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早期道路所見車轍(資料圖)
考古學家常常以道路為切入點,探索古代城市的布局框架。在二里頭遺址的中心區,有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城市道路網——2條南北向和2條東西向的城市主幹道。它們將夏都劃分為「九宮格」結構,在「九宮格」的中央,即為夏都的宮城和宮殿區。今天,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要帶大家看看這些宮室的嚴密布局。
二里頭遺址宮城平面圖(資料圖)
宮城規劃,與明清時期紫禁城一脈相承
到目前為止,已探明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內存在著數十座大中型夯土建築基址。在宮殿區的東部偏北處,有東西並列的兩處建築基址。它們修建於二里頭文化第二期,是中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群。
其中,東側的3號基址南北長約133米,東西寬約50米,至少由三進院落組成,包括南院、中院和北院主殿,及東、西廡(wǔ)建築基址。5號基址位於3號基址以西,兩者之間以寬約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發現有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5號基址總面積超過2770平方米,臺基最上層夯土東西寬約48米,南北長度超過57米,坐北朝南,由至少四進院落組成,臺基的東、西、北側有路土活動面。每進院落包括主殿和院內路土,各進院落的主殿都是用窄牆間隔成不同房間的連間排房,南側多有門道,部分主殿北側有門道,院內有同時期的貴族墓葬。
二里頭遺址5號基址(資料圖)
到了二里頭文化第三期,宮殿區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沿四條大路內側修築起了宮城;其次,宮城內新建起了兩組帶有明確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殿建築群。這一布局意味著更為嚴整的宮室制度的形成。
宮城總體呈縱長方形,面積達10.8萬平方米,一直延用至二里頭文化最末期。宮城四面圍牆由夯土版築而成,東、北城牆呈直角相交,宮城東牆上已發現宮門2處,跨建於宮城南牆上的7號基址可能是宮城正門的門塾遺蹟。這是目前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蹟,其規劃與明清時期的紫禁城一脈相承。這也證明,夏王朝的宮城規劃對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影響深遠。
「朝堂」「宗廟」,沿中軸線對稱分布
二里頭遺址1號宮殿基址平面圖和建築復原圖(資料圖)
經考古發掘,宮城內已確認了兩組大型宮室建築群,它們分別以1號、2號大型宮殿基址為核心縱向分布,都有明確的中軸線。規模最大的1號宮殿基址坐落於宮城西南部,與位於其南大門正前方的7號基址位於同一中軸線,構成宮城西路建築群。1號宮殿基址為一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大型夯土臺基,面積約1萬平方米。臺基夯土厚1至4米,夯築質量極佳,周圍環繞著廊廡和圍牆。主體殿堂位於臺基北部正中,凸出於臺基面之上,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面積900平方米,可復原為面闊8間、進深3間,周圍有迴廊的木構建築。主殿以南為寬闊的庭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容納數千人甚至上萬人。考古學家推斷,1號宮殿應是夏王發布政令、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可能為「朝堂」之類的建築。
二里頭遺址2號宮殿基址平面圖(資料圖)
坐落於宮城東部的2號宮殿基址,與位於南大門正前方的4號基址,以及增築於二里頭文化末期、位於其北側的6號基址,構成宮城東路建築群。2號宮殿基址疊壓於3號基址之上,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3米,東西寬約58米,面積逾4000平方米,臺基夯土最厚達3米。
二里頭遺址宮城東牆(資料圖)
2號宮殿也是由主體殿堂、廊廡、圍牆、門塾和庭院組成。主體殿堂位於庭院的北部正中,略高於庭院地面,基址上有木骨牆和廊柱遺蹟,可復原為面闊3間、四周有迴廊的木構建築。殿堂前有供上下出入用的臺階或坡道,殿旁有兩個較大的燒土坑,可能與「燎祭」(用火燒燎犧牲、貢品的祭祀行為)或「庭燎」(燃柴照明)有關。考古學家據此推斷,2號宮殿可能為「宗廟」之類建築。
宮室結構,體現王權至上思想
1號、2號這兩組南北有序排列的宮殿建築群綿延長度均近200米,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這種布局結構,也與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和《尚書·顧命》所提及的建築結構基本一致。
二里頭夏都時期,多進院落宮室群和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首次出現,開古代都城規劃之先河,代表著夏代政治和宗教權利的高度集中。同時,反映國家政務治理的宮殿和祭祀祖先的宗廟均已出現,表明宮廷禮儀和祭祀禮制已成為當時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均被後世王朝所沿襲。(洛報融媒記者 智慧 實習生 王奕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