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磚瓦廠挖出神秘巴人船棺墓似獨木舟(圖)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巴人船棺 圖片由九龍坡區文管所提供

  重慶晚報訊 巴人懸棺葬,世界聞名。你知道嗎?古代巴人除了懸棺葬,還有船棺葬,以船為棺進行土葬。在重慶境內,目前只在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發現了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墓葬群,神秘的是,墓葬群頭部全部向著江水。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為何全部頭枕江水?想要解開謎團,不妨到國內唯一的巴文化主題博物館———巴人博物館看看。

  墓葬棺材像獨木舟

  冬筍壩巴人船館遺址,現在是銅罐驛鎮政府辦公樓。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這裡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隨後,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時代為戰國後期到西漢。

  在眾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齊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來就像是獨木舟。由於外形像船,墓葬被專家命名為船棺葬。

  「這也是迄今為止重慶境內發掘出土的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九龍坡區文管所所長袁文革說,同種類型的墓葬同期在四川昭化縣寶輪院也有出土。

  可能是主人生前交通工具

  陝西師範大學段塔麗教授在其論文《戰國秦漢時期巴蜀喪葬習俗》中介紹,船棺葬是戰國到秦漢之際巴蜀地區盛行的一種喪葬習俗,也是我國古代一些傍水而居的民族特有的葬俗。

  巴人先民為何要以船為棺?「以船為棺,是古人視死如生的體現。」袁文革介紹,古人認為,靈魂不滅,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裡像生前一樣生活娛樂,人們常常將死者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繼續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巴人先民傍水而居,巴人經濟三大支柱———製鹽、丹砂和捕魚都離不開船,可以說以船為家。專家推測,這些船棺或者本來就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交通工具。

  奇特的是,這些墓葬,頭部全部向著江邊。段塔麗解釋,這意味著他們是沿江水而來的人,頭枕江水,正寓意著靈魂的歸宿。

  銅罐驛,和巴人先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冬筍壩附近的小南海,當地人至今呼為亀亭子,即巴志所說「巴人立市於亀亭」之地。「銅罐就是銅鼎,銅罐鎮一帶,在古代應該是巴人的聚居區。」九龍坡區文史專家何承玖說。

  巴人博物館免費開放

  2004年11月,九龍坡區投入1500萬元,在巴國城修建巴人博物館。2007年4月,巴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整個博物館有藏品69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9件。在1500平方米的巴人、巴國、巴文化主題陳列展覽中,國家一級文物巴人船棺(展出為複製品),新石器時代的石耜、石斧,長41.8釐米的戰國時期巴式青銅劍等古老巴人遺物。這些和光電、影像等現代技術相結合,帶你穿越千年,一起回顧神秘的千古巴文化。此外,你還能體驗一把巴人的生活。現場制陶、喝巴人咂酒、看巴人舞蹈表演、射弓弩……

  巴人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半到下午5點。

  「炎炎夏日漸舒長,野岸悠遊暑亦忘。插竹試看江漲猛,平沙待學鳥書狂。心清自是清閒訣,身靜原為卻老方。無事且依古樹塵,閒看歸客送斜陽。」這首詩是清代龍為霖作的,見於他的《蔭松堂詩集》卷七《九龍灘別墅雜詩》組詩之八,描寫的是他的九龍灘別墅周邊情形與自己的閒適心情。九龍灘別墅,大約位於今直港大道端頭長江邊上。

  龍為霖,字雨蒼,號鶴坪,於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中舉,1709年成進士。遲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才通過多年候輪補缺,被選為蠻荒之地雲南太和縣(今大理市)知縣,後被擢升為雲南石屏州知州。繼任廣東潮州知府,籌建韓山書院,他撰寫的《昌黎書院碑記》至今還立於韓山師範學院內。任滿歸隱於鄉。用手指當筆寫字作畫,清代最有名的是高其佩(1660年~1734年),比龍氏略早。而龍氏的指書也聞名於世。「鄙人變法出新意,遠徵似不如近取。」「蛇引蛟龍那復計,惟聞指間颯颯驚風雨。」「頭濡未敢學張顛,指動聊希逢異味。此筆由來天所賜,畢生用之無成毀。」「長槍大戟本無志,老來亦厭毛錐子。只恐視如回道人,謝卻黃金索吾指。」這是龍氏在《蔭松堂詩集》卷七《張彬儒邀飲面索指書濡墨揮灑聊博一笑》中的「自供狀」。何承玖

相關焦點

  • 成都挖出千年古墓,出土17具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的面積非常的廣闊,而且每個地域的環境都有著本質的差別,從氣候降水等角度分析,南方地區雨季比北方要長,所以中國自古代以來就有著「北人騎馬、南人乘船」這種出行方式。而這裡要說的這座船棺墓就是位於四川成都,而且還是在鬧市區,起初一下子就挖出了17根「獨木舟」,獨木舟就是船棺,只不過看著像獨木舟而已,讓考古隊趕到興奮不已的是這些「獨木舟」居然都是用堪比黃金的金絲楠木鑄造而成的。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長河古阜,山城碼頭,銅罐驛更為人熟知的是,這裡掩藏著重慶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了眾多青銅器,尤其是銅罐驛冬筍壩的17組船棺葬,更是令考古人員為之驚嘆——這17座形似獨木舟的棺材,頭部皆朝西,即頭向長江,有如「以船著岸」。
  • 成都挖出千年古墓,出土17具金絲楠木船棺,專家:墓主人是王族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的面積非常的廣闊,而且每個地域的環境都有著本質的差別,從氣候降水等角度分析,南方地區雨季比北方要長,所以中國自古代以來就有著「北人騎馬、南人乘船」這種出行方式。而這裡要說的這座船棺墓就是位於四川成都,而且還是在鬧市區,起初一下子就挖出了17根「獨木舟」,獨木舟就是船棺,只不過看著像獨木舟而已,讓考古隊趕到興奮不已的是這些「獨木舟」居然都是用堪比黃金的金絲楠木鑄造而成的。
  • 山與城 | 船棺之謎、神秘手心紋……穿越巴人「青銅時代」迷霧
    實際上,巴文化中這樣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那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出土的船棺葬——是否代表著先人「生亦長江死亦長江」的寄意?再如那神奇的「鎏金術」,三峽地區出土的諸多鎏金銅器隱藏著怎樣的秘密?重慶發布《山與城》55期,將專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方剛和多位學者,逐一解讀那個屬於重慶的傳奇「青銅時代」。
  • 重慶珍檔丨船棺葬與巴國消亡之謎
    大約4000多年前,在現在的重慶、湖北、四川境內曾經生活著一個遠古族系,他們被人們稱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在2000多年前,這個古老的民族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伴隨著文獻資料和種種神話傳說,巴人文化像一團雲蒸霧靄的謎,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空間。
  • 重慶冬筍壩遺址集中出土「船棺葬」
    12月18日,記者從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2020年度階段性考古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冬筍壩遺址今年新發現了28座墓葬,其中船棺葬佔4座。這是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首次集中出土船棺葬,專家將這次考古發現稱為「近十年來重慶地區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
  • 63年後,再現「船棺葬」遺蹟
    這些形似獨木舟的棺材,頭部皆朝向長江,有如「以船著岸」。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 老重慶 | 以船為棺、崇拜鳳鳥圖騰……千年文物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生亦長江死亦長江船棺出土證實巴人視死如生時間回到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隨後,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時代為戰國後期到西漢。
  • 重慶最大船棺葬群現身九龍坡銅罐驛,墓葬主人身份不尋常
    可你知道嗎,在這具船棺出土的附近,還埋藏著一大片屬於巴人的船棺。 近日,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隊員們的手中,這些埋藏在泥土裡2000餘年的楠木船棺,一一揭開了神秘面紗。
  • 以船為棺、崇拜鳳鳥圖騰……千年文物還原古代巴人生活
    巴文化可以說是重慶地域文化的根。那麼,在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如何生活?如今,在九龍坡區巴人博物館裡,陳列著一系列古代巴人生活相關的物品,它們還原了4000年前巴人的生活狀態。 生亦長江死亦長江船棺出土證實巴人視死如生時間回到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準備在銅罐驛鎮冬筍壩建廠房,挖地基時挖出許多銅器。
  • 成都出土60座戰國船棺墓 墓主戴古埃及「蜻蜓眼」
    古埃及文明和古蜀文明的交匯,讓人遐想聯翩。而成都最新的一處考古發現更讓人驚訝——也許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文明就曾與古埃及文明有過親密接觸。去年9月,成都市蒲江縣,一處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60座墓葬的勘探發現,讓在此的樓盤項目停止了。經過5個月的考古發掘,今年1月中旬,47座船棺墓葬被清理而出,它們多是船棺墓葬,墓主人身份可能是當地管理人員。
  • 省委大院地下挖出千年古船棺,貴重楠木雕琢,最大的長18.8米
    這些烏木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中空裡面似有器物,根據以往的經驗,他推測這些烏木很有可能是船棺!陳文書立即將這一想法,向成都市文物局匯報。當天中午,成都市考古隊就趕赴現場,此時,四具船棺已經顯露出雛形。那麼,什麼是船棺呢?船棺為四川、重慶地區古代巴人和蜀人一種特有葬俗。它是將一根整木,從中剖開雕成獨木船形棺材,棺蓋和棺底各佔二分之一,這就保證了棺蓋有足夠的重量,不會輕易被掀開。有了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後,考古隊的工作人員,立刻開始對這個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50多天的緊張發掘,墓葬情況也逐步清晰:整個墓葬為豎穴土坑,東北西南向,為古蜀國晚期,即戰國早期蜀王家族墓葬。
  • 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28座墓葬,現已清理出土4座船棺葬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25日,新京報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日考古團隊在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了28座墓葬。截至目前,已清理出土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
  • 瀘州施工隊挖出漢墓 棺壁畫似「伏羲女媧圖」(圖)
    墓中多具人體骸骨是否是漢代人的遺骨?專家現場查看後表示,漢代距現在年代久遠,人體骸骨不可能保存得那麼完整,推測有可能是盜墓者的骸骨。  現場 修路挖出古墓 文管部門搶救性發掘  6月8日下午3點左右,雙加鎮港城大道的施工隊正在施工,開著挖掘機的張師傅像往常一樣挖掘一個山坡,「一鏟挖下去,居然出現了一個洞。」張師傅說。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說起船棺墓,我們自然是會聯想到的是四川這邊的墓葬, 船棺墓可以說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的話真的是會被驚訝到的,因為船棺墓真的是非常另類的風格。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
  • 四川發現東周船棺大墓,墓主人祖先曾是武王伐紂先鋒隊
    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東周墓葬4座,其中3座墓葬保存較好。這批墓葬均為狹長方形土坑墓,葬具為船棺。船棺是船棺葬的葬具,是古代的一種獨木舟形棺木葬具。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稱為船棺葬。
  • 船棺葬:古代巴蜀地區盛行的喪葬習俗,古人為何會採用這種方式?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思想的迸發,不少人開始轉變這個觀念。喪葬方式也不單單只有土葬,還有火葬、樹葬、水葬等等。在古代南方有一種喪葬習俗,那就是船棺葬。船棺,是一種葬具,將整木掏空鑿成船形,人葬在裡面。安放船棺的方式有懸掛巖洞、架在樹上和埋在土中。
  • 四川船棺墓挖出一坨「汙泥」,卻被當成國寶,如今是國家一級文物
    我們專家對文物等級的鑑定,其實並不是看它的外在面,而主要是看它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文化價值,很多人或許覺得什麼金銀珠寶必定是最有價值的,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恰恰相反的,金銀珠寶其實反而最不值錢,那麼什麼最值錢呢?
  • 圖:瀘州挖出漢墓 棺壁畫似「伏羲女媧圖」【3】
    原標題:瀘州挖出漢墓 棺壁畫似「伏羲女媧圖」   專家   墓中石棺移位   骸骨或為盜墓者屍骨   為何判斷該墓已被盜?專家表示,漢墓中一般有陶俑、陶罐等陪葬品,但目前發掘情況來看並未發現這些陪葬品,洞口打開時,石棺棺蓋已被放在一邊,積滿了厚重的泥土,石棺裡面除了泥土外什麼東西也沒有,且石棺有移位的現象。   「洞口打開時石棺位於入洞口左側,按古時習俗,石棺應該擺在正中位置,也許是盜墓者想看一下石棺底下有沒有藏有東西。」專家表示。
  • 白濮民族遷入船棺葬俗 在巴蜀興盛500年(組圖)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發現了這種奇特的葬俗,將其命名為船棺葬。隨後,四川多地發現船棺葬,數量多、分布廣,令人驚嘆。初見船棺廣元寶輪9座墓葬 驚現「獨木舟」古人眼中,對待死後要像對待生前一樣。《禮記》裡寫道:「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