫不誇張的說,整個國民黨高層,大部分都是留學過日本的。
而前往西方國家的留學生,基本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鄧小平主席、國民黨方面孫立人將軍等等。
而讓中國成為強國的科學家們,基本上也都是留學西方國家,比如:核彈之父趙忠堯先生、錢學森教授等等,不得不讓人深思,教育才是立國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