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購物狂歡節
華州之家粉絲福利
支付寶首頁搜索數字532895975
每天領取紅包
赤水扯麵
作者丨馬洪
一日晌午得閒,遊癮大發,便騎車興衝衝沿310國道華縣赤水路口北拐想去感受秋日渭河的魅力。信步漫遊間,一些美景被收於相機中。不覺行至位於赤水鎮街道的扯麵館前,這家扯麵館早有耳聞,聽說扯麵、臘肉、酥油餅是其一絕,經常有縣上乃至渭南市的人們專程趕來品嘗。此時雖未到飯時,店內傳來「臘肉半斤,扯麵兩碗」的吆喝聲還是勾起了我的饞蟲,特別是那「碗」 字,拖著關中人特有的長尾音,關中人生、冷、曽、倔的品格躍然其中,突然產生出一探究竟的念想…
挑簾入店,呵,生意真是個紅火,未到飯點依然坐了不少食客,緊鄰門口一張三鬥桌上扣著玻璃罩,幾個瓷盤內的臘肉呈醬紅色,鮮香味道撲鼻而來,一位女服務員正忙著在一方有些年頭的樹墩砧板上給顧客切肉、稱重,繫著白底紅色碎花圍裙的跑堂服務員穿梭於後廚、客堂之間,剛收拾完殘羹剩碗,變戲法似的又端出一碗碗香氣四溢的扯麵。
「鄉黨,坐嘛,一個人?來碗扯麵?再來點臘肉?來瓶啤酒?」服務員連珠炮式的招呼更加刺激了食慾。關中女性始終缺少印象中江南女子那玲瓏小巧和婀娜靈秀,標準的關中女人臉頰透著紅暈、骨骼粗壯、粗喉嚨大嗓門,像男人一樣趿拉著拖鞋、卷著袖子和褲管,扛起一樁糧食虎虎生風從你身邊走過,渾身上下滿透著黃土高原黃沙漫捲的豪放與彪悍。
細呷了口冒著熱氣的麵湯,這才細細打量起扯麵館的擺設,100來平米的前客堂擺放7張餐桌,紅平絨餐布上扣著玻璃板臺面,高靠背椅墩重厚實,靠背漆面斑駁透出木之本色,似乎有些年頭。整體布局透著古樸氣息,只有依南牆而立的碗筷消毒櫃和小菜玻璃櫃具顯現些現代點綴。
見鄰座端坐一清瘦白衣老者,時而呷口麵湯,時而目光環視一遍食客,看到食客大快朵頤,皺褶的臉上時常閃爍出不易察覺的微笑。「老伯,您是?」我帶有疑惑問道,「呵呵,見你面生,不是常客吧?」老者帶著濃重關中口音反問,「頭一次來。」我如實回答,「在那烙酥油餅的是我兒子,切肉、稱重的是我兒媳,調涼菜、收帳的是我孫女,扯麵、跑堂的幾個是親戚。」老者邊指點邊向我介紹。我問道:「噢,您就是這扯麵館創始人?」「嘿嘿,現在老了,幹不動了,全交給後輩嘍。」老者拖著長音的話語中透著對時光飛逝的無奈。不知不覺間我倆如老友般拉開了話匣子。
「咱關中道人,就愛吃個面,對吧?」老者問道。得到肯定的回答後老者接著說:「有一段順口溜你聽說沒?」「說來聽一下」我說道。老者呷了口麵湯,清了清嗓子拖著韻調道:「說咱關中道啊,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端一碗呥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老伯的風趣引得食客們一片叫好。的確,關中人愛吃麵,究其原因我想跟這裡盛產小麥有關。自古八百裡秦川四季分明,風調雨順,冬種小麥、夏種玉米,一年兩季農作物使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衣食無憂。也許正因如此,長安才成為十三朝都郡之地。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形成獨特的麵食文化,繁衍出50餘種風味各異的麵食,如歧山臊子麵,楊凌蘸水面,陝北羊肉麵,戶縣擺湯麵、韓城大刀面等。可以說在中國的麵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老者的風趣深深感染了我,不由得想打破砂鍋問到底。「老伯,麵館開了多少年了?」老者伸出個八字手勢說:「嘿嘿,80年開的,已經整整33年了。」這時,那位40歲左右正圍著炭火烤爐做酥油餅的中年漢子接過話:「我父親年齡大了,耳朵有些不靈光,我跟你諞一諞。」從老者兒子處了解到,老人叫李進才,82歲,兒子叫李春生,也41歲了。上輩傳下一手做扯麵的絕活,80年代初剛改革開放,就在赤水街道自家門前支起了面鍋賣起了扯麵,誰知大受歡迎。關中漢子飯量大,習慣吃碗麵時再加個幹饃,閒時又愛就著小菜喝口老酒。於是老人抓住商機,把房屋前廳改成了飯館,增加了酥油餅和秘制臘肉,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正在寒暄,只見門帘一挑,又進來幾位操著陝北口音的食客,「老闆,老哈數,一盤臘肉,四碗扯麵,四個酥油餅。」春生殷勤地招呼著食客落座,給每人發了根猴王,轉身對我道:「都是跑長途拉貨的夥計,每次路過赤水都要來這吃碗扯麵。」其中一位陝北食客彈彈菸灰與我寒暄起來:「這的扯麵味道純正,就著臘肉和酥油餅一咥,那是滿口生香,是你們赤水一絕啊。」
好一通讚譽美詞更勾起了我對扯麵的好奇,便隨春生進了後廚房,只見兩位女後廚正圍著8尺見方的厚實案板在拉扯麵,案板左側灶臺上一口大鐵鍋冒著熱氣,水花卷著白生生的扯麵不停翻滾著,只見偌大案板上整整齊齊擺著七、八塊小孩手掌寬食油餵好的麵餅,只見一位操起一塊麵餅對角輕輕一抻拉,柔韌性極好的麵餅便成了麵條狀,把麵條往空中一彈形成一道彎曲的弧線,接著又往面板上「啪」的一摔,麵條就又長了一倍,兩手相對食指對角一勾,麵條便成了兩根,重複在面板上再「啪啪」一摔再一勾,麵條又變成了四根,順著慣性左手一甩,一叢麵條在空中划過一道美麗的弧線,準確落在熱湯翻滾的鐵鍋中,二人嫻熟的抻面手法讓我看的目瞪口呆,心中只有佩服的份。春生道:「只有小偃6號小麥麵粉才能使扯麵筋道味正。」原來他們家與幾位種糧農戶籤訂了協議,只用小偃6號小麥作為扯麵的原料。說話間,一位服務員手託一盤剛出鍋的臘肉擱至菜板上進行切塊整理,肥瘦相間的臘肉呈醬紅色,切一塊入口,瘦肉筋道,肥肉不膩,滿口生香。「一口臘肉再就一口金黃香脆的酥油餅,那才叫一個過癮啊。」春生眼睛眯成一條細縫憨憨的說道。怪不得幾位陝北食客專程趕到這裡吃扯麵,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啊。
當夕陽的那抹光輝穿過疊嶂山巒灑向這赤水小街時,喧囂一天的這條街道頓顯清靜許多,緊鄰的滔滔渭河滾滾東去,河面的清風挾著幾屢嫋嫋炊煙在街面上飄蕩,將門額上方「赤水扯麵館」的牌匾更加襯託得古樸肅穆,不變的依舊是那扯麵館內大快朵頤的食客們爽朗的笑聲和春生那聲拖著「秦」味的吆喝聲。春生子承父業為的是以己之長養家餬口,但父子倆在三十年的創業中卻不經意間把扯麵做成了一個品牌,為陝西眾多麵食中又增添了獨特的赤水扯麵,形成了一種文化,這也許是他們父子最大的貢獻吧。
再見了,赤水扯麵館,那滿口生香的回味成為我不能釋懷的一種情結,久久不願散去…
原文來源丨陝化文苑
原文作者丨馬洪
轉載來源丨華州文史薈萃
整理編輯丨華州文史薈萃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華州論壇」 自由發帖、爆料吐槽、同城交友、廣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