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賽納多廣場的繁華,喜歡龍環葡韻的美麗,當然也喜歡大街小巷的美食,到澳門旅遊,除了參觀景點、尋找美食,還可以參加文化之旅,了解每一處風景背後的秘密。
所謂的聖保祿教堂遺址,其實就是400多年前葡萄牙人入侵澳門時帶來的一座教堂遺址,這座教堂大概是生來就遭受 "火災 "之苦,教堂經歷了三次大火,反覆焚燒而建,直到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次大火將其燒毀,教堂的前牆被燒毀,這面牆類似於中國傳統的牌坊而被命名為 "聖保羅廢墟",因為這堵牆與中國傳統寶塔相似,所以命名為 "聖保羅"。
聖保羅遺址建於400年前,耗資3萬兩白銀,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東方建築風格,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美,氣勢磅礴,它是由三至五層的三角形金字塔形,無論是塔頂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的聖嬰像和天使、鮮花簇擁的聖母像,都充滿了濃鬱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寶塔上的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 "立體聖經"。
然而,當你在聖保羅遺址後面轉過身來,你會感受到另一番悽涼的景象,背後的廢墟講述著四百年來三次火災的滄桑與無奈。
參觀完牌坊後,可以去內廣場的天主教藝術館,這裡收藏了澳門各教堂、寺院的代表性繪畫和雕塑,其中最珍貴的是一組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繪畫,是遠東地區最早、東方最古老的繪畫。
大三巴牌坊遺址不僅是一個表面的建築,更是一個欣賞其藝術和宗教價值的地方,是見證澳門四百年變遷的歷史產物,作為澳門最著名的建築,它也是澳門的象徵,俗話說 "不到大三巴,不算到過澳門"。
這條長僅121米、寬僅5米的小街位於氹仔市中心,是澳門最著名的美食街之一,也是澳門最早的步行街之一,是為了紀念澳門第81任總督、葡萄牙人關亞上校而命名的。
這條街匯集了東西方的各種風味,從供應葡國菜的餐廳到澳門著名的安德魯蛋撻,還有數不勝數的本地特產店。
這條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沿街的房子都被塗成了五顏六色的歐式風格,是一個隨時可以拍照的好地方,尤其是在上午10點之前,街上的大部分店鋪都沒有開門,所以可以拍出美麗的大場景。
玫瑰堂的正名是聖母玫瑰堂和聖多米尼克教堂,位於塞納多廣場前院旁,距離另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聖保羅遺址僅有10分鐘左右的步行路程,教堂前的空地上幾乎都是人頭攢動,教堂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大多數遊客都會在教堂前拍照留念,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旁邊有一座聖物寶庫。
教堂的外觀是明黃色與白色的搭配,既莊重又大氣,教堂對遊客是免費的,注意不要喧譁,穿著要得體,教堂內部氣勢恢宏,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典雅精緻。
教堂右側有一扇小門,通往 "聖物寶庫",這是一座三層樓高的澳門天主教堂文物寶庫,其中以油畫《聖奧斯丁》和木雕《被縛的基督》最為珍貴,三樓有兩口大銅鐘,是澳門最古老的鐘,由於年代久遠,它們清脆的鐘聲已經絕跡。
同樣是聖寶,免費參觀,三樓有同時參觀人數的限制,整個遊覽時間約半小時至一小時,注意保持安靜,可以拍照,但不允許使用閃光燈。
"龍灣葡韻 "是澳門八景之一,"龍灣 "是氹仔的舊稱,"葡韻 "指的是這裡葡式建築的魅力,包括沙灘路上眾多的葡式民居、卡梅爾教堂 "葡韻 "指的是這裡葡式建築的魅力,包括沙灘路上眾多的葡式民居、卡梅爾教堂、公園等如詩如畫的迷人景致,其中以五棟青粉色的小樓最具代表性,這五座小樓是最具代表性的,在這裡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迷人風光,還可以體驗到簡約古典的葡式風情,深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這五棟建築建於1921年,曾是葡萄牙和澳大利亞政府高級官員的官邸,也是一些土生土長的葡萄牙人的家屬院,2016年,龍灣葡韻重歸於好,現在免費向遊客開放,龍灣葡韻的五座建築保留了原有的葡國風情,分別是 "葡韻生活館"、"藝術長廊"、"創作館"、"風情館 "和 "迎賓樓",館內的展品大多來自長期定居澳門的葡國家庭,他們的家具、擺設、家居擺設都獨具特色,體現了中西文化在生活中的融合,這是澳門這座小城的文化寫照。
五棟小別墅前是一片美麗的溼地,這裡曾是澳門水上飛機的起降點,如今,這裡棲息著黑臉琵鷺、蒼鷺、大白鷺等珍貴的水鳥,每到6月,這裡的水面就會開滿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