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挖藕人:每天水下勞作十幾小時 換來百姓餐桌佳餚

2020-12-24 南通廣播電視臺

最近氣溫急轉直下,在戶外待上一會兒就感覺凍得吃不消,但有種職業必須在刺骨的冰水裡忙碌,這就是職業挖藕人。近些年,來自湖北、安徽等地的藕農在通州東社鎮一帶租下幾百畝藕塘,每年從7月一直忙到來年3月份左右。今天,記者就帶你走進這些藕農,了解他們的生活。

汪國強今年50多歲,來自安徽蕪湖,有二十多年的種藕、挖藕經驗。五年前,他選擇在東社鎮五馬路村經營這60畝藕塘。

採藕是個技術活。汪師傅憑著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摸索到藕的位置和深度,用水槍將蓮藕周圍的淤泥衝開,再小心翼翼地將長長的蓮藕拔出來。既不能下手太重把藕弄斷,力道又不能太小,不然拔不出來。

最冷的時候,水溫逼近零下八度。即使戴著厚厚的橡膠手套,防水衣裡穿著棉衣棉褲,也無法驅散刺骨的寒意。多則上千斤,少則七八百斤,一個月下來,汪國強能收入上萬元。

和汪國強一起經營藕塘的吳克和說,今年收入比前兩年要好,蓮藕批發價格每斤不超過三元,他一天能賣五六百斤。

不過,經營藕塘是個看天吃飯的行當,如果遇到冰雹、颱風等自然災害,就會虧損。

通州區東社鎮有近300畝的藕塘,這些外鄉挖藕人日夜辛苦勞作,換來了餐桌上鮮美的白藕,為我們寒冷的冬日帶來了一絲暖意。

相關焦點

  • 【三農】挖藕人泥裡「撈金」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上萬元
    為了保持蓮藕的新鮮,挖藕人凌晨就要下田採挖。  8月3日清晨7時,記者來到蓬安縣石樑鄉祝家嘴村,只見一群挖藕人不時地彎腰、直立,不一會兒就收穫了一大堆蓮藕。來自廣元的張老闆正往車上裝藕,他告訴記者:「這裡的藕不但品相好、口感好,而且質量好,我每天都從這裡買藕,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拉上萬斤。」
  • 非虛構|《挖藕人》
    2018年11月,CCTV《豐收中國》於2019年專程趕赴拍攝這位「野藕牛人」。在5公裡外的珍湖,這份來自大自然的湖底貢品走上了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自然的饋贈」。藕, 這份來自湖北人餐桌上樸實的味感,記錄著湖北田頭到餐桌的舌尖記憶。挖藕人,這個古老的職業如今仍然沿用至今,沒有哪一種機械可以代替藕田裡的開墾。
  • 直擊河南南陽鎮平縣萬畝藕池挖藕人:破冰入水,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熗蓮菜,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簡單卻耐吃的美味,吃膩了大魚大肉,脆生生、甘甜甜的蓮菜來一盤,好吃到冒泡。人人愛吃蓮藕,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挖蓮藕有多辛苦。昨日,大河報新春走基層第三站來到南陽市鎮平縣楊營鎮萬畝藕池,直擊挖藕人!【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查看直播】收集蓮藕從水面拖到塘邊
  • 武漢蔡甸:夏日荷田挖藕忙 為市民餐桌添美食
    清炒、燉湯、涼拌……最近市民的餐桌上,藕的「出鏡率」越來越高,成為菜場裡的新寵。炎炎夏日,不少菜市場和超市的蔬菜攤位上都擺滿了鮮嫩的新藕。8月11日,記者在武漢白湖家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蓮藕種植基地的藕塘邊看到,專業採藕工人正在抓緊採挖蓮藕,經過清洗、搬運、裝車後,再送到人們的餐桌上。在白湖家園蓮藕種植基地的藕塘裡,挖藕工人從早上6點鐘就開始下塘忙碌起來,蓮藕工人每天搶挖作業,採挖近千斤鮮藕上市。
  • 盤中的美味,詩中的優雅,採藕人的心酸苦楚誰懂
    食藕易,挖藕難。正是有了挖藕人在冷水中不停地採掘,那些鮮而脆又其貌不揚的蓮藕,才有機會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飯桌之上。初春時節,廣府古城南橋村的一片片藕塘與夏季紅花綠葉的情景截然不同,水面上乾枯的荷葉毫無美感,然而採藕人卻說水下另有一番生機。
  • 嘉魚挖藕人(遇見)
    這裡,單寫一寫令我難忘的挖藕人老梁。  老梁名叫梁大興,四十來歲。他不是嘉魚本地人,而是與嘉魚隔江相望的洪湖市藕池鎮人。藕池,顧名思義,也是出產蓮藕的地方。老梁家是「挖藕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挖藕人,到他這裡,已是第三代。  三年前,藕池鎮那邊因為「退耕還湖」,藕塘面積減少,一些挖藕人來到南岸這邊找活兒幹。
  • 寒風中,挖藕人在行動
    先生說,這個時節,在我們的家鄉就開始挖藕了。小雪過後的藕,吃起來粉、糯,燉蓮藕排骨最好吃了。邊挖邊吃,這辛苦也化作了幸福的笑容,浮現在挖藕人的臉上。「這麼冷,還要下水挖藕,太苦了。」我不禁感嘆道。先生的目光遙望著遠方,回憶起了過去的鄉村生活,他說起了他的一個朋友的故事:朋友做生意虧了錢,背了很大一筆債,這筆債在當時看起來是難以還清的。
  • 【故事】君家荷藕好 踏藕野泥中——走近挖藕達人馬技華
    藕斷了就破了賣相,灌進了淤泥就更賣不出價格。所以每一個挖藕人,都要小心地把藕完整地挖出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而水下正埋藏著收穫的喜悅。馬技華今年52歲,三家村人,從事挖藕的活兒可以追溯到曾祖輩。馬技華十幾歲時,當時家裡條件很差,常常連口飯都吃不飽,父親帶著哥哥和他三人到德清摸藕賺工分,來換取地瓜團充飢,媽媽就在家中磨藕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個時候,家裡吃飯很簡單,從池塘中撈上一碗螺螄、小魚,蒸一蒸,沾點醬就是一頓飯,連油都沒有。」馬技華說。
  • 盤中的美味,詩中的優雅,採藕人的心酸苦楚誰懂
    食藕易,挖藕難。正是有了挖藕人在冷水中不停地採掘,那些鮮而脆又其貌不揚的蓮藕,才有機會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飯桌之上。初春時節,廣府古城南橋村的一片片藕塘與夏季紅花綠葉的情景截然不同,水面上乾枯的荷葉毫無美感,然而採藕人卻說水下另有一番生機。
  • 冬日荷塘「藕」遇
    【荷塘深處  挖藕人正忙碌】滿地霜如雪,衣棉不勝寒。荷塘挖藕者,兩腿陷泥灘。藕田遠處,幾隻白色的鳥正在翩翩起舞;藕田近處,十幾名穿著橡膠服的人,和著柴油機「轟隆隆」的聲音,彎著腰挖藕。由於藕身脆弱,人工挖藕一直難以被取代。
  • 初冬採藕忙,自動挖藕機成增效保質「好幫手」
    當下,正是蓮藕採挖上市的季節,蓮藕好吃,卻挖藕難。挖藕一直是藕農們的一大難題,也是蓮藕產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如今,自動挖藕機的出現,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既提高了挖藕效率,解放了雙手,又保證蓮藕完整、品相和品質,成了藕農們的「好幫手」。在《詠荷》詩中,「身處汙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
  • 荷葉田田啖藕時 餐桌難覓無絲藕
    2013年08月11日 17:3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據合肥晚報報導,夏日荷葉田田,一幅清涼場面,但是餐桌上卻難覓無絲藕了。
  • 《惠州日報》記者首次水下拍攝潛水捕撈漁民艱辛勞作
    兩人一起勞作,在水下算是最熱鬧的場面了。圍捕在巖石中的石斑魚需要兩人在水下密切合作,用魚槍把巖石中的魚趕出來。&nbsp攝影:記者王建橋在大亞灣海域一個名叫三門島的海島上,有一群常年在水下勞作的漁民。
  • 杭州有人靠挖藕買下三套房?蕭山58歲的種藕王最近有點紅
    2】赤腳戴著布手套挖藕,一天彎腰八九個小時蓮藕帶來了經濟收入,付出的也是雙倍的辛勞。當時,水稻種植沒有停止,蓮藕畝數在不斷擴張。「我和我老婆分工,上半年她管孩子,我管水稻田,下半年蓮藕來了,我管蓮藕田,她管水稻田。」8月,蓮藕採摘季。
  • 漯河河道裡出現大量挖藕人!
    -在漯河生活,當然得關注漯河小城生活-近日,位於舞陽縣蓮花鎮的泥河水位下降,不少附近村民紛紛前來挖藕,一天能挖兩大袋,成為河邊一道風景。挖藕很辛苦,但挖藕人不亦樂乎。12月12日上午9點多鐘,記者在舞陽縣蓮花鎮S241省道泥河大橋附近看到,泥河水位只剩下一點涓涓細流,在裸露的河灘上,幾十人正拿著鐵鍬,埋頭奮力挖藕。一眼望去,100多米長的河道東側,已經有50多人,大多都是老人和女士。挖藕人們拿著鐵鍬,船上膠鞋,帶著手套,尋找一塊地方就開始挖坑。
  • 來來來!~馬頭九孔蓮藕~出水嘍!
    冀南新區河渠縱橫交錯盛產白蓮藕而寒冬正是收穫蓮藕的季節這兩天,寒風料峭辛莊營鄉郭小屯村上百畝的藕塘進入了採挖旺季一大早,辛莊營鄉郭小屯村藕農賈海平便來到荷塘開始一天的勞作今天老賈挖藕帶的工具是一把高壓水槍,老賈穿著厚重的「防水服」,帶著水槍,遊走在水塘裡。藕塘裡東倒西歪地豎著枯萎的藕稈,氣溫接近零度,寒風刺骨。老賈探下身去,大腿以下沒在泥水裡,俯下身彎著腰,摸到藕枝後順勢跪在泥裡,一手握著高壓水槍,一手抓住藕枝,隨著水槍把蓮藕周圍的淤泥衝開,一條長長的蓮藕就被拔了出來。採出的果實直接漂在水面,然後再撈到如船形的塑料包上,裝滿後拖到岸上。
  • 藕·醃藕·醃鹹藕·甜醬藕·辣甜藕·速醃藕
    2、放入鹽水缸中,每天倒缸1次,醃4—5天。3、最後倒去鹽水,將各種配料拌入,醃製1周後即可食用。提示:如果覺得倒缸麻煩,切成圓片後可放在開水中燙漂,不等藕太軟時即取出,經冷水冷卻,瀝乾水後入缸醃製。醃製時放一層藕撒一層鹽,最後放入水,待缸內鹽水高出藕面即可 醃製20天後即變成鹹藕。甜醬藕:將醃藕或鮮藕片放入清水中浸泡1-2天,其間換水4-5次,換水時對藕片輕撈輕放。隨後裝入布袋中瀝水5-6小時,水瀝乾後入缸醬漬。
  • 湖陽記憶之廿三 | 這一碗藕湯,不負腸胃,更不負時光
    被視作滋補佳珍在為湖陽人積累財富、分享幸福的同時創造並承載了令無數人難以忘卻的記憶中的故鄉美味春分栽藕,四月長葉,六月開花結果,七月採蓮,冬月挖藕,四季輪迴中,湖陽人都秉承著這個規律。每年初冬,呵氣成霜的天氣裡,蘆葦蕩旁的池塘裡,一個個挖藕人辛勤勞作。蓮藕埋得深,通常在泥下半米的深處,也只有這樣,藕才能長得又長有大,每每挖藕,泥巴埋去大半個身子後才觸及其根莖。因此,湖陽人一般把「挖藕」稱作「踩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