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建築小姐姐
200天14個國家41座城市
一趟關於建築X美食X設計的流浪之旅
和你分享
去芬蘭,全部的理由都是阿爾瓦·阿爾託。
赫爾辛基(Helsinki),"波羅的海的女兒"。城市坐落於一個半島的尖端處,並有315座島嶼。市中心區位於該半島的南部。相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首都而言,赫爾辛基人口十分稀疏,但市中心的一些區域裡人口密度非常高。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赫爾辛基在愛沙尼亞塔林北部約80公裡處,距離西南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約400公裡,距離東邊的俄羅斯聖彼得堡約300公裡。這三座城市與赫爾辛基在歷史上有著密切聯繫。
所謂「大赫爾辛基」是由赫爾辛基和埃斯波、萬塔、考尼艾寧四個城市一起組成的首都區。
市中心之外大多是二戰後修建的由林帶隔離開來的住宅區。從市中心到赫爾辛基北部邊界有一條狹長並長達10公裡的赫爾辛基中央公園,它是居民的重要休閒區域。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為了和漢薩同盟的城市塔林爭奪貿易,於1550年在塔林對面的波羅的海海岸修建了這個城市,命名為赫爾辛基,開始了她的歷史。
在赫爾辛基有11,000個船位,並擁有毗鄰首都地區超過14,000公頃的捕魚海域。大約有60種魚類生活在該海域,休閒釣魚倍受歡迎。
赫爾辛基是歐洲夏季旅遊勝地,尤其在夏至前後的白夜期間,由於地處高緯度,夏天太陽只落下四、五個小時,但氣溫不高,氣候涼爽,港口外幾個小島更是遊泳的好地方。
但冬季常為陰天,太陽僅在空中持續幾個小時,可是由於大西洋暖流,氣候並不寒冷。
碼頭綜合體,木棧道平臺之上有露天咖啡廳,階梯之下是海邊露天遊泳池,分為溫水池和冷水池。即使是在七月末的盛夏時節,溫水池裡遊泳的人也明顯多於冷水池。
赫爾辛基主教座堂(Tuomiokirkko,又稱白教堂)建於1830-1852年,新古典主義風格,能容納1300人。構成參議院廣場的高潮,周邊環繞著其他許多建築。由於赫爾辛基主教座堂以白色為主,所以在舊時候,出海的水手看到教堂就代表了離赫爾辛基越來越近。所以,赫爾辛基又被稱為「白都」。
烏斯彭斯基主教座堂(Uspenskin katedraali,又稱紅教堂),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東正教堂」,由俄國建築師設計,興建於1862-1868年。教堂位於卡塔亞諾卡半島的山坡上。
聖殿廣場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俗稱巖石教堂(Rock Church),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座路德宗教堂,竣工於1969年2月。
在這一地區修建教堂的計劃在193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由於二戰爆發,計劃被迫中斷。戰後通過公開募集選中了現在的設計案。
教堂修建於一個巨大的巖石中,將巖石挖開後於上方修建了玻璃頂棚,實現自然採光。而教堂的外牆就是巖石本身,因此音響效果極佳,經常用來舉辦音樂會。
全程地圖由『行程助手』生成
行程單
城市漫遊路線地圖由『行程助手』生成
阿爾瓦·阿爾託
Alvar Aalto
照片來源:阿爾瓦 阿爾託基金會,photo by Ingervo
雨果 阿爾瓦 亨裡克 阿爾託(Hugo Alvar Henrik Aalto,1898年2月3日-1976年5月11日),生於芬蘭庫奧爾塔內,建築師,現代派建築倡導者之一,人情化建築的提倡者,被認為是北歐現代主義之父。
他在建築設計中善於結合自然條件,利用地形,運用地方傳統材料;形式和空間塑造上常採用曲線、曲面和靈活布局的手法。他也是著名的工業產品設計師,設計過家具、餐具器皿等。
赫爾辛基社會保險局主辦公樓
THE SOCIAL INSURANCE INSTITUTION,1953-1957
上個世紀30年代初,「現代主義風格」逐漸開始顯現在阿爾託的建築設計中,其中包括帕米歐療養院和維堡圖書館,這些項目被認為是阿爾託「功能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儘管被稱作「功能主義建築師「,阿爾託的設計仍然被視作「不斷以可預見的趨勢與功能主義背道而馳」,因為他的項目中常帶有大量地域性元素。30年代末,阿爾託逐步發展出一種融合性的並且具有個人色彩的現代主義風格。他成為了第一批推動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現代主義發展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文字來源:archdaily)
阿爾託最知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公共建築,包括圖書館、市政廳和教堂,其中,他為珊納特賽羅小鎮設計的市政廳被認為是多功能市政建築中的傑出作品。因為地域性風格,阿爾託的作品不像柯布西耶或者密斯那樣國際化,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芬蘭和其周邊的北歐國家建造。
和其他的現代主義建築師相比,阿爾託並不是那麼知名,但在1941年,他的作品在建築評論家Sigfried Giedion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研究《空間,時間和建築師》中被重點論述。
Sigfried Giedion寫道,「無論阿爾託走到哪裡,芬蘭一直在他心中。芬蘭給了他能量的內在源泉,而那種能量則自始自終貫穿在他的作品當中。這就象西班牙之於畢卡索和愛爾蘭之於詹姆斯 喬伊斯。」
許多了解芬蘭文化傳承的人的確能夠發現這一點。他們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同樣的關於自然的暗喻,以及在Sibelius的音樂中或者Wirkkala、Sarpaneva和很多設計師的作品中能夠體驗到的芬蘭元素。與所有的偉大藝術一樣,他有能力喚起觀眾的感情。(文字來源:阿爾瓦·阿爾託基金會,by Joe Brady)
「建築的精髓是對自然有機生活的多樣而發展的回憶所組成的。這是建築唯一真實的形式。」高冉 希爾德(G ran Schildt)在1986年由立索裡(Rizzoli)出版社出版的《阿爾瓦 阿爾託:決定性的歲月中》引用阿爾瓦 阿爾託的話。
1957年,阿爾瓦 阿爾託說道,」藝術中只有兩種情況,富有人性化和缺乏人性化。僅有形式,或者僅靠一些細節並不足以創造出人性化。現今,我們已經有了太多膚淺而糟糕的現代建築。」(文字來源:阿爾瓦·阿爾託基金會,by Joe Brady)
阿爾瓦 阿爾託說:「當然,你能夠,也必須飛翔。但是,你的一隻腳必須站在地上。或者說,至少有一隻大腳趾必須在地上。」(文字來源:阿爾瓦·阿爾託基金會,by Joe Brady)
筒形瓷磚是Aalto建築中常常出現的牆面材料。
皮質的門把手,從它的被使用開始,建築的才開始走向完成(start to be completed)。
阿爾瓦·阿爾託自宅
THE AALTO HOUSE,1935-1936
創作於1935-1936年間的自宅兼工作室,是阿爾託設計風格第二次轉型期間的代表作。他一生中每一次舉家搬遷,建築風格就隨之出現一次大的改變。(文字 by 金秋野)
從早年在于韋斯屈萊(Jyv skyl )的北歐古典主義,到圖爾庫(Turku)的現代主義;再從圖爾庫到赫爾辛基,他的建築風格又經歷了從純粹的現代主義向人情化現代主義的轉變。(文字 by 金秋野)
阿爾託早期兩個非常重要的作品——帕米歐肺病療養院(1928-1932)和維堡圖書館(1927-1935)都創作於第二次轉型期。當他完成這兩個作品之後,立刻便意識到現代主義是不適合北歐地區和自己的性情的。他於1935年設計的自宅實際上是他向所謂的鄉土化、人情味和自然材料轉型的第一步。(文字 by 金秋野)
the Aalto House(Helsinki)平面圖,圖片來源:archigraphie.eu
這棟房子與日本近代受西化影響的和式住宅非常相像。工作區和居住區之間的地坪高差就是受日式住宅影響的痕跡之一,進入自宅的客廳是往下走,日本住宅則是脫鞋向上走;阿爾託甚至把土間和廣間的關係都做了出來;還有6格形狀的平面和日本住宅也非常像。(文字 by 金秋野)
它既不像傳統的北歐住宅,也不同於的密斯或柯布的自由平面,它有著一個非常嚴整的、中間分隔的平面。和密斯、賴特一樣,這一時期他們的設計都受到日本建築的影響。(文字 by 金秋野)
室內色調以黃色為主,主要材料為木、竹、草、麻,氛圍舒適而親切。
工作間,二層的迴廊外圍草編材料。
工作間看到的風景的工作檯。
二層為木綑紮材料。
自宅朝向內院的入口門廊一側,用原木做成的可供植物攀爬的隔斷。
阿爾瓦·阿爾託工作室
STUDIO AALTO,1955
阿爾託工作室是他在1955年為自己建造的辦公室,工作室距阿爾託自己的住宅只有幾步路的距離,他一直在這裡工作,直到他1976年逝世。
在此之後,該辦公室在Elissa Aalto的領導下,一直持續到1994年。該建築於1984年進入了阿爾瓦阿爾託基金會保管,現在屬於阿爾瓦阿爾託基金會,阿爾瓦阿爾託學院和阿爾瓦阿爾託博物館建築遺產。
studio Aalto(Helsinki)平面圖,圖片來源:archigraphie.eu
阿爾託工作室是一個L型的內向型空間,其中有個半圓形的露天小劇場,在這裡可以舉行演講、開會或舉行其他集體活動。
建築依地勢而建,看起來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形態,而是每一部分都有它的設計意圖。建築圍合而成的三合院,層層弧線形石階聚焦於對面的一面白牆上,就像是一個古希臘劇場。
在這個工作室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轉角空間,這個折角處理一來在視覺上放大了室內空間,二來從室外又圍成一個小廣場,是一個建築語言上的雙關。轉角處特意設計的挑臺,儘管按阿爾託本人的說法只是用來試驗燈具,卻是這個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它所模仿的是義大利小山城中的一處街角,白色牆面上的漫射光像極了室外的場景,這正是阿爾託在晚期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將室內空間室外化和舞臺化。(文字 by 金秋野)
阿爾託大學
AALTO UNIVERSITY
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是一所主要位於芬蘭大赫爾辛基地區的大學,其由在各自領域內頂級的三所大學——赫爾辛基理工大學(1849年成立)、赫爾辛基經濟學院(1904年成立)和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1871年成立)合併而成,於2010年1月1日開始運行。
Aalto University(Helsinki)平面圖,圖片來源:archigraphie.eu
2008年,政府宣布新合併的大學的命名為表彰和紀念在科技、經濟及藝術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芬蘭著名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託。原赫爾辛基理工大學校園內的許多建築即為阿爾瓦·阿爾託的作品。
阿爾託大學圖書館是芬蘭的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託在上世紀60年代完成的一個作品,因為建設年份已久,有些功能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代的使用要求。在2015年的時候,由建築公司JKMM對該圖書館的室內進行了翻新設計。
自然天光透過Aalto經典的圓形天窗灑入室內,變得柔和而神聖。
扇形的報告廳,開間小而進深長,階梯也很陡,但整個空間很有聚合感,坐在其中上課思維也會集中起來吧。
報告廳拱形的吊頂,自然光透過天窗撒入。
白色筒形瓷磚護壁,磚牆面漆白色塗料。
咖啡色地磚加木包邊樓梯踏步。
木質樓梯扶手在轉彎處改以黃銅材質。
淺色的木和陽光搭配,整個建築空間都是暖洋洋的。
草坪上一個簡單的休息圓臺都可以設計得簡潔而明亮,木與漆黃色的鋼材料搭配,直徑足夠一個人半躺下來曬太陽。
塔皮奧拉樓是赫爾辛基記錄入冊的兼具標誌性與實驗性的學生會大樓。該建築於1966年由建築師Raili和Reima Pietil 設計完成,前段時間經歷了一次全面的翻新工程,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阿爾託大學的主樓。該建築已經於2017年秋季重新投入使用。
學生會大樓平面圖,有機的室內空間,外部巖石材料延伸至室內。
體育館順山勢層疊而上。
大跨結構外包木材料,使室內溫暖而舒適。
木材料覆面內部的鋼結構。
建築平面圖
學院書店
ACADEMIC BOOKSTORE,1961-1986
書店中庭位於整座建築的中後方,其下部空間用於展示書籍,周圍則環繞布置著閱覽區。
潔白明亮的中庭就像是一個自然光的容器,不僅為閱覽區帶來了柔和的閱讀光線,還使展示區域成為整個書店的視覺中心。除此之外,中庭雖然尺度狹長低矮,天花上也僅布置3座玻璃採光裝置,但是空間卻絲毫沒有室內的幽暗之感,反而有著如室外般均質、明亮的光線和氛圍。(文字by王方戟、劉一歌)
書店入口門的把手氛圍上中下三個,對應於不同身高不同年齡的人,可以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道。
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
HELSINKI UNIVERSITY MAIN LIBRARY,2008-2012
坐落於市中心重要歷史街區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主圖書館(Helsinki University Main Library)由Anttinen Oiva Architects設計,紅磚坡道密網狀窗的建築立於歷史建築旁毫無圍合感,而拱形玻璃幕牆的建築語彙又明顯表明了它的當代身份。
該圖書館地上7層,地下4層,總面積3萬2千平方米。一層和地下一層用作商業,並和道路相連。圖書館的立面採用玻璃和紅磚作為主要材料。建築的地上部分內部中間有一個橢圓形的開放空間。(資料來源:ideamsg)
內部層層向上收入的橢圓形中廳帶來很震撼的空間效果,而尺度又是宜人的,沿橢圓形邊緣布置一圈座椅,可以感受得到自然的天光。
面向陽光的座椅,看著都好愜意。
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
KIASMA,1993-1998
奇亞斯瑪(Kiasma)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美術館,專門收藏當代藝術的作品,是芬蘭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奇亞斯瑪的設計者是美國建築家斯蒂文·霍爾,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但美術館的外觀引起了很大爭議。美術館在1998年5月開幕。
在1992年秋季的時候就當代藝術博物館新館的建築設計進行了公開招標。此次設計招標的對象是北歐及波羅的海國家的建築師。另外還邀請了五位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建築師參加。最後總共收到516件設計作品。在1993年選定依據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設計的作品奇亞斯瑪(英語:Chiasma,芬蘭語:Kiasma)來建造。「奇亞斯瑪」意為「神經或關節韌帶的交叉處,及雙旋染色體結構」。
當時芬蘭正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在如此重要的建築設計招標中選中外國建築師設計的作品,對很多芬蘭建築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奇亞斯瑪」作品在芬蘭建築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除爭論之外還有建築師們的利益遊說。
有人指責霍爾的作品中有設計錯誤和缺陷,並認為它是玩耍甚至輕率的作風。在芬蘭也還不太接受雕塑風格的建築。接著有人又開始指責城市設計人員和招標委員會。在1994年還開始收集籤名來反對奇亞斯瑪的建造。之後各種紛爭才開始平靜下來。
整個建築給我的感覺確實有突兀生硬之感,只有這個門把手讓我感受到了一絲芬蘭建築的親切感。
芬蘭地亞大廈
FINLANDIA-TALO,1962-1972
芬蘭地亞大廈(Finlandia-talo)是一座音樂會和會議舉辦中心。它位於芬蘭赫爾辛基市中心的蝶略灣(T l nlahti)。這座建築是由阿爾瓦·阿爾託在1962設計的。建築完工於1972年。會議中心翼側在1970年設計並在1973至1975年間營建。2011年春季在建築裡修建了新的展覽和會議場地。
最後一套芬蘭50馬克紙幣背面上的芬蘭地亞大廈,圖片來源:Wikipedia,photo by European Central Bank
芬蘭地亞大廈原本是阿爾瓦·阿爾託赫爾辛基市中心規劃的一部分,據此規劃,在蝶略灣西畔計劃修建一連串的文化場所。但是阿爾託規劃中的其它建築未能付諸實施。
芬蘭地亞大廈的主要特徵是一個塔形部分,其上覆蓋著傾斜的屋頂。Aalto的設計想法是一個高空間能提供更好的音響效果。格子天花板使觀眾看不到頂部的空間,但它能像教堂的高塔一樣產生同樣的深邃的後回聲。
Aalto在室內和室外的表面使用了同深色花崗巖反襯的白色大理石。對他而言,大理石跟地中海地區文化有種聯繫,他希望把這種文化帶到芬蘭。
在芬蘭地亞大廈,著重點不是非常規的形狀或者華美的裝飾,而是以觀眾和表演者為中心。阿爾託認為,來芬蘭地亞的觀眾無需像以往在歌劇院前廳和金碧輝煌的音樂廳穿晚禮服的觀眾。他希望給觀眾一個感到賓至如歸的地方,一個與音樂和自然環境兩者均保持和諧的場所。
大廈的室內設計精於細節。燈具、家具、鑲板、地板和天花板的設計無不反映出阿爾託設計生涯中一貫的源於自然的手法。所有的材料都透露自然的風採,毫無人工浮誇的造作。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
2. 窮遊行程助手
3. ArchDaily
4. archigraphie.eu
5. ideamsg
6. 路培、金秋野,誠實面對自我——金秋野談阿爾瓦·阿爾託工作室,世界建築,2015
7. 劉一歌、王方戟,阿爾瓦·阿爾託在室內建立室外光線氛圍的設計分析,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3
■ Over ■
撰文&拍攝 | G學姐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