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旅館是一種極高密度的酒店住宿設施,大多只有在繁忙的都市地區才有,常見於日本,因為其可怕的加班文化,促使了膠囊旅館的誕生。可以說,膠囊旅館是充分體現日本資源節約與空間創意的便捷式旅館。近些年,隨著便捷「輕」旅行觀念的興起,膠囊旅館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盛行起來,成為眾多背包客出行的優先選擇。
由Studio S設計的9 HOURS的九小時膠囊旅館,小歸小,但可以在機場擁有恢復體力休息的「個人」空間,相信不只是提供夜宿機場的人們另一種選擇,對於錯過班機或最後一班往市區列車的當地人,應該也會覺得貼心的。這其中包含了1小時淋浴,7小時睡眠,1小時打扮。總共9小時的停留時間,對於短暫的旅行停留,綽綽有餘。
Nice Architects事務所最近發布了「Ecocapsules」,這是一個非常環保的微型庇護所,每個庇護單元都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可伸縮的風力渦輪機、以及收集及過濾雨水的環保運行系統。內置小廚房、自來水、衝洗廁所和熱水沐浴,儼然一個迷你的豪華酒店房。同時它可以當作房車一樣拖著走、可以卡車載運、也可以使用貨櫃將它運輸到任何地方。
「skylodge adventure suites」是在秘魯庫斯科的神聖谷裡,懸掛在峭壁上的三個透明膠囊,讓徒步登山者休息住宿。不過要想入住這間膠囊屋,你必須先徒步爬上122米的峭壁,然後才能舒適的享受神聖谷風景。
膠囊屋固定在巖石表面,在外部材質上使用航空鋁和不受天氣影響的聚碳酸酯,整個艙室都是手工搭建起來的。配有四個床,就餐區,一個私人浴室。艙室上有六個窗戶和四個通風管道,使得內部環境足夠明亮,舒適。
由黑川紀章設計,完工於1972年的中銀膠囊塔 Nakagin Capsule Tower,稱它為「最終極的膠囊旅館」一點不為過。光是從外觀上就可看出它是個不折不扣的膠囊旅舍,一格一格的空間,象徵著日本人對於居住空間大小的特殊價值觀。如果想要品嘗最正宗的日式膠囊文化,你完全來對了地方。
俄羅斯建築事務所Arch Group,設計了一款Sleepbox Home.懷著讓過境機場的旅客,也能有個簡便且舒適的一夜好眠的想法,以放置在機場空間設計的 Sleepbox Home,在僅僅3坪的空間裡,提供能容納2個人的起居空間,包括上下臥鋪、抽屜,以及能容納大件行李的走到空間,全原木設計讓入住的人更能放鬆好眠。
為了讓膠囊飯店的小空間更加吸引人,First Cabin Hotel將小空間營造成機艙的感覺,讓旅客猶如置身於飛機中。
「Drain Pipi Hotel」稱為排水管酒店,位於奧地利安德裡亞·施特勞斯。小型室外排水管結構,夠簡單,夠原始。
「Air Hotel」是一個可移動的旅館。由一群比利時藝術家使用可回收材料設計製作,如同太空飛船一樣,給你的旅途增添不一樣的精彩體驗。
南京太空艙膠囊旅館登場,新奇的造型讓無數人大呼感興趣。這家旅館坐落在南京火車站附近,以低廉的價格、簡單而私密的環境,備受年輕人的青睞。
藍色的弧線燈光,
設計前衛的白色艙體,
一名年輕人躬身爬進去後靜靜關上艙門……
星空造型的吊頂裝飾,
走廊裡流線型的藍色燈光,
這真的不是在太空嗎?
進入到房間後就仿佛置身一艘飛船,
房間裡均是高低兩層的白色方形「太空艙」,
一個個一米多見方的艙門供旅客進出。
這家旅館共有58個這樣的「太空艙」,分為男女兩個區域以及一個雙人間區域。每一個標準的「太空艙」僅夠一個人豎躺在裡面,高度可以直起身坐立。雖然空間小,但是艙內大面積的鏡子與柔和的燈光能營造出寬敞的感受。
艙內的設施十分現代化,一個亮著各種顯示燈的面板上有著各種插孔,可以充電、接耳機,下方還有一個帶密碼鎖的保險箱,放置一些貴重物品。
因為私密性好,基本不受別人影響,所以來這裡住的還有不少是找工作和考研的,在這裡一呆就是幾天甚至兩個星期,是極具性價比的住宿選擇。
香港是一個擁擠的城市。根據Quartz報導的人口普查數據,57100戶家庭生活居住在75至140平米的空間中。於是,膠囊旅館開始盛行。
這些酒店條件還不錯,
膠囊裡有電腦,電視,床和滅火器。
居民共用一個廚房和浴室,
這在香港已經是一個規範。
無獨有偶,青島也有一個膠囊旅社。艾夏優格青年膠囊太空艙旅舍,太空艙的居住環境雖然小,但是卻設施齊全,分外有趣。
這裡共有20個床位,
可供住客提前選擇。
獨立神秘又有趣的感覺,
除了還有地心引力的束縛,
還真有點像是遨遊在太空。
城視窗綜合整理。
本站聲明:本站所刊登文章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於網絡,其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無意侵權請聯繫本站:citiais002@163.com,我們會立刻刪除。
【相關閱讀】
【城視設計】最強改造,看廢棄飛機如何變身豪華旅館!
【城視設計】極致享受|去體驗草間彌生設計的溫泉旅館
長按指紋,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城視窗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