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落下閎恆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 朱啟鈐將農曆新年取名為...

2020-12-18 四川在線

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資料圖片

朱啟鈐的《定四季節假呈》。資料圖片

常年旅居閬中的古天文學研究者王笑冬。汪仁洪攝

儒略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令全國使用四川閬中人落下閎制定的《太初曆》,從此中國人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即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常年旅居閬中的古天文學研究者王笑冬考證:公元前103年2月11日,即漢武帝太初二年(夏正)正月丁巳朔(正月初一),是《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公元1914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才第一次過上一個叫「春節」的農曆新年——1月21日,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將農曆「元旦」命名為「春節」報大總統,並獲批「照準」。從此,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農曆新年以「春節」的面貌出現。

王笑冬說,落下閎恆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朱啟鈐將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從「元旦」到「春節」,「中國年」生生不息,成為研究華夏文化中的「活化石」和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支柱。

第一個"中國年」

公元前103年2月11日

王笑冬長時間從事古代天文學領域的研究。他根據古代天象記載,推算出孔子誕生於儒略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農曆夏正九月二十一日)。2016年曲阜國學院和孔子後裔首次在農曆夏正九月二十一日祭孔。出於研究古天文的需要,王笑冬長期旅居落下閎的家鄉——四川閬中。

王笑冬介紹,中國人過農曆新年(俗稱「年節」)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但是,哪一天為「元旦」?中國歷代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漢武帝當政時,發現國家使用的曆法誤差很大,於是徵聘天文學家改革曆法。由此,落下閎從故鄉閬中趕到京城長安,主持改制曆法。經過6年測算研究,落下閎等人制定了新曆。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頒令全國使用落下閎制定的新曆。《太初曆》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的體系之中,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

《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在哪一年哪一天?王笑冬考證:公元前103年2月11日(漢太初二年正月初一),才是《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因為《太初曆》在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開始施行,但是早已過了正月。」

漢代後

「中國年」日期兩次被更改

「《太初曆》把歲首恆定在『正月初一』後,此後2000多年中,中國農曆(漢歷)新年日期都固定在『正月初一』!」對這種說法,王笑冬並不贊同。王笑冬介紹,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兩次從中央政府層面上改動「農曆新年」日期的「奇葩事件」。

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太史令張壽王主張用殷歷(把「十二月初一」作為歲首)。但張壽王的建議未獲得朝廷採納。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把歲首改為「十二月初一」。這是《太初曆》施行以來,第一次從政府層面上改動了「農曆新年」日期。伴隨王莽政府的垮臺,歲首重新回歸「正月初一」。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武則天自立為帝,宣布更改國號「唐」為「周」,採用周曆,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歲首。於是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現了兩次「正月初一」:公元690年的2月15日、公元690年的12月6日。當年,大周「公務員」們歡度了兩個「年」。10年後(公元700年)又改回「建寅為歲首」的夏曆,即以農曆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旦」。

從此到中國帝制結束,中國農曆新年日期被恆定在「正月初一」。「元旦」也一直被恆定在夏正的「正月初一」。

第一個叫「春節」的「中國年」

1914年1月26日

恆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的是四川閬中人落下閎,而給「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的是貴州開陽人朱啟鈐。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決定使用公曆,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官方和學界都有取消農曆元旦的聲音。但是民間並不買帳,仍然要過元旦節,元旦仍然是農曆正月初一。「中國出現兩個元旦,今後豈不亂套?」中華民國內務總長朱啟鈐立即著手解決「兩個元旦」的問題。

公曆1月1日叫「元旦」,這是民國成立時定下的政策,這肯定不能動。朱啟鈐只好在農曆「元旦」(正月初一)上打主意了。朱啟鈐很快便想到「春節」一詞。1914年1月21日,朱啟鈐在致大總統袁世凱的《定四季節假呈》中寫道: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呈請大總統鑑核施行。

袁世凱當天批曰:「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1914年1月23日,內務部轉發各省執行。於是,在1914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第一次度過了一個名叫「春節」的農曆新年,而且在喜慶的氛圍中上班的公務人員也有了一天的假期。「農曆新年」以「春節」的形式延續下來。從此,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被官方正式確定下來。

不過,同時被批准的夏節、秋節和冬節,卻沒有春節那麼幸運,至今還沒什麼名氣。

王笑冬認為,理清春節形成、演變的歷史脈絡後,可以看出:中國春節具有4000多年悠久歷史,落下閎恆定春節為「正月初一」,至今未變,稱「落下閎是中國的春節老人」名至實歸,稱「閬中是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也名正言順,但因此稱「春節是落下閎創造的」「落下閎是春節創始人」是不科學的「戲說」。同樣,朱啟鈐對中國春節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但不能說春節才100多年的歷史,更不能說「春節是朱啟鈐發明的」。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

相關焦點

  •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之歲首,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十分悠久,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儘管春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這個名稱的使用,卻僅僅只有百年出頭。
  • 春節文化:中國農曆新年為何是正月初一
    新華網蘭州2月10日電(記者朱建軍)中國人民以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  「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伴隨驅疫禳災活動。
  • 昨天立春,可你知道,農曆新年是從初一開始還是立春開始?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時代以「鬥柄指向」來判定立春,當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立春便至,現在常用「定氣法」來劃分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舊時,幹支紀元中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
  • 袁世凱做了一個決定,春節從此不等於農曆新年,結果引發混亂至今
    作為傳統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在民間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將其視作歲首,當做新一年的開始,相當於現代的「春節」,而農曆正月初一則是大名鼎鼎的「元旦」。事實上,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之前,中國的春節都是從立春之日開始的。
  • 東南亞十國如何過農曆新年
    中國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初叫「過年」。在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體制之前,中國行農曆,正月初一是元旦節。中國引入西曆即公曆之後,公曆正月初一成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成為春節。這是中國春節的歷史變遷和沿革。    現在,東南亞十國都不同程度地歡度農曆初一這個節日。多數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
  • 為什麼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有時候在1月份,有時候卻在2月份?
    今天是2020年1月25日,也就是2020年農曆新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春節」。在這個闔家團圓、歡樂祥和的節日裡,地理沙龍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鼠年吉祥,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支持與鼓勵,在2020年農曆「鼠年」,我們會一如既往的「分享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讓我們一起「賞自然、析人文、學地理、觀天下」,再次感謝您的支持。
  • 農曆新年禁忌大盤點 這些禁忌你都犯了嗎
    原標題:農曆新年禁忌大盤點 這些禁忌你都犯了嗎    華龍網9月29日16時訊 農曆新年是中國最大最重要的節日,自小在年廿八的時候就要大掃除,清理家中雜物,除舊迎新,還會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吃團年飯,行年宵、貼春聯、拜年、說喜慶的說話等等,這些都是家家戶戶在農曆新年時會跟隨的習俗。
  • 2017年農曆新年是幾號
    >2017年農曆新年是幾號2017-01-29 00:16:5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017年農曆新年是幾號?2017年農曆新年比往年都要早,是1月底就開始了我們的農曆新年。國務院規定2017年1月27日至2017年2月2日調休,放假7日。  1月27日(星期五,農曆除夕)、1月28日(星期六,農曆正月初一)、1月29日(星期日,農曆正月初二)為法定節假日  2月3日(星期五)、2月4(星期六)日照常上班。
  • 中國的傳統春節可以由農曆新年變成陽曆新年嗎?
    這種假設很大膽,但並不新鮮,其實中國傳統的春節並非亙古未變,在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以前,那時的春節的時間就不是現在的春節時間,而是在農曆十月、冬至等,怎麼說也比現在的陽曆新年要早。民間有句俗語云:「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了這句話,很多人還要出來做出科學的解釋,說明是怎麼回事。
  • 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新年」一詞,現在比較容易混淆,有人認為說的是公曆1月1日,也有人堅持認為是農曆正月初一,而現在很多單位在春節期間掛出的橫幅都是「歡度春節」或「新春快樂」,而不是「新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 春節將至:農曆正月初一出生的寶寶一生運勢如何
    這些我們通通不用,我們用佛家的星宿發來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財富,命運,接下來就帶你看看正月初一生人的特點。正月初一生人屬在二十七星宿屬於室宿室宿的含義:室代表了房屋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古人認為室宿出現是修建房屋的時候。
  • 元旦最初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那「春節」又是從什麼是開始的
    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在互相祝福,分享快樂的同時,也會思考,元旦是怎麼起源的。大家都知道,「元」和「旦」都是開始的意思。同時,民間的老百姓也開始祭拜祖先、守歲、放鞭炮、貼春聯等活動,並慢慢沉澱為風俗。元旦熱鬧非凡,詩人辛藍在《元正》中寫道:「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元旦的演變雖然古代中國人所說的「元旦」指的是農曆初一,但正月初一究竟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卻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的。
  • 農曆正月初一是什麼星座?農曆正月初一是陽曆幾月幾號?
    在1900年至2099年(共200年)期間,日期為農曆正月初一的天數一共有 200 天,其中有 190 天屬於水瓶座,有 3 天屬於雙魚座,有 7 天屬於兩個星座的交界日期。特別說明: 陽曆(公曆、新曆)1月1日出生的星座是:摩羯座。
  • 農曆元旦明明還沒入春,為何被稱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和全球華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一直受我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如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國也將農曆新年視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節在公曆的1、2月份,以我國的氣候,除南方極少數地方外,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冬季,有的地區甚至還處於零下冰凍天。那麼,為何將處於冬季的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呢?
  • 農曆新年第一天,溧陽榮登央視《新聞聯播》!
    農曆正月初一,一場精彩紛呈的迎新春傳統年俗表演拉開了農曆2019年。溧陽市天目湖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序幕,舞龍燈、跳幡神這些傳承千年歷史充滿文化自信的民間瑰寶為天目湖的新春營造了一派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吸引了多家媒體的關注。
  • 傳統「農曆新年」歷史4000多年 改稱「春節」只有100多年
    2月5日,是農曆新的一年也就是己亥年的開始,中國人將這一天稱為「春節」。民俗專家表示,作為中國第一大節日,傳統的農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只有100多年歷史。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農曆新年歷史悠久,在古代稱為歲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傳說,它興起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
  • 春節: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春節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 其他亞洲國家如何過新年?日本人已經不過農曆新年了,改公曆了!
    過年咯,過年咯,除了我們自己的新年春節之外,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呢?首先是越南,該國是世界少數幾個依然使用「農曆」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新年的國家之一。每年農曆十二月中旬,就是家家戶戶置辦年貨的時候了,其的風俗和我國毗鄰的廣西、雲南類似,掛春聯、放鞭炮、吃年粽。
  • 美食過年|農曆新年:初一到初七吃什麼?
    中國農曆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
  • 中國農曆新年飲食:初一到初七吃什麼?
    中國農曆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在這個舉國同慶、歡天喜地的節日裡,初一到初七吃什麼呢?