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每天不一樣」。看過武漢宣傳片的小夥伴們都能對這句話很有感覺,近年來武漢發展的速度是可以用飛快來形容的。很多地區每過一段時間,再去看看就會發現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大基建,大發展的時代下,擁有歷史人文建築最密集的武昌區,還能有這些真實又各有故事的老建築得以保留至今,大家如果來武漢旅行,對這些地方和歷史建築感興趣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辛亥革命紀念館,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這個建築其實就在黃鶴樓的山腳下,因為是紅磚的牆面,武漢人都親切的稱之為「紅樓」。當我們站在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前,或許是附近很多張老圖片和起義軍拿著刀,推著炮的雕塑展示的原因,當你望向遠方的紅色磚牆房子,仿佛能感覺到當年起義時期的那種強烈嘶吼的革命意志和背水一戰的革命精神。
曇華林32號,於1901年建成。是一棟獨門獨院歐式洋樓,屬於中西合璧式的住宅建築。這懂上看去就會一眼喜歡的老建築,應該和它現在外牆上的顏色有關係,搭配著院子裡,院牆上綠色的植物,在畫面中融為一體,是不是有種歐洲酒莊的感覺。
仁濟醫院,於1895年建成,屬於文藝復興式建築。整體建築端莊大氣,醫院分為了幾個部分,由幾棟類似風格的老建築和院子連成一片。100多年前,有這麼大規格的幾棟房子組成的醫院,應該就已經把門診部,住院部,藥房,宿舍等功能都能劃分好了區域。不難想像,這樣一座規模的醫院在當時的名氣和影響力,可能都是今天的我們所想像不到的。
這樣的建築設計風格,在當時應該是很具特色的。直到今天看上去,除了牆面的褪色脫落能感覺到年代的久遠,依然沒有過時落後的感覺,是從整體上來看,設計規劃想得是很長遠的。
育嬰堂萬嬰墓,位於花園山2號,建於1928年,為磚木結構建築。現在已經是武漢市兒童福利院,其前身是美國天主教武昌教區首任主教艾原道於1928年創辦的「武昌花園山育嬰堂」。
崇真堂,由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興建於1864年,坐落在武昌戈甲營44號。是現存武漢市最古老的基督教堂。為省城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哥德式風格,可容200人。
天主教教區,建於1888年,該教區為義大利、英國天主教教區,位於曇華林中部以南的花園山山頂上。
眼前這樣的建築,可以想像一下,要在一百多年前的武漢市建造如此雄偉高端的建築。無論是設計風格樣式,建築選材,還是施工工藝,可以說在當時肯定是集中了很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這個建築。
小夥伴們看到這裡感覺怎麼樣?是不是在武昌區內得以保留下來的這些歷史老建築,背後一定隱藏著很多的歷史故事,喜歡的朋友們可以前來武漢,一探究竟。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可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