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妹子周芳和6位攝影師花了兩年七個月的時間,走訪了中國24座城市,完成了紀錄片《水下中國》,讓世界看到一個東方古國的蔚藍傳奇。
追尋鯊魚潛遍六大洲
周芳出生在湖南長沙,讀大學之前,她從沒有見過大海。在美國讀完MBA後,周芳一直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經常往返於中美兩國,是人們眼中的金領。
2012年1月,周芳看到一個潛水的朋友拍攝的水下作品後,頓時對潛水產生了興趣。她本來就喜歡運動,所以,學潛水對她來說不是難事,只花了一周的時間就取得了初級潛水資格證書。
周芳帶著家人去澳洲的大堡礁度假,當地對持有潛水證的遊客開放了深海潛水項目。她第一次潛入深海,簡直發現了新大陸,原來海底那麼美,五顏六色的,她特別想留住那一刻,想把美景分享給陸上的朋友。這次潛水真正激起了周芳對海洋的熱情,之後,她每年中基本有半年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潛水。
隨著潛水次數增多,周芳越來越熱愛這項運動。每次潛到水下,都感覺自己是完全放鬆的。和在都市環境不同,那裡沒有WIFI,沒有E-MAIL,沒有電話,在水下,聽不到周圍任何聲音,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心跳,這是最令周芳著迷的地方。
潛水的樂趣越來越多,看到的海洋美景也越來越多,慢慢地,周芳將這項愛好變成了事業,原本就喜歡旅遊攝影的她決定向水下攝影師轉變。她拍海域,拍海底的珊瑚礁群,也拍鯊魚。
周芳拍鯊魚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出於環保,希望大家保護海洋,愛護鯊魚,不要吃魚翅。二是想為鯊魚正名,它們真的很害羞很溫柔。在海底,鯊魚發現人類,就會遊走,不會攻擊。
周芳對鯊魚真正了解後,不僅發現了拍攝的樂趣,而且對它們有了感情。亞洲的東南亞海域、歐洲的地中海、非洲的紅海、北美的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南美的哥斯大黎加海域、澳洲的大堡礁等,都留下了周芳追尋鯊魚的身影。她去遙遠的埃及,在神秘的紅海拍攝當地特有的雙髻鯊和遠洋白鰭鯊;去菲律賓,拍攝全世界最大最溫柔的海洋生物——鯨鯊;去加勒比海島國巴哈馬,拍攝藍洞裡面特有的護士鯊;去印尼的四王群島拍攝當地特有的鬚鯊。她拍到的鯊魚有幾十種,《尋找鯨鯊》的紀錄片就這樣誕生了,獲得「湖南省首屆原創視聽節目大賽」公益類大獎。比起獲獎,周芳更高興的是有很多人因此了解人類和海洋的關係。
2016年8月,周芳創辦潛水專業視頻平臺,旗下的《潛行天下》欄目是國內目前唯一的水下專題欄目。
為水下中國正名
2017年1月,周芳到北極冰潛,一位俄羅斯教練問她:「你知道中國的水下是怎樣的嗎?我在那裡看到了神奇的水世界。」然後,他對中國的撫仙湖侃侃而談,而周芳卻一無所知。行走世界,無數次被問及中國的水下,她竟無言以對,一次次這樣的內心敲打,讓她再也無法忽視強烈的欲望:我要去記錄中國的水下世界!
談到水下紀錄片,行業內沒有人可以迴避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藍色星球》。在周芳之前,從未有人涉足水下中國這樣題材的紀錄片,直接原因就是拍攝難度太大。最難的是水下的不可預測性,天氣、能見度、水流,甚至是水溫,有一點偏差都會造成拍攝失敗。即便科學團隊給予技術支持,也只是提高成功率,沒人能保證下水之後會拍攝到什麼。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很可能什麼都沒有拍到,所以大部分人還未開始就已經放棄了。
周芳很喜歡馬雲的一句話——很多人一生輸就輸在對新生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這四「第」對症中國水下,毫無差池。周芳說:「因為沒有碧海藍天的光彩,我們曾經對中國水下世界視而不見。因為沒有前人的經驗,我們覺得它充滿未知,所以到今天,我們沒有中國人自己的《藍色星球》。拍攝團隊成立後,只為了做好這四件事——看到它,愛上它,理解它,呈現它。
在所有水下拍攝中,洞穴的拍攝是難度最大、最有挑戰性的。因為水下洞穴本身是一個專業的水下探索環境,是全密閉的空間,而中國的洞穴大多都是未被探索和開發過的,沒有明確的地圖指示,進去之後沒有直接的逃生口。
從2018年開始,周芳團隊6次踏足廣西。中國南方的喀斯特,擁有世界最長的地下河水系之一,廣西獨立的地下河總長超過一萬公裡,約等於地球直徑的長度,相當於長江和黃河加起來的總長度。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因地處偏遠,被聯合國評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卻成為世界洞潛探索者的天堂。
周芳和團隊在這裡先後探索二十多處洞穴,最終拍攝到中國水下最具代表性的6個洞穴:靈婉洞、白龍洞、紅軍洞、九送洞穴和吞列化石洞。其中最有意義的是九送洞穴,它最早是被法國人塞班發現的,沿著他留下的引導繩探索,攝製組還意外發現了洞壁石花和盲蝦。
拍攝盲蝦的經歷讓周芳每次回憶起來都不禁一顫。盲蝦是最稀有的洞穴水生物,由於生長在完全黑暗的熱泉環境中,盲蝦的眼睛已經退化,能不能拍到全靠運氣。盲蝦對生存的環境要求極高,大多生活在水質純淨的洞穴最底層,如果地下河水受到汙染就會立即死亡。雖然拍攝盲蝦是預定的計劃選題之一,但國內從未有人真正拍攝到它。
拍攝水下洞穴全靠引導繩保命,一旦脫離,極有可能憋死在洞裡。因為看到盲蝦太激動了,周芳和另一位女攝影師追隨盲蝦進入了一個側洞,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脫離了保命的引導繩。兩個人是失散的狀態,周芳只能靠右手摸到一個參照物往前走,突然發現路堵死了,她知道方向錯了,這在水下探索反而是一件好事。折回來的時候,她撞到了另一位攝影師,她把手用力地在她的面鏡前使勁晃,朝著反方向遊,才回到了主洞。
觸及靈魂感動的水下對話
30年前引灤入津,一道大壩在河北的潘家口村截斷了湍急的灤河,造就一段長約50公裡的水下長城奇觀。潘家口的水下長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水下零距離接觸並穿越過去的長城。6度的水溫,能見度可以到10米,是周芳見過最美的長城。
周芳還拍到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沉船、現代的南海沉船,以及為了保護海洋而主動投放在海底的人工魚礁沉船,以此講述了中國水下的沉船演變。
周芳也記錄下了水下獅城被遷走的移民60年背井離鄉的故事。為了建造當時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新安江水電站,1959年,新安江截流,淳安、遂安兩座縣城,以及周圍分布的九百多個村落淹沒水中,被稱為水下獅城。
在拍攝過程中,最觸動周芳的還是當地人與水的互動。拍攝千島湖水下家園時,有處名叫「餘慶堂」的房子,木質穿鬥式結構,門庭上刻有「山屏水帶」字樣。乍看,它就是一座非常普通的民宅,但對以前住在這裡的許老來說,那就是他魂牽夢繞的家。餘慶堂上二樓的樓梯,曾經是許家父親與人衝突、保護自己的天然屏障;樓梯上的隔板是他和父親睡過覺的地方;院子裡,葡萄樹下是他聽奶奶講故事和納涼的好去處。
當攝製組準備下水拍攝餘慶堂的時候,許老悄悄請求周芳:「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希望你可以幫我帶一塊家宅的瓦片上來。」下水後,周芳成功找到了許老的家,她發現餘慶堂在水下保存得非常完整,屋頂的瓦片整整齊齊地蓋著,還保持著60多年前被淹那一刻的模樣。當燈光照亮水下殘磚碎瓦,幫助故人尋找家園,重拾兒時的記憶,周芳覺得那種感動超越了探索未知本身的價值。她拿起一片瓦片,一瞬間塵土飛揚,瓦片瞬間脫離了周圍的環境,變成了一片新瓦。她因此掙扎了好久,最終把瓦片放回了原處,「應該讓它留在60年前的記憶中,這才是它最好的歸屬。」
2019年10月,《水下中國》第一季在國際頻道播出,引起觀眾的熱追,人們從中發現了不一樣的中國之美。對周芳來說,水下中國不是奇蹟,只是人和水下的對話,一次次觸及靈魂的感動。她說:「能夠有機會讓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國土,對中國的水下世界感興趣,是值得做下去的事情。將來總有一天,中國人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藍色星球》。」
來源:《博愛》
編輯:王曉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