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在編輯啊源遊記時,誤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錯寫成波赫了,現重發此文。
作者:啊源
2018年12月2日
傍晚的時候我到達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的科託爾小城,住在了科託爾海灣邊上的一家民宿,站在陽臺就能看到海灣的景色,這個民宿一個晚上才8歐,科託爾海灣給我的第一印象有點像瀘沽湖。
第二天
清晨在民宿廚房煎了幾個昨天晚上買的雞蛋,加幾塊麵包就是今天的早餐,吃完早餐來到海灣邊,整個人被眼前的景色驚豔到了,海上雲霧繚繞,紅色的房頂五顏六色的房身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清澈的海水,山與海之間好像隔著一條白色的絲帶
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一聲:黑山老妖,放開小倩,本道爺在此……!
我慢慢沿著海灣邊邊走邊欣賞美景,一路走了七公裡來到科託爾古城。
這是古城的大門:
城門上方雕著一個盾徽,下方匾上刻有「1944年11月21日」字樣,這是二戰後狄托的南斯拉夫軍隊接管科託爾古城的日子,石匾與城徽之間寫著狄托語錄,大意是:「不要拿走我們的東西,我們不會拿走你們的」。500多年歷史的老牆,還保留著狄托時代的印記,這說明黑山人對於那段歷史還不想忘記。
科託爾古城不大,快走的話,一個小時就能逛完,若細細欣賞,不經意地也會耗上一個整天。在曲折的街巷裡轉悠,不知不覺的又走回了原地,一個個小廣場,一個個羅馬式、拜佔庭式、哥德式、文藝復興等風格的老房子,一直都在那裡,幾百年都不變。拜訪古老的教堂,聆聽悠遠的鐘聲,逛逛琳琅滿目的商鋪,坐坐街邊酒吧咖吧,真宛如置身於中世紀威尼斯的都市。
鐘塔是城裡地標性的建築,四百年來,幾度損毀,幾度重建,外貌也隨時代不斷變化,既有中世紀哥德式特徵,又滲透著巴洛克元素。鐘塔前面,看到一個黑色三角形柱狀的東西,我了解到,它叫恥辱柱,古時候罪犯被抓後會帶到這裡,鎖在石柱前,頸掛木牌示眾,任由市民圍觀羞辱。
其實,科託爾最著名的地方,並不在城內,而是它背後一個依山而建的「長城」。如果說中世紀古城在歐洲比比皆是,那麼科託爾保留這一段算得上歐洲最為完整。據說,這段古長城,斷斷續續修了將近一千年,從海邊沿著陡峭山崖蜿蜒而上,直至飄揚著旗幟的山頂要塞,綿延四五公裡。這段長城,無論是防禦的堅固,還是巍峨的氣勢,都與中國長城相似,科託爾人曾據此要塞打退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多次進攻。不到長城非好漢,沿之字形的步道上山,越往高走,景色越美,站在塞頂眺望,深邃的海灣,三角的古城,紅頂房屋鱗次櫛比,全都呈現在眼前,科託爾古城就像一艘巨輪,正迎風出海。
上要塞的登山處,就在古城裡。
這是要塞的一部分城牆。
登頂後小城風光一覽無餘。
科託爾位於亞得裡亞海最南端的海灣科託爾灣邊,四周群山環抱,是天然的避風港。小城歷史悠久,公元前3世紀伊利裡亞人就定居這裡,公元前168年到公元476年為東羅馬帝國的附屬國,後歸屬拜佔庭帝國。公元1185年到1371年由塞爾維亞Nemanjic王朝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被稱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後匈牙利和波士尼亞王國短暫統治,1420年土耳其人入主,到1797年又歸併威尼斯帝國,此後戰爭不斷,奧地利、保加利亞、法國和塞爾維亞等先後入侵,寫下了科託爾史上最為黑暗和困難的 一頁,1945年二戰結束,科託爾成為南斯拉夫聯盟的城市,2006年起歸屬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到黑山旅遊,持美籤,申根籤,英籤可以出入
我的黑山的籤證是在這家淘寶店辦理的,300元的邀請函
【我在飛豬發現了一個不錯的商品,趕快來看看吧。】https://m.tb.cn/h.3nk7CiG?sm=a3a132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咑閞;或復·制這段描述¥CC3oblBEuCI¥後咑閞👉淘♂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